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晓平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气势恢弘,视野开阔,集史料性、研究性、可读性于一体,向读者展示了胡乔木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才学超群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决策内幕,尤其是客观真实地分析记录了胡乔木在邓小平时代经历的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全书分为“木卷:书生革命”、“火卷:战争年代”、“土卷:峥嵘岁月”、“金卷:妙笔春秋”和“水卷:黄河青山”五卷,共计56万字,全面客观地记叙了胡乔木革命奋斗和追求真理的人生历程,完整记录了胡乔木自1941年担任毛泽东秘书和1975年开始协助邓小平全面整顿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工作50年的台前幕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共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丁晓平,1971年出生,安徽安庆怀宁人,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首倡并坚持“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出版诗集、长诗、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和历史传记等专著20余部800余万字,荣获第二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啄木鸟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五届长征文艺奖、第七届鄂尔多斯文学奖和全国、全军数十项征文大奖。策划编辑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奖、鲁迅文学奖、解放军图书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军文艺奖等。
目录
代序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胡木英 胡石英)
木卷 书生革命
第一章 少年英发
第二章 鼎新求学
第三章 上海滩上
火卷 战争年代
第四章 美丽爱情
第五章 主席秘书
第六章 整风运动
第七章 决议历史
第八章 重庆谈判
第九章 转战陕北
第十章 开国前夜
土卷 峥嵘岁月
第十一章 新闻首脑
第十二章 风范大家
第十三章 中苏论战
第十四章 整风跃进
第十五章 庐山风云
第十六章 诗化人生
第十七章 冷藏岁月
金卷 妙笔春秋
第十八章 社科院长
第十九章 再决历史
第二十章 政局高端
水卷 黄河青山
第廿一章 弦急琴摧
第廿二章 上善若水
后记 局限的历史和历史的局限
序言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代序)
胡木英 胡石英
为父亲胡乔木写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一个热
血爱国学子到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毛泽东
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父亲在中共中央工作50年之久,几十
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赢得了“
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赞誉,写下了苦难又辉煌的人生。
正如杨尚昆叔叔所说的,父亲“是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
服务的人”。
2012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父亲离开我们快20年了
,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我们脑海里浮现。我们非常崇
敬父亲、想念父亲,这也是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拥有的一种
本能感情吧。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生活是那么轻快、明
朗,世界是那么简单、易于了解。父亲的头脑是那样的聪
慧,知识是那样的渊博,信仰是那样的坚定,对选定的人
生道路是那样的执着,毫不动摇,毫不气馁。诚如朱镕基
总理所说的,胡乔木的“道德文章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他“在你的面前
总有使你如沐春风的感觉,没有拘束,想讲什么话就能讲
出来,但是也确实体会到乔木同志的理论、文化、历史、
艺术的修养是非常深厚。你跟他说话,就使你感到,你所
知道的东西他都知道,而他知道的东西,你看不到边”。
父亲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党、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一
种见证。他一生在理论、历史、新闻、文艺、教育、科学
和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因此,
总结他个人的历史,也可谓是从一个侧面系统地总结党的
思想理论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文化科学工作的历史经验
。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想为父亲写一本让老百姓可读的
传记,这也是母亲生前的一个愿望。但要动笔来写父亲时
,我们却感到自己的笔是那么笨拙,头脑里父亲的形象是
那么遥远、那么模糊,却又是那么的清晰……而一辈子跟
文字打交道的父亲,从来没有写过自己,他生前从来不准
宣传自己,也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传记方面的文字,更很少
跟我们谈他的革命人生。岁月匆匆,白驹过隙,如今许多
和父亲一起工作过的前辈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健在的
能采访到的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们也已经十分有限,这
给父亲传记的写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父亲的传记真的
不是很好写。
现在,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感谢作家丁晓平先生
用五年业余时间完成了我们没有完成的夙愿。不为尊者讳
,不为疏者隐。我们从丁晓平的这部胡乔木传中读到了许
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父亲的历史,父亲的形象在我们
脑海里也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深刻。
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诚挚地向读者朋
友推荐丁晓平的《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
邓小平身边的日子》,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也是迄
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的胡乔木传.它坚决反对歪曲和丑化
中共历史的错误倾向,准确地把握了中共历史的主题和主
线、主流和本质,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父亲胡乔木的一生,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书写了一部“信史”,让我们在
阅读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永远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
2011年4月
于北京万寿路
导语
本书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呈现胡乔木在中共中央高层50年的台前幕后,从一个侧面系统总结中共中央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文化科学工作的历史经验。
这部胡乔木传是作者十年来在文学、历史、学术之间探索跨界和跨文体写作的一个成果。
后记
局限的历史和历史的局限(后记)
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史。或者也可以说,就是思想
者的历史。
胡乔木,思想者也。在中共历史上,在共和国历史上
,胡乔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或许也很难再找出第二
个!
历史不会忘记胡乔木。从1941年开始,胡乔木就一直
在中共中央工作,长达五十多年.经历了中共在战争年代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岁月,亲历了共和国开国大业到改革开
放走向世界的历史。他写作、整理或参与起草、修改的中
共中央重要、重大文件和文章没有人可以计算,或许他本
人也不知道自己一辈子究竟写下了多少文字。而他笔下的
许多文件、文章,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
已成为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经典文献。正如杨尚昆所
说.胡乔木是“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胡乔
木的人生沉浮与中共党史的曲折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
个人命运的起承转合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
此,胡乔木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共
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胡乔木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出历史学家。”面对
历史,我们或壮怀激烈仰天长叹。或引吭高歌击掌叫绝,
或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或俯首沉思一声叹息。而对于一个
历史人物,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有自己的说法。但说
什么?怎么说?这既是立场问题,更是历史问题。我们需
要尊重,更需要尊严。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人物处在历
史创造的现场。我们在观看或记录历史时,就必须回到那
个历史的现场,建立一个实事求是的坐标系——纵横立体
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整体全面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客
观联系的而不是割裂歪曲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
的——把“此处”的自己慢慢地放在“彼处”、放在“彼
时”,去分析“彼人”和“彼事”,既不要忘了历史的“
背景”,也不要当“事后诸葛”和“马后炮”。也就是说
,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我们同样需要准确把握其历史发
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方法
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全面分析。诚如胡乔木所说:
研究历史,我们的目的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面
向未来。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也都有局限性
,胡乔木也不例外。甚至,现在的我们也身在局限之中。
没有一个历史人物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历史,从而超越自
身的历史使命。因此,审视历史,无论是宏观全局、中观
局部,还是微观细节,我们千万不要在局限的历史中陷入
历史的局限,更不能陷入自身的局限。我们应该正视历史
的局限,正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一分为二地在历史
的局限中总结过去,在局限的历史中展望未来。只有这样
,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才会感到真实,感到纵深,感到智
慧,也感受到境界和力量。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本书写作的历史资料大多是从
与胡乔木有过交往的前辈的回忆和著述,以及历史学家、
学者、记者和作家们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汲取的。就像任
何一个对探究历史感兴趣的人一样,我要感谢前辈们用感
情和心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我相信:优
秀的传记将带着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在现实的背影中看
见未来。而伟大的传记作品,特别是那些品行良好的历史
人物的传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它教给人们和世界一
种高尚的生活、高贵的思想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行为模式,
对人的成长是最有启发和最有作用的。
《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
的日子》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顺利出版,我
非常欣慰。孔子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决心动笔为胡
乔木作传的时候,我35岁,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如
今,五年心血流过,砥砺人生,我却“三十不立,四十而
惑”了。这部胡乔木传,是我十年来在文学、历史、学术
之间探索跨界和跨文体写作的一个成果。在此,我衷心感
谢胡乔木子女胡木英女士、胡石英先生及其侄子胡贻志先
生的信任和支持,真诚感谢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先
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先生等前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们给予的指导和审核。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胡乔木,好大一棵树。
乔木不朽!
丁晓平 谨志
2011年5月于平安里弃疾斋
书评(媒体评论)
许多文件只有经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经乔
木修改,就成熟了。
——周恩来
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
——杨尚昆
他的道德文章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你跟他说
话,就使你感到,你所知道的东西他都知道,而他知
道的东西,你看不到边。
——朱镕基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任穷
乔木同志的道德文章属于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从事理论工作的人中,目前为止恐怕找不出第二
个。
——邓力群
胡乔木同志是个革命的政治家,是百科全书式的
马克思主义学者。
——胡绳
立德立言,推君兼不朽;酬知酬愿,愧我一无成

——钱锤书
乔木同志是所有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
——吕叔湘
乔木先生把他的一生贡献给7中国和中国人民。
——李政道
才与学相匹配,具于一人之身的并不多,乔木同
志是才与学相符的一位。
——任继愈
乔木虽然表匿上很严肃,不苟言笑,他实则是一
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人,一个感情异常丰富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在他生前,大陆和香港都有
一些人把他封为“左”王。我觉得,乔木是冤枉的。
他哪里是那种有意害人的人呢?
——季羡林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英发
血化七年碧,花寻九日黄。累累知死所,耿耿至今光。战垒哀新鬼,荒山吊国殇。应于泉下恨,何日扫搀枪。
——胡启东《寓穗集》(1918年9月)
不当“猪仔议员”的父亲胡启东是胡乔木人生之初的“启明星”
1912年,胡乔木诞生在盛开百合花的热土——盐城。时值6月1日,农历壬子年四月十六。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位高举三民主义之大旗,在如死水一样沉寂受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掀起了革命波澜的孙逸仙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为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第一位大总统。
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统治中国的大权从未成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及其朝廷手中转移到总理大臣袁世凯手中,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成为了历史。
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中加入的“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句,确保了清廷军队在过渡时期的稳定和忠诚。第二天袁世凯急急忙忙宣布“政府机关不容有一时之中断”,立即“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领”,行使中央政权职务。孙中山以“共和政府不能由清政府委任组织”,向袁世凯致电抗议。
3月11日,孙中山签署了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创举。半是革命的产物,半是妥协的产物。这部相当于国家宪法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在与北京的袁世凯集团斗争的最后一战时颁布的,是革命派的最后一张“王牌”,企图用来约束袁世凯,以保障共和国的寿命能在袁世凯接手后能继续延续下去。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了整整三个月后天折;从2月13日至4月1日,南北两个临时政府、两个临时大总统并存的局面也结束了。政权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转眼之间就被迫交出了政权。半是胜利者,半是失败者。遭遇辛亥革命的失败,孙中山没有放弃革命,依然坚忍不拔地继续他伟大的革命事业。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的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四个政团合并,在北京成立了国民党。
也是在这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全国性的国会选举。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发布国会召集令,定于4月在北京召开。3月20日,坚持国会要在南京召开、雄心勃勃欲出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2岁。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1月,日本以承认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袁世凯被迫接受了其中的部分条款,签署了“民四条约”。消息传出,举国愤慨。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无可奈何地宣布撤销帝制,废除“洪宪”年号。83天的皇帝梦灰飞烟灭。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值得反复强调的年代。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混乱年代,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一个旋涡接着一个旋涡的年代。道德、金钱、民族、国家、法律、民权、民主、民生、腐败、分裂、外辱、黑暗、存亡,一切千百年来一直被拦蓄于坚固界限中的东西,一下子都渗透到了地下或者溢出了堤坝。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因为文采飞扬闻名乡里,当选为1913年成立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众议院议员,成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这届议会中,国民党议员占了压倒性优势,而且大多是像胡启东一样被称为“新派”的三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了对付这些“新派”议员,袁世凯一方面授意梁启超、汤化龙等老君主立宪派组成进步党,形成对抗国民党的国会中的第二大党,一方面又对国民党议员采取分化政策,用金钱收买和武力威胁等手段,导致国民党在议会中无法成为钳制袁世凯的中坚力量。在种种诱惑、威胁和打击下,分化的分化,收买的收买,坚持革命的只好回到南方,国会实际上已经由袁世凯控制和把持。在这场斗争中,作为国民党党员的胡启东极力反对袁世凯策划指使将统一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合并为进步党的阴谋,主张国民党与共和党合作。但由于把持党务的汤化龙、林长民等人的反对,胡启东愤然参加了川、鄂、湘、赣、苏五省共和党少壮派的活动,始终与孙中山合作,进行抗袁斗争。
随着袁世凯在复辟帝制的历史丑剧中死去,黎元洪于1916年6月接任大总统。不久,分崩离析的国会重新恢复。然而在那个皇帝轮流做的年代,政局如云,说变就变。一年后的1917年6月张勋再次上演复辟帝制的历史闹剧,强迫黎元洪解散了国会。闹剧还没有结束,段祺瑞假“再造共和”之名,取得了国务总理之职,并利用日本“西原借款”,将徐世昌推上大总统的宝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