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纪珂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纪珂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五岁熟记《长恨歌》的顽童;
父亲启蒙的南庐才子;
黄炎培抢救的难民学生;
严师罗忠忱的高徒,入蜀奋志的留学考试状元;
开餐馆盖房子的留学生涯,博览群书的美国工程师;
帮叶渚沛创建化冶所的“海龟”,成了“内定右派”的“雏凤”;
生物医学界趋之若鹜的统计老师,华罗庚登门力邀的团队队员,秦牧激赏的科学诗人。
本书讲述了他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杨纪珂(1921一),上海松江人。数理统计学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48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冶金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研究员、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安徽省副省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著有《农业数理统计》《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科学中的应用》《质量评估方法平话》《数量遗传基础知识》等,有《杨纪珂文存》6卷。
目录
前记
第l章 幼年时代
我的家世
跟爸爸妈妈念唐诗
妈妈和我们玩的游戏
爸爸爱听的琴声从街上传来
爸爸把我丢失在大街上
小兄弟间的两则小故事
军阀混战逃难的岁月
第2章 青少年时代
5岁上小学
昆虫:我在小学年代的玩具
初中年代的吉光片羽
离家上高中
怀念张枕蓉先生
光华附中的老同学们
忆松江沦陷
在日寇铁蹄下苟延残喘
在上海孤岛的日子
我行将入蜀,奋志欲埋头!
第3章 大学时代
72道拐和24道拐
上云南大学
因病辍学
我爱上了石拱桥
严师出高徒
教我们冶金学的王钧豪教授
一位糟糕的好老师
暑期矿山实习
同窗益友
我级一位同学的悲剧
平越生活一斑
终于毕业了
第4章 大学毕业后的迷惘
在大渡口钢铁厂当工务员
在仙女洞接受军训
抗战胜利的一年
汪安琦的烦恼和喜悦
我经历了“昆明事件”
一次千辛万苦的旅行
青春作伴好还乡
安琦和我先后赴美留学
第5章 在美国半工半读
一次难忘的旅行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
平民结婚前后
牺牲两个博士换得两个佳儿
抚育管教孩子的几点经验心得
记一位朋友的来访
怀念两位中国同学
当上了炊事员
帮余老板干的几桩杂事
我成了美国工人阶级的一员
两次经商失败的经验
第6章 在美国当工程师
到朗乃法给水工程公司工作
来到凡洛工程师事务所
在福格森公司
我们告别美国
第7章 在科学院工作
在苏州和北京的休闲时光
帮叶渚沛先生创建化工冶金研究所
早。期中关村生活中的喜与忧
“雏凤”成了“内定右派”
炼钢炼铁的研究
异军突起:传播统计方法
吟诗酬识华罗庚
第8章 “文革”前后在中国科技大学
试图恢复生物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
邓拓说我是个杂家
做了沈括《梦溪笔谈》的知音人
正式调至中国科技大学
“文革”时期有了特务嫌疑
挽救优良地方纯种猪
第9章 无意之中步入政界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李昌书记把我带进了农业现代化的领域
对宝钢上马放了一炮
出任安徽省副省长
对农村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
寄语青年:保护中华大地
附录
杨纪珂年表
杨纪珂主要著述目录
汪安琦回忆文选
人名索引
序言
口述历史的兴起扩大了历史文本的写作者队伍,加入
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访谈作者队伍中来的时
候,我只是一名媒体从业者。
曾经的记者生涯,采访过各领域不少精英,但科学家
不多。而从新闻采访到口述历史的实践操作之间,又有着
许多沟壑,要跨越并不容易。虽然明白这点,但这本书的
访谈任务,还是激发起我的好奇心:一个人、一个学科、
一个时代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逻辑?能够有机缘探寻一
段令人难忘的风云际会,访谈还未开始,我就感到一种责
任与荣光。
2008年4月3日,樊洪业先生和李小娜老师领着我一块
到中南大学的院士楼,我第一次见到黄培云院士及赵新那
老师,其时黄先生91岁,夫人新那85岁。言谈间,体会到
两位老人的学养与风范,这种气场吸引着我,让我敏感到
即将展开的发掘过程,将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也清
醒地认识到,两位老人所承载的历史厚度,以我的阅历与
储备,对他们进行访问,会有很大的难度。
就这样,带着因吸引产生的向往,以及克服困难的勇
气,我在两年前的春天开始了黄先生口述史的访问与整理
,一次次地走近他们,不断追索历史的细节与逻辑。
因为粉末冶金广泛用于国防军工,黄先生带领团队取
得的许多成就都属于国防机密。保密制度的规定,让访谈
受到诸多限制。黄先生原本存有数十本日记、笔记,“文
革”期间被抄家,这些珍贵的私人材料流失后,再也没有
回来,使访谈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再加之黄先生个性又
不喜多言,访谈像在岩层掘矿般,只能一点点推进。
受到这些局限,再加之专业背景知识的薄弱,作为访
谈者,我只能如大象穿针,穷尽心思寻找,下笨功夫努力

与黄先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也是我密集阅读的过程。
在各类作品、资料的阅读与学习中,一点点地完善知识结
构,体会文献的意义与访谈者的精神,借此提升对话水平
。两年来,我四十余次在周末前往中南大学,访问黄先生
,以及他的学生。无数个夜晚,翻寻资料,整理录音,倾
注时间与精力。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口述史访谈并不是
简单记录下受访者的口述,而是在对话、探询中不断完善
的。在取得口述材料后,还要尽可能去寻找书面档案材料
,进行对比、核查和筛选。黄先生在回顾历史时,提到许
多人物和事件,每个人每件事我都尽量去查阅,把有用的
资料梳理出来,几乎每一次访谈后的整理稿都附上了从资
料中打捞出来的记忆碎片。他们读过这些附件,又激发出
许多鲜活的记忆。这样,我与黄先生及夫人之间的互动逐
步增强。也是靠这些“笨功夫”,使得他们逐步认可、信
任我。因为他们的信任,我得以观察到许多细节,由此,
获得了这个过程自己最为珍视的忘年友谊和境界提升的力
量。
黄先生幼年受传统文化熏染,青年时留学海外,经历
中西文化碰撞。回国之后,应国家之需,艰苦建校,栽种
桃李,奠基粉末冶金学科,并在此领域卓有建树。而无论
经历怎样的人生起伏,他始终保持着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在口述访问的过程中,他也是将一生所历娓娓道来,始
终雅达散淡。
我一直在观察,在探究,是哪些因素,造就了这样一
个做人谦谨、做事切实、修养深厚,又锐意创新的人。是
什么令他真正快乐,他又如何让快乐成为内生性动力,使
之如此持久,绵延不绝?
接触多了,我发现黄先生的求真求善求美,他的坚持
与践行,这是当代人身上珍稀的品质。正是这些,让他站
在一定的高度,以更宽的眼界,回望过去,正视现在,面
向未来。虽然年岁增长是自然规律,但每次见到他拿着放
大镜逐字逐句审阅整理稿并提出意见,见到他坚持学习,
见到他拒绝空泛议论,见到他谈起古典音乐时轻弹节奏的
手指……正是这些,形成一种精神的穿透力,穿透各种困
扰,保护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事真正的科学、真正的
学术。而这种精神的穿透力,也可以转化成一种历史的力
量。早辈学者的家国情感、科学精神,在日渐功利化的今
日,更值得被记取。这本口述传记,希望能够被阅者所接
受,从中得到传承的力量。
在这里,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新那老师。她的高素质与
实事求是的精神令我尊敬,但在内心里,更多感觉是亲切
。因为她保有天真的活力与执著,接触她的人,都会感觉
到这些美好天性的可爱。她为黄先生精心制作的生日卡片
,成为这本口述史访谈的切入点。这里的生日卡片,不同
于大家平素所见的一张折叠卡,而是将黄先生一生的照片
经过精心挑选,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选编制作而成
。其中早年的许多照片,是由在美国的赵元任先生保存,
翻拍后寄给他们的。访谈过程中,新那老师身兼数职,她
与黄先生一起回忆,协助查找资料,协助黄先生对整理稿
进行审阅。没有新那老师,作为口述者的黄先生和作为访
谈者的我,都难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还要感谢林学责、吕海波、林炳、金展鹏、陈振华等
诸位教授。艰苦建校的诸多故事,粉末冶金学科的创立与
发展所经历的制度设计、资源获取、人力布局、重要事件
等内容,是他们的补充回忆,让历史细节得以丰富,也是
他们,从专业角度,对书中相关内容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赵元任先生与黄
先生这对翁婿,都是清华毕业的院士,与水木清华有着很
深的渊源。赵先生是当年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而
黄先生是目前健在的清华毕业院士中,最年长者之一。这
本口述自传,将作为学子的心意,敬献给母校的百年庆典
。作为访谈者,参与并见证了成书过程,幸莫大焉。
郑艳
2010年8月于长沙
导语
杨纪珂编著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杨纪珂自述》主要内容包括:妈妈和我们玩的游戏、爸爸爱听的琴声从街上传来、爸爸把我丢失在大街上、小兄弟间的两则小故事、军阀混战逃难的岁月、怀念张枕蓉先生、光华附中的老同学们、忆松江沦陷、在日寇铁蹄下苟延残喘、在上海孤岛的日子等。
精彩页
我的家世
我家世居松江县城南十二里的南村。始祖杨君锡是个算命先生,他从家乡浙江海宁一路替人算命,迤逦到了南村,娶妻生子,定居下来,成了当地农民。经过了砚岩、成嘉、德新、茂林、锦良、云亭、小云、凤皋,到我已是第十代了。到了第七代云亭公,以务农致富,至他的儿子小云,也就是我的祖父,竟成了村里拥有田产800亩的大地主。
云亭公活了81岁,我没有见过。只从春节祭祖时挂出的画像里看到他,是一位飘着鹤发白须的慈祥老人。我们都叫他“白须太太”(松江人称曾祖一辈,不论男女都叫“太太”)。
祖父小云,我也只在他生前以及67岁死后各见过一次。印象中是个胖老头。关于他的故事,我知道的不多,但有一件事我却忘不了。我家有只祖传量米的斛(一斛是半石),是旁有两对木柄的量米用的梯形木容器。和别人家的斛不同之处,在于这只斛的内底上钉了一块元宝形状的木块。这是祖父做的“好事”。那就是在佃农向他交纳租米时需用这只斛量米,有了这块木元宝在里面,农民每交一斛就可少交一升。于是农民说:“杨昭相是好人,做了积德事。”农民叫他“杨昭相”,是对他的尊称。其实农民不知道,他丰年时贱买,荒年时贵卖,从中获的厚利远超过了这块木元宝。不然他怎能成为大地主呢?
祖父成了土财主后,想让孩子们读书。但是乡下没有私塾可上,于是请了一位松江城里的落第秀才钱韵亭来教凤鸣、凤皋、凤仪和凤章四个儿子。祖母头两胎生的都是女儿,照例是不读书的。她们早就出嫁,很早去世。我没有见过这两位姑妈,但见过姑父们。大姑妈有个女儿,是我的表姐,常来我家,我们叫她新姐。她和我年龄相差太大,从不理我,只和妈妈说得来。二姑妈有个儿子,叫吴文希,比我大十几岁,长得很帅,穿得也漂亮,学中医,写得一手好赵体字,是我小时候羡慕的对象。
我曾经见过父亲读过的《论语》《孟子》等书,封面上就是钱老师写的书名和父亲的名字,一手台阁体的绝好书法。据说祖母为了儿子们长大有出息,非常优待这位老师,除优俸外,膳食餐餐有鱼有肉。可是伯父凤鸣是个不争气的大少爷,婚后染上了比抽鸦片还高一等的打吗啡针(土话“戳药水”)的恶习,早早死亡;五叔凤仪虽然不吸毒,但不爱读书;六叔凤章是个哑巴,潜心作画;只有爸爸凤皋能跟着老师用心读书。祖母在邻居因霍乱去世前往吊唁时不幸染病,回家后也去世了。
那时候风行留学东洋,于是父亲成年后和他的小舅舅蒋醴生一同去日本学法律。在日本,父亲加入了同盟会,拜章太炎为师,并订了份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两年后正在学有所得之时,父亲不幸得了严重的胃病,只好回乡在家养病,病愈后就到松江拜访地方上的士绅。其中有位中过举人的黄渊甫对他特别赏识,就把女儿许给他为妻。富家的小姐嫁到农村土财主家,旧习难改,奢侈一如既往。翌年生了大哥纪璋,隔两年后生了二哥纪瑜,不幸到生第三胎时,却是由于难产,母子俱亡。父亲25岁时续娶了我的母亲,她当时24岁。
现在需要讲讲我母亲的家庭。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是当师爷的,所谓师爷乃是军事或行政长官的参谋或者幕僚,都必须具备办理公务和出谋划策的能力。他在当师爷时收入足以维持家用,在松江南门外有所住宅。据母亲告诉我他最喜爱她,说她聪明,要是个男孩肯定会出人头地。但外婆对她不怎样,不让她读书,只让她干活。外公早死,一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她就更苦了。那时从浦南进城到岳庙烧香的农民都要路过南门外的外婆家门口,外婆就糊纸元宝卖给他们以维持一家生计,母亲于是成了外婆不给工资的劳动力。母亲小时候得了疟疾和乳痈也无力看病吃药,母亲的疟疾经历了8年才自然痊愈,她的乳痈愈后只剩了一个乳房。一个小女孩子带病还要干活,苦难之深,无法想象。
母亲嫁到南村时,两个叔叔都成了亲,也分了家。父亲分到的家产已因奢靡而中落,母亲嫁过来时已负债累累。当时母亲鼓励父亲振作起来,不顾他人耻笑,内外操劳,克勤克俭。
祖父续娶了三次,每次都是继妻死后续娶的。母亲所遇到的是第四个继婆婆,是个悍婆婆。那时大伯母念佛守寡,还能藏拙。但包括母亲在内的其他三妯娌却没有好日子过,几乎天天挨这位婆婆的咒骂。旷日持久,儿子和媳妇们都受不了,只好搬家分居。父亲和五叔搬到松江城里,六叔搬到南村所属的张泽镇。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