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 然而,与有关二战那些汗牛充栋的研究资料相比,人们对 前者的认识通常只能基于极其有限的资料和一些零星的名 字。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有 希特勒在1918年后成为“德国的救世主”,那么第二次世 界大战也将无从谈起。人们如果没有对1914年到1918年的 这段历史形成正确认识,自然就难以理解生活在20世纪初 的那些人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及社会巨变了。 尤其是在我国国内,有关一战的读物大多局限于对宏 观场面的描述,尚无一本从微观和细节角度进行研究的著 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面世即可填补这个空白。本 书主要的研究范畴——制服、徽章和个人装具在以往书籍 中都是被人忽略的题材。但它们其实也同样是军事历史里 的重要一环,是各国军事传统集中、浓缩的体现之处,即 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知”;而且,也只有通过这些媒介, 才能让现今的读者与这段历史建立直接和易于理解的联系 ,从而便于他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和解读历史。况且,本书 的内容绝不仅限于此,书中还利用很大的篇幅详细叙述了 一战的重大战役和各国军队的编制发展,甚至对主战武器 也有所涉及。因此,尽管本书书名中只提到“军服”“徽 标”“武器”,但其涉猎范围已经囊括了一战的方方面面 ,就算将其称为“一战百科全书”也丝毫不为过。另外, 译者还想强调一点,本书包含了大量图片,其中既有历史 照片,也有彩色手绘插图——在CG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 后者尤其难能可贵,甚至可以称得上艺术品。就连译者看 到这些手绘彩图时,也不禁为它们的精美和丰富由衷赞叹 ,相信广大军事历史爱好者和军服控也能大快朵颐!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得到了指文公司编辑们的 大力支持和耐心指导,首先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译者 还要感谢家人一如既往的鼓励,特别是译者的妻子盛明, 没有他们支持,译者也很难完成这本好书的翻译。另外, 译者还要对提供帮助的朋友,尤其是军品收藏界的各位专 业人士表达感激之情。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文中出现一些错漏在所难免,敬 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现在,请读者们翻开书页,与泽者一起开启这场时光 之旅,共同感受一战军服带来的魅力吧! 刘萌 跋于辽宁昌图寓所
目录 前言 1914年的政治舞台 战争的起源 沸腾的世界 全球战争 人力资源和征兵 武器和新技术 军服 战役 巴黎和会与战争善后 英国 英国陆军 将军和参谋人员 英国皇家禁卫军 西线 其他战线的英军步兵 骑兵 义勇骑兵队 航空部队 炮兵 技术兵种 来自加拿大和纽芬兰的部队 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部队 非洲部队 印度部队 法国 1914年的法国军队 战时的发展 将军和参谋人员 步兵 猎兵和山地部队 外籍部队 殖民地部队 骑兵 炮兵 技术兵种 飞行部队 俄国 1914年的沙俄帝国 沙俄军队 将军和参谋人员 沙皇禁卫军 精锐步兵 步兵 骑兵 哥萨克和土著骑兵 炮兵 技术兵种 苏俄内战中的白军 美国和其他协约国 美国的参战历程 协约国联军 美军步兵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军技术兵种 葡萄牙 比利时 意大利 塞尔维亚和蒙特内哥罗 罗马尼亚 希腊 日本 德国 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普鲁士与德国的其他邦国 战时的发展 将军和参谋人员 禁卫军 步兵 殖民部队的制服 猎兵和山地部队 暴风突击队 国土防卫军 骑兵 炮兵 技术兵种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其他盟友 哈布斯堡君主治下的国家 奥匈帝国的将军和参谋人员 奥匈帝国步兵 奥匈帝国骑兵 奥地利地方防卫军和匈牙利地方防卫军 奥匈帝国技术兵种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术语解释 译者跋 致谢名单
精彩页 英国 英国一直有着这样的传统——依靠强大的皇家海军和欧洲大陆的盟友来抵御敌人对其本土发动的进攻。1914年时,英国拥有一支规模不大的陆军,以及一些训练有素但装备不足的预备役部队。由于德国海军在北海活动频繁,对英伦三岛构成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因此在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英军只向海外派出了极少数量的部队;但为履行盟约义务,它还是向法国派遣了一支远征军(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简称英国远征军),最初仅包含4个步兵师和5个骑兵旅。不过,英军高层对部队规模的顽固限制还是被成干上万踊跃参军的志愿者所打破,更何况他们最终也引入了征兵制。到1918年11月,其总兵力已达到350万人,其中有150万人被部署在法国——这就意味着在战争结束之前,英军完全可以从多条战线同时发起反攻。 英国陆军 在战争初期,英军投入的仅仅是其现有的那支小规模、专业化部队,但很快它就发现——在这场规模被迅速扩大的冲突里,兵力数量(的多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扩充兵力,英军甚至被迫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 正规陆军 在整个19世纪里,英国陆军正规部队(Regular Army)都在为国家南征北战。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堡垒遍布全世界,对挑战大英帝国权威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发动惩罚性的远征。这支部队不仅为帝国征服殖民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取得了对抗沙俄的克里米亚(Crimea)战争的胜利。但随着德国逐渐打破欧洲的权力平衡,各国都开始扩大本国的军队规模。英军高层也在积极策划,准备制定新的募兵政策来扩充部队。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招募新兵的难度极大——在战前,陆军规模还很小的时候,人们普遍是不愿意参军的。 尽管人口增长的前景较之法国更好,但由于相当多的英国年轻人选择了移民海外(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就直接导致了本国潜在入伍人员的减少,以及国内工作岗位的人员空缺(只能让没有技能的人和失业者去填补,但这两者同时也是征兵的主要对象)。1908年时,英国陆军需要至少35000名新兵才能维持现有规模,但它在这一年只招募到约30000人;到1914年5月,陆军已共计缺编11000人。 英军除了士兵外,就连各级军官也存在缺编现象。从传统上讲,陆军中的军官大多是出身军人或贵族家庭的大学生和公立学校毕业生,很少有人来自工人家庭。然而,即使是这些在传统意义上被默认为军官的人往往也会选择从事商业或到政府部门工作,去殖民地寻找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辅助部队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维持着一支民兵部队(在拿破仑入侵其本土所引发的恐慌中,军方就曾大量集结过此类部队)。一战爆发后,英国本土再次面临着新的入侵威胁,而且这场大规模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很明显,军方必须采取措施保卫国土了。但是,如果再把一支远征军派往法国(为对付南非的布尔人,英军就曾派出一支62000人的部队。很明显的是,这场欧洲大战必定会消耗更多兵力),那么其本土兵力将会变得更少,也就更难组织有效的防御了。1907年夏,英军通过合并和改组志愿兵部队(volunteer militia,即“义勇军”)及义勇骑兵队,组建了新的“本土军”(Territorial Force),将其作为陆军的预备志愿部队(总兵力约75000人)。这支部队的组建目的是为那些被派往海外的正规部队提供可轮换兵力。但这些措施仍然不够,因此从1908年4月起,本土军又得到了新补充——大多数志愿步兵单位失去其原有特性,成为正规陆军步兵团中的“本土营”(Territorial battalion)。从这时起,英国陆军常备部队便被称为正规陆军了。在本土军组建后,民兵中的其余部队就更名为“特别预备队”(Special Reserve)。 到当年6月,英国本土军已经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及工程部队,兵力总数达144620人。这些人员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原先的义勇军和义勇骑兵队中调来的。作为一支职业化军队,英军正规陆军部队的兵员主要由那些签署了7年服役合同(合同期满后还可续签),且年龄在18岁到31岁之间的志愿兵构成。该部队在和平时期的兵力约为25万人,部分人员常驻海外。本土军中则多是签署了4年服役合同的志愿者,在国家实施战争动员后,他们有义务到联合王国的任何地方服役,但不会被强迫服役于本土之外的地区。本土军中的任何成员或部队也可自愿到国外服役(Imperial Service obligation,即所谓的履行“帝国服务义务”,主要适用于本土军)。 尽管在战争开始时也有大量热情高涨的志愿者涌入,但本土军这个新组织很快就面临了和正规陆军一样的难题,即招募新成员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在1912年之前,该部队的实际力量还在被不断削弱——到1913年9月,只有1090名军官和17788名士兵仍然履行着“帝国服务义务”。 这种兵制的局限性在1914年8月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英国陆军的主要领导者,包括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一名职业军人,后来曾担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和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一位广受爱戴的铁腕人物,打赢苏丹战争的英雄, 导语 这是一本给人带来良好视觉体验,同时保证了专业性的军服百科指南。书内含有超过550幅有关一战时期各国士兵制服、装具、武器、装备的精美插图,以及150多张摄自当年,真实清晰的实地照片。本书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出发,深入剖析这场战争在欧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其中的重要战役作了精辟论述和总结,并具体分析介绍了参战军队的指挥结构、作战部署、战术应用、各国军队的参战动机,以及身处战斗前线的士兵的作战经历等精彩内容。 序言 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犯下的一个可怕 错误,并对他们自己造成了永远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场战 争由一系列各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误判所引发,最 终以被卷入其中的国家和民众陷入巨大悲剧而收尾。这就 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词语 能够形容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呢——比如欧洲,在战 争刚刚结束的1919年,保加利亚这个小国竟然增加了 208641个寡妇(该国女性总共才2426187名);在法国动 员到前线的男性中,也有高达73%的人出现了伤亡。 这是一场让胜利者破产,失败者的经济则完全崩溃的 战争,战后的惩罚性和约更是加剧了它所带来的痛苦。这 场大战中断了西方国家民主体系的缓慢发展,各国在战后 更是迎来了独裁者专制的时代,失控的政治家们开始肆无 忌惮地滥用暴力。一系列的长期消耗战和大规模战役彻底 改变了欧洲原有的面貌,战争摧残了这片大陆的文明。相 比之下,似乎之前的它反而处在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战前爱德华七世时期的欧洲实际上并未处于这 样一个时代。对当时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人来说,他们的生命是短暂和痛苦的。这个事实否定 了当时一个流行的观点——即把1914年前的欧洲视为一片 朝气蓬勃、先进,而且无比繁荣的乐土。 说起本书将要探讨的主题——一战中各参战国军队所 穿的军服——事实上,它们在战前的1913年和战后的1919 年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1900年,欧洲的军队大多使用着深蓝色、红色、绿色和白 色的军服;到1919年,他们的大部分军服已经统一成了卡 其色——这是一个旨在挽救士兵生命的过程,并且伴随着 作战战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取得进步。 技术的发展和军服的进步 大约在1910年,为了在敌人越来越猛烈的火力下保护 己方士兵的安全,欧洲各国军队普遍换装了中性颜色的军 服。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而对此不适应的人将会在 未来发生的战争中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那些最适合服 役以及最训练有素的士兵通常会首当其冲被敌人杀死。各 国军队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发展新型武器——马克沁机枪、 法制75毫米野战炮,以及配备光学瞄准镜的毛瑟步枪等新 锐武器纷纷破茧而出。其中,新式军服也是各国装备革新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颜色鲜艳的军服是怎么被它那些看上去黯淡无 比(譬如绿色或棕色)的同类所取代的呢?徽章和配饰的 外形是怎样从华丽变得朴素的?还有,个人防护设备又是 如何逐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呢?这些研究课题都是令人 着迷的。在此举一个小例子:师级或者旅级部队徽章的使 用。当大部分国家的军队发现对敌军保守秘密至关重要时 ,便纷纷更换了一系列新的徽章和标志。使用它们的主要 目的是迷惑敌人,但这也同时使历史学家对其的研究变得 更加困难。 本书包含和未列入的内容 本书将叙述重点放在欧洲军队上,包括他们部署在本 土和殖民地的部队,同时也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军队。限 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将其他一些有趣的内容排除在外—— 其中一个未被列入书中的是巴西军队(该国曾在1918年将 一支医疗队派往法国),他们的制服起初受法军影响,但 不久后改成了浅棕色,与葡萄牙军队相似。此外,以下内 容也未被列入本书:在利比亚对意大利发动战争,同时在 埃及给英军制造了不少麻烦的塞努西教团(Senussi); 1918年到1919年,高加索地区那些独立国家(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军队的制服;那些被派往西线,作 为观察员的暹罗(今泰国)或中国军官的制服;波斯(今 伊朗)军队的制服值得单独写一本,本书就不列入了;另 外,驻扎在波斯的欧洲武装力量,包括哥萨克和协约国宪 兵的制服也未被列入本书。 即使有一些国家的海军部队参与了陆战,但由于本书 篇幅所限,对海战和海军制服的着墨也相对不多。这并非 是对诸如德国海军陆战队(Seebatallione)或英国第63 (皇家海军)师之类的部队不屑一顾,相反,海上战争对 各国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英国皇家海军对德国的封锁 限制了后者的补给和粮食输入,对打击德军士气发挥了极 大作用;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则是将美国拖入战争的 重要和直接诱因。另外,军事航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战争的进程。 本书力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 各参战国军队制服一一展现给读者。根据那时各国军队的 着装条例,再结合当时的照片和相关回忆,我们就可以勾 勒出这场世界大战中,参战官兵们的真实形象。因此,即 使战争中没有哪两个士兵身穿的军服和携带的单兵装备一 模一样,也不会跟本书的描述大相径庭,而这种无穷无尽 的题材源泉也正是研究一战军服的乐趣所在。在这场战争 中,各国军服从争奇斗艳的不同色彩发展成了整齐划一的 卡其色和原野灰色,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本书将 尝试进行一次,对此广阔领域的有益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指德国 、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他们的对手协约 国则包含了较之数量更多的国家。 …… 继德国之后,协约国还对其他同盟国进行了处置。失 去绝大部分领土的奥地利被要求不得与德国合并,与当年 雄霸中欧的哈布斯堡帝国相比,现在的奥地利共和国已经 成了一个只能拥有小规模陆军,还背负着巨额债务的悲惨 国家。匈牙利的问题等其国内的红色政权被推翻后才得以 解决,1920年6月,协约国与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在特里亚 农(Trianon)签订了和平条约,而且条款内容极其苛刻。 最后一份和平条约是协约国在1920年8月与奥斯曼帝国签订 的,但很快就被后者与希腊之间的战争所扰乱,直到1923 年各方才最终达成一致。至此,参战各国中就只剩下俄国 尚未签订和约。 尽管和平终于来临(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不过 欧洲也已经筋疲力尽,而且濒临破产了。一场严重的流感 突然爆发(后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席卷了病人和 那些身体赢弱的人群;长期的战火以及军事封锁毁灭了大 量庄稼,使得成千上万的人处在随时可能被饿死的边缘; 战后政局的持续动荡也导致了大量难民的背井离乡。 战争的伤亡 人类在这场战争中究竟付出了多大代价已经永远无法 得知。据统汁,共有4000多万人死亡,但在战争中伤亡的 具体人数无法确定。有些国家的记录比较完善,若资料得 以保留,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出合理、准确的伤亡数字;对 另一些国家来说,估算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 西班牙流感等其他因素对整体(伤亡)数据产生较大影响 的情况下。对沙俄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而言,战争后来还从 世界大战变成了内战和对抗干涉军的战斗,因此我们就只 能通过推算得出两国的伤亡数字了。 战争纪念 定于11月11日的停战日被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设为 国家纪念日。在英国,从1919年的第一个停战纪念日开始 ,人们每年都会(在当天)举行一个2分钟的默哀仪式;法 国也遵循着类似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和保加利亚 在每个万灵节(All Souls Day)都会进行连续数天的全 国哀悼;其他国家也设立了譬如“澳新军团日”(Anzac Day)这样的重大国家纪念日。 为阵亡将士开展纪念活动对缅怀他们的逝去具有重大 意义。在较早时候,在西线战场阵亡的协约国军将士都会 由国家负责记录,并葬入专门的军人墓地,这些公墓完全 由官方进行运营和维护;还有纪念馆、纪念碑和无名战士 墓,它们都是进行国家哀悼的重要区域。 “无名战士”观念的出现是一个巨大进步。1919年11 月,法国将一具身份不明的士兵遗体安葬在凯旋门(Arc de Triomphe)下,英国也将一名类似情况的英军士兵遗 体安葬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里;德国和澳大利亚也分别于1931年和1993年在柏林和堪 培拉埋葬了本国的无名战士。
内容推荐 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的这场战争使欧洲地缘政治发生了明显而又剧烈的变化。对皇权政治而言,奥匈、德意志、奥斯曼、沙俄四大帝国先后瓦解,曾经统治这四个国家的贵族阶层也随之走向毁灭。另外,这片大陆还在战争中失去了至少一千五百万人口。 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政治和社会的剧烈变化也在当时各国军队的制服上有所体现,欧洲军队在战前的穿戴着装和他们在1919年时的样子可谓对比鲜明。在1900年,士兵们普遍穿着明亮的蓝色、红色、绿色、白色制服,这种华丽的风格与他们在之前几个世纪里的模样如出一辙:但到了1919年,就是用灰头土脸来形容他们当时的穿着打扮也丝毫不为过。有意识地将制服设计得华丽、富有威慑力、方便在较远距离上进行识别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现在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更好实现战场伪装和隐蔽军衔徽标等方面。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致力于保护士兵在日益加强的火力威胁下提高生存几率,并且正不断取得进步的漫长过程。 本书即详细叙述了上述发展历程,把那个时代里人们取得的进步一一记录了下来。它告诉了你红色是如何被保留下来而蓝色为何渐渐消失,步兵的制服颜色慢慢演变成棕、灰、绿的原因:以及军官们是怎么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比如尽可能把自己的军衔微标隐藏起来,把佩刀留在后方而不是随身携带,甚至为了适应战场环境而佩戴不属于自己的军衔。此外,本书还勾勒出了各国为自己军队发展防御性装备的具体过程——从钢制头盔到防毒面具——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