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辑美学理论研究/ 美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语境中的“美”/ 美学与现代艺术概念/ 科学中的审美主义/ 从再现到存在/ 美学与流行文化/ 美学与文学理论/ 第二辑中西艺术哲学比较/ 庄周美学与柏拉图美学比较研究/ 《兰亭序》与庄子生命观/ 中西艺术的哲学差异/ 中西音乐的哲学差异/ 中西诗学的哲学差异/ 中西造型观的哲学差异/ 第三辑王阳明美学研究/ 体用一源的圣人之境/ 与天地为一的审美精神/ 乐是心之本体/ 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 第四辑徐渭美学研究/ 徐渭精神演变再考/ 老年徐渭的少年情怀/ 个体自性的徐渭美学思想/ 第五辑李贽美学研究/ 童心与空观/ 化工与情感直白/ 超美丑的自然审美主义/ 第六辑董其昌美学研究/ 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山水画的自然精神/ “墨戏”与“平淡”/ 第七辑汤显祖和袁宏道美学研究/ 唯情文学观的逻辑解析/ 以梦达情的戏剧美学论/ 性灵说的精神轨迹/ 闲适人生的美学论/ 第八辑王国维美学研究/ 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 有我与无我/ 自然与理想/ “天才”的诗学革命/ 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 宗白华美学的“反流”之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肖鹰文集初编·美学卷 第一辑美学理论研究 美学与现代生活 一、 美学的确立 美学是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自16世纪开始发展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是: 传统宗教统治的瓦解,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这一切都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成果,即自我意识的觉醒。以自我而不再是以神为中心来把握世界,是现代文化精神的本质特征。围绕着这个核心,汇集了现代生活的广泛可能和重重矛盾。美学面对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问题在艺术中的集中表现。德国哲学家谢林(F.Schelling)说: “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遗弃感。” Schelling (1989: 59).如果我们把谢林的说法看作对人类现代生活状况的概括的、象征性的表述,那么,我们可以概括地说,美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艺术,寻找人类自我实现或确证的途径。 现代生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我的独立自由的存在。康德(Kant)关于审美活动(美)的规定,就是对这种自我存在的肯定。他对审美活动的第一个规定(质的规定)是: “审美判断(鉴赏力)是一种不带有任何利益感的、通过满足或不满足的情感来判断一个对象或一种表象的能力。一个对象,引起这种满足感,则被称为美的。”Kant (2000: 96).这个规定确定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非功利关系,用黑格尔的话说: “审美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黑格尔 (1990: 141)。审美的非功利性肯定了对象的独立自由,同时也肯定了主体的独立自由。康德的目的是通过对象的独立自由确立主体的独立自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进一步论证审美判断既不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也不是一种客观感觉活动。审美判断不提供任何关于对象本身的知识。美感的基础和真实内容都来自于主体自身,是纯粹主观的。如果说美感是对象的形象激发了主体的一种满足感(愉悦感),那么这种满足感的真实内容就是: 受到对象形象感染的主体对他自我的内在自由的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在自由是想象力与理解力自由、和谐的活动。因为美感的真实内容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 是形式的,而非内容的; 所以康德又把“美”规定为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要确立一个纯粹美概念。这与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要确立一个纯粹的自由概念一样,是抽象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这种理想化与现代生活开始时期自我对自由独立存在的理想化期待是一致的。但是,在现代生活的展开中,自我不能存在于这种理想化的设定中,相反,他必须进入一切现实的矛盾并在其中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必然与自由、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矛盾,是自我在现代生存中的一系列基本矛盾。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主体的超感性存在(先验的审美判断力)主观地解决了这些矛盾。他认为,因为以主体的超感性存在为基础,单个的经验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理性的必然性; 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包含了理解力的必然性。因此,对于康德,自我存在的多重矛盾的解决,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活动中的主观的事实。康德关于自我的主观原则影响了费希特(J.G.Fichte)式的极端自我主义。这种自我主义把自我作为“原始的、唯一真正的、本质的生命”,“我不是为了自然而有生命,而是自然本身仅仅为了我才有生命”。费希特 (1984: 217)。在这种自我主义的影响下,美学就把自我理解为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自由建立一切又自由消灭一切的‘我’”——艺术家。无疑,极端自我主义不是解决矛盾,而是激化矛盾。如黑格尔所指出的,费希特式的自我意识因为把自我作为绝对中心,而视一切为虚无,在艺术中只能产生心灵的病态美和精神上的饥渴病。黑格尔 (1990: 78)。 二、 审美现代性 在这里,使自我获得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不是强调或扩张他的抽象的自由,是自我存在的真正问题。席勒(F.Schiller)的《美育书简》是面对这个问题的美学。席勒的美学是以康德美学为先导的。《判断力批判》主张的审美—艺术的自由与独立原则,审美判断力协调和统一主体诸种心理能力的原则,自由与必然、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原则,都被《美育书简》继承下来,作为基本前提。但是,席勒与康德的重要差别是: 第一,康德是形而上地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席勒是现实地面对现代生活的人性危机; 第二,康德认为自我存在的矛盾是而且只能是主观地解决,席勒则认为自我存在的矛盾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艺术活动)现实地解决。席勒认为,人性的完整状态是自我的感性与理性存在的现实的统一,以这种统一为基础,生活中的个体的独立存在同时具有和表现着社会整体的价值(原则)。在现代生活中,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人性整体的严重分裂,使个体人性的发展向感性和理性两极分化,产生了完全受物质 导语 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治学近40年美学研究辑录;深入研究王国维、王阳明、汤显祖等美学思想,详细论述美学基本理论及重要问题 序言 自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始,迄今已过37年。 在这37年中,虽然南来北往,坎坷周折,我以美学为人 生事业的志向始终未有动摇,更遑论更改。但是,出于 天性,自己又实非专心致志、目无旁顾式的学人,尤其 是过去10余年,越出专业做了不少让坊间看热闹的文化 批评,对于美学本身的探研就呈现出散漫乃至于荒疏的 景象。 现在编这个自选集,意图是对自己过去所撰写的美 学论著做一个检讨式的总结。全书分为八辑,希望各辑 能概括反映我对美学中的一些对象和问题所做的专题研 究。我虽非勤奋精专之士,但对于研究的对象和问题, 却是以敬畏和谨慎的态度做研讨,在学术撰写中我更是 抱有全心的热忱和精细。因此,我也企望这个文集,能 集中表现我在既往的学术努力中的心得和思考,对读者 产生一点交流和启发的意义。 今已年届五十有五,实有“老之将至”之感。未来 还有多长的道路,自我不能预知,世上也无人可代为预 测。在不能预知的未来,我想我继续走这条美学的道路 ,是不会改变的。 我是庄子的信徒,我深知生而为人的有限。虽然我 不能如庄子所教导的那样彻底地做到“无我”,但是在 这个相距庄子2300年的时代,我确实得到了许多庄子所 期许于他的哲学信仰者的自由和自在。 此文集自拟名为《肖鹰文集初编·美学卷》,希望 将来还能有“续编”,自我勉励也。 是为序。 2017夏于暑闷京中
内容推荐 本书是肖鹰教授治学近40年美学研究的学术论著选编。作为一部自选集,肖鹰教授选择了他既往发表的代表性论著,并通过分集编排,以“美学理论研究”“中西艺术哲学比较”及多位中国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美学思想专题研究作类别,精要而清晰地呈现了肖鹰教授美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肖鹰教授的美学研究方向,以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纵深展开,而落实于当代艺术的重要问题。在本书中,肖鹰教授对王阳明美学思想、徐渭美学思想、董其昌美学思想的专题研究,充分展示了他的中国美学史视野,而对王国维美学的专题研究,则表现了他在古今、中西的纵横交集中的美学思索和理论建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