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居于对马克思实践概念和海德格尔此在概念之基本精神原则的会通,本书用能在表示人向来所是的存在,即超越之生存。由超越之生存展开的乃是物性中超越物性的存在领域,亦即作为社会空间结构和历史时间过程之统一的世界。社会历史就是能在超越生存中展开的可能世界。以能在之对象性存在方式为基本线索,开放的存在论循环为基本结构,本书通过对能在“在世”之空间性和“历世”之时间性的刻画,展开了对这个可能世界的现象学描述。此种社会历史现象学就是事关人作为能在之超越与自由的社会历史存在论。 作者简介 罗骞,男,1974年7月生,贵州安龙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牛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人文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出版学术著作《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2007年)、《面对存在与超越实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2014年)、《走向建构性政治——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2014年)、《告别思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2014年)、《超越与自由__能在论的社会历史现象学》(2019)、《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再版,2019)、《迎候马克思》(2019)。 目录 导论 简论能在概念及其展开 一、世界观,存在概念的三种历史形态 二、能在之为能在,超越 三、能在“在世”的空间性及其超越层次 四、能在“历世”的时间性及其超越历程 五、自由作为领会超越生存的能在论范畴 六、能在作为共在,政治概念 七、对象性方式作为本书的主导线索 第一编 他者 引论 自由意志的形成 第一章 绝对性 一、本体概念的三重规定 二、本体的人格化 三、信仰作为绝对性意识指引下的在世活动 四、共在展开的绝对主义形态,专制 第二章 利他性 一、从信仰到仁爱,善良意志 二、善良意志的形成和展开,修为之环节 三、伦理实体,作为共在的善良意志 四、德政,伦理实体的构建与维系 第三章 趣味性 一、沉溺于物的感官愉悦 二、感动,沉浸于情景交融的动情 三、沉醉于“无”的精神超脱 四、浪漫政治,共在梦想及其自我否定 第二编 自我 引论 自我成为根据 第四章 必然性 一、作为基本在世活动的认识及其环节 二、认识旨趣,知识生产的动力 三、在自然中超自然的技术世界 四、技治主义,共在空间的工具理性化治理 第五章 公平性 一、自觉的主体性及其表达,法权人格 二、权利论 三、抽象人格被等同承认,形式平等 四、承认政治与形式民主 第六章 实在性 一、人被理解为物,物化主体 二、商品——资本作为物化的对象性存在形式,生产 三、欲求循环的平衡与适度原则 四、生命政治,以人的实在物性为叙事核心的政治 第三编 超我 引论 超越自我中心 第七章 能在论真理 一、客观性,解释之确定性 二、正义性作为善良意志与平等权利之统一 三、自如性,以无绝对根据作为根据的从容境界 四、总体性的自由乃是能在之真理 第八章 理性的历史 一、实践,存在论循环 二、历史理性 三、理性历史,历史作为能在超越的可能过程 四、建基于能在概念的政治 第九章 建构性政治 一、超越现代性,建构性政治的时代语境 二、建构性政治作为救亡政治,守护存在 三、建构性政治作为解放政治,扬弃异化 四、建构性政治作为希望政治 附录1 基本范畴表 附录2 对象性方式的展开环节 参考书目 导语 海德格尔曾经用“此在”来谈人所是的存在,并且成为其哲学的一个标志范畴。此在和能在是两个重要范畴,都是为了揭示人的存在作为此在的存在特征,重构和展开能在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展开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此在”概念,本书试图沿着这一思路展开,论述他者、自我和超我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西方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为文本来源,论述了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