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008年,资本主义中心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几乎波及整个世界,中国经济也未能幸免,这激发中国深入思考后发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如何发展。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折,速度放缓持续至今,政府和学界越发重视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或“拉美陷阱”)命题。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视角,以资本积累与矛盾为线索,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辅之以现代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对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展开理论和实证探索。对于达到中高收入发展水平的中国来说,首先,要消解发展前期一些阶段性制度安排的负面影响,抓住改革机遇,赢得改革红利;其次,要建设、发展和完善现代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培育一批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企业,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为抓手走共享发展之路,以形成“供需联动”的良性循环。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作者简介 李梦凡,1987年生,男,河南信阳人。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访间学者(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2015年12月);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收入分配、人口转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评论》《财经科学》《当代经济研究》《西北人口》《人口与发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流动人口隐性贫困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机制创新研究”(18CJL046)一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中宣部马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四川省科技厅基金课题等多项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基础理论 第三节 本书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等收入陷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第二节 资本主义扩张下的经济全球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双重失衡 第五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 第六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机制 第四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测度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第二节 世界经济组群分布动态变化 第三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统计和初步测度 第四节 经济增长分化与差异 第五节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测度 第五章 理论解释的实证检验: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拉美陷阱 第三节 亚洲奇迹:另一番景象 第四节 国际经验启示与借鉴 第五节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第一节 中国经济历程概述 第二节 工业化初期(1958~1977年) 第三节 工业化中期(1978~1997年) 第四节 工业化中后期(1998年至今) 第五节 中国经济的演进特征 第六节 经济新常态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构建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分析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框架,这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上尝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同类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本书核心理论部分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和跨越机制上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本书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或然性假设”,并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从理论上回应了统计意义上的或然性现象,争取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计量分析等实证检验证实假设的合理之处,这不仅是尝试对中等收入陷阱命题真伪性给予回答,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逻辑分析自洽性鲜明特征。 本书采用麦迪逊经济统计数据,重新确定了国家收入阶段划分阈值,在此基础上,初步描述与测算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指标和数字特征。本书还尝试着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分析和模拟,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