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江世亮 |
出版社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110位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经历,对中学生、大学生很有借鉴价值,也可以当作了解科技各领域情况的科普读物。书中介绍的科学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才济济的上海科技界脱颖而出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其中有的人现在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成功除了勤奋和天赋,家庭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在采访他们时就带有探索科技人才成才规律的动机,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触动,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江世亮,1954年4月生。曾任《世界科学》杂志编辑,《文汇报》科技部主任、高级编辑。现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上海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 1995年1月在《世界科学》杂志创办“今日启明星”栏目并负责采编工作,自那以后每月采访报道一位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入选者。这一采写工作坚持至今已24年有余,共计采访报道了280余位科技启明星,也因此和广大启明星结为好友。 先后获中国科技新闻奖优秀奖(2001),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5),第十六届上海新闻奖二等奖(2006),上海宣传系统优秀党员(2()09),上海科技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二等奖(2014),第六届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14)。 目录 1.重视基础研究的心胸外科医生——刘中民 2.建筑材料领域的巾帼豪杰——贺鸿珠 3.中国转基因羊的接生者——陈美珏 4.被手术台恒久吸引的肝胆外科医生——沈锋 5.有良心的寄生虫病研究者——蔡黎 6.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的研制者——李德明 7.奋战在糖尿病防治一线的医学博士——宁光 8.我国第一台机载成像光谱仪的研制者——王建宇 9.发誓多做善事的肿瘤医生——王杰军 10.启明星中的首位人文学者——袁雯 11.幸福的数学研究者——王亚光 12.上海地表硬土层成因的揭示者——郑祥民 13.视科研为生命一部分的材料科学家——李新贵 14.中西医结合研究耳鸣的女学者——施建蓉 15.机动车尾气控制研究的引领者——黄震 16.与阿米巴虫打交道的女学者——程训佳 17.番茄博士——朱为民 18.深受祖父影响的小儿心血管科专家——孙锟 19.从启明星到首席科学家的血液学研究者——陈国强 20.钟情科普的遗传学教授——卢大儒 21.从黄土高坡走来的神经生物学博士——赵经纬 22.以探索宇宙奥秘为业的女学者——翟向华 23.绿色化学的坚定践行者——丁奎岭 24.矜而不争追其远的纳米环合成者——孔向阳 25.研究黑洞和宇宙的物理学家——王斌 26.从天文爱好者成长起来的天文学家——陶隽 27.研究辐射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女学者——吴明红 28.多学科背景的新药研发者——沈建华 29.以培养优秀运动员为业的启明星——吕季东 30.介入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张一 31.努力提高鱿钓产量的渔业教授——陈新军 32.大型红外探测实验装置的研发者——黄志明 33.纳米操纵技术专家——张益 34.与“癌王”较量的医生——孙惠川 35.催化领域的奋进者——曹勇 36.中国环境磁学的早期涉猎者——张卫国 37.善于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遥感专家——舒嵘 38.跨媒体信息海洋的导航人——薛向阳 39.赢得国际同行尊重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童小华 40.为化工过程绿色化而努力的人——路勇 41.太阳能技术研发者——李红波 42.纳米国家队里的女科学家——孙静 43.地铁安全的守护者——刘国彬 44.再生混凝土研究的领军者——肖建庄 45.新药研发领域的追梦人——柳红 46.生态学者——任文伟 47.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探索者——姚祝军 48.关心反恐事业的化学博士——施国跃 49.金融物理研究涉猎者——周炜星 50.身处企业的精细化工研发者——詹家荣 51.从事乙肝治疗基础研究的启明星——谢幼华 52.在重大工程中磨砺成长的建筑师——张铭 53.从事环境污染物治理研究的女教授——万颖 54.节能减排大舞台上的启明星——潘卫国 55.偏好交叉学科的生命化学家——唐功利 56.信息隐私的保护者——胡乃静 57.从小喜欢花草的遗传学研究者——明凤 58.懂得感恩的新型显示技术专家——张建华 59.阿秒物理研究者——张敬涛 60.以科研为乐的化学生物学家——贾能勤 61.肥胖和糖尿病研究的“幸运者”——翟琦巍 62.珍视所有的人生经历的微电子专家——屈新萍 63.糖化学领域的探索者——王顺春 64.德能俱佳的神经外科医生——陈菊祥 65.密码学专家——刘胜利 66.护卫人类生殖健康的上海女性——李卫华 67.储能材料的研发者——吴宇平 68.大城市交通管理研究者——张小宁 69.希望静心做事的电化学家——鲜跃仲 70.兼顾临床和科研的神经泌尿外科医生——谷宝军 7 1.在生物医学前沿不断有所创新的神经外科医生——钟春龙 72.敢摘“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人——轩福贞 73.专攻污水处理的年轻女教授——王亚宜 74.轻合金设计与成型专家——彭立明 75.“玉米塑料”研发者——张乃文 76.把论文做在鱼塘边的水产专家——白志毅 77.想让更多人免受大肠癌之害的医学研究者——洪洁 78.饮用水安全的守护者——舒诗湖 79.想做有实际价值工作的电子材料研发者——刘浦锋 80.极地微藻研究者——罗玮 81.从小不怕虫的病虫害治理者——季香云 82.研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年轻人——李东栋 83.将稀土发光材料用于生物医疗的陶瓷专家——步文博 84.特种机器人专家——谢少荣 85.心系产业的纳米材料研究者——杨东 86.来自郭守敬故乡的射电天文学者——安涛 87.一流团队出来的青年光学家——武愕 88.医疗微型机器人研发者——王坤东 89.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生物医学追梦人——吕雷 90.选择在企业实现抱负的焊接博士——张华军 91.绿色建筑研究者——李魁山 92.工业过程大数据技术的开拓者——沈春锋 93.希望为听力障碍治疗提供依据的神经科学研究者——闰致强 94.城市生态系统的营造者——鞠瑞亭 95.脑科学研究者——陈爱华 96.研究纳米生物医学的年轻人——冯纯 97.探究中医药“黑箱”奥秘的年轻人——尹磊淼 98.在重大项目中成长的城建专家——赵兴波 99.心无旁骛的光学研究者——吴健 100.把废塑料降解成燃油的有机化学家——黄正 101.海洋生物生态学研究者——杨金龙 102.“海绵城市”的践行者——吕永鹏 103.关节健康的守护者——朱文辉 104.潜心反问题研究的数学教授——陆 序言 感受启明星蓬勃的创新活力 ◎丁奎岭 江世亮先生应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之约,从他多年来 采访上海科技启明星的访问稿中选择一部分,准备出一本 题为《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的书 。世亮约我为这本书写篇序,我很乐意地答应了,这不仅 因为我也是被收录进这本书的100多位受访启明星的一员, 或者也不仅仅因为我是本届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我 以为更多的原因是我和本书作者之间多年因为科学传播这 件事而结下的友谊,这其中启明星起了某种媒介的作用。 记得是在2003年11月底,那时我刚从日本名古屋大学访学 归来,那一年我得到了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世亮为此 而来所里采访我,初稿出来后还让我审稿,然后不久就有 一篇题为“一位默默耕耘的青年化学家——小记中科院上 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奎岭”的访问稿刊登在《世界 科学》杂志的“今日启明星”专栏。 我感觉世亮对人物采写的把握是有他的一些特色的, 对被访者的内心想法能够把握住并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 而整个叙写是较为平实的,不拔高,也很少有溢美之词。 我在一些场合会提到世亮对我所做的启明星报道,特别是 副题里所用的“小记……”的表述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说 起启明星我就会想起这段美好的回忆。 由于启明星牵线,我与世亮有了不断加深的友谊,后 来我们打交道的不仅仅是启明星的事,还有更多的与科学 传播、科学报道有关的工作。世亮是在《文汇报》科技部 主持过多年科技报道策划实施工作的科学报道者,一段时 间《文汇报》不少有关科技的重点报道都出自世亮带领的 团队。 我知道世亮是从1995年起承担启明星采写任务的,当 时启明星联谊会与《世界科学》杂志商定在这本刊物上开 办“今日启明星”专栏,每月一篇,报道启明星的成长经 历和他(她)的科研工作。这个栏目从1995年1月创办以来 迄今没有间断过,主要是当时还在杂志社.工作的世亮在 操办。不久他就调《文汇报》社工作,但他承诺启明星报 道工作照旧(甚至有一年他派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 作期间对启明星的采写工作都照常进行),这一诺就是20 多年的坚持!直到如今世亮已从报社退休,但仍在为启明 星的事而奔忙(2015年起在市科技党委、市科委的关心支 持下,市科委基础研究处与启明星联谊会创办了一份名为 《今日启明星通讯》的内刊,动态反映启明星大家庭成员 的新面貌、新进展,这也主要是世亮在操办)。几乎每一 年的新入选启明星的颁证会他都会到场给星友们以鼓励。 也是因为世亮与启明星的特殊情缘,他被推选为启明星联 谊会的特约理事,许多星友视他为好朋友。世亮也不止一 次地说过他之所以乐此不疲于启明星工作,实在是因为他 在倾听这些优秀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 创新活力。 确实,启明星计划是上海在科技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带 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不仅创立这一人才计划的时间是国 内最早的,而且它所设定的目标、坚持的标准及其带来的 效应、口碑使它在国内具有了某种标杆的意义或者说形成 了品牌。在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和激励下,一大批青年科技 人才加快成长,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启明星群体中,已 涌现了9位院士,上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人群中有1 /3是启明星。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累计获得 的国家三大科技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有27%,国家技术 发明奖有15%,国家科技进步奖有22%,都是由启明星主 持完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世亮一直关注看好的启明 星事业是前途无量的。 粗粗翻阅本书内容,我感觉本书100多位星友的样本量 可以帮助总结出一些有关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东西 。比如他们都有强烈的报国之志,都有相对较好的性格( 情商),都有刻苦求学带来的扎实的基本知识(智商), 并大都遇到良师指导,并得到诸如启明星这样的人才培养 计划的适时支持,在此过程中他们又敢于担当、在困难面 前能够持之以恒等。因为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中学校的学 生,所以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会给他们以启迪;其次这些 启明星在他们的求学时代也是很普通的,和现在的中学生 、大学生们是一样的,甚至有些条件还不如今天的中学生 、大学生,但他们能脱颖而出,这里面肯定是有缘由的, 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它会给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 学子们以激励:你们中的一部分也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启 明星。 最后,我还要为这本书的出版者讲几句话。我认为山 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能关注到启明星计划,并且着眼于使年 轻人未来能走上科学之路策划了这样的选题,是值得赞赏 的。我曾在多个场合讲到现在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好的时机 ,中国是做科研最好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创新需求最为迫 切的国家。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发展,中国已经到了 没有创新就很难前进的地步。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国 家决策层对原始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这些对 我们科技界,对科学传播界,特别对还在校读书的莘莘学 子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生逢这样的伟大时代,各位同 仁不仅要有梦想,更重要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 去实践,这本书的出版正是顺应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实实 在在的举动。 是为序。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 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 究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导语 本书100多位星友的样本量可以帮助总结出一些有关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东西。 本书无疑是对强者、事业有成者的歌颂,但是作者和出版者的本意更是希望年轻学子能从中读到这些强者的奋斗经历,以及他们的感悟,包括对成败、对坚守的理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精彩页 1.重视基础研究的心胸外科医生——刘中民 刘中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2年入选启明星计划。受访时(1995年10月)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全国百名优秀院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浦东新区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我国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疗、辅助机械以及心血管社区队列研究等。 (1)采访前的一幕 上周的一天中午,我在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病房约访了上海科技启明星、一位充满活力的心胸外科副教授刘中民。一见面就有一个令我难忘的镜头:一位少年心脏病患者看见刘医生和我一起走出来,赶紧上来对他说,叔叔,我的手术是您做吗?刘医生边亲切地朝他点点头,边安慰了他几句,那小病人满意地回病房去了。“我是个临床心胸外科医生,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就是它直接面向广大患者,要真刀真枪地干,很多东西都要靠死记硬背,靠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们心胸外科医生。那些患者把自己的心脏、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你了,心脏能不能跳起来,能不能从跳得不正常到正常跳动,就完全看你的水平了。”刘医生这番定位式的自我介绍以及刚才那个场景使我立时对这位“启明星”生出几分敬意。 (2)为了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祖籍山东莱阳的刘中民,高高的个头,有着一副与职业外科医生相称的身胚。这位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种重大心胸外科手术操作和重大抢救任务组织的科技启明星向我介绍了他们前一阶段抢救一位病人的情况。这位病人的心脏瓣膜原来手术过,此番是第二次手术。由于患者的心肺功能很差,不开刀无疑意味着死亡,而开刀风险极大,很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由于做了精心的安排,手术过程很顺利,但病人心脏复跳时心功能衰竭,心脏跳不动。刘医生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包括采用体外循环机上的转子泵为病人做左心室功能辅助,转子泵总共转了41个小时,加上手术时间,刘医生他们总共在手术台上坚持了三个白天两个夜晚共50多个小时,硬是把这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仅仅是刘医生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医疗近14年来,抢救的许许多多危重病人中的一个。精湛的手术技艺来自这些年来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外科医生,特别是心脏外科医生的一把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为了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和业务技术同等重要的是医生对病人的满腔热忱。在这些方面,刘中民更堪为楷模,拿他的话来说,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不能计较时间,病人来了就得上。“我从住院医生开始就在手术室里,从来没有考虑个人工作时间多少,可以说这十几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如果计较这些就不要当医生了。逢到手术,一旦上了手术台,病人的情况瞬息万变,生死存亡的界限往往在分秒之间,所以我们手术医生在手术台上坚持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我问刘医生,你长年累月这么没休息地干,是否得到一些相应的报酬?刘医生的回答既直率又富于哲理:我认为作为心脏外科医生,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实际上是这么多病人为我创造了锻炼、实践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自己已经从病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就是最大的报酬! (3)从医前的经历 在了解了刘中民从医前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我对他上述见解的真诚更增加了一层理解。今年38岁的刘医生和许多同辈人一样,“文革”中读完中学后,有过一段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经历。刘中民去的是一个典型的缺医少药的苏北农村,看着那些受病痛折磨的庄稼人,富有同情心的小刘自学了医学书籍,当起了赤脚医生。那些年边学边做,也确实为老百姓治好了一些病。看到自己有限的知识也能解除病家的痛苦,刘中民暗下决心,立志日后做一个能为平民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 恢复高考后,刘中民以优异的成绩踏进了医学院的大门。先是镇江医学院,然后又到南京医学院读硕士,毕业后在南京胸科医院当了三年的心胸外科主治医师。1989~1992年,刘中民在上海二医大攻读心脏外科博士学位,毕业后即任上海二医大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5年刘中民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刘中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显示出了多方面的才华,他曾蝉联市学联主席3年,至今仍是市青联常委、市政协委员,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学者、青年活动家,许多大门都向他敞开着,但刘中民是一个注定要以心胸外科医生作为自己终生职业的人。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