![]()
后记 变革之后,我们做什么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每隔几年,总会有人说,这是中 国科幻非常重要的一年,标志有时是这一年出版了很多科 幻书,有时是中国科幻设立或获得了某个奖。在某一年的 科幻年选序言中,我自己也曾断言那一年是中国科幻的革 命之年。直到这两年,真正的变革到来时,以上的一切都 不重要了。 变革已至:我们卖掉的是什么? 两三年里,我们目睹中国科幻拿了两座雨果奖,数个 科幻产业相关的文化公司创建,各种资本介入,中国本土 科幻作者们纷纷公布各种作品版权签约、出售计划……中 国科幻是见过世面的,在一百多年的中国科幻史上,比现 在热闹的场面也有过几次,然而,无论是晚清时期随西学 引入和新世界的打开,在科学与神怪之间,前现代与现代 间游移的科学小说浪潮,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随着 新时期复苏,“科学的春天”和大批欧美译介小说推动下 昙花一现的繁荣和争议,都无法给今天中国科幻的局势太 多直接的参考。中国科幻的历史被社会变革的力场切割成 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平行世界,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绝大多 数可商业化的科幻资源,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二三十 年间积累下来的。 而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是把这二三十年间所积累的精 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卖掉。 当然,“卖”是一个复杂的词,它背后有开发、合作 、价值实现等很多概念,中国科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 量的资本和发展机会,但不可否认,同化石燃料一样,它 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这是一个不可循环、不可 逆转的单向过程。《三体》所表现出的,是中国科幻通过 二三十年间的经营、翻译、创作、积累、交流所积蓄热情 的一次总爆发,我们不可能奢望这种爆发可以无限期地延 续。 中国科幻已经如同刘慈欣笔下那艘飞向遥远群星的飞 船一样,不再考虑返航,无数身处这个领域的人,命运已 经改变。当很多年后,学者们书写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史 时,会如何评价我们今天的选择呢?身处这一变革中的我 们,在卖掉了这二三十年的积淀后,该去做些什么呢?中 国科幻今天的热潮,会是昙花一现吗?若是如此,下一次 的繁荣我们又要积累多久,再积累30年吗? 历史与现状:科学话语与大众文化形式造就的外部环 境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二三十年的 积累是如何实现的,最近两三年中的变革又为何发生。 这一轮的科幻IP热潮,不是简单被一两个雨果奖、一 两本《三体》催生出来的,而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 国科幻商业化埋下的一条暗线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幻消沉后,随着90年代 环境的变化,在商业化大潮中,《科幻世界》杂志社和一 批“新生代”科幻作家浮出水面,将科幻逐渐由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文化事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 迁移。不满足于仅仅做一本杂志,而是仿效半个世纪前黄 金时代的美国科幻一样,做周边,做互动,办征文,组织 各种科幻活动和奖项,培养和维护科幻社群。一方面,面 对文化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科幻开阔视野,激 发想象力的作用,将其组织进“科教兴国”的宏大叙事中 。将实践中已和科幻分离的“科普”继续作为一种修辞, 用以连接科幻和官方话语,并将现阶段国家科技水平欠发 达的状态,与科幻的不受重视联系起来,呼吁社会各界为 了国家民族的腾飞,去支持科幻事业。另一方面,接受其 被视为青少年文学的定位,通过其与科学的关系,将其定 义为一种比其他种类通俗文学更加严肃和有价值的文学类 型,占领大众文学产业下的青少年亚文化市场,积极培育 一个叫作“科幻迷”的文化共同体,这一群体随着1999年 高考作文事件、互联网论坛的兴起和高校科幻社团的兴盛 不断发展壮大。当这一文化共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走出校园,拥有越来越强的消费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时,科 幻也逐渐由青少年亚文化走向了主流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并沿用与科学相关的官方话语,去争取更广泛的影响。此 时的中国科幻,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尖端作品作为导火索, 比如《三体》,就可以迅速引起注意,并点燃之前所有积 累的文化资源的商品化进程。 以上并非变革发生的唯一原因,这里没有谈作为变革 主体的中国科幻作家作品本身,而只是谈了作为变革发生 的外部环境的两个因素: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话语的运用 ,和由特定的文化共同体成长起来的新的大众文化形式。 在这种外部环境中,以《三体》为旗帜,中国科幻一 方面被强调其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它在大众文化形式中的商品属性, 去扩大科幻文化共同体的人群范围,获取更多的商业资本 。新建立的科幻文化公司,不少都是由曾经的科幻文化共 同体内部成员运作,这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科幻产业商业化 的延续,是一个阶段的终点,也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虽 然科幻作家们擅于想象未来,但对于这个新阶段,我们依 然所知甚少,不巧的是,这是一个最 目录 流浪地球 星潮·皇帝的风帆 星潮·建设者 随风而逝 永不消逝的电波 卡门 月球表面 关于地球的那些往事 门,是穿堂门的门 邮差 后记
精彩页 流浪地球(节选) 刹车时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42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3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3天3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1.2万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 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其实这样描述还不是太准确,是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刹住了地球的自转,因此地球发动机的喷射必须有一定的角度,这样天空中的那些巨型光柱是倾斜的,我们是处在一个将要倾倒的巨殿中!南半球的人来到北半球后突然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有许多人会精神失常的。比这景象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有七八十摄氏度那么高,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噩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热,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 但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半球出生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就如同对于刹车时代以前的人们,太阳星星和月亮是那么自然。我们把那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作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让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 我在小学入学时,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带我们班的30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个行星的这种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所以从我3岁到6岁的3年中,光柱的光度大为减弱,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这次旅行中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我们首先在近距离见到了地球发动机,是在石家庄附近的太行山出口处看到它的,那是一座金属高山,在我们面前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脉如同一串小土丘。有的孩子惊叹它如珠峰一样高。我们的班主任小星老师是一位漂亮姑娘,她笑着告诉我们,这座发动机的高度是1.1万米,比珠峰还要高2000多米,人们管它们叫“上帝的喷灯”。我们站在它巨大的阴影中,感受着它通过大地传来的震动。 地球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我们登上了“华北794号山”。登“山”比登“峰”花的时间长,因为“峰”是靠巨型电梯上下的,上“山”则要坐汽车沿盘“山”公路走。我们的汽车混在不见首尾的长车队中,沿着光滑的钢铁公路向上爬行。我们的左边是青色的金属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 车队由50吨的巨型自卸卡车组成,车上满载着从太行山上挖下的岩石。汽车很快升到了5000米以上,下面的大地已看不清细节,只能看到地球发动机反射的一片青光。小星老师让我们戴上氧气面罩。随着我们距喷口越来越近,光度和温度都在剧增,面罩的颜色渐渐变深,冷却服中的微型压缩机也大功率地忙碌起来。在6000米处,我们见到了进料口,一车车的大石块倒进那闪着幽幽红光的大洞中,一点声音都没传出来。我问小星老师地球发动机是如何把岩石做成燃料的。 “重元素聚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给你们还讲不明白。你们只需要知道,地球发动机是人类建造的力量最大的机器,比如我们所在的华北794号,全功率运行时能向大地产生150亿吨的推力。” 我们的汽车终于登上了顶峰,喷口就在我们头顶上。由于光柱的直径太大,我们现在抬头看到的是一堵发着蓝光的等离子体巨墙,这巨墙向上伸延到无限高处。 这时,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堂哲学课,那个憔悴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死亡。 她默默地看了我几秒钟,突然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我从她的肩上极目望去,迷蒙的大地上,耸立着一片金属巨峰,从我们周围一直延伸到地 导语 电影《流浪地球》原著小说 本书收录了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 刘慈欣领衔,收录目前亚洲唯有的两位雨果奖获得者的作品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文学界的ZUI高奖项,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本书作者中的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第73届雨果奖长篇小说奖和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 此版是《流浪地球》珍藏版 本书装帧由知名设计师打造,大气美观,封面采用镭射、印银等工艺,营造科幻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序言 地球宇宙卷序言:星潮涌动 郭凯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写此文时,刚看过《星 际迷航3》不久。其实,宇宙也是人类最初的边疆,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人类的始祖开始仰望星空 中的天体时,当他们凝视一块神秘的黑石碑激起幻想的火 种时,科幻就已经萌芽。 美国科幻大师詹姆斯·冈恩在其主编的《科幻之路》 中,将古罗马时代作家卢西安(又译作琉善、路吉阿诺斯 等)用希腊语写的讽刺小说《真实的故事》放在这一时间 轴的首位,因为其中写到主人公的海船被大风吹到了月球 上,讲述了一番宇宙景象。当然,今天的人们没有谁会把 它当作科幻小说,因为我们知道,宇宙中是真空,船不可 能被风吹到月球。科幻小说英文词science fiction中的 science,指的是今天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这意味着在西方 近代科学革命之前的知识体系所催生出的幻想文学,通通 被排除在了狭义严格的科幻标准之外,同时被排除的,也 包括西方之外其他文明的知识体系,比如中国。 然而,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有着他们精准而严密的 宇宙模型,以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土、水、气、火四元 素为基础,建构出了地球世界的一切构成和变化;以第五 元素以太为基础,托勒密等天文学家建构起了本均轮层次 分明有序运转的太阳系宇宙。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人建 立起了他们的盖天模型和浑天模型,在《周髀算经》中通 过不同地区的夏至正午日影观测记录和今天我们难以想象 的复杂数学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宇宙中一个个不可测量的 天文尺度的距离。那个时代的人类坚信他们的宇宙模型, 连同他们对于宇宙的好奇和敬畏一起,一代代最优秀的学 者从少年到白发,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些模型,顺便写出各 种建立在这些模型上的幻想作品。然后这些东西通通被后 世的科学界和科幻界定义为不科学然后扔在一边,直到一 个叫哥白尼的家伙做出一个比较简洁但有效的新的科幻天 文设定为止。 从那个时候起,关于宇宙探索的幻想终于可以被叫作 科幻了,不过除了符合科学,还要有文采写得像小说才行 ,比如悲剧的开普勒同学写的探月小说《梦》,虽然无比 科学,但是读者看了纷纷说这写的是论文吧?即便在时间 线上比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早起跑了一两百年, 但争第一篇科幻的比赛还是输了,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后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观测技术和天文科学 的演进,人类想象宇宙的步伐越走越远。于是我们有了《 从地球到月球》,在《世界之战》里大战火星人,跟着克 拉克老爷子探索了一下木星土星及其卫星,然后飞向遥远 群星,让那里成为我们最后的边疆,开始了太空歌剧的漫 漫旅途。这些故事也不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徐光启在某 个夜晚听利玛窦讲述群星的故事,皈依了上帝的光辉;再 晚一些时候,康有为开始写他的《诸天讲》:“因得远镜 见火星之火山冰海,而悟他星之有人物焉,因推诸天之无 量。”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感慨“导中国 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又过了几十年,中国人 相信他们已经建起了人类最伟大的社会制度,并决心将它 推向火星,推向人马座……星潮掀起,又倏然落幕。终于 有一天,刘慈欣和韩松开始静下心来,仔细思索地球和宇 宙对于人类的意义。更年轻的作者们成长起来,将宇宙视 为自己展现想象力的窗口。 宇宙依然是宏大和神秘的,正因为此,人类对其进行 的史诗般的探索和抗争才能震撼人心,如同刘慈欣的《流 浪地球》和拉拉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所讲述的那样。同 时,宇宙是一面镜子,在与其相处时,会映射出人类社会 自己的结构和未来,如同郝景芳与韩松在同一个“星潮” 设定中的《皇帝的风帆》和《建设者》。不过更多的时候 ,我们其实无法理解宇宙,它像一座迷宫一样给我们提供 了很多理解,比如飞氘的《月球表面》和宝树的《关于地 球的那些往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宇宙的那些宏大主 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舞台,让 我们在其中表演、歌唱、舞蹈,如同江波的《随风而逝》 、夏笳的《卡门》、廖舒波的《邮差》。最后,对那些很 宅的人来说,其实宇宙也许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 不同,比如梁清散的《门,是穿堂门的门》。所以,我们 真的有必要去宇宙吗? 我们仍然无法估算宇宙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写此文 不久前,一位科幻影视公司的CEO在中国科幻银河奖的论坛 发言中指出,中国科幻影视的选题一定“不要离开地球表 面”,因为中国观众还没有做好进入太空的准备。而在这 半个月里,天宫二号发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在中国开始投入使用,国人一片欢欣鼓舞,仿佛宇宙 向我们打开了大门。一切,只能在时间中验证,在此之前 ,我们也许应当认真读读这本书里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讲述人类进行地球改造与宇宙太空探索的科幻故事。收录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郝景芳的《星潮·皇帝的风帆》、韩松的《星潮·建设者》、夏笳的《卡门》等十余部中短篇科幻小说。其中,刘慈欣、郝景芳是目前亚洲仅有的两位获得全球科幻作品ZUI高奖项雨果奖的作家。本书由专业科幻编辑郭凯根据连续二十年来国内“最佳科幻小说”选出,超值超厚,一览中国科幻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