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于西欧兴起的文学理论。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从中国文化丰厚、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出发,以西方文化与西方叙事学与之做参照、对比,指出并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在叙事结构上的差异。通过对叙事学中的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家五大板块进行从特质到立论、从例证到总结的全过程式的探讨和剖析,作者将中国叙事学中原先模糊、细碎、分散的成分系统地整合、贯通起来,使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形象。作者在中国叙事悠久的历史篇章中对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文字穿针引线,破迷解惑,总结出以自身特有形态存在的中国叙事学原理,建立起中国特色叙事学体系。本书被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学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1998-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组长。曾讲学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圣彼得堡大学,早稻田大学,首尔大学诸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在海内外出版著作五十余种,发表论文五百余篇。,主要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老予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论语还原》,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等。 目录 导论:叙事学的文化战略 一 从中国文化的原点出发 二 时间观念与叙事形态 三 叙事作为超越体裁的文类的发生 四 在中西文化对话中把握中国叙事形态 五 叙事文类的新变与明清之际小说戏曲评点家 注释 第一章 结构篇 一 结构的动词性及“精神契约说”原理 二 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 三 结构要素之一:顺序 四 结构要素之二、三:联结,对比 五 结构动力学——势能 六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上) 七 结构形态发展的五个主题(下) 八 组织结构的死法与活法 注释 第二章 时间篇 一 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二 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三 叙事元始和时间整体性 四 叙事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五 历史时间与叙事时间 六 时态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注释 第三章 视角篇 一 视角的意义 二 视角与作者 三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四 视角的流动性 五 视角的一与多及其层面 六 聚焦与盲点 七 聚焦于“有”与聚焦于“无” 注释 第四章 意象篇 一 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二 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三 意象的类型 四 意象的意义指涉 五 意象的功能 注释 第五章 评点家篇 一 叙事学的独特存在形态 二 黏附于直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三 评点体例的完善 四 评点体例的变异 五 阅读预约视野的设计 六 全局预约视野的比较性和透视性 七 精神共享的阅读形态 八 点醒灵性和点醒趣味的阅读范式 九 从儒家经典阐释中走出来 十 建立“另一个经典世界” 注释 附录:专家推荐意见二则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导语 作者以擅长的文学史研究的笔法,巧妙地将高屋建瓴、阐幽发微式的学术探讨,游刃有余地穿行于丰富的原始资料之间,沟通古今,解析作为独特存在形态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叙事学的文化密码,初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叙事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