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干农活,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了红头发女孩安妮。安妮,拥有玫瑰般绚丽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永远讲个不停,给身边所有的事物取可爱的名字,无心犯下的错误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奋好强的天性使她在学校里赢得了很多朋友,并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安妮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第一章 蕾切尔太太的惊讶
第二章 马修·卡斯伯特的惊讶
第三章 玛莉拉·卡斯伯特的惊讶
第四章 绿山墙的清晨
第五章 安妮的历史
第六章 玛莉拉下定了决心
第七章 安妮的祷告
第八章 收养安妮开始了
第九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吓坏了
第十章 安妮的道歉
第十一章 安妮对周日学校的印象
第十二章 庄严的宣誓
第十三章 期待的喜悦
第十四章 安妮的招供
第十五章 学校的骚乱
第十六章 和戴安娜喝茶的悲剧性结局
第十七章 生活的新情趣
第十八章 营救
第十九章 音乐会、灾难与招供
第二十章 好事变坏
第二十一章 新调味料
第二十二章 请安妮喝茶
第二十三章 光荣的悲伤
第二十四章 斯苔丝小姐和学生们参加音乐会
第二十五章 马修坚持要灯笼袖
第二十六章 故事俱乐部成立了
第二十七章 虚荣与烦恼
第二十八章 不幸的百合姑娘
第二十九章 安妮生活中的新纪元
第三十章 奎恩班开课了
第三十一章 小溪和山谷交汇的地方
第三十二章 通过名单公布了
第三十三章 酒店音乐会
第三十四章 奎恩女孩
第三十五章 奎恩之冬
第三十六章 梦想与光荣
第三十七章 名叫死亡的收割者
第三十八章 曲折的道路
附录 安妮的故事
《众阅文学馆:绿山墙的安妮》:
蕾切尔·林德太太安居在安维利大道没入山谷的地方,两边长满着如女士耳环般的桤树,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条小溪的尽头远在老卡斯伯特家那儿的树林里,小溪的上游相当奇妙,它携着灰暗的池塘和瀑布各种各样的奥妙向前奔流,流过树林,可是到了林德家这儿的山谷时,然而改变了安静乖巧的细流,好像它知道,若是不适当留心庄重与文明的话,是逃不过林德家门口的。可能它也知道蕾切尔太太正坐在窗口,敏锐的眼神凝望着任何路过的东西,从溪流到出现的孩童。若是让她看见了啥稀奇事儿,她不像狩猎一样搜索出其中的究竟来是绝不会安心的。
安维利反反复复的人很多,谁如果特别留心邻人的事,往往会忽视了自己的事情,但蕾切尔太太有两者兼顾的能力。她是个十分好的家庭主妇,主持着为慈善事业在一定时间内举行的妇女缝纫小组,帮着打理周日学校,并且还是教区救助会和对外传教辅助团最积极的赞成者——就是有这么多事情,蕾切尔太太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坐在她厨房的窗户边缝被子。安维利的家庭主妇们时时用敬畏的声音说,她缝了十六条被子,而且还分分秒秒注意着贯穿山谷、环绕着陡峭红山的大路。安维利光荣落于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上,这个半岛向外突出,一直深入到劳伦斯海湾,两边都是海水,无论谁想出去或者进来的人都得经过这条山路,因此,他们就完全逃脱不了蕾切尔太太锐利目光的交叉射击。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她总是坐在那儿。太阳明亮温柔的光线洒进窗户,房子下面斜坡上的果园染着新娘般的红晕,还有白色的花朵和成群结队的嗡嗡叫的蜜蜂。托马斯·林德——一个温顺的小个子男人,安维利人都叫他蕾切尔·林德的丈夫,刚好在马棚那边的田里播洒他的芜菁,马修·卡斯伯特也应该在绿山墙上方的大红溪播种。蕾切尔太太了解这事儿是由于她听见马修前一天晚上在威廉·布莱尔的小店里告诉彼得·莫里森的,他说明天下午他要播种子了。当然,是由于彼得问他的,马修从来也没有心甘情愿地告诉过别人他自己的生活状况。
但马修·卡斯伯特却来这儿了,如今是忙碌的下午三点半,他宁静地驾着车子驶过山谷上了山。他戴了白领子,穿着他十分漂亮的一套衣服,这相当明显地证明——他要出安维利,他的那辆旧马车,还有他的母马,也都表示着他要走的距离不会太近,现在的问题是他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假如安维利的任何别的人,蕾切尔太太会把所有的迹象联系起来,大概这两个问题就有了巧妙的结论,但马修却是个出门很少的人,那么,肯定是有件事情。而且,他是那种害羞的人,他厌烦身处陌生人之间,或到需要他说话的地方去。马修,整理得那么漂亮,佩戴着白领子,驾着马车,这不是一件寻常的事。蕾切尔太太拼命地想,却怎么也想不清楚。她一个下午的快乐就给这事毁灭了。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推荐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育部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完全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百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别说是不同语言的异域文化,就是本民族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语言译本不也是层出不穷吗?《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白话文译本何止百种?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个世纪初的林译小说吗?五四时期用白话文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译文现在读起来,有时也令人皱眉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而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的定型产物,它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而存续下去。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没有出现新的译本,前人的译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语言当下的时代感,就会出现翻译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文学翻译不是一枝独秀的花坛,而是百花争妍的园圃,万紫千红应是它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