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前言 编者说明 序幕 慕尼黑 1943年5月3日 主要出场人物 第一部:背景 第一章 从“巴巴罗萨”到顿巴斯:1941—1943年苏德战场的德国陆军 “巴巴罗萨”,1941年 冲向斯大林格勒,1942 进攻与反攻 重建德国陆军 “虎”式、“豹”式和“象”式 为什么选择库尔斯克 第二章 1943年的红军 斯大林、朱可夫和苏联军事战略 苏联的军队结构 红军的装甲车辆、卡车与反坦克武器 红色空军 谋士与斗士 第二部:德军突击 第三章 准备工作 德军集结 德国空军 一拖再拖 红军集结 苏联防御计划 苏联防御一瞥 伪装、侦察与训练 几场虚惊 第四章 正面强攻 7月5日—9日 战场 初步行动 第九集团军的进攻,7月5日—6日 南线进攻,7月5日—6日 北线危机,7月7日—10日 南线危机7月7日—8日 第三装甲军的推进 重大决策,7月9日 第三部:阻击闪击战 第五章 普罗霍罗夫卡 7月10日至15日 坦克第1集团军与第四十八装甲军的交战(7月10日至11日) 第三装甲军与近卫第7集团军的交战(7月10日至11日) 普罗霍罗夫卡,7月10日至11日 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 第六章 德军止步 两翼的交战,7月12日 僵局,7月13日 决策 结局,7月14日—17日 第四部:反攻和结论 第七章 苏联反攻 “库图佐夫”行动:强攻奥廖尔突出部 德军撤出奥廖尔 “鲁缅采夫行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博戈杜霍夫遭遇战 哈尔科夫 第八章 结论 德国的期望和现实 苏联的期望和现实 “堡垒”行动 反攻 代价 后果 附录A 德军作战序列 1943年7月1日 附录B 苏联红军作战序列 1943年7月1日 附录C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双方兵力和损失的对比 附录D 库尔斯克战场的装甲兵力对比 附录E 德国的主要命令 附录F 苏联的主要文献 资料来源 专有名词列表
导语 很少有哪场战役或会战像库尔斯克会战这样,如此紧密地与“坦克”联系起来,后人了解这段史实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德国坦克排成楔形队列,驶过片片金黄的麦浪;浮现的是苏联坦克旅发起集群冲击,成群越过铁路路堤;浮现的是德国“虎”式坦克厚重的装甲,弹飞苏联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浮现的是苏联的条条堑壕,片片筑垒,层峦叠嶂,无穷无尽。很难说是坦克赋予了库尔斯克会战话题性,还是库尔斯克会战令坦克之间的搏斗更加引人瞩目。 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碰撞擦除两个耀眼的火花,普罗霍罗夫卡的神话在军迷中早已是家喻户晓,波内里的激战今年来也渐为人知,然而,在时间和诸多严谨或不那么严谨的各种读物的掩盖下,包括这两场坦克战在内的整段历史反而愈发缥缈。今天,新出现的苏联资料和德国资料,使得戴维·格兰茨有机会重新评价库尔斯克会战的方方面面,这部《库尔斯克会战》综合采用现存于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材料和准档案材料中关于这场会战的大量细节,为已经载入史册的细节又增添了新内容,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广大军迷关心的问题。 内容推荐 库尔斯克会战意味着闪击战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穷途末路。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进攻*次被制止在战术纵深或浅近战役纵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意外,终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军队过去取得的战略成功,有赖于成功实现深远纵深的战役突破,并从军事和心理两方面使其敌人陷入瘫痪。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以高速歼击机的护航为掩护,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战法,已经不能再像1941年和1942年那样肆无忌惮地突入苏联的后方。 这部研究作品综合采用现存于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材料和准档案材料中关于这场会战的大量细节,为已经载入史册的细节又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内容,并将库尔斯克会战还原到整场战争当中它应有的战略和战役背景当中。本书试图准确地再现战斗的复杂程度,也将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交战还原到它应有的背景当中,作为一场极其复杂的殊死搏斗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篇章。最后,在确定这场会战造成的双方损失和惊人后果的同时,本书也通过分析会战中的军事细节,讲述闪击战是怎样在库尔斯克彻底终结的。这样,它也就揭穿了与库尔斯克会战有关的神话,并使这场会战回归到苏德战场波澜壮阔的作战全景中的应有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