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神经症患者自身经历的分享之书,一本如何与抑郁的灵魂和解之书;
这是一场直击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谈,这是一段由内而外改变自我的思辨之旅。
当我们的情绪陷入低潮,被抑焦虑所控制而无法自拔时, 我们用伪装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我们在“自恋”和“自厌”之间痛苦挣扎,我们在虚无的幻想中生出真实的恐惧,我们一次次准备行动,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导致内心精神的破产……我们不能幸免所有的苦难,但可以通过破除固化思维、培养思辨思路,摆脱环境的负面暗示,回归生命本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限思维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王建平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神经症患者自身经历的分享之书,一本如何与抑郁的灵魂和解之书; 这是一场直击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谈,这是一段由内而外改变自我的思辨之旅。 当我们的情绪陷入低潮,被抑焦虑所控制而无法自拔时, 我们用伪装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我们在“自恋”和“自厌”之间痛苦挣扎,我们在虚无的幻想中生出真实的恐惧,我们一次次准备行动,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导致内心精神的破产……我们不能幸免所有的苦难,但可以通过破除固化思维、培养思辨思路,摆脱环境的负面暗示,回归生命本身。 作者简介 王建平,一位敏感的写作者,有着敏锐的生命触感,擅长用文字表达想法,论证自己的思考。 目录 1 现实际遇 没人关心我们是否与毒蛇共处一室 2 内在表现 你手中的刀子刺向谁 3 环境暗示 你要面对的是这样的世界 4 固化思维 为什么你的脖子上长着别人的脑袋? 5 固化思维 道德是一种可怕的武器 6 观察质疑 在学会观察中迈向心智的成熟 7 儿童模式 或许你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成年人 8 思辨思维 东方智慧所蕴藏的思辨能力 9 行动方式 唯有认真行动才能改变自己 10 智慧平衡 提升心智的四个维度 序言 大学时候,我唯一挂红灯的科目叫作“陶渊明研究” 。它甚至连选修课都算不上,仅仅是考查科目。但因为那 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非常严格.所以我们每天都紧张兮兮 地背诵着这位晋朝诗人的田园诗。之所以挂科,源于我在 痛苦的背诵过程中想到了一个极其怪异的问题:这位千年 前的诗人如果知道有一天,一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 了得到毕业证书,不得已背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时,他该作何感想? 翻开他的著作,里面分明写着“好读书,不求甚解” 之类的话,与所谓的“钻研学问”形成了对比。再看,这 名诗人也不见得一直“悠然”,他明明是想当官而不可得 ,因为既想建功立业又不想面对官僚主义的世界根本不存 在。又再看,这名诗人最后穷得连酒都没得喝,饥寒交迫 活活被饿死。 但这一切,在所谓的“研究”当中都没有得到展现。 换言之,一切抽象化、符号化、概念化且附带价值判断的 学问都不能让我们深入诗人真正的内心世界,无法对诗人 的喜怒哀乐产生共情。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去做所谓的 研究7这不分明是对诗人活生生的侮辱吗? 这个想法折磨了我很久,以至于我不得不找个朋友去 倾诉苦恼。但他只是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对我说:“别扯 淡,赶紧背去!据说这门课每年都有人不及格。” 那一刻,我发现果如鲁迅所言,人们的情感是不相通 的。那些将我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想法对别人来说根本就算 不上一件事儿!他们在意的只是生活策略而非精神指向。 但转念一想,数千年前陶渊明辞了县令回家当农民时,大 约也有人在背后偷偷议论:“这家伙脑袋一定是秀逗了! ”在陶渊明活活饿死时这些人也一定会说:“你看,我当 初怎么说的?被饿死了吧!” 除去才华不提,大约陶渊明于官场的不自由和我这位 挂科生于学问的不自由有着共通之处:我们都承受着某种 精神上的苦痛,而这种苦痛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那么,这种精神苦痛最终是否有所指归? 多年以后,我在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笔下看到 了“高敏感人格”这样的字眼,于是很快对号入座。但近 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伊尔斯·桑德所说 的高敏感人格的优势,相反,这种难以精确形容的精神苦 痛不仅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困惑,而且让我抑郁、焦虑、神 经衰弱,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恐惧症和强迫症。 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解决不了我精神苦闷这一问题。 而这一问题随着神经症的发作,逐渐被掩埋至深处,盲到 今天。 按照心理学家拉扎鲁斯的理论,神经症的产生会存在 一定的压力源,当然,比起大部分人来说,我的压力源似 乎更为隐秘,不是因为我童年有什么可怕的经历,也不是 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我猜测——我 的思维方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这种“异端”思维让我在 大学时候挂了红灯,也让我进入社会后心力交瘁。 比如工作。自打成为当年班里“陶渊明研究”唯一一 名挂科生后,我对所谓的学问已经深恶痛绝,毅然决然地 放弃了象牙塔的生活,回到小县城工作。奇怪的是,无论 在哪个岗位上,面对指标、面对考核、面对领导,我都感 到无可言表的痛苦和压力。当我试图在家人面前表达这种 痛苦时,老爸的那句话总让我哑口无言:“你看,别人也 是这样干的!” 对,为什么别人和你一样干,就你如此痛苦?那问题 一定出在你身上。 但是,我已经来不及细究所谓的问题,恐惧症和强迫 症已经将我折磨得生不如死。我这里所讲的恐惧症,并不 是指害怕坐电梯或公交车,强迫症也并非指走路非得走直 线,或者必须得来回确认是否关紧了房门。事实上,恐惧 症和强迫.症像一对孪生姐妹,我会毫无缘由地害怕.那 单纯是一种生理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恐慌发作”。但 这种生理反应最终上升为强迫观念,像条毒蛇一样藏在我 脑子里。对常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的事情,对我就是一个 巨大的考验。比如孩子发烧了、邻居家吵架了,甚至马桶 漏水了,对我来说不啻夭塌了下来。与此相对的,我惊讶 地发现自己伪装的能力极强,领导交办的事干得比谁都认 真,不是为了升职或加薪,仅仅是为认真而认真(不应对 别人的期待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内心有两个自我 在逐渐地撕裂,一个是被神经症折磨得无路可走的我,一 个是在令人厌恶的岗位上拼命努力的我,越想阻止,分裂 的疼痛感越明显。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心理怪圈,身心 早就不由自己控制,当恐惧来袭时,我恨不得立刻死去。 每个深夜,我总是睁大眼睛看着漆黑的天花板,内心一遍 一遍地重复着:救救我,不管是谁,请救救我…… 但是,人类的情感是不相通的。 于是,29岁那一年,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医院的精神 科(记住,不是心理科),开始填写SDS(抑郁自评量表。 )和SAS(焦虑自评量表),里面有许多的选项,比如是不 是经常会有轻生的念头,让我好一阵踌躇。根据测量结果 ,我患上了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原来如此!但这不是我早就知道的结果吗?医院只是 确认了它们的存在。 “那么,怎么办呢?”我问医生。 “平时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注意放松。”医生说。 “有什么药能治这种病?” 医生这才抬头看了我一眼。 “你这种程度还不需要吃药,毕竟是药三分毒,开点 助睡眠的中药给你如何?” 我木讷地点点头.提了一大袋帮助睡眠和肠胃消化的 中药回家了。到家后,我甚至不敢将这个结果告诉家人, 更别提单位的领导。 医生认为我无须吃药,大概是凭那两张测量表得出的 结论。但测量表体现不出我的痛苦,这和教授研究陶渊明 估计是一回事。事实上,后来我了解到,神经症这种疾病 虽然有许多医院能够救治,但成功率并不高,其原因就是 神经症极其特殊,医生和病人自上而下的关系对病症的治 疗毫无作用。像森田正马’、克莱尔·威克斯。这些专家 之所以有一套较好的办法,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经历过重度 神经症的痛苦,所谓病人医病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没有任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知识的背景下,我企图 寻找神经症发作的深层次原因。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只要揪出原因,改变它、消灭它,这些该死的症状应该 就会迅速消失。 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我所在的环境完全不能给自己 带来任何成就感和价值感。 也就是说,只要改变环境,做自己想做的事,过上自 由的生活,估计情况就会有所改善。问题在于,我不是陶 渊明,面对贫寒的家境,面对父母的期望(你看,又是期 望),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我曾认为我只是缺乏勇气, 并为此深深鄙视自己。我试图做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既不 辜负父母、能养家,又能改变环境。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世间没有这样的“两全法”。发现这一点后,我的焦虑 情绪更加严重,思来想去,我发现自己之所以改变不了环 境,并不是环境本身的问题,而是我缺乏意志力。如果我 的意志力能够再强一些,对自己更狠一些,就一定能成功 。我列了无数的计划,案头上摆满了卡耐基、拿破仑.希 尔以及许多成功学作家的书。按照他们的理论,人生就是 这么简单:制订目标,按照目标行动,最终目标达成。初 期,这些书似乎让我充满了力量,但这股能量像兴奋剂一 样很快被耗尽。于是我又妄图靠吸引力法则和宇宙能量来 改变自己,病急乱投医,我开始听信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 。这一切不仅没让我的恐惧症和强迫症有所改善.反而使 之越来越严重。我一旦从那些理论中摆脱出来,投入现实 生活中,一切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宇宙还是那个宇宙,我 还是那个我。最后,我不仅失眠,体重迅速下降(最低时 连50公斤都不到),还得了急性肠胃炎,肚子时不时刀绞 一般地疼痛。 每当我走在街上,看着行人欢声笑语时,总是自问: 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会过得如此灰暗?而当我这样自问时 ,时间又过去了四五年。我还没做任何改变,青春就已经 悄然溜走了。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有数百个理由能够 让我去死,但活下来的理由无非是父母尚在,孩子还小。 只是以这种理由生活,也仅仅是活着而已。当然,最绝妙 的理由还有一个:本人比较怕死(毕竟我得的只是轻度抑 郁症)。有时候我很羡慕一些人,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到功利当中,紧紧抓住自己的利益不放。他们在生活策略 中乐此不疲,而我却试图寻找一切事件背后的意义所在。 直至有一次我无意中读到一句话:人生充满苦难。 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一书。对我来说,它不亚于一声惊雷。斯科特.派克这 句话的要义是:人生的苦难无法逃避,苦难本身就是人生 的要义,因此,痛苦才是正常的人生姿态。 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开始思考“自我认知”和“思 维结构”对人的影响,并且惊讶地发现,让一个人痛苦的 原因绝不单纯,这个世界对我们不友善的同时,我们自身 也成了帮凶。我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明显的事实:被恐惧症 和强迫症折磨了那么多年的我竟然还活着,这本身是一件 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非但没有给自己任何褒奖,还一直 施以冷眼、嘲讽,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之 情,这是多么大的罪过! 为了整理这一切,我早年写下了文章合集《请珍爱这 样的自己——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自))。没有想到 的是,这本原本只是为了记录自己感悟的书竟然引起了很 多人的共鸣。原来,承受精神苦闷的人并不只我一个,那 不是单纯的神经症和抑郁症所能囊括的内容,我寻找了那 么多年,竟然在释放自己时得到了回应。对我来说,这是 多么大的恩惠! 遗憾的是,当初我只把自己当成唯一的读者,所以内 容比较零乱。如果我把这些感悟梳理一遍,让它更成体系 ,是不是也能帮助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在黑夜中睁着眼睛求 救的人呢?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理由! 2018年12月10日于云和 导语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是因焦虑而不安还是因不安而焦虑? 你的焦虑源自现实还是幻想? 你紧紧抓住的是进取心还是控制欲? 思维在影响你的判断吗? 你是这样的你吗?在不完美的世界里选择执着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难埋入心底负重前行,摔倒一万次后还想改变自己,你突破思维的局限了吗? 你看到这本书,意味着这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个人和你一样,在挣扎、在解构、在观察、在探索,如何超越外在环境的局限,怎样打破固化思维的制约,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也是我们要一起做的事。 精彩页 抑郁症之所以受到关注,绝不是因为症状本身,它不过是一种荒谬的结果论。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所谓的关注,只是对抑郁症能够导致患者自杀这件事感到好奇而已。对没有患过抑郁症且体质不敏感的“正常人”来说,一个身体完好的家伙出于某种精神原因,毫无理由地爬到高楼往下跳,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琢磨不透的事。但暴露好奇心会显得自己过于冷血,所以我们一般使用“关注”这个词。 真正关注抑郁症的人是不多的,除非他(她)或他(她)身边的人有这样的症状且给他(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人们关注某一件事都基于共情效应,核心还是关心自己,这也是人类群体的心理特点,倒也不需要非得用冷漠自私来形容人心。每次媒体曝光哪位明星因抑郁症自杀,网络就会涌起一阵讨论的热潮,市面上关于抑郁症治疗的书轮番上阵,却往往有插科打诨之嫌,似乎人人都很关心抑郁症,但这种讨论不过是孤立的浪花,最后总会平息,人们的眼球早就被另外的事件吸引过去了——网络上总是不缺乏吸引眼球的事件。 如果说明星的自杀只能引起一阵浪花,普通人患上抑郁症又会如何? 事实上,当我公开自己曾经患有抑郁症这件事时,就有一些人心存怀疑,毕竟这年头连患抑郁症都有制造噱头之嫌。最实际的境遇是,当你告诉某人自己得了抑郁症,对方往往拍拍你的肩膀:“不会的,你就是想太多了。 类似的语句还有:想开些,过了就没事了。你可能最近太累了。 最具杀伤力的语句是:坚强一点,还有多大的事儿? 我那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底下的评论也不乏这样的声音:你就是自怨自艾……生病的人没资格评论世界…… 不仅抑郁症,其实任何神经症患者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当你接到一个任务,恐慌发作,领导绝对不会说:“哦,原来你得了神经症,没关系,坐下来,好好休息,任务就由我自己来干吧。”当你遇见陌生人或者情绪一激动就脸红,说不出话,对方也不会说:“哦,对不起,原来你是赤脸症,我知道其实你不是害羞,没关系,我不介意。” 我们就是这群最需要帮助但也最不可能得到帮助的人。如果一个人公开自己的症状,极有可能要接受别人的戴着有色眼镜的眼光,仿佛患上抑郁症和神经症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大部分患者在身边难以找到支撑。即使是亲人,也不一定能够忍受患者的喜怒无常,因为精神病或神经症而离婚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神经症患者往往神经高度敏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可能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这股被压抑的能量总归得有个去处,所以家人会成为患者情绪发泄的目标,他们不是想伤害家人,不过是对家人没有铺设心理防线而已。但患者很快就会绝望地发现,即使是家人,也不能忍受他们的负面情绪肆意泛滥。今年听一位教授讲课,他非常直白地说:“当你患上这些疾病,除了自己的亲妈,没人能够忍受和你在一起。” 话虽无情,但恐怕也是事实。 医院是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想要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但除了一二线城市,像我所处的小县城,根本没有这样的医疗资源。即使是大城市,有相对应的资源,也不敢保证能够药到病除——因为神经症患者不一定知道自己得了病。某些神经症患者表现出来的只是身体的症状,比如胸闷、腹痛、头晕、浑身无力等,他们会花好多年的时间去检查身体、看无数的医生、吃各种药,却不会想到这些症状和神经症有关。现代医疗细分越来越严重,医生只会依据各类检查结果来给出生理上的结论,最终导致患者因病因不明自暴自弃。 即使神经症患者找对了治疗科室,也不见得就有相应的治疗效果。神经类和精神类疾病发病原因极其复杂,表现也全然不同,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狂躁症等,不少还是多症并发,难以精准确定。治疗药物也是五花八门,并不见得每一种都适合每一个人。而且抗抑郁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根据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譬如“百优解”这种抗抑郁药物,据说在服用初期反而会增加病人的自杀概率。就算短期内有了疗效,其复发率也高到令人震惊。《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研究显示,患者一旦停药,抑郁症复发率可达80%。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