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花女(全译典藏版2.0)(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小仲马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茶花女》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之一。本书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戈蒂埃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社交明星,人称“茶花女”。在她的卖笑生涯中,她结识了阿尔芒·杜瓦尔,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浪漫真挚的爱情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作者故事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名家面对面 真实的高度 主要人物关系 序言 书应需而至,是我的一大快事。这次应约翻译《茶花 女》,法国友人斯坦麦茨教授得知,就赠给我一种好版本 。所谓好版本,就是有名家安德烈·莫洛亚作序,正文后 又有注释,还附录了有关作者和人物原型的资料。无独有 偶,译完小说才要写“中译本序”时,我又在书橱里发现 一本应需之书,波罗·德尔贝什著的《茶花女与小仲马之 谜》(沈大力与董纯合译)。这一发现改变了我写序的方 向。 最初想写的序题为《多余的茶花女》,是因为看了一 篇批评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的文章。不料文章刚过, 就有出版社约译《茶花女》,全然不顾已有多种译本的存 在。 对我而言,约稿却之不恭,受之又有“多余”之嫌, 因此就要趁写序之机,找几条辩白的理由。现在想来未免 多余了,还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让市场去淘汰多余的吧 。多种译本并存不算最坏的局面,可以比较优劣,不断提 高译文质量,至少还可以满足读者的不同口味。假使某家 出版社买了一部外国名著的版权,推出的却是一种拙劣的 版本,那情况就更尴尬了:谁想重译都不成,最终倒霉的 是读者和作者。 小仲马就不会碰到这种尴尬事了,他的作品已列入人 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谁翻译都不受限制。如果小仲马在天 或地下之灵有知,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争相翻译,一 定会窃笑和得意非凡:广泛流传是一些作家成功的不可替 代的标志。我说小仲马窃笑和得意,因为他在本国还从未 受如此礼遇,赢得一致的赞赏。 说来也怪,在世界上,《茶花女》是流传最广的名著 之一,而在法国还称不上经典杰作,也就是说进不了学校 的课堂。在课堂之外,《茶花女》在舞台上成为久演不衰 的保留剧目,还由威尔第作曲改编成歌剧,可以入选世界 歌剧十佳;至于搬上银幕的版本就更多了,世界著名影星 嘉宝等都演绎过茶花女。可见,从名气上讲,《茶花女》 不亚于任何经典名著。 就是在法国文学界,也无人不承认,《茶花女》是一 举成功的幸运之作。1848年,小说《茶花女》一发表,就 成为热点的畅销书。改编成戏剧四年后得以公演,又一炮 打响。小仲马春风得意,成为文坛的宠儿。此后小仲马又 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和戏剧,有些还轰动一时,总之, 到了1870年大仲马去世的时候,小仲马的荣耀已经完全遮 蔽了父亲的名声。他拥有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在许多人眼 里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1875年,小仲马进入法兰 西学术院,可谓功德圆满,成为四十位“不朽者”之一。 对于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称颂者自然大有人在,惺 惺相惜者不乏乔治·桑、托尔斯泰、莫泊桑等名家,但时 至今日,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最新的批评之作,就是摆 在我面前的这本《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写于1981年, 作者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披露《茶花女》神话的底细。书 中第五页这样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她将在祭坛上为资产者的体面而献身。”小仲马为 自己虚构的“纯真爱情”辩白,对父亲说:“我希望一举 两得,即同时拯救爱情与伦理。既然赎了罪,洗涤自身的 污秽,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指责我选择了一个婊子当小说的 女主人公。有朝一日,倘若我申请进法兰西文学院,他们 也无法说我颂扬过淫荡。” 这段话又让我想起我本不愿理睬的、一种对《茶花女 》的最轻蔑的评价,即说这是一部“玫瑰露”小说。写一 个名妓的故事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名妓又确有其人,名 叫玛丽·杜普莱西,一个沦落风尘的绝色女子。且不说纨 绔子弟、风流雅士趋之若鹜,大仲马也与之有染;单讲小 仲马,1844年二十岁时,就得到比他大半岁的玛丽的青睐 ,很快成为她的“心上情人”。可是一年之后,两个人就 因争吵而分手,小仲马给玛丽写了《绝交书》。 就在玛丽去世不久,他就把她献上祭坛,写成了小说 《茶花女》,又改编成剧本,成功首演,被称为19世纪法 国最重大的戏剧盛事。 然而,小仲马的创作命运已定,此后不管他又写出多 少作品,也只是绿叶,陪衬他桂冠上的那朵大茶花。《茶 花女》是他唯一的,始终是他成功的基点和顶点,也一直 是对他评价或毁或誉的起点和终点。 此后小仲马的全部文学创作活动,都旨在逃出《茶花 女》这个魔圈,逃出这块骷髅地,另建他的文学王国。他 要走下“原罪”的十字架,坐上真正的文学宝座。 于是,他开创了“命题戏剧”,主张“戏剧必须服务 于社会的重大改革,服务于心灵的巨大希望”。他按照这 种主张创作的一些剧本,连题目都已命定:《半上流社会 》(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 )、《放荡的父亲》(1859)、《妇女之友》(1864)… … 于是,无论法国进入第二帝国时期,还是变成法兰西 第三共和国,小仲马始终以伦理的权威自居,高举社会道 德这杆大旗。 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忏悔青春时期的“原罪”:“读 者朋友,我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写了所有这些剧本 ,唯独第一种例外,那是我花一周时间炮制出来的,单凭 着青年的胆大妄为和运气,主要是图钱,而不是有了神圣 的灵感。” 他所说的“例外”,当然是指《茶花女》,令人深思 的是,围绕着给他带来最大名利的这部作品,他总是否定 别人肯定的东西。 想当初,小仲马写《茶花女》时,抛却功利的动机不 说,他毕竟是写自身的一段感情经历,尤其这是同一个红 极一时的名妓不可能长久的恋情,极具新闻看点,即使原 本原样写出来,就可以成为畅销读物了,更何况是艺术加 工了呢? 小仲马自然不会简单地叙述同妓女的爱情故事,否则 他就真的创作出一部“玫瑰露”小说了。他深感“同时拯 救爱情和伦理”的必要,以免落个颂扬淫荡的恶名。因此 ,他一方面把这段放荡行为美化成“纯真爱情”,另一方 面又准备为了伦理而牺牲掉爱情。 应当指出,小仲马的高明处,就是通过忏悔的口吻来 完成这种美化的。他采用忏悔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固 然是模仿普莱服神甫的《玛侬·列斯戈》,也是受缪塞的 《世纪儿的忏悔》的启发。但是,一般意义的忏悔,总是 悔痛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小仲马痛悔的却是他在现实中莫 须有的、仅仅在作品中才有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最大的区 别,也是他成功的创新。 在小仲马的笔下,一次放荡行为转化为“纯真爱情” ,阿尔芒一片真心追求茶花女玛格丽特,却总误解玛格丽 特的真情。故事自始至终,二人都在表述这种心迹。更令 人叫绝的是,阿尔芒和茶花女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认同, 把他们不为伦理所容的关系纳入伦理的规范,获得合法的 名分,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只可惜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而酿成悲剧。 F.萨尔塞1884年谈到《茶花女》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年轻人根本不在乎规则,也不理睬他所不了解的传 统习惯。他将这个热辣辣、活生生的故事搬上舞台,再现 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他却没有意识到引入生活细节的 同时,就更新了戏剧的力量,进行了一场变革……这是舞 台上所见到的最真实、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正是这种热辣辣、活生生的故事,给了作品以感人的 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但小仲马却认为这是要赎的“罪” ,要洗涤的“污秽”。他认定《茶花女》的成功是他忏悔 的成功。的确,伪装成纯真爱情的放荡,再加上忏悔的调 解,就既能满足那些有产者的欲望,又符合当时社会的道 德观念了。 然而,小仲马混淆了,或者根本没有分辨清艺术的成 功和社会的成功。他错误地以为社会的成功就是艺术的成 功。《茶花女》之后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小仲马在社会成 功的路上步步攀登,不断地忏悔他的原罪《茶花女》。 四十年社会成功的掌声和喝彩一旦静下来,他的众多 作品摆到《茶花女》的旁边一比,就显得多么苍白。 白白忏悔了四十年。 小仲马仿佛要夺回那四十年,就在1895年亡妻之后, 他又娶了比他年少四十岁的亨利埃特·雷尼埃。 新婚半年之后,他便去世了。 应小仲马临终的要求,家人没有把他葬到他在故乡维 莱科特雷的墓地,而是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离“茶花 女”玛丽·杜普莱西的香冢仅有百米。 这也许是小仲马的最后忏悔。 李玉民 2009年12月 导语 本书描写青年阿尔芒与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热恋。正当她决定变卖家具以便同恋人开始新的生活之际,却遭到阿尔芒父亲的百般阻挠,以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玛格丽特不幸病故,阿尔芒悲痛万分……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把一个名妓的复杂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读后不禁掩卷沉思。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 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福 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阿来 一辈子读过一本经典和没读过一本经典的人生整 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 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一本经典。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 精彩页 第一章 导读:拉菲特街头展出了一大幅拍卖家具和珍奇古玩的广告,是物主去世后债主们举办的,并准许有意者提前参观。我和其他人一块走进去才发现,原来这里是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的豪宅,里面的陈设豪华得令人震惊! 依我看,只有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才可能讲这种语言,同样,只有多多研究了人,才可能创造出人物。 我还没有到能够编造故事情节的年龄,也就只好如实讲述了。 因此,我诚请读者相信本书故事的真实性,书中的所有人物,除了女主人公之外,都还在世。 此外,我所收集的有关事实,大多在巴黎有见证人,假如我的见证还不足以服人的话,他们可以出面证实。再者,多亏了一种特殊的机缘,唯独我能够把这个故事记述下来,因为我是故事最后阶段的唯一知情人,而不了解最后阶段的详情细节,也就不可能写出一个完整的感人故事了。 这些详情细节,我是这样获知的。 那是1847年3月12日,我在拉菲特街看到一大幅黄颜色的广告,是拍卖家具和珍奇古玩的消息,既物主去世之后举办的拍卖会。广告没有提及那位逝者的姓名,仅仅说明拍卖会将于16日中午到下午5时在昂坦街九号举行。 广告还注明,在13日和14日两天,感兴趣者可以去参观那套住房和家具。 我一向喜爱古玩,这次机会我决不错过,即使不买什么,也要去开开眼。 次日,我就前往昂坦街九号。 时间还早,不过那套房子已经有人参观了,甚至还有几位女士:她们虽然身穿丝绒衣裙,披着开司米披肩,乘坐的豪华大轿车就在门外等候,可是展现在眼前的豪华陈设,也令他们不免惊诧,甚至感叹不已。 后来我才领会,她们为何那样感叹和惊诧了,因为,我一仔细观瞧,就不难发现自己进入了一名高级妓女的闺房。那些贵妇,如果说渴望亲眼看看什么的话,渴望看的也正是这类交际花(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含轻蔑意)的闺房,而进入参观的恰恰有上流社会的女士。须知此类交际花,每天乘坐马车兜风,将泥水溅到贵妇的马车上,她们还到歌剧院和意大利人剧院(原址是舒瓦泽尔-斯坦维尔旅馆,用以接纳意大利演员,故名,后经整修,改名为“喜歌剧院”),就坐在贵妇隔壁的包厢里。总之,她们肆无忌惮地在巴黎炫耀妖艳的美貌、炫目的珠宝首饰以及风骚淫荡的生活。 女主人既已逝去,我得以置身于这套房中,就连最贞洁的女子也可以长驱直入(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了。死亡净化了这富丽堂皇之所的污浊空气。况且,真需要解释的话,这些最贞洁的女子也情有可原,说她们是来参加拍卖会的,并不知道是谁的住宅,说她们看了广告,就想来瞧瞧广告所列的物品,以便事先选定,这种事再普通不过了。当然,她们在所有这些奇珍异宝之间,也无不探寻这名交际花的生活痕迹。而此前,她们无疑听人讲过她那离奇的故事。 只可惜,隐私也随女神一同逝去,那些贵妇无论怎样搜索,也仅仅看到逝者身后要拍卖的物品,丝毫也没有发现女房客生前出卖了什么。 不少东西自然值得一买。室内家具和陈设十分精美,有布尔(法国乌木雕刻家,创造出镶嵌铜饰和鳞饰的新型高级家具)制作的巴西香木家具、塞夫尔(法国小镇名,位于巴黎西南,以生产瓷器著称)和中国的瓷瓶、萨克森(德国东部地区,以生产瓷器、皮革著称)的小雕像,还有各种绸缎、丝绒和带花边的衣物,可以说应有尽有。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