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玛丽·比尔德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极为出色……一部富有活力的导引性作品。”
——《卫报》凯瑟琳·休斯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富有洞见……比尔德将视
野扩大到了欧洲之外的领域,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可敬
的作品,涉及从埃及到中国、从数千年前到近现代的
一系列文化图景,与此同时她别出心裁地将其重点放
置在了观看者而非艺术家身上。”
——《书单杂志》
后记
1969年是对艺术传播史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那
年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由肯尼斯·克拉克爵士主持的《文
明》(Civilisation)13集系列纪录片。这个系列刚一播
出,就在世界范同内激起了巨大反响,有评论者将其誉为
“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克拉克的
《文明》更是显示出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甚至在今天中
国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的生命中,它也扮演过两
方艺术启蒙者的角色。
克拉克的《文明》播出近40年后,英国广播公司开启
了全新的《文明》(Civilisationsr)纪录片项目,但这
次片名中的Civilisation后面加上了一个s,从单数的、
至高无上的“唯一文明”,变成了多元的、百花齐放的“
世界诸文明”。我们这次出版的《文明I》《文明II》两本
书,就是这个新纪录片项目的一部分。两位作者玛丽·比
尔德和戴维·奥卢索加都是英国当代著名学者和公共知识
分子,在新版《文明》中担任分集主持人,在这两部书成
书之际,他们对片中的解说词做了修订和增补,因此书中
除了包含所有出现在片中的艺术品图像资料和文字讲解,
还有许多他们在纪录片里没有机会展开的补充内容。
两位作者在后记中都提到,尽管他们都是在克拉克版
《文明》的影响之下成长的,并曾受惠于他,然而他们也
都强烈地意识到了克拉克视野中的盲区,如比尔德提及“
虽然20世纪60年代正是女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但
他在1969年所提供的这种艺术视野却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女
性的积极活动”,而奥卢索加则特别在意克拉克不经意间
流露出的对非洲艺术品的偏见,指出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
论断是一种实无根据的偏狭观念。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学识
和雄辩的论述回应了克拉克,也向全世界的读者和观众有
力证明了女性、非洲文明,以及许多之前在西方文化界长
期被边缘化了的群体也有创造卓越文化艺术的能力,他们
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轻视。
无论是文明本身,还是人们对文明的理解和评述,都
是在不断的讨论和修正中得以演进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
这两本书就是这种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高兴有机
会将这两本内容丰富而具有进步意义的书带到中国读者面
前。
启浪出版公司
2019年7月
目录
前言:文明与野蛮
1 我们如何观看?
序言:头像与身体
鸣唱的雕像
希腊的人体
失落的面容:从希腊到罗马
中国帝王,与形象的力量
超大型法老
希腊革新
大腿上的污点
革新的遗产
奥尔梅克摔跤手
2 信仰的目光
序言:吴哥窟的日出
是谁在看?阿旃陀的“石窟艺术
耶稣的身份
虚荣的问题
有生命的雕像?
伊斯兰教的艺术性
《圣经》的故事
战争的伤疤
印度教之形,伊斯兰教之风
文明的信仰
后记:文明,单数还是复数?
补充书目与参考书目
主要遗址地点
致谢
出版后记
精彩页
公元130年11月,哈德良(Hadrian)率随从们来到了距地中海海岸500英里的埃及城市底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卢克索。在到达之前,这支皇家大部队——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子萨宾娜(Sabina),庞大的队伍里很可能还有仆人、奴隶、参谏、心腹、家佣和护卫,以及众多的门客——已经沿着陆路和水路前行了数月。作为罗马历任统治者中最热衷于旅行的一位,哈德良的足迹几乎遍及每个角落。他既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又是一位精明的君王,想要知察其庞大帝国中发生的种种。而此时,这位皇帝身边的氛围应当是相当紧张的,因为就在几周之前,哈德良刚刚失去了他的最爱:不是萨宾娜,而是一个叫作安提诺乌斯(Antinous)的青年。安提诺乌斯一开始也身在这支皇家队伍之中,后来却神秘地溺死在尼罗河里。是谋杀、自杀还是某种奇特的人祭仪式?众说纷纭。
但个人的悲情或负罪感并不会影响皇帝的征途,一行人还是按照原计划前往当时埃及最负盛名的古代遗迹,也是整个古代世界最佳的五星级旅游胜地之一。那就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一对巨大雕塑,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纪刚建成时,矗立在他的墓穴外起着保卫的作用,然而到了大约1500年后的哈德良时代,这两座雕像和法老的关联就被逐渐淡忘了,而且至少其中一尊还被追认了个新主人:神秘的埃及王门农(Memnon)——黎明女神之子,据说在希腊与特洛伊之战中,他作为特洛伊人一方的战士,最后死于阿喀琉斯(Achilles)之手。这座雕像吸引罗马观光者的原因,不在于它巨大的身形,而在于一个更令人惊奇的现象:它能歌唱。足够幸运的话,在清晨时分,你就能目睹这个奇迹——门农在破晓之时呼唤他的母亲。一个不那么有想象力的古代旅行者把这座雕像的啸叫声比作断了弦的里拉琴发出的声响。
这声响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仍旧是个谜。有那么一两位特别有怀疑精神的罗马人认为,这就是几个小男孩藏在雕像后面,用走调的里拉琴耍的把戏。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更科学的解释是:雕像在一次地震中被损坏过,之后断裂处在清晨日照的升温和干燥效应之下发出了自然的啸鸣声。在罗马人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之后,它似乎就不再发声了。即使在它发声的黄金时期,它也不是每天都啸叫的,所以它的每次发声都会被认为是好兆头。罗马皇帝一行到达后的第一天,门农坚决地保持了沉默——这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完全可能酿成一场公关灾难——南此可见,这声响显然不是出自“背后的男孩”这种可操作的(或日可收买的)原因。
我们得以知晓哈德良等人在第一天早上遭到了冷遇,是因为一位随行的成员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情形——一位名叫茱莉亚·巴比拉(Julia BalbilIa)的名媛、朝臣、近东王室的后人,也是费洛帕波斯(Philopappos)的姐妹,后者在“费洛帕波斯山”上的纪念墓碑至今仍是当代雅典的一个永久地标。巴比拉用希腊语写作的诗篇共有五十多行,分为四首单独的诗歌,被刻在了雕像的左腿和左脚上,至今人们仍能读到它们。和茱莉亚的诗歌一起刻在上面的,还有另外百余首古代游览者向门农和他的力量致敬的诗文。用不着去想象巴比拉,或者其他锦衣玉食的来访者们是怎样爬上雕像,并亲自徒手凿出这些诗文的。他们很可能只需将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文字交给当地的工匠或官员——当然这是收费的——那些人就会在雕塑的腿上找出一处空位,为诗兴大发的客户代劳。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这条腿上已经被凿得密密麻麻了。
巴比拉的诗算不上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有些句子差得惨不忍睹”——一位现代评论家毫不留情地说道),但它可以说是相当高端的涂鸦,几乎可以作为她门农之行的游记来读,这也让我们得以通过第一手记录窥见人们当年在此处的情形。她试图为门农第一天的沉默编造一个动听的理由。在题为《当我们没能在第一天听到门农》的诗篇里,她(以其典型的笨拙文风)写道:
昨日门农迎接帝王的妻子时不发一言
有意让美丽的萨宾娜重游此地
因为我们皇后的倩影让你如此欢喜……
之后的某个早晨,当哈德良终于听到了门农发出的声响,巴比拉的语气就相当地得意起来。她把这声响比作“奏鸣的青铜”,而不是残破的里拉琴,还把那三声啸叫(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声)视作神灵对她的帝王的格外青睐。在另外几行诗句里,她进一步表示门农将会不朽永存:“我想,您的雕像永远不会损坏。”要是知道自己的预言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正确的,我敢肯定她一定很高兴。
能够循着当年哈德良队伍的脚步,像两千年前的他们一样注视,尽管已经听不到当年的啸鸣,还是让人备感激动。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时的人们用以阐释人形塑像和画像的一种方式:它们不是被动的艺术品,而是在其观看者的生活中承担了积极的角色。无论那个响声是杜撰,是恶作剧还是自然奇观,门农的雕像都有力地提醒我们:形象确实大有可为。巴比拉的诗文特别提醒我们,艺术史并不只是艺术家的历史,它不仅仅关乎那些描绘、
导语
本书将重点讨论人类艺术文化中两个分外迷人,同时也争议不断的主题。第一部分是关于人体的艺术,着重于全球范围内一些非常早期的对男性和女性身体的呈现和塑造,探讨它们的作用和被观看的方式——从古埃及法老王的巨大雕像,到中国秦始皇墓葬中的兵马俑。第二部分则转向众神的形象。这部分覆盖的时间跨度要更长一些,探讨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所有宗教在试图描绘神圣之物时,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可调和的问题的。
序言
文明与野蛮
围绕“文明”这个词汇,人们展开过无休的争论,却
从来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1969年,肯尼斯·克拉克
(Kenneth Clark)在他为BBc制作的系列节目《文明》(
Civilisation)的开头,就带着观众们思考过这个根本性
的概念问题。“文明是什么?”他说,“我不知道。我不
能用抽象的术语来定义它——至少现在还不能。但我想只
要让我看见它,就能认出它来。”这的确暴露出他在文化
判断方面怀有某种高傲的自信;但克拉克同时也是在承认
,“文明”作为一个类别,其边界是含混而常常变动的。
贯穿于本书写作中的一个信念是:对于理解文明来说
,我们的所见,同我们的所读或所闻是同等重要的。本书
展示了人类在过往数千年中的璀璨创造,地域横亘千万英
里,从古希腊到古代中国,从史前墨西哥的人类头部石雕
到21世纪伊斯坦布尔郊外的清真寺。但它也激起我们的重
重疑惑:有关艺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我们应当如何解读
它。因为它不仅仅关于那些用画笔、铅笔、黏土、凿子塑
造出我们周遭诸般形象的男男女女,无论其作品是廉价的
小玩意,还是“价值连城的杰作”;它更关乎那些一代又
一代曾经使用、解读、争论过这些形象,并为之赋予意义
的人们。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E.H.贡布里
希(E.H.Gombrich)曾经写道:“实际上并没有艺术这种
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本书中,我把艺术的欣赏者
们也纳人了讨论框架。我这个版本的艺术史并不会采取以
“伟大人物”为中心的艺术史观,也不会去讲述那些通常
意义上的英雄和天才的历史。
在本书中,我将重点讨论人类艺术文化中两个分外迷
人,同时也争议不断的主题。第一部分是关于人体的艺术
,着重于全球范围内一些非常早期的对男性和女性身体的
呈现和塑造,探讨它们的作用和被观看的方式——从古埃
及法老王的巨大雕像,到中国秦始皇墓葬中的兵马俑。第
二部分则转向众神的形象。这部分覆盖的时间跨度要更长
一些,探讨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所有宗教在试图描绘神
圣之物时,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可调和的问题的。这不只发
生在某些宗教之中——比如犹太教或伊斯兰教会为视觉形
象问题而担忧——而是历史上所有的宗教都关心表现神明
形象的意义,甚至还时而因此展开斗争,并且它们都找到
了或精妙、或有趣、或尴尬的方式来直面这种困境。存在
一条艺术上的光谱,其一个方向上的极端是对形象的暴力
破坏,而另一端则是无条件的“偶像崇拜”。
我在这里工作的一部分,就在于展示我们观看之方式
的漫长历史。在全世界范围内,古代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
争执和辩论都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在西方,古代艺术,特
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
以各种方式沉浸于这种艺术传统之中——至今仍对现代观
赏者们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即便我们并不经常意识到这一
点。西方关于怎样才是对人体“自然主义”呈现方式的设
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7世纪之交希腊的某
一场变革。而今天我们谈论艺术的许多方式仍然是这种古
典传统的延续。现代社会会将女性的裸体与男性掠夺性的
注视关联起来,这种想法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
直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时才出现的。我在第一部
分中将会解释,人们公认的古希腊第一尊人形大小的女性
裸体雕塑——公元前4世纪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像——就激发
过完全同一类型的辩论。我们还知道,一些更早期的学者
也激烈地争论过用人类的形象来塑造神明究竟是对是错。
一位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尖锐地指出,如果牛马可以
作画,那么它们也会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刻画神明,将他们
塑造成牛马的模样。
克拉克的那个开场问题——“文明是什么?”——也
是我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的两个部分脱胎于我为
BBC首播于2018年的《文明》(Civilisations)系列节目
所写的底稿。这次尝试并不是对克拉克原版节目的“复刻
”,而是要走出欧洲(克拉克曾经提到过那么一两次大西
洋彼岸的艺术,但也仅限于此),回到史前,用更宽广的
视野和参照系,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主题。这也是新
标题采用“文明”一词的复数形式的含义。
我对于那些围绕着“文明”这个概念本身,以及人们
为采用这个相当经不起推敲的概念所做的辩护的不满与争
执,是比克拉克更为关注的。“文明”最有力的武器往往
是“野蛮”:“我们”通过和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未开化、
并不持有或无法认同我们的价值体系的人群作对比,得出
“我们”是文明人这个结论。文明既是一个收蓄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排外的过程。“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
限可以是内部的(在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文明的
女性”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汇),也可以是外部的,就
像“野蛮人”(barbarian)这个词所显示出来的那样。
这个词最初是个古希腊词语,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和贬斥的
意味,用来形容你无法理解的外国人,因为他们的语言听
起来像不知所谓的胡言乱语“巴拉巴拉巴拉……”,这当
然是个很难接受的事实:所谓的“蛮族”无非是那些从我
们的观点来看,对文明的定义、对什么是人类文化最重要
的事有着不同理解的人群。归根结底,一人眼中的野蛮,
就是另一人眼中的文明。
只要可能的话,我总是尝试从这条界线另一边的角度
来看待问题,用与传统、熟悉的视角格格不入的方式来解
读文明。我会用通常只有在审视现代艺术时才会使用的怀
疑的眼光,来打量那些远古的形象艺术。很重要的一点是
,许多古埃及或古罗马的观赏者,对他们统治者的巨大雕
像的不屑,很可能和我们对现当代独裁者炫耀夸饰的态度
是一样的。我不仅会提到那些作为经典作品传承下来的形
象,也还会讨论一些在历史上的争执中失利的形象艺术,
通过它们来探讨什么应当被呈现,什么不应当被呈现,或
者该如何呈现。还有那些损毁雕像和画作的人——无论是
否以宗教的名义——通常在西方会被视作历史上最糟糕最
野蛮的暴徒,因为他们这些“偶像破坏”的举动,人类损
失了许多艺术品,我们为此哀悼。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要讲述,甚至他们还有自己的艺术
主张。
但现在先让我们前往墨西哥,从书里那些最为古老的
形象开始吧……
内容推荐
《文明I》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