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回顾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宜庆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首批签约作家。现供职半岛都市报,柳已青工作室主任。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致力民国人物研究。已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等著作。
后记
2008年,注定是不平淡、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发生了
好多大事。1月、2月,南方的冰雪灾害;3月,拉萨发生打
砸抢事件;5月,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
夏季奥运会……在这样一个年份,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白天格外关注现实和国情;晚上却沉潜到历史风云中,关
注70年前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我看来,今天不过是历史的
延续,现实中的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这是一本向西南联大学者群体
致敬的书,基于当下大学精神的庸俗、文人风骨的萎缩、
人文传统的断裂,我勾勒出了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剪影。
每一本书自有它的机缘。写作的历程要追溯至2003年
。那年秋天,我去了一次昆明,那时我非常迷恋沈从文和
汪曾祺的著作,每一本能找来的作品,皆读之而后快。在
昆明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段游历,对我影响很长。
在昆明时,我的包里装着几本汪曾祺的书,可以这样说,
是写昆明饮食的篇章将我引向西南联大。那时我读书的口
味偏重文学,但已经开始往历史领域延伸。非常遗憾的是
,在昆明我错过了去西南联大旧址朝拜的机会。正是这个
遗憾让我开始阅读西南联大的专著,关注每一位在此教学
和求学的先生。几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陆续写
了一些文章,有的收录在本书中。从2006年开始,我将收
集而来的资料,分类整理,建了一个文件夹。仿佛一颗播
下的种子,感受到破土而出的萌芽。
今年年初,北航社的王娜编辑看了我在天涯的博客,
给我留言,约请我写一本关于民国文人的书。我自然向她
提到西南联大教授群,几经磋商,于是有了这本书。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我选取的史料,注重联大师生
的日记、自传、回忆录、诗词。同时查阅联大师生的著述
,参照他们的传记和年谱,参考研究西南联大的专著,吸
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史料的收集和取舍上,更是下了一
番功夫。关于西南联大的资料和著述,不少互相矛盾,即
使联大教授、学子本人的回忆录也有记忆不可靠的地方,
这就需要鉴别、判断。我在选取史料时,收集到两三种史
料互相对照、印证后,才敢放心使用。
梅贻琦校长的公子梅祖彦有一篇纪念文章《西南联大
与梅贻琦校长》,他写道:“1941年春夏父亲和郑天挺、
杨振声两先生到重庆办事,后去四川叙永分校看望师生,
又到李庄北大文科研究所了解情况,最后到成都访问了武
汉大学和四川大学。”查《梅贻琦日记》,梅贻琦是和郑
天挺、罗常培到重庆办事,此时,杨振声在叙永,任分校
主任。梅、郑、罗到叙永看望师生,6月13日,日记中记录
:“八点余早点后与郑、罗往今甫处,见其病势大似疟疾
。”
许渊冲先生的《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中,有一篇“那
一代人的爱情”的文章提到,西南联大有四大单身教授:
吴宓、金岳霖、陈岱孙和李继侗。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
现李继侗并非单身教授,他有一个儿子,读了两年专修班
之后考入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确多光棍,无妻子儿女一
身轻,物理学教授叶企孙终身未娶,美籍教授温德也是终
身未娶。杨振声曾写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
阅。西南联大有四大单身教授,这个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吴
宓、金岳霖、陈岱孙和叶企孙。
陈寅恪先生的诗,我在本书中引用了几首。各种著述
中,诗句多不一致。有版本的原因,也有传播中的错字。
对陈寅恪诗的解释和理解,更是众说纷纭。经过比较,本
书中陈寅恪的诗依据的是胡文辉的《陈寅恪诗笺释》(上
下册)所录版本,并参考他的笺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写的这本小书,自认为不是严
格的学术著作,为了不影响阅读的节奏,对所引用资料没
有全部一一注明。书中写到的每一个人物,都已有大量的
相关著述,要想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发前人所未发
,更难。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尽量做到角度新颖,复原被
遮蔽的生活细节,集中呈现历史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人情
人性之美,希望能给读者以趣味和启迪,希望我们能得西
南联大之风流余韵。除了行文中说明资料来源,将主要参
考书目附录书后。在此对前辈和师友致谢。由于著者学力
浅薄,再加上受到第一手史料的限制,书中硬伤和错误难
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如果这本小书有再版的机会,定
当修订。
用五年的时间读书、收集资料,再到这两年紧锣密鼓
地写作,完全凭着读书兴趣。诚可谓“不为无益之事,何
以遣有涯之生”!五年的时间,从春夏到秋冬,狭小的书
房里亮起一盏灯,伴随我到深夜。世界很大,我对这个世
界要求的很小,我所求的只是一摞摞爱读的书而已。’一
灯如豆,万籁俱寂,窗外的星河灿烂,凝神谛听历史深处
发出的声音。每当蹑手蹑脚从书房到卧室,听到妻子和女
儿的呼吸,内心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充实与感怀。每次闭上
眼睛,躺在床上,盘算着明天写哪些章节,随后,西南联
大教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我非常享受这种工作之余的读书、写作。每当发现新
的史料,就用小纸片注明,夹在书中。一摞读过的书,放
在书桌
目录
“回顾丛书”序
前言:联大风流何处寻?
§ 西南联大的常委
南开有个张伯苓
“北大功狗”蒋梦麟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
叼着烟斗的傅斯年
§ 中文系教授
杨振声和《大一国文》
杨振声:推动现代文学教学的教育家
语言学家罗常培逸事
罗庸讲杜诗
古文字学家唐兰
“二云居士”刘文典
闻一多讲古诗
闻一多家书中的柔情
闻一多的1946年
浦江清家书的温馨絮语
浦江清西行记
沈从文晋升教授风波
沈从文如何教书
魏建功昆明治藤印
陈梦家和赵萝蕤在昆明
§ 历史系教授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郑天挺南渡记
郑天挺的蒙自身影
联大管家郑天挺
郑天挺的家事
良师钱穆讲国史
良史钱穆著史纲
雷海宗讲史倒背如流
皮名举的狂狷
吴晗的悲剧与思想转型之谜
张荫麟之死
噶邦福:中国的事情我一样懂
向达:昆明弦歌记
向达:敦煌考察记
§ 外文系教授
叶公超太懒?
吴宓的严谨与浪漫
吴宓和西南联大的《红楼梦》热
吴宓的交际圈
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难言之隐”
陈铨与“战国策派”
陈铨与话剧《祖国》
陈铨与《野玫瑰》风波
冯至的昆明情结
贫穷与疾病阴影下的诗人冯至
冯至家的文艺沙龙
诗人燕卜荪:播撒现代派诗歌的种子
温德: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
§ 哲学心理系教授
冯友兰的风度
汤用彤沉潜寡言
“半个疯子”沈有鼎
金岳霖讲“知识论”
金岳霖“论道”
金岳霖与殷海光
金岳霖与王浩
金岳霖爱读武侠小说
单身教授金岳霖
容肇祖的诗
周先庚的军事心理学研究与测试
§ 法商学院教授
绅士陈岱孙
张奚若: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潘光旦:西南联大的通人
陶云逵之死
§ 理工学院教授
一代师表叶企孙
赵忠尧带回放射镭
周培源骑马上课
杨武之与杨振宁
曾昭抡逸事
汤佩松与大普集学术茶会
化学史专家陈国符研究《道藏》
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炀
袁复礼先生的野外实习课
张景钺、崔之兰的昆明往事
赵九章: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 师范学院教授
黄钰生的严与管
黄钰生与西南联大附中附小
朱自清:观音山夏令营的夏夜歌声
张清常:通往语言学家的路
张清常为西南联大校歌谱曲
张清常的西南联大音乐之声
§ 附录
附录一:战时昆明兄弟情——朱自清和弟弟的身影
附录二:西南联大师生的朋友圈
§ 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初版后记
“西南联大三部曲”后记
精彩页
南开有个张伯苓
张伯苓与南开
1946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美国过七十大寿,老舍和曹禺合写献词:“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谤,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而他的传奇人生不止于此——他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甲午海战;他是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又当过私塾教师;他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在重庆创办了新的南开中学,他还是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奥运第一人”,被誉为“中国的顾拜旦”;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蒋介石、汪精卫也曾与他多有过从。
张伯苓经历颇丰,但他没有选择从军,也没有走上仕途。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刺激,张伯苓“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1898年11月,张伯芩怀着这样的信念,弃武从文,回到天津,执教严修家馆。张伯苓在严馆肩负英语、数学、理化等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增加了操身(即体育)课程。1907年,学堂迁入新址,更名为“私立南开中学堂”。1919年,私立南开大学终于成立,也是从这里开始,张伯苓的人生与“南开”牵系在了一起。
张伯苓能成功地办起私立大学,是因为他不论找钱还是用人都懂得变通,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变通,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南开。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能从盐碱滩建起,直至闻名全国,全靠张伯苓到处托钵化缘,一砖一瓦挣来。在全面抗战前的30余年中,张伯苓为南开系列学校募集了数百万的资金,仅南开大学的资产就增长到近300万银圆。对如此多财款的来历,他有一句名言:“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是一个理儿。”颇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味。
张伯苓说过,大学校长,第一条找钱,第二条找人。找钱,他找出了艺术;找人,他也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就这样,南开聚集了一批教授,包括后来任西南联大化学系系主任的杨石先、法商学院院长陈序经、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商学系系主任丁佶、化工系系主任陈克忠、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者姜立夫等。
耶鲁大学博士、南开商学院教授何廉曾多次面对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且不论工作内容还是职责都更自由自在,但他都拒绝了。他在《何廉回忆录》中写道“张校长站起身来,极其热情而真诚地说,我应当留在南开,因为南开比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更需要我。他答应对陶教授说明我的情况,并且提出从大学预算中拨一部分款项供我下一学年研究之用。他还建议减少我的授课时间。我深受感动,当即决定留在南开。我向他建议在南开成立一个研究机构,他同意了。”——这就是后来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的南开经济研究所。
南开教授的月薪没有清华的高,但张伯苓能聘请到一大批著名学者,他的知人善任由此可见一斑。 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的办学思想,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目新月异”为校训,要求教育学生要“尽心为公,努力增能”。他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大教授陈平原认为,张伯苓发展出一种迥异于北大、清华的“实业兴学”路线。南开之“私立”,不只体现在经济上的自筹资金,更体现在文化精神上的“特立”与“自立”。
不过,张伯苓的“实业兴学”路线也曾受到非议。《何廉回忆录》中写道:“他不欣赏自由教育,事实上,在南开大学的课程表中看不出自由教育来,他的定向是鼓励职业的、实际的和技术性的学习。”
晚年的张伯苓逐渐认识到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性,而8年多的西南联大岁月,也给了南开更开阔的视野。1946年,南开增设中国文学系。P2-4
导语
十年修订,经典再版!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四周年隆重推出,为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作者重访各地学者、联大校友、大师后人,向北大教授张友仁先生、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易社强先生、闻一多之子闻立雕、冯友兰之女宗璞、冯至之女冯姚平等历史亲历者求证,花费十年精力,增补16万字全新内容、百余张独家照片!
“西南联大三部曲”,百万字篇幅,全景式还原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补充讲述《南渡北归》未提事件,比《无问西东》更加真实!
最有人情味的联大著作——没有单一角度的片面,没有时间线讲述的枯燥——讲人重于讲史,从生活、学术、救国三个明晰的角度,全面而有侧重,展现联大人在艰苦岁月里的真实风貌!
本册讲述各领域在联大时期的工作和研究,一睹教授们在课堂上和讲台下的学术风采,体验当年联大学子们才能感受的大师魅力。
序言
1938年4月,昆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同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铜质
)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组成的联合大学,浴战火而生,尽管日寇的飞机
屡次轰炸,它仍巍然屹立,在昆明一待就是9年。
如今,西南联大虽然消逝了,但它创造的辉煌,却永
远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正如拍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
示录》的张曼菱所说,在物质形态上联大正在消逝,但是
联大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却不会因为物质的损毁而消逝
,它将时刻昭示世人。
经济学泰斗、曾在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任系主任和教
授的陈岱孙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前言中这
样写道:“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在形式上
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
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
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之所以能
载入史册,其事迹之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里大师云集,
拥有多位“中国学术第一人”——陈寅恪,中国懂得世界
文字最多的人;吴泽霖,20世纪40年代提出“中国人口已
经相对过剩”的第一人;金岳霖,把“形式逻辑”引进中
国的第一人;吴宓,中国开创比较文学第一人;钱端升,
中国政治学的奠基人;叶笃正,中国气象学、大气科学的
奠基人;冯景兰,中国矿床学的奠基人;华罗庚,美国科
学院120年来的第一位中国籍院士;杨石先,中国研制农药
的第一人;汤用彤,世界上能开三大哲学传统(中、印、
欧)课程的第一人……
“联大的屋顶是矮的”,但从这低矮茅舍里走出的
2522位联大毕业生,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当中包括:诺
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
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联大存续的9年,先后有1129
名学生参加抗战,为国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联
大学生中被评为两院院士的共86人。这正如西南联大外语
系1942级的杜运燮(九叶派诗人之一)诗《西南联大赞》
中所写:
敌人只能霸占红楼,作行刑室,
可无法阻止在大观楼旁培养
埋葬军国主义的斗士和建国栋梁。
校园边的成排由加利树,善于熏陶,
用挺直向上的脊梁为师生们鼓劲。
缺乏必要书籍,讲课,凭记忆默写诗文,
总不忘吃的是草,挤出高营养的牛奶。
著名学者,培养出更著名的学者,
著名作家,培养出多风格的作家。
只有九年存在,育才率却世所罕有。
在抗战大后方昆明,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但处在“饭
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联大教师,
仍然守护着中国大学的尊严。他们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自敬其业,诲人不倦。当年联大外文系教授冯至先生说:
“绝.大多数教职员都是安贫守贱,辛辛苦苦地从事本位
工作。”其实他们不只“安贫”,更有“乐道”——这个
“道”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是勇于探索、敢于批判,
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个“道”使联大
的教师们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正如吴宓先生一
再强调的,“Plain livingand high thinking”(意为
“生活朴素,情操高尚”。原旬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
华斯的名言),这正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西南联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共赴国难、同仇敌忾
激发出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融合
了三校的特色。北京大学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
办学方针,清华大学有“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学
理念,南开大学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实际作为
教育的目标。“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
彰”,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特点不同
,共有良好的传统,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
和“独立之思想”。而联大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一
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后人用心去挖掘。
联大风流何处寻?缅怀已成绝响的联大风流和风骨,
铭记联大创造的奇迹和辉煌,自不待言。但仅有这些是不
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
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失传,是在怎样的历
史境遇下如《广陵散》般曲终人散?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和学子,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靠什么精神力量支撑
着?在历史的动荡中,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诡谲命运?在
时代的分岔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他们的命运和归宿是
怎样的?他们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误会?显然
,这一系列问题,我无法给出全部答案。这些问题不只是
停留在西南联大时期,而是纠结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是事
关当下的拷问。我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思考和省察渗
透于此书。在这本书里试图打开通向西南联大的一条隐秘
通道,从他们的生活细节来观察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
界。我选择的少数联
内容推荐
本书是“西南联大三部曲”的第二本,讲述最有书卷气的联大历史。
中国最穷的大学,为何能创造出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本册着眼于联大各个学院的教授,详细考察了他们在联大时期的工作和研究,读者可以一睹教授们在课堂上和讲台下的风采,体验当年联大学子们才能感受到的大师魅力。
在书中,有狂狷的刘文典,坚韧的郑天挺,温文尔雅的梅贻琦,诗人气质的闻一多,不善辞令的沈从文,幽默风趣的陈寅恪,热衷恋爱的吴宓,还有张伯苓、傅斯年、杨振声、钱穆、吴晗、陈岱孙……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师齐聚一书,展现的是真正的先生之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