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碎片化/思者大美文库
分类
作者 黎鲁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黎鲁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正宗的“三八式”老八路。记得80年代某年国庆节,碰巧我们两人在康平路83号值班,就有了一次神侃,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跟我谈了很久。他是1938年在上海入党的,以后担任过大夏大学地下党的支部书记,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斗争。1942年到了江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部队的文教工作,当过教员、宣传干部,我看过他刻的红色木刻画、编辑的报刊,粗糙但很有生活气息。
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是“逼上梁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或遭受什么迫害与不幸。而黎鲁是另一种情况,家境良好,有钱供他读上海美专、大学,原本可以毕业求职,过完顺当的人生。但黎鲁是读书人,看了进步的书走上了要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道路,并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属革命部队中的知识阶层。这部分人不是没吃没喝来革命的,他是读了书知道了苏联,知道了马克思,知道还有更美好的社会,于是就怀着理想来革命了。因此,黎鲁同志以及很多类似黎鲁的老同志有一个特点,爱思考,今天,对革命中的曲折更敏感。他们也忠于党,但绝不会愚忠,他们总是要想问题,要上下求索。当年他坦诚地告诉我,从地下党到了根据地以后,对部队的一些现象不习惯。在他原来的脑海中,根据地是无限美好的。这与我读到一些知识型干部到延安时的有些不适应是差不多的。大约十年前,我读他的《穿越南北中》一书,内有一部分“车轮上的思考”,写他80年代单骑行万里,骑自行车游历祖国山山水水途中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读了知道他退休以后的心一直不平静。这正是由于遇上了风雷激荡的大时代,亲身经历于斗争的漩涡,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作者简介
黎鲁,1921年生,广东番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擅长版画、美术史论。历任上海华东画报编辑组长,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长,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
版画《告别》在苏、德、日各国书刊转载,《刺杀》、《攻打北站》、《春暖》、《满江红》、《明末群雄》在国内各书刊多次刊登。1996年出版长篇游记《八山十七水》、画集《速写十五首》。传略被收人《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
目录
“思者·大美”文库总序(方立平)
代序:不息的生命(祝君波)
题记四则
画外闲扯
心源和自然美
向金冶同志请教素描教学
汪亚尘艺术道路试析
为美育而奉献
美术非“术”之悟
“物境”的获取
岳阳书画社和专家协会书画组切磋书画艺术
孤岛时期的新华艺专
开国盛典的历史记录
附:《偶然的发现心中的珍藏》(张立俊)
《华东画报》新一期复刊词
再版的话
关于文艺干部的两次考试
附:《我参加了夏衍主持的两次文化考试》(摘录)(丁景唐)
关于《朵云》创刊的一些补充
附一:《回忆黎鲁与(朵云)的创刊》(沈伟宁)
附二:《(朵云)初期的追记》(茅子良)
出版老兵的回顾
《凌虚传》序
“孙杨伉俪画集”序文
怀念友人朱石基——写在《朱石基画集》出版之际
墨痕——《余安娜画集》序二
赵延年版画精品展上的发言
赵家璧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序
再欣赏金铭的画
读《艺途留痕》有感——致杨德康同志信
《李家庄的变迁》新版
和《潭州烽火》的有关联想
求索·创新——《徐德森画集》序文
242幅水彩诞生记实——写于《追光捕影》画集
2010年“追思杨可扬”座谈会的发言
海派文化和上海画家
韩敏画与盛唐景象
几本《陈钧德画册》的学习心得——谢陈钧德同志赠书
品读写意画家叶维忠
缉私人员武装起来
课室与校园
战斗的一年
我们要在战斗中成长
抗战期间的“第三种人”
附:《抗战期间的“第四种人”》(家严)
中日战争的社会根源
读《中国青年与党派》
附1:《展开理论斗争》(白丁)
附2:《中国青年与党派》
短评两则
《关声》引起的记忆
怀念王纪华和我的初中年代
“孤岛”前期的华华中学
林钧的早期奉献.
费希特和谢林
忆王伟业
大夏琐谈
孤岛时期的大夏大学
附1:《缅怀我的伯父蒋文华烈士》(摘录)(黄丽敏)
附2:黄丽敏对黎鲁同志的电话采访
中国新音乐运动先驱萧友梅
和亚君一起的日子
记华东军大校报——《军大导报》(吴骅执笔)
驰骋齐鲁大地——战时华东军大搬迁纪实
孙愚、黎鲁二人画展开幕致词
被授予“荣誉会员”随想
“学习型”召唤下的臆想
思而不学散记十二篇
阅读百集电视片《中国通史》
遥念王阳明
序言
不息的生命
黎鲁同志是我的老领导,今年97岁了,春节前我去给
他拜年,意外的是老黎依然行动自如,思维敏捷。墙上挂
着他新绘的山水画,细笔山水那一路,绘得一丝不苟,桌
上则放着一叠文稿,包括他新作在内共60篇的一本书稿。
房间依然朴素,虽是冬日,也未开空调,他就坐在朝北的
书房修改他的稿件。春节他与我们几位老部下有一次餐叙
,席间黎鲁很少动筷,他在抓紧时间与我们交流,说他的
书稿,谈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进城后目睹新的变化与曲折
。看得出,他在不停地思考。春节以后,他让人把这些书
稿中他认为比较满意的《思而不学散记》带给我,在电话
中问我能不能看一看,征求意见,更希望帮他扩大些影响
。这不为别的,只是出于“该担当”。
作为黎鲁同志的后辈、下级,能为他的书推荐为文当
然是莫大的荣幸。
黎鲁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正宗的“三八式”老八
路。记得80年代某年国庆节,碰巧我们两人在康平路83号
值班,就有了一次神侃,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跟我谈了
很久。他是1938年在上海入党的,以后担任过大夏大学地
下党的支部书记,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斗争。1942年到了江
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部队的文教工作,当过教员、宣传干部
,我看过他刻的红色木刻画、编辑的报刊,粗糙但很有生
活气息。
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是“逼上梁山”,家里穷得揭不开
锅,或遭受什么迫害与不幸。而黎鲁是另一种情况,家境
良好,有钱供他读上海美专、大学,原本可以毕业求职,
过完顺顺当当的人生。但黎鲁是读书人,看了进步的书走
上了要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道路,并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属革命部队中的知识阶层。这部分人不是没吃没喝来革
命的,他是读了书知道了苏联,知道了马克思,知道还有
更美好的社会,于是就怀着理想来革命了。因此,黎鲁同
志以及很多类似黎鲁的老同志有一个特点,爱思考,今天
,对革命中的曲折更敏感。他们也忠于党,但绝不会愚忠
,他们总是要想问题,要上下求索。当年他坦诚地告诉我
,从地下党到了根据地以后,对部队的一些现象不习惯。
在他原来的脑海中,根据地是无限美好的。这与我读到一
些知识型干部到延安时的有些不适应是差不多的。大约十
年前,我读他的《穿越南北中》一书,内有一部分“车轮
上的思考”,写他80年代单骑行万里,骑自行车游历祖国
山山水水途中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
方面面,读了知道他退休以后的心一直不平静。这正是由
于遇上了风雷激荡的大时代,亲身经历于斗争的漩涡,这
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黎鲁博览群书,记忆超凡,古今中外,无不通晓。我
任他秘书的几年,深知这一点。这次读他的这本新书稿内
的《思而不学散记》,从中可见他在结合自己所经历的革
命生涯,认真地读书,尤其重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的很多著作,甚至上溯黑格尔、费尔巴哈。文章的字里行
间,呈现出他对革命的忠诚,对历史深刻的反思。他的态
度极为严肃、极为虔诚。他是革命功臣、是胜利者,而胜
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也就是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而他自
己在求索,在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试图理出一个头绪。
黎鲁同志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对自己经历的事业从不
动摇,但我又佩服他思考得很深入、很严肃。一个应该安
享晚年的人在思考一些沉重的话题,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认真的说,一个民族停止了思考,就会陷入僵化,就会停
止自己前进的步伐。我也是深信这一点。
从这次出版的《走出碎片化》,看出他找出了自己深
思后的答案。就是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而不是碎片
化。从而才得以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一个重要的认识。我
只是重点读了其中主要的《思而不学散记十二篇》这篇长
文,才知道他的思考以大量阅读为基础,有思考的高度、
明晰的选择和结论。涉及的专题极为广泛。如对世界的哲
学认识、从资本运作到商品交换、中国革命、建设与革命
、战争与和平、全球化等等,行文天马行空,旁征博引,
充满了激情和气势,也跳出了我们常见的那些理论文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黎鲁同志以及他的这
本书,为我们树立了思学统一的光彩样板。最近,他告知
我,已把交给我看的一整篇《思而不学散记》分成十二篇
文章,于今年六月上旬起,在“新浪博客”陆续发表。他
这些发自内心的“思”而又关乎世界、国家、人生的见解
,使我阅后感叹再三。这也启发我们人的躯体会老去,而
精神可以不朽。
全书60篇文章,有好多是为别人写的序言,有艺术评
论,有发言稿和通信,文体并不统一,但它确是一位老革
命的繁杂而又和谐的内心记录,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某些过
程。希望有幸见到的读者认真地读一读。
时光在流淌,革命的一代将离我们远去。记得黎鲁同
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任总编辑时才50多岁,年
富力强,精力充沛,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而奋斗。如今
他也年届百岁了。黎鲁同志这样的高龄依然勤于学、敏于
思,并且亲笔写下这么多的新文章,一如他在位时大多亲
自动手写文章、不劳秘书的风范。这些文字和他的风格是
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珍视。
祝君波
2017年
(作者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社长、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导语
全书60篇文章,有好多是为别人写的序言,有艺术评论,有发言稿和通信,文体并不统一,但它确是一位老革命的繁杂而又和谐的内心记录,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某些过程。希望有幸见到的读者认真地读一读。
时光在流淌,革命的一代将离我们远去。记得黎鲁同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任总编辑时才50多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而奋斗。如今他也年届百岁了。黎鲁同志这样的高龄依然勤于学、敏于思,并且亲笔写下这么多的新文章,一如他在位时大多亲自动手写文章、不劳秘书的风范。这些文字和他的风格是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珍视。
精彩页
画外闲扯
1997年香港回归,这年7月偶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了起来,自也认做“回归”,从此则不依规范地乱画。先全是山水,不久也画少量人物,这一幌又快二十年,如今只对一幅秦岭山水长卷之外的几幅人物予以回顾。深知画得不好,常谓“功夫在画外”一词,并不符合本人功夫现状,唯求自得其乐。
为什么只有用毛笔才可称为中国画?另外,山水画又何能以其高深独特的、气象森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都是有兴味的两个问题。先有象形,再成文字。西方人抛弃象形,改成拼音,从而失去书法,中国才保有了书画同源的优势。中国人作画,认为是“意之动”;观察山川,取来“胸中自有丘壑”;画成之后称“画者心画也”。中国画是1意、2意、3意。柏拉图把人人看过的桌子都称桌子,这桌子便升格为普遍理性。西方画是1物、2意、3理性。对于透视解剖、色彩有了严格的界定。黄宾虹说“学画先学写字法”,石涛立“一画法”。东汉人蔡伦才发明造纸,汉画多石刻,汉隶取代秦篆,由碑到帖魏晋行书大盛,艺术价值堪比希腊雕刻,迄今也是“不可企及”。
魏晋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因为是只追求“畅神”(宗炳),对形的透视不如西方重视。唐明皇赞吴道子画山水“一日之功”,言其快。但世人又评吴画“有笔而无墨”,王维倡“山水以水墨为上”,可见山水技法亦日见成熟。荆浩论山水笔法有六要,在他前后经五代而宋初,山水画突然大放光芒,且多呈全景式,完全表达出人自身广阔的胸襟,经宋元两代,如著名的夏圭《江山千里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西方荷兰风景,法国巴比松画派大异其趣。
再说,西方人心存上帝,中国无宗教,孔子主张“天下归仁”,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也就是儒家一种理想信念。后儒王阳明的“意之动”企图走向至善,儒学在中国影响时间最长。魏晋三四百年的历史正当儒学式微,以老庄的清静无为代之,所谓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现代有段时期把山水画只看作逃避黑暗统治的手段,恐过于简单,所以我选择《魏晋风雨》一题。在肥沃的江河泥土上,原住民发祥于黄河中流,动向总是南扩,由卫、淇、河、洛伸向吴越、由西秦而南楚。偶读史,紧接三国纷争,出乎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理想之外,也出乎另一智者曹操理想之外,皆遗憾其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源本出于强势的百家争鸣以及先秦文化,又加上两汉强大的经学流变使儒学终成中华文化主流。相反那伦常名教大大沦丧的典型事件便是八王之乱,由此才酿成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侵,使中华民族经历苦难的三百余年分裂的局面。使人们强烈认识到魏晋一段为史上最恶劣的年代。三国曹魏堪称人才辈出,为何让司马一家混入高层篡夺政权?人们总把“竹林七贤”当作一批文人雅士,唐人孙位《高逸图》中表现的山涛更近似达官贵人的形象,而嵇康这位非常令人敬仰的人我把他上了枷锁,除山涛还保留着原有尊贵外,其余各贤都显得落拓沉沦。史书所记的贾后实为八王之乱祸首,那中国书法史的开山祖卫夫人,把她画成死刑前卫瑾卫恒怀抱中的女婴。而《平复帖》作者以及名著《文赋》作者陆机也画人惨无人道的八王之乱中。真正让西晋王朝延续下去为东晋小朝廷建立者王导,该把他画成正面形象,他带领王氏家族以及司马氏皇族向南大迁徙,成为开拓江南的领头人。王家、谢家原是北方的豪门望族,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分治,南方取得相对和平的后续局面。当时王羲之和谢安都是共同参与并指挥这场战争的。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正好说明封建制前期留下的门阀制。(见《黎鲁作品集》,第204—205页)
漫长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分水岭应处于北宋,大贵族豪门地主让位给庶族地主,是以生产的分配方式变化所决定的。唐末已涉及“租庸调”的变化,由劳役地租(雇佣劳动、近似农奴,西欧地主享有初夜权直到华盛顿家中尚蓄奴300名)、实物地租(农民租得土地,以实物交租),而至财务地租(农民租得土地,以货币交租)。初唐皇权不断限制豪族权力引起几朝皇权间的残酷政争,庶族地主终得胜利,社会走向繁荣,乃有盛唐之治。在科技发展并长期吸收印度文明而形成了新儒学,画《宋人好学》时,依旧继承汉代经学所发展的宋明理学,突出了张载的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已任那种士人传统,由南北朝迄唐、佛道二思潮暂兴,贯休罗汉艺术为禅宗苏轼一家独赏,会昌反佛终使宋明理学成为千年后文明主流,一直影响迄今。主张中国山水画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看法很难完全成立,总之这仍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现象,若把魏晋文化被认为文风自由,也评比不周详、盛唐浪漫派大诗人李白承绪六朝文风早已超过之。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