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矮纸集》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一种,为汪曾祺小说集。因汪曾祺喜爱陆游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联,故以“矮纸”为书名。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 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 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题记 鸡鸭名家 异秉 受戒 岁寒三友 大淖记事 晚饭花 鉴赏家 八千岁 陈小手 故人往事 黄开榜的一家 小姨娘 仁慧 露水 卖眼镜的宝应人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兽医 熟藕 侯银匠 水蛇腰 老鲁 鸡毛 职业 日规 星期天 天鹅之死 云致秋行状 晚饭后的故事 讲用 安乐居 八月骄阳 小芳 窥浴 七里茶坊 护秋 尴尬 代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跋 读《矮纸集》兼及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 ——李国涛 附录 汪曾祺主要作品目录 序言 梁由之 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老头儿 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集子,拢共出 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称为“汪曾祺自编文 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散文 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论集,一本人 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一本跟第二本,隔了 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 小说集《邂逅集》跟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 整整四十年。……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 也罢。汪先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 仅出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就数 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半。同时,也 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两年是空白外,每年 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 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 乃至追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的作品 ,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然,爱不释手 。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 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 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 溉一点真诚朴素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 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完整、 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读者呢?答案是 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早已不 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但东零西碎 ,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容却肆意增删,力度 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 名新书,面目全非,是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 。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 且不能擅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 免,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书名 、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只对个别明 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的序跋,均作为附录 。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 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 《矮纸集》是汪曾祺一部重要且别致的小说选集。它 的编法独出机杼、一反常态,既没有按作品发表或入集的 时间为序,也不是将主题大体相近的归类,而是根据各篇 写作背景,以他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分辑。写故乡高邮的 最多——得二十篇,写昆明的四篇,上海一篇,北京八篇 ,张家口三篇,拢共三十六篇,“依序编排”。 “那个人回过头来看着自己。”却顾所来径,苍苍横 翠微。 书名得自陆游著名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如下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汪曾祺说,他很喜欢陆放翁这首诗的颈联。其实,不 止于此,他对全诗都很熟悉和喜爱,潜移默化,信手拈来 。沈从文先生八十大寿,汪氏“写了一首律诗,补之为寿 ”,开篇便是:犹及回乡听楚声…… 《矮纸集》初版,收入陈骏涛主编的《跨世纪文丛》 第四辑,充当排头兵。这一辑的十本书,除了《矮纸集》 ,我当年起码还买过迟子建的《逝川》和张欣的《岁月无 敌》。 岁月无敌,逝者如斯。多年以后,己亥初夏,我在东 窗下敲这篇《新版前言》,想起前尘旧事,百感如潮。 新版据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版印制。 2019年5月17日,夏历己亥小满前四天 粱由之记于深圳天海楼 本日上午,二婶病逝 导语 陆放翁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汪曾祺因很喜欢这两句诗,故名此集为《矮纸集》。本集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于作者而言,这些小说是其认可的,最可代表其创作不同阶段风格的作品;于读者而言,通过阅读这些小说,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的优质小说、独特的小说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风格及其变化。因此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者,《矮纸集》都是不可多得的。 后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我一九四〇年开始发表小说,那年我二十岁。屈指算 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最初的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各体 文习作”和“创作实习”课上所交的课卷,经沈先生寄给 报刊发表的。四十年代写的小说曾结为《邂逅集》,一九 四八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以后是一段空白。一九四 九年到六十年代,我没有写小说。一九六二年写了三个短 篇,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个小集子《羊舍的夜晚 》。以后又是一段空白。到八十年代初,我忽然连续发表 了不少小说,一直到现在。 我家的后园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 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它忽然暴发似的 一下子开了很多很多白色的、黄色的花。原来这是一棵金 银花。我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 花。 为什么我写小说时作时辍,当中有那样长的两大段空 白呢? 我的小说《受戒》发表后引起一点震动。一个青年作 家睁大了眼睛问:“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他以为小 说只能“那样”写,这样写的小说他没有见过。那样写的 小说是哪样的呢?要写好人好事,写可以作为大家学习的 榜样的先讲人物,模范、英雄,要有思想性,有明确的主 题……总之,得“为政治服务”。我写不了“那样”的小 说,于是就不写。 八十年代为什么又写起来了呢?因为气候比较好。当 时强调要解放思想,允许有较多的创作自由。“这样写” 似乎也是可以的,于是我又写了。 北京市作家协会举行过我的作品的讨论会,我做了一 次简短的发言,题目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为什么说“回到”?因为我的小说有一个时期是脱离现 实的,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比较大。 我年轻时写小说,除了师承沈从文,常读契诃夫,还 看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如阿索林、弗·伍尔芙,受 了一些影响。我是较早的,也是有意识地运用意识流方法 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大门走出来 。对面的小树林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士兵。他就要死了 ,像奥登诗所说,就要“离开身上的虱子和他的将军”了 。但还有一口气。他的头缓慢地向两边转动着。我的同学 对我说:“对于这种现象,你们作家要负责!”我当时想 起一句里尔克的诗:“他眼睛里有些东西,绝非天空。” 以后我的作品里表现了较多的对人的关怀。我曾自称 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的。 “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便没 有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有评论家说 我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可能,我年轻时很爱读《庄子 》。但我觉得我受儒家思想影响更大一些。我所说的“儒 家”是曾点式的儒家,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 生态度。因为我写的人物身上有传统文化的印迹,有的评 论家便封我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看起来这顶帽子 我暂时只得戴着。 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思想。是作家自己 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的 观察(我称之为“凝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索, 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 与此有关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作家的使命感、 社会责任或艺术良心,这些还要不要?有一些青年作家对 这一套是很腻味的。我以为还是要的。作品写出来了,放 在抽屉里,是作家自己的事。拿出去发表了,就是社会的 事。一个作品对读者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事不能 当儿戏。但是我觉得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看得太直接,要 求立竿见影,应该看得更宽一点。我以为一个作家的作品 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对生活、对人持 欣赏的态度,这样读者的心胸就会比较宽厚,比较多情, 从而使自己变得较有文化修养,远离鄙俗,变得高尚一点 ,雅一点,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品。 我六十岁写的小说抒情味较浓,写得比较美,七十岁 后就越写越平实了。这种变化,不知道读者是怎么看的。 精彩页 鸡鸭名家 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 父亲在洗刮鸭掌。每个跖蹼都掰开来仔细看过,是不是还有一丝泥垢,一片没有去尽的皮,就像在做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两副鸭掌白白净净,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只鸭翅,也白白净净,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爱。甚至那两个鸭肫,父亲也把它处理得极美。他用那把我小时就非常熟悉的角柄小刀从栗紫色当中闪着钢蓝色的一个微微凹处轻轻一划,一翻,里面的蕊黄色的东四就翻出来了。洗涮了几次,往鸭掌、鸭翅之间一放,样子很名贵,像一种珍奇的果品似的。我很有兴趣地看着他用洁白的,然而男性的手,熟练地做着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就爱看他用他的手做这一类的事,就像我爱看他画画刻图章一样。我和父亲分别了十年,他的这双手我还是非常熟悉。 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 鸭掌、鸭翅是刚从鸡鸭店里买来的。这个地方鸡鸭多,鸡鸭店多。鸡鸭店都是回回开的。这地方一定有很多回回。我们家乡回回很少。鸡鸭店全城似乎只有一家。小小一间铺面,干净而寂寞。门口挂着收拾好的白白净净的鸡鸭,很少有人买。我每回走过时总觉得有一种使人难忘的印象袭来。这家铺子有一种什么东西和别家不一样。好像这是一个古代的店铺。铺子在我舅舅家附近,出一个深巷高坡,上大街,拐角第一家便是。主人相貌奇古,一个非常大的鼻子,鼻子上有很多小洞,通红通红,十分鲜艳,一个酒糟鼻子。我从那个鼻子上认得了什么叫酒糟鼻子。没有人告诉过我,我无师自通,一看见就知道:“酒糟鼻子!”我在外十年,时常会想起那个鼻子。刚才在鸡鸭店又想起了那个鼻子。现在那个鼻子的主人,那条斜阳古柳的巷子不知怎么样了……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声鸡啼,一只金彩烂丽的大公鸡,一个很好看的鸡,在小院子里顾影徘徊,又高傲,又冷清。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招呼的,在江边的沙滩上?…… 街上回来,行过沙滩。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系了这样一条大概宋朝就兴的布裙,戴上一顶瓦块毡帽,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行业的。——看的是鸭头,分别公母?母鸭下蛋,可能价钱卖得贵些?不对,鸭子上了市,多是卖给人吃,很少人家特为买了母鸭下蛋的。单是为了分别公母,弄两个大圈就行了,把公鸭赶到一边,剩下的不都是母鸭了,无须这么麻烦。是公是母,一眼不就看出来,得要那么提起来认一认么?而且,几个圈里灰头绿头都有!——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籁有声,江流浩浩,飘忽着一种又积极又}肖沉的神秘的向往,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窗窗,悄怆感人。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虽已至“相逢不出手”的时候,身体各处却还觉得舒舒服服,饶有清兴,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湿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虽被提着脖子,并不表示抗议。也由于那几个鸭贩子提得是地方,一提起,趁势就甩了过去,不致使它们痛苦。甚至那一甩还会使它们得到筋肉伸张的快感,所以往来走动,煦煦然很自得的样子。人多以为鸭子是很唠叨的动物,其实鸭子也有默处的时候。不过这样大一群鸭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我还从未见过。它们今天早上大概都得到一顿饱餐了吧?——什么地方送来一阵煮大麦芽的气味,香得很。一定有人用长柄的大铲子在铜锅里慢慢搅和着,就要出糖。——是约约斤两,把新鸭和老鸭分开?也不对。这些鸭子都差不多大,全是当年的,生日不是四月下旬就是五月初,上下差不了几天。骡马看牙口,鸭子不是骡马,也看几岁口?看,也得叫鸭子张开嘴,而鸭子嘴全都闭得扁扁的。黄嘴也是扁扁的,绿嘴也是扁扁的。即使掰开来看,也看不出所以然呀,全都是一圈细锯齿,分不开牙多牙少。看的是嘴。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有的一道,有的两道,有的刻一个十字叉叉。哦,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对了,对了!不错!这个记号做得实在有道理。 江边风大,立久了究竟有点冷,走吧。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