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克芹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小说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深刻反映了70年代末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并预示了结束动乱之后必将出现的光明、美好的前景。小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简介 周克芹(1936年10月28日——1990年8月5日),本名周克勤,中共党员,四川乡土文学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小说直面人生,以农民为题材,影响了后来一批作家。 1936年10月28日,周克芹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农村,1958年毕业于成都农业技术学校(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代表作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 等。 1958年从农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当过农民、民校教师、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农业技术员、公社和区干部。196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1979年调入四川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该作品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而且位列榜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代作家》主编。1990年8月5日在成都病逝。 周克芹是一位以自己的情感和灵魂拥抱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家,先后被欧洲欧罗巴出版公司列入《国际名人录》;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列入《世界名人录》和《世界著名作家传略》。 目录 第一章 雾茫茫 第二章 未圆的月亮 第三章 初访 第四章 不眠之夜 第五章 连云场上 第六章 田园诗 第七章 雨潇潇 第八章 寂寞 第九章 夜深沉 第十章 长相思 序言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现中华民 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文学发展水平,深入揭示新中国70年 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励人们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 懈奋斗,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 典藏”丛书。为将该丛书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 作精良的精品丛书,我们成立了丛书评审专家委员会,成 员均为密切关注和深刻了解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动态的资深 评论家。委员会从历史评价、专家意见和读者喜好等方面 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众多优秀长篇小说进行综合评定,从 中选出70部描写我国人民生活图景、展现我国社会全方位 变革、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和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品力作。这些 作品,大多为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 奖”等重大国家级奖项的长篇小说,政治性、思想性和艺 术性高度统一,代表了中国文坛70年间长篇小说创作发展 的最高成就。 我们致力于“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 术价值作为追求”的使命任务,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 风貌的同时,倡导精品阅读,引领和推动未来的中国文学 原创出版。 导语 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足迹,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对蜀中一带自然风物的描写,又使作品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并蕴含着象征的意味。抒情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多的议论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含蓄、蕴藉之美。 精彩页 第一章雾茫茫 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 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站在桥板上,风格外大些,他们使劲儿跺着脚,笑骂着最后跑来的一个睡懒觉的同学,然后就嘻嘻哈哈走过小桥去。随后,几个挑着菜篮赶早场的社员出现在小桥上,篮子里满满地装着时鲜的蔬菜:莴笋、萝卜、卷心菜、芹菜,还有香葱、蒜苗儿,他们是到桥那边的连云场,甚至更远的太平镇的早市上去。 晨曦姗姗来迟,星星不肯离去。然而,乳白色的蒸气已从河面上冉冉升起来。这环绕着葫芦坝的柳溪河啊,不知哪儿来的这么多缥缈透明的白纱!霎时里,就组成了一笼巨大的白帐子,把个方圆十里的葫芦坝给严严实实地罩了起来。这,就是沱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有名的大雾了。 在这漫天的雾霭中,几个提着鸳篼拣野粪的老汉出现在铺了霜花的田埂上和草垛旁,他们的眉毛胡子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不一会儿,男女社员们,各自关好院子门,走向田野。生产队平凡的日常的劳动就这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农事活动井井有条,像一曲协调的交响乐一样演奏起来。这种音乐是优美的,和谐的,一点也不单调乏味。 妇女们凑在一起儿做活路,没有不说话的,葫芦坝上的新闻总是最先从她们干活的地里传出来。这一天——也就是一九七五年冬季的这个茫茫迷雾的早晨,在坝子南端靠近梨树坪的油菜地里,她们先是漫无边际地谈着关于孩子尿床这样一个令人烦恼的老题目;不一会儿,雾霭中不知是哪一个女人“哎”了一声,说道: “真是,山不留人水留人哪!……你们听说了没有啊?许四姑娘决定不走了。正在这节骨眼上呀!” 她的消息,可以说是当天的特大新闻了。闹喳喳的妇女们一下子不开腔了,大家都愣愣地互相对望一眼,似乎那个“许四姑娘”走与不走的问题是一件什么大事一样。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脑子反应最快的几个女人开始发表评论: “为啥子嘛,跟自己那个离了婚的男人在一个大队住着,每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多难堪呀!何苦呢?” “葫芦坝这块背时的地方,她还留恋个啥子?……走得远远的,也免得触景伤情拥!” “说的是!她手上又没有娃儿,未必就守一辈子寡么?常言说得好:寡酒难吃,寡妇难当呢。” “呸!你这完全是‘封建思想’!” “咋个是‘封建’喃?你……” “好啦,好啦,莫争输赢了。管人家闲事干啥子?各人心头有个打米碗。走也好,不走也好,依我看呀,未必没得男人,就不过活了?” “啧啧,嘴皮子硬!你自己试试看!” 人多嘴多,说啥的都有。自由发言的讨论会在深入下去。有的说,四姑娘许秀云生来性情温厚,心肠又软,准是在等待着郑百如回心转意,来个“破镜重圆”。但这个判断马上有人给推翻了,说是郑百如的老姐儿郑百香已经透露过:她那个正走红运的老弟已在二十里外的严家坝“对上了一个象”,严家坝那位老姑娘可比“这个”漂亮得多。又有的人猜测说,许秀云一定不会在娘家久住,早迟都是要走的,原因是许茂老汉脾气古怪,老头子原是不赞成四姑娘跟郑百如离婚的,眼下四姑娘暂时不走,一定是因为对她三姐给她介绍的那个男人不满意。……消息灵通的人们马上提出担心:要真是这样,可就麻烦了!——因为半月后,许茂老汉的生日,人家“那个”就要来赶礼,商量结婚的事。“新客上门,是开玩笑的么?麻烦!看他们拿来咋个办?” 从梨树坪那边的猪场外面,有一个女人长声呼唤着:“猪儿溜——溜、溜、溜……”走过来了。 地里的妇女们听见声音便有人提议:“三辣子过来了,问问她究竟是真是假啊!” “猪儿溜——溜、溜、溜……”一个高大结实的中年妇女一阵风似的从大雾中走了出来,她边走边问:“喂,你们看见小猪儿跑过来没有啊?” “没有看见猪儿。三姐,过来一下,我们问你个事儿嘛。” “老娘这阵不得空呢!猪儿溜——”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