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蜂后/徐小斌经典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小斌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书评(媒体评论) 她被誉为“后社会主义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澳 大利亚著名女性文学研究学者Kay Schaffer ); 她是“高度技巧化地传达被遮敝的声音”的小说 家(世界著名出版社西蒙舒斯特Atria Books副总裁 Judith Curr语) 她是“飞翔的姿态越来越优雅”的小说家(莫言 语) 她是“守护着超验的神性的迷幻花园”的小说家 (李敬泽语) 她是“把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小说家(陈晓 明语) 她是“站在中国文坛金字塔顶尖上”的小说家( 戴锦华语) 后记 年轻的男孩卷入了一场不愉快的三角恋:他爱上的美 丽纯洁的女孩丽冬居然是自己姐夫的情人。而更让他伤心 的真相是,丽冬不过是一个在夜店酒吧寻欢作乐的风尘女 子。这是徐小斌短篇小说《蜂后》讲述的故事,仅仅是上 述情节对于一个短篇来说已经足够复杂,但有意思的是, 这一切才只是个引子,真正的故事,要等到男孩在郊区碰 到一个长相怪异的女人才开始,这个女人是一个养蜂者, “猛一看像一个非洲土著”,更奇怪的是她的头发像一个 蜂巢,里面居然养着一只可以通灵的奇大无比的蜜蜂…… 《蜂后》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为诡异的短篇小说之一 ,如果非要作一个类比的话,似乎只有安吉拉·卡特的《 烟火》系列才可与之媲美,但安吉拉·卡特以英国人的视 角描写日本的经验,同时又融入土著者的神话,对于一个 中国的读者来说其诡异情有可原。但是徐小斌以本土作家 身份书写当下中国故事,居然也能营造出这种阅读的效果 ,让我觉得非常诧异。我不太清楚徐小斌的写作资源,但 是至少在《蜂后》这篇短篇小说里,一种非常复杂的主题 和类型被恰当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那个男主角来说,这 是一个成长型的故事,他在目睹纯洁外在背后所潜藏的污 秽猥琐后获得了一种心理性的成长;如果从故事情节的曲 折离奇来看——那个养蜂女居然是丽冬的养母,并在抚养 丽冬的过程中对其造成了某种弗洛伊德式的童年阴影,最 后,她又帮助丽冬来处理感情和生活中的危机——这是一 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世俗传奇,而这种传奇,又寄生在中 国当下非常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传奇与现实构成了 一种似是而非的现实感。但徐小斌显然不是一个世俗小说 的热衷者,与中国大部分作家处理此类题材时候的局促逼 仄相比,徐小斌的作品始终有一个超越的层面,这不仅表 现在作品中的人物是奇怪的巫—妖—人的结合体,更表现 在她的小说总是在最接近日常生活之时又突然腾空而起, 高蹈虚步,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在《蜂后》中,随着养蜂 女人的出现,小说明显指向一种类似于“哥特小说”的场 景,阴郁的气氛和压抑的叙述烘托出一种只有在中世纪城 堡中才出现的气息,而在小说的结尾,复仇以一种中国《 聊斋》式的神秘方式得以实现,即使这种复仇遵循的并非 现实的逻辑而是故事的逻辑——更严格来说,遵循的只是 徐小斌个人智力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徐小斌的作 品有一种智力和想象力得以释放的快感。 这种智力的操练最典型地表现在《图书馆》这篇小说 中,这篇小说故事极其简单:一个老教授在图书馆看一本 希伯来文的《死亡之书》,然后猝死,然后连同书籍一起 火化。这个故事简单得几乎可以说没有故事,但毫无疑问 ,这并非重点,重点是徐小斌试图通过这种“去故事化” 的方式为短篇小说局促的篇幅腾出叙述空间,利用这些空 间在小说中填入一些看来不是那么“小说”的东西。在《 图书馆》中,这些东西由以下一些片断组成:铅字,字母 ,数字,乐谱,子宫,魔咒,等等。这些片断并不构成情 节、冲突和结构,它们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灵感突现,比如 “1是站着的女人,2是跪着的女人,3是舞蹈着的女人,4 是一条腿跷起来的女人,5是飞翔的女人”,比如“子宫是 地狱的通道”,等等。这种碎片化的叙述构成了一篇散文 化十足的短篇小说,在这样的小说中寻找一切现代的主题 是徒劳的,现实、历史和主体在这里都被思维的跳跃性所 解构,这里呈现的仅仅是游戏式的表达,为了表达而表达 ,为了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心灵的表达。我在阅读徐 小斌晚近的一些作品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有意识地摈弃现代写作的范式,把“轻”作为 “未来写作”的首要命题,在卡尔维诺的很多作品中,故 事和主题都让位于作者的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构成了 小说一副轻巧的面具,在这一点上,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 觉,徐小斌的作品也隐隐吐露出这种趋向。非常有意思的 是,在徐小斌的很多作品中,其人物似乎都带有一种神秘 性,或以奇怪的装束示人,或藏身于某处与世隔离的处所 ,即使不得不进入世俗生活,也总是带有一种幽灵的气息 。在这种设置中,人物的精神层面代替了人物的世俗层面 ,或者说,人物的行动更多地服膺于自我心灵的准则而非 世俗生活的原则。在我看来,这正是“轻”的重要含义— —即以精神性来超越物质性,以审美来超越世俗。在这一 点上,徐小斌有些艺术家的气质。 如此并不是说徐小斌就放弃了对于历史和现实关怀, 恰好相反,无论是早期的《羽蛇》,还是后期的《敦煌遗 梦》,历史和现实的幽灵就一直在徐小斌的作品中游荡, 并构成一种背景式的存在。这一存在通过两个切近的主题 反复出现:宗教的堕落和女性的自救。在短篇小说《蓝毗 尼城》中,女人梦幻般地来到了传说中的蓝毗尼城,才发 现这里已经被一群干瘪的木乃伊控制,他们违背宗教的信 条,放纵罪恶的欲望,女人面临的抉择是,想活下去,就 不能反抗这种罪恶,如果要坚持人性的良知和宗教的戒律 ,说出这 目录 蜂后 银盾 女觋 蓝毗尼城 阿迪达斯广告 若木 古典悲剧 无相 无执 美术馆 图书馆 密钥的故事 黑瀑 请收下这束鲜花 过门儿 黄和平 青芒果 花瓣儿 亚姐 雾 能人之外 写作是最好的礼物(代跋)/杨庆祥 徐小斌作品系年 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精彩页 蜂后 1 我学车的目的之一便是利用休息日到郊外去旅游。五一之后因一律改为五日工作制,天气又是格外地好,一切似乎都在为我的远足创造机会。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带了足够的钱和啤酒等酒水饮料,上路了。 我开的这辆蓝色拉达是我借姐夫的车,说是借,其实也跟送差不多。姐夫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大老板,开的是白色凌志,漂亮得让人发疯。这辆拉达对他来说不过是可以扔掉的破车,行驶公里数已达六万,一侧反光镜已撞碎,发动机也总是发出旧留声机一般的怪声。但是对我来说,这辆拉达却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梦——我像爱护梦境一般爱护着它,生怕什么邪恶把它击碎。 2 那一天天空高远明净,能见度特别高。我驾车疾驶的时候内心一片空明,我在放一支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因为车窗前特别蓝的天,我竟然没有像平常那样一听见这首歌便条件反射似的难过,我心里很平静。在这瞬间我不为任何杂念所动。仿佛我刚刚经历的失恋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似的。 于是我有了经验:暂时忘掉失恋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旅游,如能自己驾车旅游则效果更佳。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男生来说,当什么都弃你而去的时候,能够控制方向盘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半年之前我刚刚结束的这场恋爱,似乎把我生命中储存的所有真情都带走了。她是个餐厅服务员,第一次见到她我就完全着迷了。她显得美丽、纯洁又温柔,我第一眼便判断她是那种我渴慕已久的女孩类型。我上去和她搭话,她的谈吐随和而又大方,似乎很愿意和我交谈。当然,我的外表条件也很不差。近年来有两次拍大学题材的电视剧,导演都找到了我。当然,我拒绝了。不知为什么,我对于男人进入演艺界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尽管我十分欣赏周华健、童安格和邰正宵的歌声。 我和她的恋爱持续了两年之久。两年中我拒绝了无数诱惑而为她保持着纯洁,而最后,我却发现我为之荡魂摄魄的女孩不过是只鸡,一只伪装得很好的鸡,即使她全身的毛色雪白,她也不过是只鸡而已。 你可以想象我创口的深痛。 3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的拉达驶入一片美丽的蔷薇园。各色蔷薇开得十分茂盛。园子旁边还有间小木屋。这是距北京市中心几百公里的地方。我下了车,准备利用一片树荫吃午饭和休息。这时有一种奇异的现象一下子吸引了我:那是一大群蜜蜂,像是一片凝固的云似的悬挂在蔷薇园上方,灰蒙蒙中又在阳光的照射下透出一片异彩,那景象十分壮观。我慢慢走近,这才发现这里的蜜蜂个子大得可怕,大概个个都有蜻蜓那么大,若是蜇一下是够受的。接着,我闻到花香,但是很奇怪,这似乎并不是通常那种蔷薇花的香气,这香气要强烈得多。而且似乎有一种让人昏昏欲睡的热力,连一直很兴奋的眼睛也黏黏地滞涩起来。我挑了一枝鲜红的蔷薇,因为鲜红色似乎是蜜蜂们众所追逐的对象。我正想掐下花来细细地观察一番,当我的手刚刚碰到蔷薇枝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慢慢从花丛里站起来。 4 这是个女人。一个黑皮肤的瘦女人。长着一双很古怪的桃叶形的眼睛。猛一看真像是非洲土著。衣着也怪,穿一件桶状的水磨牛仔布的袍子,把全身上下遮了个严严实实。而最怪的则是她的头发,乱蓬蓬地堆在头顶,使人想起一个制作不太精致的鸟巢。 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呼吸起码停止了一分钟。 女人严厉地看着我,于是我的手就那么僵在那里。也许是我的惊慌失措给了她某些宽慰,她神色略略和缓了一些,沉沉地说了一句:学生,你最好离这儿远点儿。 她的声音沉厚而沙哑,十分性感,使我想起美国黑人女歌星休斯顿,这声音美得让人发疯,一霎间我真觉得上帝有意在恶作剧,竟然把这么美的声音赋予了这么一个相貌平凡的女人。我立即向后退了几步。她的冷漠和威严令人肃然起敬。我说,对不起,您是这儿的园丁吗?她冷冷地说什么园丁,我就住在这儿,所有的花都是我种的,所有的蜜蜂都是我养的。我说,您种的花真漂亮。您养的蜜蜂也与众不同,怎么个个都这么大?她凝视了我一会儿,好像在确认我是不是在说谎。然后她说我这蔷薇花种不同,是从南美洲弄来的。然后她就不再说话了。 5 于是我开始在那片树荫下吃饭。我带的食物很丰盛,有新鲜鱼子酱和很好的培根火腿。那女人也蹲在小木屋门口吃饭。她好像在吃一大碗面和一根酱黄瓜,她机械地吃着,味同嚼蜡。也许是感受到了我频频投去的目光,她抬了一下眼睛,我只好想出一句话,我说你尝尝这鱼子酱吧,这是我姐夫从俄罗斯带回来的,很新鲜。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把那瓶鱼子酱连同面包一起给她送了过去,出乎意料地,她并没有拒绝。她很内行地用舌尖舔了一下鱼子酱,然后舀起满满一勺抹在面包上。她吃东西的样子像个贵族。她吃完了,长长地舒了口气,她说,确实是真东西。你这鱼子酱家里还多不多?我受宠若惊似的急忙说家里还有,姐夫给带了四五瓶呢。你要是不嫌弃这瓶就送给你了。她眨眨眼睛不吭声。我于是接着说这东西对我姐夫来说算不了什么,他可是个大款,远近闻名的大款。 导语 《蜂后/徐小斌经典书系》是徐小斌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蜂后》《银盾》《请收下这束鲜花》《密钥》等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徐小斌的短篇丝毫不逊色于她的中长篇小说.且因为篇幅的短小更使人有余韵悠长之感。依旧是奇异的想象,神秘的陈述,徐小斌用她的笔给了读者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序言 徐小斌在当代中国文坛虽然说不上是妇孺皆知,但说 她声名远扬是不为过的。这当然主要体现在徐小斌是一位 个性显著的作家,喜欢她的人会盛赞不已。无疑,徐小斌 是一位实力派作家,她获得的赞扬与她作品创造的意义相 比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有不少评论家会说,徐小斌是一个 被低估的作家,她的作品中显然有很多的内涵还有待深入 挖掘。徐小斌内心十分沉静,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写作。她 对文学的那种执着的态度和方式,是当今中国作家所少有 的。徐小斌追求一种纯粹的文学,一种用汉语的纯美品性 来书写的文学。这种说法似乎显得很不必要,这能说明什 么问题呢?她似乎并不为时代热点所动,也不追逐重大的历 史命题,她的探索也不介入某些潮流。但徐小斌个性鲜明 却又具有多面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徐小斌是一个玄奥 的有神秘主义意味的作家;在另一些人看来,她是一个准 女性主义者;一些人认为她的写作非常前卫,也有一些人 会把她看成一个把传统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人。说到底,这 主要源自她的写作本身的多面性。但不管怎么说,徐小斌 对小说孜孜不倦则是肯定的。对于她来说,小说就是她的 生存世界,她倾心于这个世界,把自己全部交付给这个世 界。以这种态度来写作小说,也就不难理解徐小斌的小说 充满着虚构的色彩,这个世界融瑰丽的想象、诗性、形而 上的神秘意念于一体,在我们的面前无止境地伸展敞开。 一、让女人成为文学的精灵 徐小斌的小说写出一系列极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足以 让她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与在历史和 现实中还原的女性形象很不相同,她的女性形象,更主要 是诗意想象与神秘体验的产物。1993年的《迷幻花园》标 志着徐小斌写作的新阶段,她把女性的绝对的爱欲放置到 她的写作中心,把语言的精致化,与生存世界不可知的可 能性及其宿命论思想相结合,构造了一种纯粹隐含着复杂 变异的小说叙事文体。《迷幻花园》属于实验性很强的作 品,它没有明晰的故事情节,但是有着非常精致的感觉片 段。写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的徐小斌写下这种 小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那篇关于精神病人的小说,据说 给诗人海子以很大震动。而《迷幻花园》又是一次对女性 的某种接近疯狂状态的心理描写。在最低限度上,这篇小 说可以看成是关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显然,这 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引向对女性绝对命运的探寻 。少女之间惯有的纯真友情,在这里被处理成女人最初的 “镜像置换”。芬与怡最初通过对方认识到自己的特征, 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她们总是处在奇怪的分离和重叠的 状态中,她们各自占有对方的位置,又不断迷失。徐小斌 似乎试图表明女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芬夺取怡的位 置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放逐。女人的形体与灵魂永远错位, 因为中间总是插入一个绝对的男性,她们永远无法跨越这 道门槛。徐小斌对女人存在境遇的书写,充满了绝望的诗 情,那些悲剧式的女性闪烁着精灵一样的美感。 随后的《双鱼星座》看上去是在讲述“一个女人和三 个男人的古老故事”,但这个古老的故事被徐小斌以非常 个人化的当代性的经验加以改造。卜零,这个优雅而聪明 绝顶的知识女性—与其说这是典型的知识女性形象,不如 说是知识女性乐于认同的自我形象。这个优雅的女人在三 个男人之间周旋,对家的厌恶,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拒绝 ,与对爱欲的纯粹追寻相混淆,使卜零如此密切地扣紧这 个时期的物质生活。那些流行的俗世价值观念,又不断地 在虚幻的空间、在自我的想象中呈现。古典时代温情脉脉 的两性关系,那个生活的寄托—家,在这里却是生活的牢 笼,一个极为虚假而没有实际内容的处所。在20世纪90年 代,这个被普遍描述为商业/文化二元对立的时代,徐小斌 率先展开了对变了质的两性关系的书写。这一切混杂着对 这个时代的流行价值的押击和那些生命神秘体验的寓言性 叙述,使得徐小斌的这个既古老又当下的故事具有犀利的 直接性和女性神话学的另类经验。 徐小斌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法则,促使那种玄妙 的形而上的思想意念与明晰流畅的故事相交合—这在某种 意义上也表征着20世纪90年代趋向于形成的多元性的叙事 法则——显然,对女性爱欲的关注使她找到连接二者的自 然通道。把女性的爱欲与某些循环论和文化原始神话相混 合,构成她叙事的内在意蕴,它们使她的那些关于女性爱 欲的故事具有不可知的神秘性。她刻画的那些女性像是一 些镜子中的人,像在水上行走的精灵,她们以遗世孤立的 姿态决绝地走向生活的绝境。然而,她们却又异常明晰地 折射出当代生活的那些直接的现实和流行的价值观念,以 女性的特殊的话语实践对当代生活作出尖刻的析解。她的 叙述是一些独白,又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呈现,也是撕裂 ;是一种抚慰,更是一种抗议。 《敦煌遗梦》是徐小斌20世纪90年代有代表性的长篇 小说,它显示了她对形而上事物的爱好,以及具有多元综 合的描写生活的能力。这部长篇更是抓住“敦煌”这个 内容推荐 《蜂后/徐小斌经典书系》是徐小斌经典书系之一种。著名作家徐小斌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在海外发行。这本书是她的经典短篇小说集。收录《蜂后》《银盾》《清收下这束鲜花》《密钥的故事》《阿迪达斯广告》等二十篇短篇小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