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青,曾用笔名心已远游,安徽省南陵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戈壁与城市的对话》(三人合集),单集《受潮的琴弦》等。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它时,身边已找不到一件与它有关的物品。唯有文字,可以重返旧梦,缓解思念之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抹炊烟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小青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杨小青,曾用笔名心已远游,安徽省南陵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戈壁与城市的对话》(三人合集),单集《受潮的琴弦》等。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它时,身边已找不到一件与它有关的物品。唯有文字,可以重返旧梦,缓解思念之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每个字,像一块青砖一滴清水一根青 草,杨小青用它们盖起来的,不是豪华的宫殿,而是 一座朴素的房子。房子虽然并不宽敞,却洒扫得干干 净净,房子前边有条小河,房子四周是大片大片草地 ,房顶不时地冒出炊烟,还有一条狗卧在舂光中。杨 小青就这样重建了他的故乡,既让自己住在里边,又 让我们住在里边,让我们恍惚以为我们都回去了,或 者并未离开,也并未苍老。 ——作家 诗人 陈仓 后记 写着,写着,又想出一本书。 原本想过几年,等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再成熟些,但又 怕到时没了激情。之前出过两本诗集,现在翻翻,自己都 感觉有点难为情,太嫩。可反过来想,这也是一种进步。 就像我们儿时咿呀学语,一天叫无数次爸爸妈妈,口齿不 清,情感却是真挚的一样。长大了,反而喊不出口。 人过中年,都喜欢回忆。究其原因,是因为憧憬少了 ,对未来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过去的经历,留下很多画 面,时不时浮现在脑海中,亦真亦幻。时光不可倒流,但 回忆可以让情景再现。 一朵白云翻过去 只须一袋烟 父亲和母亲赶集跑一个来回 要整整一天 翻过去就是山外 并非那么山高水远 小小的村庄 只剩下几户人家没有搬迁 现在二老都已经不在了 我们一次次从外面 千里迢迢返回到山里 只想看一眼炊烟 当我们翻过村头那座小山,去见识和攀登了更高的山 ,却又时常感觉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们只是过客。如果 现在有人问我,你的家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老家 的地址。尽管那里的家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残砖碎 瓦,隐藏在泥土之中。 年轻时,我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但总觉得那些房子,只是有价资产,供人暂住。也许住 了几十年,都进入不了你的梦乡。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即使不剩片瓦,也会常常伴 随着亲人们的笑脸,出现在梦里。那个梦,是温馨的,鲜 活的,会让自己回到本初。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当 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他们时,却已找不到一件与他们 有关的物品。 唯有文字,可以让他们复活,缓解思念之苦,这就是 我出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杨小青 2018年6月下旬于上海 目录 序一 用文字虚拟远去的过往罗光成 序二 听小青讲合村故事苗秀侠 序三 杨柳青青人诗画小河东流 序四 难忘初心李天靖 弯弯的合村河 拨浪鼓 鬼故事 我的青春期 弯弯的合村河 上街张家 轧米厂 心里的那扇门 潘冬子 猎队 远去的精灵 搞鱼 藏宝 哥哥黄毛 下放学生 中街唐家 推荐上学 防震棚 一把黄布伞 火球 手抄本 劁猪佬胡德亮 下街食品站 撂石包 疥疮之痒 捧书的年代 算命 大爷 火红的小马甲 红马甲 十里相送 退亲 碉堡山 初恋 老书记 求雨 小阁楼 假领 手表 变故 爱与痛 患绝症的父亲 炭炉子 爱的滋味 旅行结婚 上海之旅 办喜酒 爱画画的小舅子 甜甜 满月 剃胎毛 蜜蜜 赌钱 不灭的烟头 大嘴 输光了 戒指 灯火,影子 附录 人性中温暖的闪现 安琪琪 层层叠叠的往事,深深浅浅的记忆 台啸天 后记 精彩页 拨浪鼓 早上的时光最安静,没有纷扰,感觉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泡壶茶,打开电脑,世界就在你眼前,五彩缤纷。 网上一幅拨浪鼓的图片映入眼帘,拨动了我的心弦。清脆的,富有节奏的“咚咚”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我想发图的作者一定是经历过那个年代。那鼓,就是小时候见过的样子:斑驳的鼓边上,两边各固定一截丝带,丝带的顶端打个小结,或拴上珠子,长长的手柄一摇,叮咚悦耳。 印象中,这鼓是挑货郎担子小贩走村串户用的。那时还没有私营商店,大一点的村庄才设有供销社,或供销点,货品不全。挑货郎担子的小贩,卖的都是一些商店里不常见的小东西,针头线脑。他挑着两只箩筐,箩筐上面放一只扁平的柜子,柜子上面的门镶着透明玻璃,里面的货品一目了然。小贩挑着货郎担,拿着拨浪鼓,边走边摇,走到村子里或十字路口,会停下来,用力摇几下。鼓一响,货郎担旁边会陆陆续续围上一圈人,小孩手上拿着牙膏皮、鸡内金、胶鞋底、等破铜烂铁,来换糖吃;大一点的女孩,会挑一些花花绿绿的头绳、毛线针、钩针之类;大男孩喜欢火辣子、橡皮筋、钓鱼钩等。 小小的拨浪鼓,摇的人不同,发出的响声也不一样,一听就知道是哪一个货郎担来了。胆子大一点的调皮鬼,会趁贩子卖东西时,悄悄取下挂在扁担头上的拨浪鼓,嬉皮笑脸猛摇几下。 以前的日子很慢,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想起儿时,我们曾等待过拨浪鼓扣人心弦的“咚咚”声,不禁唏嘘不已,心绪难平。 上班的时间到了,室外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响起,渐渐淹没了脑海中隐隐约约的鼓声。 被蚊子叮了一口,挠痒时,突然想起很久很久没听到蛙鸣了…… 鬼故事 小时候听得最多,印象最深的就是神话传说“鬼故事”。 那时家里还没通电,用煤油灯照明。盛夏,骄阳似火,把整个大地烤得发烫。夏秋晚上蚊子特别多,睡觉必须罩上蚊帐。床上的竹凉席热烘烘的,感觉比人体的温度还要高,人躺在密不透风的帐子里,汗流浃背,如同蒸桑拿。 我家是沿街的房子。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把门前的街沿和空地泼点水,用竹扫帚扫干净。再把家里的凉床抬出来,用毛巾一抹,吃过晚饭,拿把扇子往上一躺,就开始乘凉了。 沿街的左邻右舍是挨着的,乘凉时大家的凉床也挨在一起,小孩们边乘凉边听大人们聊天,特别爱听他们讲故事。我家和孙家是邻居,孙奶奶肚子里的鬼故事最多。每月的上旬和下旬,月光暗淡,周围黑漆漆的很寂静。孙奶奶讲故事时绘声绘色,那些披头散发长舌头的鬼怪画面,被她描述的活灵活现,听得我们身上直起鸡皮疙瘩,往大人怀里钻。家里的煤油灯为了省油,不用罩子,火光很小,风一吹忽明忽暗,听完故事之后,一个人根本不敢回屋里睡觉。 P3-5 导语 散文集《一抹炊烟蓝》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弯弯的合村河”,写的是故乡。年轻时,我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四海为家,但总觉得那些房子只是有价资产,也许住了几十年,都进入不了自己的梦乡。而老家,即使拆得不剩片瓦,也会常常伴随着亲人们的笑脸,出现在梦里,那些梦是鲜活的,真实的。童年的小河,迂回曲折,湍流缓急。沿岸绿树成荫,哪里有个弯,哪里有道坝,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梦中,经常会被滚烫的鹅卵石烫醒。第二部分“火红的小马甲”,写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些难忘的经历与感受。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仿佛地壳剧烈运动,留下一些断层和岩石,壮观奇异。 序言 《一抹炊烟蓝》是作家小青的第一本散文集。 读过小青不少的诗歌。知道在上海,乃至更大的诗圈 ,小青的诗歌,都是有着一席之地的。这一席之地的夺取 ,或说获得,凭借的是天赋,是才情,是小青对诗歌的真 ,和小青诗歌里透出的真。这样的真,曾深深把我打动— —譬如农夫之于刨地,他高举铁锄,把沉睡的土地翻醒。 他先用锄脑敲开板结的土块,再弯下腰,把乘机逃脱的坷 垃捉握手心,用拇指暗暗抵捻,直到这样的坷垃在他的视 线下如雨洒沥。农夫做着这一切,没有表演,更没有考虑 别人的围观和感受。他的摩拳,他的擦掌,他的赤脚融扎 大地,他的向手心吐润唾沫,他的把铁锄高高举过头顶, 他的弯腰翻捡或大或小的坷垃,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土地 精耕细作的需要,都是这一项劳作必须也是最为简约的动 作。在翻地这件事情上面,没有比农夫更美好更有效更有 意义的动作了——小青写诗,小青写出的诗,看上去就是 农夫在刨地,和农夫刨好的地。 现在,一直在诗的花圃里采撷的小青,又腾出双手, 细细打理起散文的田园来。纵览《一抹炊烟蓝》书稿,你 会看到,小青的散文,怎么看都与他的诗长得同样好看, 葳蕤葱茏,比芳竞艳。 作品写出来,是要有人读的。一部或一篇作品,大家 越爱读,越喜欢,就越能证明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小 青的散文,是称得上好作品的。 读小青的这部散文集,与读他的诗集《受潮的琴弦》 感觉是一样的,就是爱读,就是喜欢,就是感觉不舍,就 是不忍释手。作家王勇英在谈到自己的乡土写作时说:“ 自然和生命的密码,恰好被我打开了。”小青的散文,似 乎也是有意无意打开了往事的密码。《一抹炊烟蓝》从内 容上分为两个部分:“弯弯的合村河”和“火红的小马甲 ”。前者侧重于乡土少年记忆的重拾,后者集中于青春岁 月懵懂的摸索。两者之间互为融缠,共同构成了小青对故 乡、对青春的回望、怀想和反思。王清辉在评判中国散文 年度写作状况时,指出“个体生命的表达成为散文的题中 应有之意。作家在散文写作中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所熟悉的 生活,人间烟火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笔下娓娓道来,使得读 者如了其人,如入其境。”阿来在关乎留住中华民族集体 乡愁中也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就是写作。进行文学书写,首先是因为我内心 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抹炊烟蓝》与王清辉的 评判和阿来的体悟是不谋而合的。小青的散文,对准的正 是个体生命里那些渐行渐远,甚至行将消逝的乡村人间烟 火与传统文化。在对乡土、乡情、少年、青春的回望和抒 写中,小青用文字重建起过往岁月的档案。 小青散文的整体风格,是自由与闲适。而具体到每一 篇章,又有着不一样的视点及意义的呈现。让我们从《一 抹炊烟蓝》中随手挑拣一些篇章,共享深入其理“悦读” 的畅快。 《拨浪鼓》:“斑驳的鼓边上,两边各固定一截丝带 ,丝带的顶端打个小结,或拴上珠子,长长的手柄一摇, 叮咚悦耳。”准确的描写,形象的说明。被信息的海洋和 庸常的日月渐至遮蔽的拨浪鼓,连同小小少年的昨天,在 叮咚悦耳的拨浪鼓声中,从时光隧道的深处,瞬间呈现我 们面前。“小孩手上拿着牙膏皮,鸡内金,胶鞋底等破铜 烂铁,来换糖吃。大一点的女孩,会挑一些花花绿绿的头 绳,毛线针,钩针之类。大男孩喜欢火辣子,橡皮筋,钓 鱼钩等。”童年也是分层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是个性的。 “被蚊子叮了一口,挠痒时,突然想起很久很久没听到蛙 鸣了……”诗的跳跃思维和灵性语言进入散文抒写,是小 青散文较之一般作家更为鲜明的特质。 《鬼故事》:“现在人类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外太空, 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科学家们都能解释得一清二楚……想 想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散文并非一定要思辨,但 思辨一定是散文的重要精神。当我们把一切都弄得明明白 白的时候,人类的激情与向往,也就没有了原生的动力。 《弯弯的合村河》:“喜欢合村,是从喜欢弯弯的小 河开始的。在农村长大的男孩子,相信心中都有很多与小 河有关的记忆。”一条河,对于孩时成长的影响;一条河 ,让长大的生命不由地回望。一条伴随少年成长的河流, 会在一个生命的记忆里,永远动听地流淌。 《心里的那扇门》:“前天,有个同学微信过来,说 他在老家盖了个别墅……他看中了……我家老房子的大木 门,也没什么用了,但木料很好,假如不要的话也给他, 放在院子里围个花圃。”对于多情如此,故乡情结如此的 小青,那石碓窝,那木门,是他生活的记忆,乡愁的标本 ,他会把这些与曾与他生命相关相依的印证,拱手与人, 变作陪衬风雅、装点富足的俗物吗?果然,“微信至今未 回,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读文至此,我们的心里也有 了彻底放心的坦然。 …… 而一旦真切地展露了“真我”或“本我”,那些所谓 的“技术”,当然也就实在是不太重要的配饰了。 关于这部散文集的出版,小青告诉过我:“原本想过 几年,等自己思想和文字再成熟些,但又怕到时没了激情 。” 小青说:“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 存在过。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他们时,却已找不到 一件与他们有关的物品。” 小青说:“唯有文字,可以让他们复活,缓解思念之 苦,这就是我出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小青说的是对的。 用文字复原远去的过往,小青做到了! 罗光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芜湖市作协副主席、南陵 县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 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小说选刊》《清明》 《雨花》《安徽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上海 故事》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长篇童年成长叙事散文 集《那些曾经花开的地方》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内容推荐 散文集《一抹炊烟蓝》写的是故乡。童年的小河,迂回曲折,湍流缓急。哪里有个弯,哪里有道坝,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梦中,经常会被滚烫的鹅卵石烫醒……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仿佛地壳剧烈运动,留下一些断层和岩石,壮观奇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