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等,主持《新史学》丛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 “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