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彼得大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阿·托尔斯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阿·托尔斯泰(1882-1945),俄国现代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创作有诗歌《抒情集》《蓝色河流后面》,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长篇小说《怪人》《跛老爷》《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未完成),戏剧《燕子》《苦命的花》《伊凡雷帝》等。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马克思
彼得大帝,他一个人就是一整部历史!
——普希金
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
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
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
权。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彼得大帝》是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
说,是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
——高尔基
目录
译本序
主要人名表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精彩页
桑卡从暖炕上跳下来,用屁股撞开发胀了的门。雅什卡、加夫里尔卡和阿尔塔莫什卡跟着桑卡很快爬下来,因为大家突然都想喝水了。随着一团从有股酸味儿的屋子里冲出去的水汽和烟雾,他们跑到了黑糊糊的门廊里。蓝漾漾的微弱的晨曦从小窗上的积雪里透进来。天气冷极了。水桶里结着冰,木勺子也冻住了。
孩子们一会儿用左脚跳着,一会儿用右脚跳着——他们个个都打着赤脚。桑卡头上缠一条围巾,加夫里尔卡和阿尔塔莫什卡只穿一件齐肚脐的小衬衫。
“小心门,你们这些疯孩子!”母亲在屋子里喊道。
母亲站在暖炕前面。松明在炉台上熠熠地燃着。火焰照亮了她满是皱纹的脸。一双哭坏了的眼睛,在破烂的头巾底下吓人地闪了一闪——跟圣像上的眼睛一模一样。桑卡心里一吓,便使劲把门碰上了。然后她舀起一勺清甜的水,喝了一口,咬住一块冰,又递给弟弟们喝。她轻轻地说:
“你们冷不冷?要是不冷,咱们跑到院子里去看看;爸爸在那边套马呐……” 院子里,父亲正把马套上雪橇。雪花轻轻地飘着,天空里净是雪片;几只乌鸦停在高高的桩栅上;这儿没有门廊里那么冷。父亲伊万·阿尔捷米奇(母亲是这样称他的,其余的人,连他自己在内,都简称伊瓦什卡,诨名布罗夫金),把一顶高高的毡帽直扣在两条凌厉的眼眉上。他那部火红色的大胡子,从圣母节日起就一直没有梳理过……一副连指皮手套突露在他那件粗呢农民长襟衣的胸口,腰间低低地束着一条韧皮,树皮鞋踩在畜粪狼藉的雪地上发出刺耳的吱吱声。车档子出了毛病……那东西烂了,净是一个个疙瘩。他懊恼地朝黑马吆喝,这马腿
短肚子大,就像他本人一样。
“淘气吗?你这个调皮鬼!”
孩子们在门廊旁边解了手,不顾寒气刺骨,大家还是挤在冻冰的门槛上,缩做一团。顶小的那个孩子阿尔塔莫什卡结结巴巴地说:
“没关系,回头咱们到炕上去暖一下……”
伊万·阿尔捷米奇把马套好了,让它到木桶里去喝水。那马喝了很久很久,连瘦骨嶙峋的两肋都鼓起来了,好像在说:“草料你只喂了我个半饱,这水我可要喝个畅快啦!……”父亲戴上了手套,从雪橇里的麦秸底下拿出那根鞭子来。
“快到屋子里去,要不,我就给你们点厉害看看!”他向孩子们喝道。随后他侧着身子跳到雪橇上,一出大门就滑溜溜地趁势拐了个弯,小跑着经过盖着雪的高大的枞树地带,朝着领主沃尔科夫的儿子家的庄园驰去。
“啊!冷得好厉害!”桑卡说。
孩子们冲进了黑洞洞的农舍,爬上暖炕,牙齿格格地直打颤。又暖和又干燥的烟在熏黑了的天花板下面缭绕着,从房门上端的小窗口溜出去:这屋子连个烟囱也没有。母亲正在揉面团。这家人生活过得很不错:有一匹马,一头母牛,四只母鸡。人家都说伊瓦什卡·布罗夫金挺“扎实”。松明的火花从灯架上爆下来,嗤嗤地掉在水盆里。桑卡拿一件羊皮袄盖在她自己和弟弟们身上,钻在里头,又小声地讲着各种各样可怕的东西:这些东西千万可提不得,一到夜里它们就会在地板底下窸窸窣窣地作响呢……
“前几天,我要是瞎说,叫我眼珠子破裂,我可着实吓死了……门槛旁边有一堆垃圾,垃圾堆上搁着一把笤帚……我从暖炕上一望哪,真可怕,愿上帝保佑我们!那笤帚底下,有个毛乎乎的东西,长着猫胡子……”
“啊!啊!啊!”几个钻在皮袄下面的孩子都给吓住了。

一条隐隐约约给人走出来的路往树林子里穿过去。年深月久的老松树把个天空都遮住了。被暴风吹倒的大片树木和茂密的林丛弄得这个地方很难走。这片土地是沃尔科夫的儿子瓦西里前年受封的,那时候他刚离开那在莫斯科任职的贵族父亲,独立成家。领地政厅封给他四百五十俄亩土地,连同住在那里的三十七名农奴和他们的家属。
瓦西里造了一所庄园,把钱都花光了,只好将领地的一半押给修道院。那些僧侣用二分息的高利借给他一笔款子。既然受了封赐,那么给皇上办公差时他就得骑骏马,披甲胄,佩宝剑,带火枪,还得随带自己的军士,而这三个人也得有坐骑,穿棉甲,佩马刀,带弓箭……靠那笔从修道院里借来的钱,这点装备好歹总算置办起来了。可是他自己不是还要生活吗?家奴不是还要豢养吗?僧侣的利息不是还要支付吗?
皇上的国库可真不饶人。年年有新的敕令,新的捐税——给养捐啊,道路捐啊,贡税啊,免役税啊。自己还能有多少留下呢?而且他们经常来催问领主——农民的免役税为什么追逼得这样松。可是你总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剥农民的皮啊。在先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当政的年代,由于战争、骚乱和暴动,国家已经弄得民穷财尽了。自从那个该死的强盗斯坚卡·拉辛在大地上蹿了一番以后,农民们都变得无法无天了。只要你稍微把他们逼得紧一点,他们就会像狼一样张牙舞爪。为了逃避这种苛捐杂税,他们便纷纷逃到了顿河,你用诏书和军刀都没法把他们从那儿弄回来。
那马浑身盖着霜,快步疾驰。树枝擦着车弓子,撒下来扑簌簌的雪花。尾巴蓬松的松鼠,攀在树干上,望着他们走过去
导语
《彼得大帝》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全书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
序言
《彼得大帝》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阿·托尔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尔加河
畔俄罗斯草原上一个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现名普加乔夫
斯克)的小城。他父亲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伯爵是个
地主。母亲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纪早期著
名的俄国金融家、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尼古拉·伊万
诺维奇·屠格涅夫的侄孙女。他是遗腹子,他的童年是在
索斯诺夫卡他继父阿列克谢·阿波洛诺维奇·博斯特罗姆
的农庄上度过的。那里是个边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
各样世俗的和教会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薮,流传着许多记述
遥远过去的英雄业绩的民间传说和古老谣曲。那时候,俄
罗斯的贵族地主已日趋没落,而伏尔加河彼岸的地区则仍
然保留着遥远过去的不少残余痕迹。光怪陆离的外省地主
,灾荒饥馑的凄凉田园,淳厚质朴的乡村生活,让未来的
作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给他提供了触发想象、引
起追忆的非常丰富的素材,正像他后来在给青年作家讲话
时谈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生长在
农村的话,有千百种的事物恐怕我从童年起就一无所知—
—例如像草原上和荒村里的冬天的暴风雪、圣诞节、茅屋
、占卜、神话、松明,以及散发着一种特别气味的禾仓;
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样的去描绘旧莫斯科。旧莫斯科的风
光就是根据我童年时代的不可磨灭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对
时代的感触和时代的实体,就是从这里呈现出来的。”
正是他童年时代的这种生活经历,构成了阿·托尔斯
泰早期创作(《伏尔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
;《跛老爷》,1912 )的主要题材。在这些小说里,作者
不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对人物的命运
作了深入的分析描绘,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发展的
趋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对乡村贵族的没落作了形象的揭
露。
为了从回忆的题材转向具体生活的描写,需要了解现
实生活的意义,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一个随军记者
的身份上了前线。在当时所写的战地通讯中,他一方面如
实地报道了硝烟弥漫的战地生活,一方面却也不加掩饰地
表示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隐忧。俄罗斯国家经历着一场严
峻的考验。“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我又碰上了一九一七年
的革命。”由于他看不到革命的历史前景,并错误地把革
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感情对立起来,阿·托尔斯泰于一九一
八年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国
外度过了四年多的流亡生活。关于这几年的情况,他后来
在《我的小传》中写道:“侨居国外的这段生活是我一生
中最艰难的时期。在那里,我才明白做一个受人鄙视的人
,做一个脱离祖国、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为人所需要的人,是种什么样的滋味了。”在侨居国
外的时候,他着手创作了科学幻想小说《阿埃莉塔》
(1922—1923),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
1919—1920)、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
妹》(1922 )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说(《不
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
他曾一度参加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的一个
集团“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尔基的会晤以及他们之
间建立的友谊,使他对“路标转换派”的资产阶级社会政
治派别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祖国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
命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态度,他理解到:如果不为这个革命
事业服务,就会失去与祖国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联系,也就
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正是出于这种“对祖国的
热爱,想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和它的建设事业的愿望
”,他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信中宣称:
“我们必须承认,在俄国或在俄国境外,除了布尔什维克
政府,决没有任何别的政府。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
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最后阶段朝着使我们
国家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从革命中得到一切美
好和正确的东西这个方向发展。”就这样,他以这封信作
为“护照”,于翌年春天回到了苏维埃俄罗斯,而作家的
创作生活,从此也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月革命给阿·托尔斯泰的创作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
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半期
,苏联在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光辉成就更对作家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他一面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一面努力建立马克思
主义世界观,并认真吸取无产阶级作家的创作经验,深入
思考如何表现革命主题、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从那时候
起,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
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1927)、第三部《
阴暗的早晨》(1940—1941 )相继问世,第一部《两姊
妹》又作了重大的修改。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
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达莎
、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
子经历曲折复杂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
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自己的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
获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说《粮食》(一译《保卫察里津
》,1937 )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
战斗,作家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阴暗的早晨》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也是在这
个时期写作的。
在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许多政论和别的
文章,向全国发出爱国主义的号召:为保卫祖国、保卫自
由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向法西斯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
争,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
、《人民的血》等。他一面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进行
写作,一面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了“戏剧故事”《伊
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
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
伊万·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尔斯泰正在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时候,不幸于
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了。他勤奋地写作了一生,
留给我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政论等各种体裁的大
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说没有来得及完成,那就是长篇历
史小说《彼得大帝》。

关于彼得大帝的题材,阿·托尔斯泰从二月革命的最
初几天起就开始注意了。他后来告诉读者:“也许,这与
其说是出于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还不如说是出于一个艺术
家的本能。我在这个题材里找到了关于俄罗斯人民和俄罗
斯国家的谜底。”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写了一个
中篇小说《彼得的日子》,在这里作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表现了彼得大帝活动的宏大规模以及进行改革的坚强毅力
,但是彼得这个形象却被塑造成为专制、残酷、孤独的悲
剧性人物,完全抹杀了他在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
国家方面所起的历史积极作用,以及俄罗斯人民在建设自
己国家时候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崇高牺牲。这是因为阿·托
尔斯泰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当时还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
历史观,用他后来对另一个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剧本《在
刑台上》的自我分析的话来说,就是“对于时代的描写,
我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传统’的窠臼”,也就是说,他
还没有深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矛盾,没有真正认识历史
发展的规律。因此,“虽然彼得坎肩上的一切污痕我都看
到了,但是他仍然像一个谜似的屹立在历史的浓雾中”。
直到后来作家认识到“写作《彼得大帝》,这首先是通过
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理解的现实去认识历史。
这就意味着,首先得改造自己的艺术家的世界观……在马
克思主义分析光芒的照射下,历史复苏过来了,显示出全
部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全部辩证规律”。从这里
,作家得出结论说:“艺术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是得
到了‘活水’。”正是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
,阿·托尔斯泰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彪炳俄国文学史册的长
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一九三〇年,主要描写
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
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
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
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彼得为
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
创作构思,这一、二两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
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
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
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
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作家原来打
算以波尔塔瓦战役或普鲁特远征作为全书的结束,但是一
九四五年作家的逝世,使这个计划没有能完成,小说只写
到一七〇四年收复纳尔瓦城为止。这自然是个无法弥补的
损失。然而从小说的主题来看,照目前这个样子,也仍不
失为一部相当完整的作品,因为体现在彼得这个人物形象
身上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征已经充分显示出来,而旨在
“表现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威力,表现人民的不可抑止的
创造精神”的创作意图也已经完全达到了。
阿·托尔斯泰是以一个艺术家兼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写
这部长篇小说的。动笔以前,他对彼得时代的有关历史文
献进行了长时期的认真的研究。他广泛研读了本国和外国
的同时代人的回忆记录,翻阅了沙皇的律令诏书和彼得本
人的信简文札,并查看了当时的历史档案材料乃至刑讯犯
人的口供笔录。这一切不仅有助于作家掌握那个时代的历
史风貌和俄罗斯人民的性格特征,而且也有助于了解那个
时代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为了追求艺术上的高
度精确,阿·托尔斯泰还十分重视反映彼得时代的旧版画
、雕塑以及当时的日用器皿等文物。在写《彼得大帝》的
最后一卷之前,作家曾多方搜求叶卡捷琳娜的画像,结果
终于让他找到了。于是他把这幅油画像和卡拉瓦克所作的
彼得大帝像一起悬挂在书室里,朝夕相处,成为他触发遐
想、孕育灵感的催化剂。
当有人问到他写作《彼得大帝》利用了哪些历史文献
时,阿·托尔斯泰曾直率地回答道:“就拿念过的这一章a
来说,它就完全是文献性的。乌克兰采夫的那几封信,就
是真正的文献。在这里,从苏丹的妻妾起一直到向莫斯科
的海军中将兜售咖啡这样的事情为止,这一切都是历史地
真实的。”b 其实何止是这几封信而已,便是一七〇〇年
十二月五日,即纳尔瓦战败以后两星期,彼得给鲍里斯·
彼得罗维奇·舍列梅季耶夫的信也录自业已成为国家档案
材料的原件。其他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但是作家
对这些文献性材料都运用得那么娴熟自如,浑然一体,已
经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历史小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阿·托尔斯泰看来,是
塑造人物——塑造时代的人物,并通过人物来反映一个历
史时代。在《彼得大帝》这部历史小说里,中心就是彼得
大帝这个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
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从彼得
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写起,依次写到沙皇费多尔的晏驾,彼
得的继位,索菲娅的摄政,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进军,射
击军的叛乱,索菲娅的垮台,远征亚速的胜利,彼得随大
使团出国,改革活动的开始,圣彼得堡的兴建,一直到对
付瑞典的战争和收复纳尔瓦城的胜利。从古老阴森的皇宫
到荒僻简陋的农舍,从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到清新整洁的外
侨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艨艟凑集的海域,从风光绮丽
的荷兰港口到制表造船的英国工厂,都是情节展开的场所
。从宫廷朝臣到市廛商贾,从东正教主教到分裂派信徒,
从逃亡的农奴到落草的匪盗,从外国王侯到异邦工匠,都
是故事涉及的人物。在这幅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中,为众
星所环拱的“北辰”便是彼得大帝。对彼得这个人物形象
,作家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创造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典型,
用阿·托尔斯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既“没有想到要把
那个陈旧的、文选课本上的‘木匠皇帝’的形象复活过来
”,也“不愿……贬抑那处在时代顶峰上的个人的意义”
,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了
处在重要历史转折点的一个伟大改革者的历史功绩,揭示
了体现在彼得身上的俄罗斯人的坚强性格和创造精神。
在阿·托尔斯泰的笔下,彼得大帝首先是一个改革者
,一个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使俄罗斯跻身于西方先进国家
之林的伟大改革者。在小说里,彼得不止一次地痛斥俄罗
斯的落后。有一次在国外,看到了汉诺威附近科本布吕格
小镇上的清静整洁的市容,他对缅希科夫说:“这种生活
才可爱呢……真是个乐园……一想起莫斯科,我就恨不得
把它烧个光!……”在莫斯科,“人们总是墨守陈规,直
到屁股发烂……一千年了,他们还没学会种地……”后来
他在勃兰登堡选帝侯夫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更加激动、更
加坦率地告诉她们:“我们的领主和贵族都是笨头笨脑的
庄稼人,只是睡觉,塞饱肚子,做做祷告……我们的国家
死气沉沉。你们在那儿,恐怕连一天也不敢住……光是莫
斯科一地,就有三千土匪……”即便是他所倚重的商人,
彼得也认为“十足道地是野蛮人——我们在阿尔汉格尔斯
克不知跟他们斗过多少回了!在他们看来,主要的事就是
要出卖霉烂的货物——一连三年,他们会撒谎,起誓,哭
泣,偷偷地塞出去霉烂的东西,直到新鲜的也都霉烂了才
罢……”当时缅希科夫就指出:“的确是这样,明·赫尔
茨……愚昧无知嘛。”愚昧,落后,野蛮,这就是彼得所
面临的俄罗斯。“要消除我们的蒙昧和愚蠢”,也就成了
彼得唯一的“一件心事”,用他对选帝侯夫人索菲娅母女
所说的话来表达,就是“在俄罗斯,样样东西都应当被粉
碎,样样东西都得重新改造过”。
因此,彼得大帝所进行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促
使野蛮的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列宁语),走上西欧化
的道路,以克服和改变它千百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落后状
态。在小说里,阿·托尔斯泰正是从这一理解出发,着重
描写了彼得如何学习西欧,在发展俄国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所做出的贡献。一六九八年八月
,彼得从维也纳回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在皇宫里把所有
前来朝觐的领主、公爵、将军们的大胡子统统给剪掉了。
这个改变俄国人外貌的措施,乍看起来像是一件微不足道
的小事,可是因为留须的习尚是由正教教会造成的,所以
强迫剪掉大胡子也就成为革除旧习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
。一六九九年二月,彼得又下了一道诏书,规定“领主、
朝臣、官吏、录事与商人,今后一律须穿匈牙利服饰,概
无例外,春天来临,寒意减退以后,应穿萨克森长襟衣”
。这一措施又从衣着上改变了俄罗斯人世代相传的古老习
惯。同年十二月,彼得又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计算
年代不以创世之日,而以基督降生八日以后开始,因此新
年不始于九月一日,而始于一七〇〇年一月一日。”这一
敕令,连同所规定的举国上下必须参加新年庆祝活动的各
项具体办法,标志着在年代的计算上俄国也开始采用了欧
洲许多国家通行的历法。当然,作为一位“真正的伟人”
(恩格斯语),彼得大帝最重大的改革乃是使落后的俄国
完成了工业上的跃进。
十七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这个依旧处于农奴制秩序统
治下的国家,虽然在经济方面已经出现了手工业和小商品
生产,六十年代在莫斯科郊区已建立了一家造船厂,也造
了几艘海船,但是即使仅仅用以保护来往于黑海的俄国商
人的贸易利益,这样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也已显得很不够
,更何况这已经是九十年代,而彼得也完全相信“没有黑
海和亚速海,你没法儿过日子……你没有波罗的海也不成
……”。他需要出海口,而这就需要有海船,需要有海军
,需要有战舰。阿·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里描写了彼得在
沃罗涅什造船厂亲自指挥造船,又描写了彼得去荷兰阿姆
斯特丹参观学习,“到造船厂干一冬天木匠活”,随后又
去英国伦敦郊外一家造船厂,“花了两个半月工夫,学习
了数学和船舶设计制图。为了要在莫斯科创办一所航海学
校,他聘请了一位学问渊博的数学教授安德鲁·法夸尔森
,另外他还邀约了一位水闸专家约翰·佩列上尉去指导开
凿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于是一大批外国的指挥官、领
航员、水手长、医生、水手、船上的厨工、造船的和炮术
的专家们,绕道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诺夫戈罗德到达莫斯科
。不久,从俄国自己的造船厂里,不仅造出了一艘艘商船
,而且还建成了一支舰队:“一溜儿十八艘有两层甲板的
大海船,前面后面还有二十条平底帆船和二十条两桅帆船
,还有侦察船、快艇和帆桨大船:八十六艘战船和五百条
驳船”,在浑浊的、涨水的顿河里往下驶,远远地伸展在
弯弯曲曲的河面上。就靠这一支阵容堂堂的海军舰队,彼
得取得了远征亚速的胜利;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发展,在正
规陆军的密切配合下,后来又取得了战胜瑞典军队、收复
纳尔瓦城的伟大胜利。
造船事业只是彼得发展工业的一端,从这部小说里,
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俄国商人在雅乌扎河和莫斯科河边开
办呢绒、麻布和丝绸织造厂,造纸作坊和搓绳厂。有些呢
绒和麻布织造厂用水轮带动织机;有名的锻铁工匠库兹马
·热莫夫在索科利尼基的锯木厂里还安装了一架靠蒸汽锅
炉发动的奇妙的发动机。所有这些都加速了“促使野蛮的
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的进程,首先在经济上有效地改变
了俄国长期来停滞不前、愚昧落后的面貌。当然,发展工
业,振兴商业,无非是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
阶级,而其最终目的,也无非在于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
的民族国家,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彼得的改革正好顺应
了时代的要求,符合于民族的利益,因而在俄国历史上所
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阿·托尔斯泰
对彼得和彼得时代的这种正确理解,用生动的形象在长篇
小说里充分体现出来了。

列宁在论及彼得大帝时指出,他“促使野蛮的俄罗斯
仿效西方主义”,曾“不惜采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
力时,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a 这也就是马克思
所说的,“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b。在这部
小说里,阿·托尔斯泰正是在肯定彼得的历史功绩,描写
他作为一个伟大改革者的才艺出众、热情奔放、坚毅果断
等特点的同时,也表现他作为一个专制君王的独断专行、
刚愎自用、残酷无情的个性,从而揭示出阶级和时代的矛
盾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彼得在反对野蛮势力,具体地说
在反对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势力和宫廷内部的宗族敌对势力
时,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有时甚至是极端残忍的。作
为改革的开始,在西欧化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彼得强
迫领主、贵族们剪胡子、戴假发、吸烟草、喝咖啡、穿外
国服装,并要妇女们社交、跳舞等等,那个做法可就十分
粗暴,因此弄得人心惶惶,许多领主便巴不得彼得出国远
行。他们觉得“哪怕只有这么片刻的宁静,心里也很高兴
,沙皇眼下不在莫斯科,就不会再强迫他抽烟,剃胡子,
或是要他穿那种裹到膝盖的白长袜,戴那种直垂到肚脐的
、用女人头发制成的假发,旋转蹦跳了”。一六九八年九
、十月间,彼得处决那批参加叛乱的射击军,其手段之野
蛮,方式之专断,更是旷古未有,骇人听闻。阿·托尔斯
泰在小说中用摘引皇家大使馆一位秘书的日记的形式,描
叙了从严刑审讯到执行死刑彼得都亲自参加的详情细节,
其中如:
新圣母修道院前面立着三十个绞刑架,排成一个四方
形,有二百三十名射击军士兵就在那上面被绞死了。向索
菲娅长公主呈递劝进书的三个主犯给绞死在修道院墙上,
正对着索菲娅的修道室的窗口。吊在中间的那个人,死僵
僵的手上还系着那份劝进书。
三百三十个人同时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红场。这种大
规模执行死刑之所以能够做到,只是因为所有的领主、杜
马议员、秘书官都奉旨担任了刽子手的工作……这些出身
高贵的缙绅统统赶到了广场,一看那面临着他们的考验,
早已在索索打抖了。他们每个人面前放着一个死囚。每个
人必须向自己面前的罪犯宣读罪状,随后执行死刑,亲手
砍下他的脑袋。
彼得行事的野蛮与残酷,在他整个的改革过程之中是
屡见不鲜的。彼得的改革虽然使俄国社会前进了一步,然
而它是在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奴的基础上实现
的,小说并没有掩饰彼得的改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就拿确曾使俄国摆脱野蛮落后状态的发展工业、兴建工厂
来说吧,它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是不可想象的。
阿·托尔斯泰用简洁明净的语言,进行了愤怒的控诉:
在那些拨给工厂的村子里,很多人都从新的奴役下逃
出来,到了荒僻的边区。在村子里服劳役是够苦的,有些
牲口过得还比农民轻松些。可是在这些工厂中过的奴隶生
活看来更加使人绝望——对犯人也好,对雇工也好,都比
牢狱还糟。四面围着高高的板墙,大门口守着比狗还凶悍
的警卫。在黑魆魆的车间里,朝隆隆作响的机器伛着身子
,人连歌也不能唱——外国工头会用手杖抽他的肩膀,会
用地牢威胁他。在村子里,每逢冬天,农民至少还可以在
暖炕上睡一个够。可是在这儿,不论冬天,不论夏天,不
论白昼,不论黑夜,他不能不一直射着手里的梭子。他的
工钱,他的衣服,早已预先花用在喝酒上头了。这是奴役
啊。

他们把他装上大车,要是反抗,就把枷锁加在他身上
,送到一千俄里以外,送到伏尔加河对岸,送到野草丛生
的基尔吉斯草原后面,送到林木茂盛的高山那一边——到
了涅维扬斯克工厂,到了矿场上。
从那边回来的人是不大有的。那些人都被锁住在铁砧
上,锁住在铸造熔炉上。倔强的还要用藤条来抽。
逃是逃不了的——哥萨克人骑着马,带着绳索,守在
所有的大路和林间小道上。至于那些企图暴动的人,都被
投进很深的矿井,或是被淹死在池塘里。
阿·托尔斯泰对彼得大帝形象的刻画,总的来说也完
全符合斯大林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彼得大帝为了提
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是做了许多事情的。彼得
为了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
。同时也应该说,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
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再拿事件的叙述来说吧,有时候铺叙得非常周详,有
时候却又描述得十分简略。阿·托尔斯泰是以擅长描写群
众场面著称的,《彼得大帝》中关于射击军的叛乱以及俄
军远征亚速、进军纳尔瓦的战斗,都被描写得气势奔腾,
雄伟遒劲,而又雕琢细密,刻画入微。其他如沙皇费多尔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晏驾,彼得皇帝的大婚以及母后纳塔
利娅的丧礼,乃至征服亚速后的祝捷游行,“命定号”战
舰的下水典礼,等等,作家都以浓重的笔墨,作了酣畅淋
漓的描绘,其规模之宏大,形象之逼真,给读者以难忘的
印象。阿·托尔斯泰在对工人作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
指出:“文学——这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把原来在你们
脑子里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再现出来,你们所看到的,用
语言描绘出来的东西,读者读了之后,在他们的心中就会
油然地出现一幅你们所看到的那些形象组成的图画,而且
这些形象还被涂上了读者的个性色彩。”读了《彼得大帝
》,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正是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形象的图
画。
然而对于各种事件的叙述,也还有详略的不同,这就
使得长篇小说的整幅画面,更显得疏密相间,浓淡异趣。
例如写远征亚速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作家对作战的过程
,战斗的场景,乃至俄军的惨败,都花了很多的篇幅,不
厌其详地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后来对俄军取得胜利后的
祝捷活动,也细致地描写了队列的阵容,观看的盛况和典
礼的排场,可就是对制胜敌人、占领亚速的经过,却只用
了寥寥几百字作了简单的交代:
新的世纪艰难地开始了。到了春天,舰队毕竞都建成
了。从荷兰招来了一批工程师和团队指挥官。在潘申和切
尔卡斯克,积储了大量的给养。兵员的缺额也都补充了。
于是在五月里,彼得乘着新造的帆桨大船“普林基皮乌姆
号”,领着舰队,出现在亚速城下。土耳其人受到海陆两
路的围攻,拼死抵抗,打退每一次的冲锋。可是当所有的
粮食和弹药统统用完以后,他们便无条件地投降了。三千
名土耳其帝国精兵连同哈桑·阿拉斯拉诺夫总督离开了那
遭到破坏的亚速城。
再如彼得以米哈伊洛夫的化名随大使团出国访问,先
后在波兰、荷兰、英国等地住了一年,小说作者只详细地
描叙了他同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秘密会谈,以及
另一次他同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娅和她的女儿索菲娅一
夏洛特的亲切会见,而对彼得在欧洲的其他活动,出访的
整个过程,却以沙皇与“公爵皇帝”的几次通信就这样简
略地带过了。
塑造人物也好.描叙事件也好,或直接或间接,或详
尽或简略,错落有致,绚丽多姿,阿.托尔斯泰作为语言
艺术大师的卓越技巧,在《彼得大帝》中,以上这些都还
仅仅是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方式的表现罢了。
高尔基高度评价阿.托尔斯泰的艺术才华。早在一九
二三三年一月十七日读到《彼得大帝》第二卷的一些片断
以后,他就写信给作者:
您知道,我非常喜爱和重视您那了不起的天才,明达
而又欢乐的天才。是的,我正是这样来领会您的天才的,
欢乐的、带着火花和机警讪笑的天才,可是在我看来,天
才的这种品质还是次要的,而首要的是,您的天才简直是
了不起的真正的俄罗斯天才,是俄罗斯式的明达的天才…
…《彼得大帝》是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是
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最近我读了小说第二部中的片断
——好极了!您真会写壮丽华美的作品。
朱雯
1985年10月
内容推荐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使得俄国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俄罗斯前进的方向。
本书为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作者笔下的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情节紧凑,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非常引人入胜。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以及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创作构思,这一、二两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