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温州温州(一个沿海城市的改革开放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执任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执任,浙江省温州市人。作家,文学编辑,出版人。曾供职于温州市文联,1980年始从事文学工作,创办《文学青年》杂志,并任《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特约编审和温州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著有《影视剧作七种》《遥望温州》等书。有多个作品得奖,其中表现温州改革开放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994年“下海”到匈牙利经商,后创办出版社和《世界华人名人录》杂志。现为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主席、世界华文出版社社长和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名誉主席。目录
书评(媒体评论)
(温州模式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
础上,以家庭和联户经营的民办工业同专业市场、农
民购销员和民间信贷相结合为特点的发展农村商品经
济、治穷致富(的)……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子。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扔、赵人伟:《温州农村
商品经济考察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
载《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改革给温州带来了生机。农村人口超过八亿的中
国,温州具有特殊的意义。
——[德]乔尼·埃林:《温州,中国的实验田

载《明镜日报》1986年8月31日在全国,温州大概
可以说是最有生气的城市……温州在耕地有限、交通
不便的恶劣条件下,引进商品经济,依靠农民自己的
力量,仅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产值翻了两番……温州被
称为改革的样板……中国的报纸和经济刊物称其为“
温州模式”。
——[日]高井洁司:《温州:蜜桔的故乡》
载日本《读卖新闻》1987年3月9日至15日
目录
致敬,我的温州(自序)
记忆
遥望温州(长篇纪实文学·节选)
温州人(五集电视纪录片脚本)
魂魄
创业传奇
敢于吃螃蟹的人
厂长今年二十三
精彩人生
“想不到”的事
升起你自己的太阳
木杓巷有一支歌
“上北天”的故事
“大嗓门”队长
一鸣惊人
风骨
依恋
泥土情
那个绿色的梦
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又一枚金牌
非职业警察
李强散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在温州,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谈“温”色变。果真是潘多拉打开了她的盒子?
遥望温州,温州是可怕的。
数年前,我们的一位朋友,北京某出版社一位挺出名的文学编辑受命赴温州组稿。
在家里,他是个模范丈夫,一直受妻子的信任。可是,当他把此行将去的目的地告诉妻子时,他发现妻子眼神里的信任成分消失了。她像不认识了似地看着他,那神情,就像在看一个甘于堕落的男人。她一反往日的温柔,绷着个脸,极其严肃地告诫道:“到了温州,你可要立场坚定!听说……”
“听说”什么呢?她没说。但这没说出来的半截话,还有那语气严厉的“立场坚定”四个字,却使我们的朋友心里立即充满了一种奔赴原子弹试验场或者瘟疫流行区时才有的悲壮感。不用说,他几乎是以“高度戒备”的姿态完成此次温州之行的,以至于后来,当他一如出发时那样“千千净净”归返京城时,心里头不免有些空落落的:这是怎么啦?怎么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几位侨居巴西多年的温州籍华侨住进了北京一家宾馆。他们是结伴回故乡探亲的。
都说“乐莫乐于还故乡”,他们也是。从巴西到北京,连中途转机在内,才用了一天时间。可入了国门欲进“家门”时,他们却犹豫了,却步了。原因是他们不敢也不愿拿自己的性命去冒这个险。
没有办法,他们只好一面滞留北京,一面急电温州亲戚要他们派两名代表赴京“汇报”。待到亲戚来后,他们又关起房门,连珠炮似地“审问”了整整两天,直到问清确实没有危险存在,这才作出一个决定:分两批向温州进发。第一批为男人,由陆路进入;第二批为女人,先抵上海然后就地等待,俟男同胞抵温安下身来并证实真的没事之后,再通知她们坐轮船从海路进入。
如此担惊受怕,哪里是去温州,简直是过正在喷发的维苏威火山或者正在开裂的玛纳斯海沟!
非但温州,温州人也是可怕的。
几年前。上海公平码头。上海某电影制片厂摄影师H君口袋里藏着一张船票,如同间谍或者逃犯一样在检票口附近踅来踅去。他东窥西望着,直到确信此地没有熟人时,才掏出船票慌慌张张通过检票口,偷偷溜上了开往温州的大客轮。
自然,他不是间谍,也不是逃犯。他是温州人,要去温州探亲。可在他工作的单位尤其是他家的邻居中,却没有人知道他的“温州”籍贯。人们只知道他是浙江人,至于是浙江哪里的,就不晓得了。
作为一位摄影师,H君在电影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在邻居中也颇受人敬重。那些邻居多为电影界同仁及其家属,其中也包括谢晋导演那样的大名人。愈是这样,H君就愈不敢暴露自己的温州人身份,因为他知道上海人是极看不起温州人的,他们对温州人印象不好,骂温州人是“刁滑奸诈,投机倒把”,说温州人是“鬼头鬼脑,不可信任”。“千万小心别说漏了嘴!这不是开玩笑的!”他再三叮咛、警告自己的妻子儿女。为了“保全”在他看来甚于身家性命的名誉和形象,他只好这样死守着秘密,“潜伏”上海滩几十年……
也是上海。也是数年前。一个滴水成冰的寒夜,风尘仆仆的Z君敲开了火车北站附近一家小旅社的木门。
说是小旅社,其实只是“深挖洞”时居民区在弄堂地底下所挖的一处“人防”。那些用劣质人造板隔成的房间每个大不过12平方米,竟要摆四张双层床,却只靠一个一尺见方的透气孔透气。房里空气浑浊憋闷,床上的脏被褥一股脚臭味。Z君是来自温州的记者,对这种住宿条件当然很难忍受,但他刚从南京开完会路经上海,火车到站就已深夜一点,夜半三更,又倦又困,他实在没力气再去找条件好的饭店。“委屈一下,将就着歇几个钟头吧。”他对自己说。
没想到,差一点,连这种“委屈一下”的权利人家都不给——在住宿登记处,看到他在“籍贯”栏中填的“温州”二字,旅社值班员,一位40多岁的女值班员张口就道:“温州人不好住!”
“为什么不好住?”
“不好住就是不好住!”这个女人鄙夷地说。她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就把他填写的登记卡揉成了一团。
他气坏了。出于自卫的本能,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记者证,往她面前一摆:“这个,也不好住吗?”P3-6
导语
“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温州地区所走的道路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劳动致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之一。
序言
致敬,我的温州
说起中国40年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说到温州。
这片崛起于改革开放大潮的土地,曾经被诩为热土,
被誉为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里的人民从自
己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
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路子。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不仅蜚声全国,
也让世界瞩目。
作为一个温州人,我亲眼见证了市场运行机制在温州
的超前孕育与生长。站在40年后回望,可谓感触良多。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改革开放之前的客观条件是“
三少一差”——人均耕地少(不到半亩,为浙江最少),
可利用资源少(除了一个矾矿,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
,国家投资少(30多年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没
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通上海,外加一条路况
很差的104国道连接外界),因而经济基础薄弱,比较贫困
落后。
温州的百姓怀有求变的愿望已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他们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
希望才在心头真正萌发。
温州人很敏锐,他们从党中央的号召里既看到前途,
也明白了方向,从而马上抓住这个大好的历史机遇,率先
行动,开出了驶向致富之路的“头班车”。
开“头班车”不是容易的事,山高水远,道路崎岖,
得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在这条创业路上,温
州人是靠白手起家的精神打拼的,是靠不折不挠的精神取
胜的。白手起家,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汗水加智慧,能破
万重山;不折不挠,什么挫折也经得住,失败寻常事,即
使陷入逆境也不言放弃。
开“头班车”还得有敢冒风险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
胆气。创业是开创,前怕狼后怕虎不行,不挣脱旧的思想
观念和阻碍时代发展的清规戒律、陈规陋习的禁锢不行。
温州人“闯”字当先,闯难关,闯天下,做常人没有做过
的事。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使得他们比别人领
先一步;惊涛骇浪之后,他们赢得的风景最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天就这样来到了温州。在这片土地上,雨后春笋股
地涌现了10万个富有创造力的家庭工厂和联户企业,涌现
了几百个规模盛大、产销两旺的专业市场和产销基地,涌
现了一支走南闯北、足迹遍布神州的30万人的农民供销员
大军,还涌现了诸如“东方第一纽扣市场”“中国第一座
农民城”“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企业”这样的许许多多让
世人感到惊羡的“全国第一”。
历史的风云际会就这样改写了温州。在澎湃汹涌的春
潮中,温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昔日的贫穷落
后已一去不复,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一片繁荣景象。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全
国各地曾产生过好多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些
“模式”中,“温州模式”是最“草根”的。就是说,温
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征程上率先迈出的这一步,是千百
万温州“草根”百姓豪迈的创举,是他们气壮山河的集体
行动。
千百万普普通通的“草根”百姓一齐动员,以他们的
全部身心、全部热情投入到如此浩大的、与他们自己的命
运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去,不但成为改革的主体,
也成为改革成果、社会财富的主人,这是多么壮观的一幕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
出来的。”温州人民用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奋斗实践印证
了这个真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直是孜孜不倦的
探索者,是走在前列的排头兵。他们的精神,实际上就是
中国人民的精神;他们的成就,就是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
70年伟大成就的缩影。他们留在身后的脚印里,折射出我
们这个前无古人的时代的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曾经亲历温州第一次创业的
全部过程和第二次创业的部分过程,去过很多工厂、乡村
,采访过很多人和事。为家乡父老乡亲的事迹所感动,我
写了一些关于这些人和事的纪实文学作品,也写了一些关
于这些人和事的电影、电视剧剧本。这些作品,对于帮助
温州之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温州,起了一定的作用。值此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我将部分纪实文学作品重新集结,奉献给读者朋友,目的
依然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读者能更多一点了解我
们的昨天,了解我们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是怎样走过来
的。
数十年光阴荏苒,作品所写的人和事亦颇多变化,尤
其是文中的人物,好多已经退休,也有不少已经作古。但
他们的精气神仍在,我们会依然记得他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共和国已经
迈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的征
程上,愿温州继续保持自己的改革“基因”,保持“探路
者”的锐气,砥砺前行,再奏凯歌。
致敬,我的温州!
致敬,我的中国!
张执任
2019年5月1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以温州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真实地展示了温州各行各业的人们如何面对改革、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彻底改变了自身命运。这部纪实作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透过温州人个人奋斗,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