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历史学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分为“思考”评论“讲谈”三组,围绕历史进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人、空间与时间,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带着“谁在研究、研究谁的、为谁而研究中国历史”这样的疑问,作者详谈了在历史地理研究过程中各种史学方法与叙事的“建构”与“解构”,介绍和评论了中古史有关“帝国”与区域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深化对于中国历史多样性的认识,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个体关怀。 作者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等专著八种,《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等译著三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卷一 思考 人的历史与人的历史学 变幻的空间与空间结构的“解构” 历史中的“时间”与“人” 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 中古时代的滨海地域 中国古代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路与方法 卷二 评论 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 “画圈圈”与“走出圈圈” ——关于“地域共同体”研究理路的评论与思考 石泉先生的学术创获和治学方法 ——《石泉文集》编后感言 《椿庐史地论稿》读后 “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官僚与士绅:两宋江西抚州的精英》评介 化外之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 ——读《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评介 “帝国的边缘”与“边缘的帝国”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读后 卷三 讲谈 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 权力的产生、形式及其集中 秦汉帝国的形成及其他 后记 导语 本书也是一位历史学者治学道路的反思:何为历史?谁的历史?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可信吗?那已湮没在时间中的“史实”与我们今天的人生有什么关系?三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逐步破除历史学中的迷障。这本书呈现了一个历史学者对待历史的真诚态度,上下求索中,有坚持也有困惑,有敬畏也有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