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克诚自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克诚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黄克诚自述》是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克诚。再版后的《黄克诚自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不平凡经历和为党做出的伟大贡献,更深刻体味他那博大胸怀和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精神。 目录 再版说明 自 述 1 我的家庭情况 2 上学 3 加人中国共产党 4 北伐前后 5 湘南暴动 6 千里奔波找党辗转白区一年 7 来到红三军团两次打长沙 8 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9 赣州、水口、乐宜诸役 10 第四次至第五次反“围剿” 11 长征 12 在陕北和华北 13 苏北抗战 14 在东北战场 15 迎来新中国 16 调任湖南 17 在中央军委、总参、总后工作 18 庐山风云 19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补篇 在庐山会议第五小组会上的发言 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林彪”条释文的意见 后记 序言 《黄克诚自述》自1994年lO月出版,重印三次,在社 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书中部分内容被收人中央军委审定 的《黄克诚军事文选》。 本次再版,我们在原“自述”的基础上,增补了三篇 谈话和一些历史图片。三篇谈话均出自黄克诚口述。一篇 是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的发言,另外两篇是他20世纪80年 代关于毛泽东和林彪评价问题的两次谈话。三篇谈话均选 自《黄克诚军事文选》,我们对文字进行了校订。历史图 片均由黄克诚子女提供。 再版后的《黄克诚自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 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不平凡经历和为党做出的 伟大贡献,更深刻体味他那博大胸怀和一贯坚持的求真务 实精神。 导语 本次再版,在原“自述”的基础上,增补了三篇谈话和一些历史图片。三篇谈话均出自黄克诚口述。一篇是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的发言,另外两篇是他20世纪80年代关于毛泽东和林彪评价问题的两次谈话。三篇谈话均选自《黄克诚军事文选》。历史图片均由黄克诚子女提供。 后记 黄克诚在逝世前几年中对他自己的一生经历作了详细 回忆,当时他双目已近失明,因此由克诚讲述,我和孩子 们忠实地记录整理。文内所述之事,都是黄克诚自己说的 ,因此人民出版社选用《黄克诚自述》作为书名,很是得 体。我作为和克诚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的伴侣,对人民出版 社出版此书并定此书名,我和孩子们深表感谢。 唐棣华 1994年5月 精彩页 我的家庭情况 我的家在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我小时家中有父、母、姐、兄、弟和我一共六口人;当我离开学校,参加革命时有十口人,因我兄弟均已结婚,老兄已有两个孩子。家中有水田三亩多点,旱土二三亩(湖南旱土不收田赋,从来不大准确)。有住房六小间,与另一户农民合养一头耕牛。还租种公会水田五亩多点,议定每年交田租谷子十五石多点(每石老秤约九十斤左右)。大旱年请田主来吃饭,看禾议租。借高利贷有二十多元,年利加三,即每一元每年交利息三角;不还利息,则利上加利。在收成好、人不害病、牲畜不死亡的情况下,一年劳动所得,勉强可以糊口;半年吃粗米,半年吃红薯、杂粮。如果遇到灾年,或者人、畜出问题,就要借债。 我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出生,生日折合阳历,恰好是10月1日。父亲名叫黄清主,母亲姓邓。 我家住的那个村子坐落在两条自西向东流的溪水之间,村北的一条叫做杨家江,村南的一条叫做沙子江,都是由西边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村庄坐西面东,背靠青山,村前面是一片起伏的水田。沿两条水溪筑有一道道堤堰,可以引水自流灌溉。两溪之间还有几道泉水流向田间。溪水冬夏长流,夏季水少时,宽不过二三十米,人可以徒涉而过。村后面的山上长满树木,以松柏居多,间有少许油桐,其余都是杂树。双手合抱不交的树木遍山可见,也有两三个人合抱不交的大树。这些树木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都被砍光了,实在可惜。按说,这里的自然条件并非很差,然而,在我的记忆之中,我的家乡始终是一副贫穷落后、杂乱不堪的面貌。 我从五岁起开始参加劳动。每天除拾粪外,还得陪伴比我大十岁的姐姐到田里做农活。姐姐自小害羊角风病,家里无钱替她医治,时常发病,一发作起来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所以家里就让我伴随她在田里劳动,以便在她发病时能及时喊救。在姐姐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给她订了婚。但她自己心里明白,害着这种病,连亲生父母尚且讨厌,将来到了婆家以后,还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她非常悲观,整天只是闷着头干活,极少言笑。在我六岁那年,有一次她偷偷上吊自杀,脚下踩的凳子还没有踢倒,恰巧被父亲进屋看见了。但父亲并没有去解救她,而是上前将她脚下的凳子推倒,好让她快死。父亲刚走,就又有人进屋来,才把她救活。打这以后,姐姐也就更加明白自己是家里的一个累赘,尤其为父亲所不容。后来,她又找了一个空儿,终于上吊死了。姐姐死后,父亲感到松了一口气。母亲有些难过,但也感到姐姐还是死了好,也松了口气。母亲嘱咐我说:到外边不要说姐姐是上吊死的,就说是跌死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实际社会问题,亲眼看见环境是怎样把人逼上绝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何等淡薄,甚至父母子女之间竟会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但这种事情在那时的农村又是十分平常! 我还记得有一个堂婶母,仅仅因为连生好几胎都养不活,虽然她丈夫并没有抱怨,她就自怨自艾,自叹命苦而上吊自杀了。农村妇女的性命,不但被别人看得贱,连她们自己也看得贱,上吊、投水而死,不算一回事。 农村男人的情况虽比女人稍好,但同样苦得很。一般贫苦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还有时连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所以许多地方,农民都自称为“受苦人”。这就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相当普遍的状况。我离家时,家中还欠着三十多块银元的债务。 我的母亲是个体弱多病的农村妇女,加之缠了足,不能到田里做农活,只能在家里做针线,操持家务。母亲的娘家比我家富裕些,在她的长辈中曾出了几个秀才。母亲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相信命运。她自小在娘家学到一些封建礼教、迷信鬼神之类的故事和格言,常常讲给我们听,总是教我们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勤奋诚实,不许冒犯神灵。 全家人都不大喜欢我父亲,但实际上他心地并不坏。他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成年累月地在生活中艰难地挣扎着。农作之余,他还常常跑几百里路到广东乐昌县坪石镇挑盐回来卖。往返一趟行程大约十天时间,除掉开销外,仅能赚得块把钱。全家就靠养一口猪和挑盐赚到的一点钱供穿衣和买灯油等零用。父亲从来安守本分,胆小怕事,在村子里常常受人欺负而忍气吞声,从不敢与人抗争。由于家里人口逐渐增多,生活越发困难,只得借高利贷,年复一年,利上加利,总也还不清。父亲一横心,忍痛卖掉仅有的三亩水田抵债。他对我们说,欠别人的债如果今生今世还不清,来世就得变牛变马去抵偿。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