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瓷魂(古陶瓷鉴定家教育家张浦生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晓华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瓷魂:古陶瓷鉴定家、教育专家张浦生传》是张浦生学生刘晓华根据其从事文物鉴定经历撰写的人物传记作品。全书从张浦生出生、求学、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写起,经历上山下乡、被人误解、重返岗位、成为最年轻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发现明代洪武瓷器、确立青花瓷起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海外传播等,到真正成为中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张浦生用85岁的高龄诠释了一代古陶瓷鉴定大师的专业精神和优良品格,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张浦生桃李满天下,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青花瓷甚至古陶瓷的鉴定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刘晓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出版社社长,早年从事教学工作,移民澳洲后常年从事中澳文化交流。师承古陶瓷鉴定专家张浦生后,对瓷器亦有研究。本书为刘晓华首部传记文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浦江岁月 第一节 黄浦江畔的徽州人 第二节 童年时代 第三节 改变人生的三位老乡 第四节 求学复旦 第二章 走进南博 第一节 古都南京 第二节 革命文物征集 第三节 院长曾昭燏 第四节 书画征集 第三章 目不识瓷 第一节 瓷器保管员 第二节 恩师王志敏先生 第三节 初涉古陶瓷 第四章 南京,1964 第一节 曾院长之死 第二节 北京学习班 第五章 在农村的日子 第一节 离开南博 第二节 发现明青花 第三节 唐代皮囊壶 第六章 重返南博 第一节 重返原岗位 第二节 浙江丽水地区的发掘 第三节 在文物商店的日子 第四节 院长姚迁 第七章 慧眼识宝 第一节 发现明代洪武瓷器 第二节 确立青花瓷的起源 第三节 重现郑和故居 第四节 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第五节 沥粉挂彩 第六节 明代紫砂 第八章 教育生涯 第一节 扬州事件 第二节 扬州培训中心 第三节 教书育人 第四节 瓷片教学法 第九章 成名以后 第一节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第二节 欧洲之行 第三节 前往台湾 第四节 赴日本鉴定 第五节 新加坡鉴定往事 第六节 香港考察 第十章 海外讲学 第一节 新加坡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香港 第四节 菲律宾 第五节 台湾 第六节 澳洲 第十一章 桃李天下 第一节 霍华 第二节 钱伟鹏 第三节 朱戟 第四节 梅氏兄弟 第五节 王健华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第一节 遭遇车祸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第三节 片瓷山房 第四节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鉴定总结 年谱 作品简表 后记 学瓷小记 序言 岁逢戊戌,乃肖狗良辰。时为我院杰出的古陶瓷鉴定 家,退休二十余载的教育家张浦生先生的本命年。江苏凤 凰文艺出版社在澳大利亚中国书店刘晓华女士的帮助下, 要出传记为之贺。春节前张先生给我来信,要我代表南京 博物院为书作序。我不敢推辞,遵嘱写上以下几句话,以 为先生贺,并为先生寿。 张先生1957年自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 文管会工作,璇因机构合并而入职南京博物院。1962年张 先生成为博物院瓷器库房保管员,始有兴趣学习瓷器, 1964年开始专职研究瓷器,一晃至今已五十余载。那时的 先生已沉迷此道,听从老师王志敏的教导,认定了研究古 瓷,鉴定古瓷要从捡拾古瓷片做起。在扬州、杭州、苏州 、南京等古城的工地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们捡拾 的许多残瓷,如明故宫红彩龙纹残盘、釉里红凤纹瓦当等 ,现在都成了我院重要的藏品资料。随后的1966年,先生 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古玉器和古陶瓷鉴定训练班, 听了耿宝昌先生等的瓷器鉴定课,大有收益。 从此,先生的所有心血都放在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和 研究上,即使是在文革下乡的七年时间里,瓷片,标本也 成了他业余研读的对象和生活中的乐趣。回城回院后,先 生更是全身心扑在陶瓷研究和鉴定实践上。他提出青花瓷 起源于唐代的论断,提出“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 民窑看花”的观点,被陶瓷鉴定界广泛接受认可。1986年 ,他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在 此基础上,他勤于笔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鉴定心得转 化为理论,撰写了《青花瓷画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 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著作。是 一个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古陶瓷,特别是青花 瓷鉴定的行家、大家。 满腹知识才华的张先生,乐于助人,更乐于育人。他 是南京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同时曾兼任复旦大学、清华 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 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以教育培养青年人为自 己的使命职责。为此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编写了《中 国历代瓷器特征、鉴定与保养》《青花瓷器概说》《怎样 鉴定古代瓷器》等讲义。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特征、要领 、口诀、比喻都是先生口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他常常背 着沉重的陶瓷标本走进教室课堂,让学生既听讲课,又观 摩实物,并且在学习中瓷片可以上手,这成为张先生讲学 获得高人气的重要手段。他培养的陶瓷研究和古陶瓷鉴定 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就有我院的优秀人才——霍华研究 员。在海外华人圈内,先生也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英国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 西亚等地,也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身影。他提出的收藏理念 为“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也就是人们收藏的不仅是器 物本身,更是器物所蕴含的知识、文化和艺术,因而“识 古不穷”,到时会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收藏 当投资,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何富 之有? 来信的末了,先生还告诉我,最近在我家乡太仓樊村 泾遗址出土的元青花残瓷“其中有国产料,与印尼,菲律 宾出水相似,还有进口料。与红海出水之孔雀牡丹纹大罐 雷同,值得重视。此港不仅销往东北亚,乃之远销东南亚 ,西亚,不愧为史有‘六国码头’之称。” 嗟乎!先生已八十有五,其关心文博事业的拳拳之心 ,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仰望。 导语 古陶瓷鉴定大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青花王子”张浦生独家传记。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亮作序推荐。 张浦生是中国著名的青花瓷鉴定大师。1934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省歙县。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本书是根据其经历整理编撰的人物传记。 后记 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张浦生先生,是在澳洲古 董展的展会上。只见一位老者,气质温文尔雅、目光灼灼 有神,虽然拄着拐杖,腿脚有些不便,却兴致勃勃地带领 着_‘群人,在不同的展柜前耐心地做着讲解。同行的朋友 用很崇敬的语气跟我介绍,他就是中国大名鼎鼎的“青花 大王”、文博专家张浦生先生,人称“张青花”。而真正 有机会走近这位久负盛名的“青花王”,则是在澳大利亚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协会成立以后。因我常帮着协会干点 杂活,于是便渐渐与先生熟悉起来。 浦生先生为人和善,无论是萍水相逢,还是相交深厚 ,皆能等同相待。记得第一次去先生家拜访,着实让我吃 惊不小,堂堂的国宝级大师,竟过得如此俭朴。简单整洁 的居家,与我想象之中瓷器泰斗的豪宅相差甚远。以后的 闲聊之中又慢慢得知,他继承了甘于清平、克己奉公、高 风亮节的为人之道,特别是面对诱惑时的淡定和坦然,常 让我想起来就对先生肃然起敬。 移民澳洲以前,我在南京生活过三十多年,我熟悉那 里的一草一木,因为那是我的故土。而浦生先生也在南京 待了半个世纪。在异国他乡,对曾经同在一个城市生活、 工作过的人来说,那份亲近感是不言而喻的。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我对先生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了解。 我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一些乱七八糟的物 件。于是,先生希望我能够静下心来跟他学点古陶瓷鉴赏 方面的知识。可是我不能免俗,总是奔波在各种繁杂的工 作和生活中,不能让先生如愿。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先生也到了耄耋 之年。平常接触多了,先生常给我和师兄师弟们回忆些往 事,讲点过往的趣闻和感慨。于是我的那些师兄师弟们就 希望我能记录下先生的点滴往事,就有了这篇传记。 我不是一个作家,所以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怀着对文 博专家前辈的敬仰,磕磕绊绊,流水账似的有了这篇拙文 ,既没写出先生的风采,也没写出先生的精气神。好在大 家都没嫌弃,毕竟真实记录了先生的人生。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们,姚允元、大梅、小梅等等。 是他们给了我力量和信心,在他们的督促和出谋划策下, 我才能完成这个长篇处女作。尤其是姚允元先生花了很多 时间,为我收集大量资料,并根据我的要求进行采访录音 ,使我能够得心应地手开始自己的工作。 感谢我的同事李鸿先生,他是我这篇拙文的第一位读 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他陪伴我度过许多堆码文字的时光 。帮我核实书中人物所处的准确年代,让我减少了许多核 实资料的工作量。 感谢我的好姐妹申宏磊女士,她以专业作家的敏锐, 指出我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鼓励我坚持写下去。我喜 欢她娴熟优雅、游刃有余的写作风格,所以恳请她为我的 文字粉饰,补钉。感谢我年少时的好友曲鲁杰先生为我的 文字添砖加瓦。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这本书。 感谢南京博物院的现任院长龚良先生,他在百忙之中 为此书作序,这篇序文写得真实贴切。感谢著名的女书画 家,97岁高龄的陈佩秋先生、93岁高龄的江苏省文史馆俞 律先生分别为此书题字,相得益彰。也感谢所有曾经为这 篇传记提过建议的朋友和给了我写作时间的家人。感谢大 家对我的厚爱。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得以让这本书顺利出 版。 仅以感恩之心,为后记。 精彩页 1934年4月,正是万物苏醒、生机盎然、春暖花开的季节,张浦生出生在上海的一户商人家里。因家住黄浦江边,故取名“浦生”。那时黄浦江边的外滩公园,已经有了民国户外铁木休闲椅,为游人观赏江景、,林景、怡情、闲谈提供了休闲歇息之地。而江面上船只往来如梭,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黄浦江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而英商所建的上海大厦也于那年屹立在黄浦江畔,使整个黄浦江边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那一年“伪满洲国”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在吉林长春恢复帝制。中国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又当上了康德皇帝,并宣布将“满洲国”改称为“大满洲帝国”,4月20日,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5月,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十里洋场的上海风雨飘摇、暗流涌动,社会极其动荡。张浦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却英雄辈出的年代。 张浦生的父亲叫张和顺,母亲姓黄,祖籍都为安徽皖南的歙县,古称徽州,与浙江的淳安、临安为邻。古徽州是徽商的摇篮,因为那个地方地处丘陵山区,地少人多,生活比较艰苦。所以很多人离乡背井,吃苦耐劳的外出做生意。人称“徽骆驼”。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五百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而张浦生的血液里就融入了这种勤劳、求实、聪慧、百折不挠的徽州人精神。 1920年,因老家安徽生活艰难,张浦生的父亲张和顺移居到十里洋场的上海。祖父通过亲友,把张浦生年少的父亲送到了在上海做生意的徽州老乡那里,在法大马路老北门口的怡源百货批发行做学徒。东家曹老板是徽州的名流望族,抗战后还担任过旧中国的国大代表,对张浦生的父亲多有照顾。徽州商人的成长,基本都遵循了固有的模式,先当学徒,再当管家,然后自己做生意,再当官。由于张浦生父亲为人忠厚、勤奋、节俭、待人诚恳友善,乐于助人,深得老板信任。也秉承了徽州人的习惯,先当学徒,后来升为跑街,然后当了经理,作为老板的代理人(资方代理人),帮老板管理了一个店铺。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征得老板的同意,自己也做起了生意。 因为日子繁忙,张浦生出生的时候,父母亲已经三十多岁。当时医疗条件极差,父母也缺乏医务常识,在张浦生出生刚半个月时,母亲就因产褥热不幸去世。无奈之下,张浦生从小就跟着叔祖母一起生活。张和顺后来娶了阮氏,浙江宁波人,出生在上海。继母的父亲也是早年来上海做生意的商人,因有文化,当了私塾先生。继母为人善良,朴实,视张浦生为己出,尽管后来有了七个弟妹,但一家人还是十分融洽。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