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汤鸿霄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汤鸿霄,河北徐水人,环境水质学与环境工程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1985年在瑞士联邦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创立稳定化聚合氯化铁生产工艺,主持建立聚合氯化铝现代化生产广,工艺模式推广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环境纳米材料生态效应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美国SCI经典引文奖等。
后记
回想这数年间,静夜无眠搜肠刮肚回忆构思,日间头
脑尚清晰上机对屏造字之时,虽也曾数次辍笔,自觉多此
一举,无益于人,无非是自找苦吃,自娱自乐。但又反思
,承诺责任在身,朋友和学生一再催问,做事应有始有终
,遂欲罢不能。虽说我自感记忆尚未完全流失,但有模糊
处也不免查对过往资料,并可求证于同事及尚存老友,却
再也不能梦中询问曾经同历一生心意相通的发妻。即便是
原来自觉尚值得记录的事实,写起来有时也觉得意义不大
。不过,仍不得不老骥伏枥,依旧每日开机2-3个小时,敲
键选图。终致勉强成篇数十万字,接近完稿。但以这稿本
出版公之于世,仍恐无甚价值,或许只配拷贝数本,交付
老友和学生传阅,同温旧梦,共勉不忘初心,于愿足矣。
因此,在向中国工程院交稿以求出版之前,先请杨晓芳博
士帮忙审阅,自行打印若干本,赠送给母校哈尔滨工业大
学和已在催促等候的环境水质学微信群聊诸学友及多年老
友们,以资先读为快。
自忖此稿如尚值得出版问世,或许能获得读者以下三
方面的同感,概述如下。
第一,我六十余年来的亲身经历,恰逢我国环境污染
保护科技界的逐步形成,其主要借鉴来源由苏联转向欧美
。环境科技界从几乎不为人知到今日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可能目前尚无人能愿追忆。此回忆录所记述的历史片段环
节或许便于感兴趣的人士作为资料参考。
第二,我们这一代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成长起来
的知识分子,科技强国富民的初心始终不改,现在仍愿竭
尽余力随众进入新时代。虽然各人功业千秋自有不同,但
若同忆往年,其心态历程或可相互呼应安慰,与时俱进。
第三,我创作“环境水质学”多元边缘学科名目,求
索多年自觉尚有集萃心得,却也遗留不少半了未了心愿。
另外,研究建立水处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现代生产工厂
,其工艺模式虽推广全国,但依然未臻完善。科技研究发
展本属世代交替前进,实望未了研究心愿能有同好延续不
息。我把回忆录中数节发表在我的学生们建立的“水质学
之家”微信群聊中,得到他们齐声热烈响应,使我感到后
继有人,也促使我完成本书的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依靠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葛小鹏、杨克
武等博士细心收集编纂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自不待言,杨
晓芳博士在文稿审阅中付出辛勤劳作,本所编审组张利田
、王东升等领导也拨冗助力良多,中国工程院郭永新老师
的审查评阅,都使本书得以玉成,自当衷心致谢。
编稿过程中曾先后寄稿求证于姚重华、钱易、李圭白
、文湘华、尹澄清、刘瑞霞、王子健等众多共历往事的好
友,他们都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有助于我的回忆精准。
特别是姚重华先生以不少存稿图像见赠,实感我心。所有
这些以及微信群中诸学友的热情鼓励,均在此一并感谢。
此外,两个女儿丽虹、丽野及各位亲眷的逐时问候照顾也
令我抚慰有加。而堪比三女儿的家政陪护员周亚娥等,细
心全面护理我老年起居饮食的辛苦劳作更使我难以忘记。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先生,
他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的审稿人,在春节期
间用了六天时间细读全文,不但提出许多审阅意见和建议
,而且对我所述中国工程院建立的史实做了若干更准确的
校正,并写长信给我以资激励,我对这番细致工作和情意
更是衷心感谢,而且感动不已。
汤鸿霄
2019年1月15日
目录
总序
引子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
第二节 我80岁的回忆与感悟
第三节 自撰回忆录的缘起
第一章 家族往事
第一节 我的出生地
第二节 我的父亲和母亲
第三节 我家的大四合院
第二章 日伪和民国统治下的京城
第一节 阴影笼罩下的难民
第二节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
第三节 胜利后的北平乱象
第四节 懵懂中接触革命
第五节 入党前后
第三章 “东方莫斯科”的大学生活
第一节 从北京到哈尔滨
第二节 苏式的专业教育
第三节 苏联的水处理技术
第四节 生活和专业的双起跑
第五节 革命运动中的激情起伏
第四章 教育革命和“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 身为人师
第二节 饥寒交迫,但不忘技术革新
第三节 第一篇专论的形成
第四节 无可回避的“文化大革命”
第五节 我国聚合氯化铝的发端
第六节 环境水化学研究牛刀小试
第七节 水化学教学的启蒙
第八节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的诞生
第五章 从环境化学研究所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第一节 半生转折点回京路漫漫
第二节 “遁入”心向往之的环境化学研究所
第三节 全国环境科技研究中心
第四节 我国环境化学的领军人刘静宜
第五节 在水污染化学研究室做全职科研
第六节 中南海报告和环境科技界的形成
第七节 重金属水质污染面面观
第六章 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EAWAG
第一节 首次出国访问的时与机
第二节 Werner Stumm生平和水体化学学派
第三节 Stumm偕夫人访问北京
第四节 初到EAWAG的观感和心态
第五节 两位大师讨论我的研究方向
第六节 在EAWAG的研究工作
第七节 三位混凝学权威未发表的遗稿
第八节 同Stumm教授的若干交往
第九节 出版《水化学》中文版的前前后后
第十节 有君子风度的O'Melia教授
第七章 环境水质学研究开发基地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贷款“从天而降”
第二节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第三节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节 环游美国和加拿大水环境研究中心
第五节 稳定化聚合氯化高铁的研制
第六节 三优概念的水处理试验厂
第七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
第八节 参与各类环境科技评委会漫记
第九节 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兵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生产研究实践
第一节 联合国大型合作铜污染评价
第二节 风雨交加力采柱状样
第三节 三种模式比评表面络合理论
第四节 污染沉积物的吸附和质量评价
第五节 在德国时恰逢推倒柏林墙
第六节 拥有德国贵族气质的Hahn教授
第七节 国际化学水处理和中国水处理化学双年会
第八节 聚合铝的形态提纯与复合杂交
第九节 聚合铝生产模式的工业化
第九章 中国工程院活动散记
第一节 偶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二节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活动一瞥
第三节 水量和水质矛盾及管理
第四节 全国水资源学者大会师
第五节 随从考察云贵川青纪行
第六节 西北水资源的战略巡视
第七节 美国水资源系统考察记
第八节 钱正英院士印象漫谈
第九节 专心写作《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
第十章 我的半了未了诸心愿
第一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上)
第二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下)
第三节 颗粒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
第四节 聚合类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第五节 铝盐水解一聚合的双水解模式
第六节 纳米材料元件聚合十三铝
第七节 纳米材料的生态效应
第八节 好读书欲求甚解而难得
第九节 我作为科技人的行为与反思
第十节 环境科学技术的扩展与融合
附录一 汤鸿霄大事年表、曾任社会兼职、历年获奖项目
附录二 汤鸿霄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精彩页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
我出生于1931年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到2011年10月恰满80周岁,成为资深院士。我从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倏忽已有24年时间。这二十几年是我的人生衰老末期,却又是我科技任务和会议应对最繁重的时期。我虽然仍奔走于“前线”,貌似不眠不休,也获得累累成果,但时常力不从心,默然恐惧老之已至、心力俱疲的状态。特别是在2009年,艰辛、尽力扶持我一生的老伴纪新(我一直昵称她为MM)不幸先我而去,享年78岁。她不能再与我同生共老、相濡以沫,对我的身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更使我痛不欲生。资深院士的半退休身份对我恰似是一种解脱而顺其自然。
按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规定,年满80岁的院士要转为资深院士,不再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推荐权,进入一个新的特殊时期。此后,这些院士们繁忙出席的各种会议和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也就会逐渐减少,进入半退休状态。至于是否会从此养老闲居、颐养天年则是因人而异了。或许由于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院士较多而相应转为资深院士的也较多,恰在2010年,各院士所在单位兴起一股潮流,即纷纷召开祝寿和纪念仪式,向他们祝贺。
依照我的习性,根本不愿意举办祝寿会,更何况研究室和所领导已经先后两次借其他聚会给我送过蛋糕庆贺生日。我被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和所内第一个所谓取得“零的突破”的院士,不得不受之有愧地谢领这些祝贺词,同时希望就此作罢。
不料,在一次实验室会议上,当时的所长曲久辉又提此话题,说是在此潮流下若无行动表示,他们作为领导将很难决策。我在情之无奈下突然灵机一动,遂说咱们实验室成立也有20年了,在我和王子健、杨敏等先后建立及主持领导下进展显著,何不开个实验室建立20周年纪念会,会上我也可讲讲人生感言,就算是两全其美了。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会后,实验室决定由张利田、王东升、葛小鹏等人来全权筹办。他们都曾是我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张利田是人事处处长,王东升是研究组组长,葛小鹏当时正在实验室办公室工作,他们对实验室的历史和我本人都比较熟悉,都是筹办这次纪念会的合适人选。想不到后来这个筹办的班子竟真的大搞起来,还正式成立了筹备工作组,其计划举办的规模也远超过我的预想。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会议的名称如何确定。在上报和邀请科技部主管国家重点实验室事务的领导参加会议时,一位司长提出在他掌握的全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准名单上并没有“环境水化学”或“环境水质学”,而只有“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名称,因此,我们若以“国家重点”的名义开会不太合适。这个意见使我们有些错愕,但也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人并不了解20年前实验室建立及后来发展的历史沿革。
当年世界银行贷款确定项目时,根据国务院大评估组在香山工作会议的安排,其中的中国科学院环境水化学实验室,一方面成为“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成员,同时又列入中国科学院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得到世界银行单独贷款,同时接受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并分别进行评估验收。随即,该室对国内外一律定名为“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SKLEAC)。该室于1993年和1995年先后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进行验收和对外开放,并且列入中国科学院该批世界银行贷款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应的附加拨款补偿,额外的建设费用和以后历年贷款偿还则全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直至1995年10月,联合实验室才通过专家组验收拨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管,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对外开放,而且其中直属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其他三个高校分室完全没有得到任何额外建设拨款。因此,1996年2月在科技部下达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名单上才只有该联合实验室。后来,各实验室所在单位分别偿还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才开始对各室发放运行经费。不过出于某些原因,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只能从联合实验室得到平均1/4的运行费,而直接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经费自然也相应停止,其运行经费变得相对拮据,并且造成与本所后继的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平衡的局面。由于联合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而水化学(因学科需求更名为水质学)实验室则要求分开独立而退出联合实验室,这些情况促使联合实验室也多次要求进行改组。虽然这个难题数年来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但是,“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首批由世界银行贷款建立的实验室,其贡献和成果显著,20年来得到国内外的承认和好评,成为一个实验室品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加以纪念并且适时恢复系列名称是合理而正当的。于是,“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仍得到科技部的默许,以模棱两可的名称召开纪念会,并继续在国内外沿用已有名称,而这次纪念会的
导语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本书记录汤鸿霄院士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汤鸿霄院士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书主要叙述汤鸿霄院士一生在求索环境水质学学科的历程中的感受。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
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
制,击败了外侮,成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
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
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
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
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
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
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
年内战、14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
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
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
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
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
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
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
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
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
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
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
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
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
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
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
、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
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
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
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
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
、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
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
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
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
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
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
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
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
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
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
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
,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
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
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
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
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
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
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
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
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
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
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
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
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
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
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
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
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
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
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
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内容推荐
汤鸿霄院士是我国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汤鸿霄院士正是如此。他的科教人生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序,对汤鸿霄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此书不仅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阅读,亦可供立志科技事业的工作者阅读。对尚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更是一本读之有益的人物传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