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人类改变和改变人类的10万年(图说史前时代到21世纪)(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杰里米·布莱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学尽可能多的历史!
纵观10万年文明史,人类对环境有着惊人的适应力。本书以丰富的图文讲述了人类几万年来不可思议的发展历程。杰里米·布莱克教授从史学研究最新进展中汲取灵感,以环境、城市、科学、政治和日常生活机制为阐述重点,赋予我们一个看历史的新视角。
尼罗河流域农业的诞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各帝国的发展、罗马的衰落、阿拉伯世界科技的进步、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兴起、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本书纵览全球史,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快速回顾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向你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类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军事与外交史专家,曾在西点军校、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和斯蒂尔曼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是剑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后在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布莱克是2018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邓普顿研究员,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他曾出版100多本著作,近著有《英国现代史:从1945到英国脱欧》《冷战》和《大英帝国》等。
目录
引言
大事年表
第一章 史前人类
早期人类
人类起源和迁移
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第二章 古代世界
农业的诞生
驯化动物
我们如何出行:马
防御工事的起源
神之城
文明的摇篮
摇篮之外
有组织的宗教
改变世界的物品:金属
文字的诞生
货币
第三章 古典文明
帝国崛起,政治发展
中国的崛起
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对抗
古代的非洲
西南亚帝国
古希腊世界
古罗马
我们如何出行:车轮和道路
罗马衰亡
皇城
第四章 中世纪
第二波“蛮族”入侵
地中海帝国
征服世界之人
城市和贸易
中世纪的中国
中世纪的非洲帝国
改变世界的物品:火药
哥伦布抵达前的美洲帝国
中世纪的科技
中世纪的生活百态
封建制度
市场经济的传播
黑死病和社会
大洋洲人的早期思想
波利尼西亚旅人
第五章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探索海洋
我们如何出行:航海
征服美洲
改变世界的物品:糖
奥斯曼帝国
近代的非洲
文艺复兴
近代的日本
满族入关,清朝建立
城市:主导亚洲的等级体系
印度莫卧儿帝国
路德宗教改革
欧洲混战
君主专制
第一次科技革命
启蒙运动
通信的发展
18世纪的世界经济
第六章 革命浪潮和民族觉醒
七年战争(1756—1763年)
美国独立战争
第二次科技革命
18世纪90年代的危机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殖民地
拉丁美洲为自由而战
美洲奴隶制的终结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必由之路:美国的扩张
工业革命
改变世界的物品:煤
蒸汽动力
我们如何出行:铁路
通信技术革命
民族主义萌发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清朝衰落
帝国的城市
明治维新
瓜分非洲
西方的挑战
用地图绘制社会
第七章 战争笼罩下的世界
世纪之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东线作战
俄国革命
西班牙大流感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1919—1938年)
妇女和选举权
中国走向共和
电影
人类对抗疾病
我们如何出行:飞机
经济大萧条
食物
极端主义兴起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巴巴罗萨计划
改变世界的物品:石油
第八章 现代世界
冷战
冷战中的美苏经济
非殖民化运动
独立后的非洲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崛起
东亚土地改革
冷战后的美国
现代消费兴起
流行文化
现代音乐
电视普及
养活世界
现代饮食
环保主义
世界人口
未来的城市
现代科技
改变世界的物品:计算机芯片
我们如何出行:太空
结语
尾注
序言
变化和延续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它们相互交织,一
如岁序更替、寒来暑往、世代更迭般永不休止。自古以来
,人类的所作所为以及鉴古、崇古的文化心理反映出其对
环境具有持续的适应能力。这一点在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
、社会结构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人类需要这种强大的适应力,因为若不借助科技,地
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无法凭借自身
能力飞翔,也无法在水下生活,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区域都
被水覆盖着。尽管人类可以驾船出海,靠捕鱼和雨水维持
生命,但却难以长期生活在水上。地球上的部分水域常年
冰封,一旦冬季来临,结冰范围扩大,人类对此无能为力
。在北冰洋水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地球上有不少地方要么极寒,要么极热,要么干旱,
要么多山……环境恶劣,不宜居住。南极洲面积广袤,天
寒地冻,在近代科学考察站建立之前,杳无人迹。直到
1911年,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抵达,成为第一
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而在1909年,美国极地探险家罗伯特
·皮尔里则是首个成功到达北极点的人。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动物也寥寥
无几,捕食者难成规模。以非洲撒哈拉为代表的沙漠地区
,不论是降雨还是土壤都十分贫乏,难以维持大量生命。
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大沙漠,比如亚洲的戈壁沙漠、南美
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腹地的吉布森沙漠和辛普森
沙漠,以及美国西南部的一些沙漠等。欧洲大陆是个例外
,境内一片沙漠都没有。不过,确实有人能适应恶劣的环
境,在沙漠中生活。尽管洛杉矶这座大城市人口较少,而
且是借助欧文斯山谷的水源发展起来的,但用水问题仍旧
突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大规模改变环境的能力非常
有限,除了灌溉供水和砍伐树木以外,别无他法。直到19
世纪后期,人类发明出具有更大威力的炸药,在阿尔卑斯
山开山破石、挖掘隧道,这也是人类大规模改变环境的重
要例子。像巴拿马运河那样的伟大工程表明,哪怕进入了
现代,人类依然缺乏相应的组织能力。该运河于19世纪80
年代动工,最初的建造者是法国人,但直到1914年它才被
美国人完工,无数工人在修建过程中因染上疟疾和黄热病
而死去。直到现在,人类对气候及天气变化的规律依然一
知半解,更别提改变它们了。
另外,人类长期面临着人类的群体性属性制造的挑战
。人类必须群居,才可以繁衍并保护后代,因为人类婴儿
有很长的脆弱期。同狮子这类较为强大的动物竞争,保护
同伴免受其害,需要团队协作。农业、战争,以及后续的
发展,都需要更高程度的团队协作。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
人类群体自然而然会同其他人类群体展开竞争,那种认为
人类原本喜爱和平,因生活所迫才好战的观点已被多数人
否定。这种观点与其说证据确凿,不如说它是来自《圣经
》中伊甸园的遐想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乌托邦思
想。
继而,这种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一些
规范,指导着人类的设想和行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
何才能取悦诸神(或上帝)?如何对待邪神和敌人?这些
规范常出现在宗教教义和社会习俗中,帮助人们认识环境
,特别是帮助他们判断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在社会中生存。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未有定论,不同的解读引申出五花八
门的政治观点和做法,从而让这些问题更有意义。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史前历史”(这个名词本身
就十分“现代”)。很快,人类便不再受限于去适应环境
了,而是开始尝试改变环境,以便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满足人类种植作物和蓄养牲畜的需求。这是一个由资源和
空间需求驱动的过程。如何改造环境取决于人类的意识形
态,由于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的发展(比如文字),这一
过程更是加速进行。早期人类族群的迁移活动,比如为追
捕猎物进行长途跋涉或季节性迁徙,正是他们渴望获取资
源和空间的最好证明。不过,人类不仅改变环境,他们自
身也因周遭的环境而改变。比如,生活在日照不足地区的
人逐渐演化出浅色皮肤的基因,以帮助人体合成更多的维
生素D。因此,在距今大约8000—7000年前,生活在欧洲大
陆的人的肤色逐渐变浅,而这一变化最早发生在北欧。
人类并非唯一能适应环境并进行演化的物种,但其在
沟通、组织等社会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适应环境方
面较其他物种表现得尤为出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人
类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开始,历史便进入了现代。尽管
鸟类活动范围较大,而且能迅速结队行动,但人类却掌握
了支配它们的能力。人类是杂食动物,不像大多数食肉动
物或者食草动物那样,受限于单一的食物来源,因而领地
超过其他任何一个物种。从史前部落到现代大都市,人类
不断扩张,但人类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在历史上却一
直被低估了。
本书将讨论人类的相关能力及其后果,如果能引发你
思考——不仅思考本书中的内容,还能针对自身经历和身
边世界进行思考,那便达到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如果你
不同意本书观点,请先思考一
导语
英国著名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将带你进行一场旋风之旅,快速回顾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毫无保留地向你讲述一个引人入胜故事:人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本书是杰里米·布莱克多年通识课的精华史纲,主线清晰,文字简练,干货满满,为读者系统构造人类历史脉络。
精彩页
第一章 史前人类
1000万年前—公元前1万年
在英格兰德文郡托贝区的尼安德特洞有旱期人类生活过,这个洞穴里遍布钟乳石和石笋,十分壮观。早期人类之所以将其当作庇护所,是因为该洞穴洞口朝东,既向阳又不会被潮湿的西南风侵袭。如今,对干游客和艺术家来说,尼安德特洞可谓是观光胜地和灵感源泉;而在漫长的人类史中,该洞穴见证了人类逐渐适应陆地,还有面对陆地上的机遇和考验的艰难历程。早期人类
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及大多数生命已存在多时。岩浆冷却形成地壳时,人类尚未出现;两栖动物通过演化离开原始海洋时,人类尚未出现;地质时代历经多次更迭变换,人类仍未出现。哪怕在恐龙雄霸一时,随后消亡之际,人类依然没有作为第一批演化的哺乳动物出现。最早的爬行类动物出现在大约3.1亿年以前,而真正的哺乳动物则在大约2.2亿年前才出现,其外形和老鼠、鼩鼱相似。
人类属灵长目(哺乳纲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靠母乳喂养幼崽的恒温动物。类似灵长目的生物最早出现在约6600万年前,大概与恐龙灭绝的时代同期。而最早的猿则在2300万年前才出现。灵长类动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的脑容量大、四肢灵巧,还有社会特征。它们最初大多栖息于树上,后来凭借惊人的适应能力转移到陆地上生活。由于陆地上植被众多,早期人类不再靠四肢爬行,开始用两条后腿走路。
同时,汗腺功能的进化使人类在活动后能够迅速地散热,从而提升了他们在陆地上生活的机动性,使其能在不同的气候带生活。人类的大脑皮层面积较大,因而智商较高,这也是其称雄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高度灵活的双手使得人类不仅能发明工具,还能比其他动物更高效地使用工具。
直立行走是人类演化进程中一次飞跃式的进步。人类的双足狭长,包括大脚趾在内的五根脚趾向前平直伸出,而非弯曲的爪形,这一特征帮助人类维持身体平衡,使之活动更加灵巧。我们可以从非洲出土的化石记录中一窥人类足部的演化历程: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440万年的始祖地猿(Arditbecus ramidus)化石,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且较完整的人族化石,其足部与猿相似;在坦桑尼亚莱托里发现的约370万年前类似现代人类的足迹,被认为来自人科的另一个属——南方古猿(Australopitbecus)。此外,有新证据表明,非洲以外地区也存在人科物种(此处指人类谱系的早期成员),如在希腊和保加利亚发现的部分化石碎片,经分析后确认是距今720万年的欧兰猿(Graecopithecus),更加佐证了该观点。现代人类正是从这些祖先族群演化而来,最开始是能人(Homo habilis),接着是更具人类特征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最后是智人(Homo sapiens)。
考古学的新发现和不断提高的遗传分析水平,让人类起源和迁移的学说有所变化,同时也引起了诸多争议。例如,近年来在希腊克里特岛(早期的克里特与欧亚大陆板块相连,尚未分离成地中海上的一座岛屿)发现了类似人类的脚印。2010年后的分析结果向既定观点发起了挑战。足印大约形成于579万年前,比在非洲坦桑尼亚发现的莱托里脚印还要早约200万年。人们早前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并聚居在那里,后来才向外迁徙至欧洲和亚洲。而这一发现对此观点造成了巨大冲击,即便无法全盘推翻,至少促使有关学者重新界定早期人类向欧亚迁徙的时间。
大约400万年前,气候变化导致大片森林消失。为适应陆地生活,用双脚行走成了早期人类的一个特征。为实现直立行走,人类的双腿需要不断演化,包括获取提速能力、增大步幅、提高灵活性以及支撑躯干。约330万年前,人类双臂的主要功能发生变化:由爬行转为使用工具,这一变化对人类的发展极为重要。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很简单,手边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当成工具使用,后来才逐渐针对不同用途制作了专门工具。岩石、木材和兽骨是制作工具的基本材料,后来工具材质发生变化:由早期的单一材质逐渐变成复合材质,这一变化不仅使工具更加实用,更展现出了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强大适应力。该变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可以使用石器制作其他工具,比如质地坚硬的石头既可以用来当锤子砸开坚果(就像铁砧上的锤子),也可用来打制石矛尖,甚至锤炼金属工具。黑猩猩也能使用石器,但仅限于砸开坚果。人类的聪明才智使得工具的使用拥有无限可能性。
P12-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