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的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世尧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获得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宣传文化中心项目经费支持。用文字记录乡愁,将过去和远方化为乡的愁。包括散文随笔、本土文史、游记共若干篇。分《古镇文脉》、《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等篇。 作者简介 徐世尧,乡野闲人。出生于吴兴故郡,行走于童装之都;惯看苇花摇曳,乐闻机杼之声。钟情太湖南岸的漤港、古宅、老街、桥梁、炊烟、小路,用浓郁的乡音低吟浅唱,歌之颂之。岁次戍戌,将沾满乡愁的文字结集,献给这块深沉的土地,献给新中国的七十华诞…… 目录 一 古镇文脉 晟舍古镇 走近凌漾初 走读利济文化公园 陈溇五湖书院 东迁故县人文旧馆 耀人眼球的家族——晟舍闵氏 守护利济禅寺的三位高僧 寻古大港村 金盖山麓尚书墓 故里盼归美人峰 岁月沧桑话轧村 戴山与戴山塔、戴山庙会 二 萦梦老衔 织里老街记 梦绕魂牵的织里老街 再话织里老街 织里老街的人物脸谱 那个清癯的背影 老邻居 那片桑园 织里大队知青,40年后再相逢 毛先生——老梅虬影亦芳华 织里影剧院往事 晟织公路纪事 三 水韵溇港 寻访与溇港相关的丝丝印迹 太湖芦苇 太湖溇港之古桥 太湖溇港之民俗 太湖溇港之寺庙 乾隆年间的太湖石塘碑 伍浦村史馆里的记忆 守护褛港的芦苇 雨中游义皋古镇 漫话西山漾 四 乡愁处处 浓了又淡,织里乡村的人文记忆 大港村传统文化活动纪行 年味,从记忆深处飘来 秧宅村情结 追忆父亲 父亲与他的棕蓑衣 茶到淡处味犹在 文化站老同事聚会 湖城老北街怀旧 病房里的感动 东湾兜村的记忆 五 屐痕山水 拜谒辛亥英烈墓 游走三峡 港澳印象 踏遍南粤访丛林 序言 捡起散落的乡愁 宁云 戊戌盛夏,我从国外考察回来,收到了徐世尧先生传 来的《乡的愁》散文集目录和部分文稿,并嘱我为之作序 。 与老徐相识大约有10年了,虽然平时很少见面,却常 有微信交流。他是年龄长我一辈的人,曾编写《人文织里 》《大港村史》《织里民间文化》《晟舍利济禅寺志》等 地方文史,因此我感受到他对本土文化的挚爱。我还读过 他的个人专著《记忆滨湖古镇》,字里行间充满对乡土的 深沉感情。记得当年,本镇政府与区文联还共同为该书举 行了主题为“心中的故乡”的首发仪式。我想,为这一类 书籍写点文字,无论出于怎样的理由,都是无法拒绝的。 天气奇热,蝉声如雨。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和着空 调送出的阵阵凉气,我打开电脑阅读起书稿来。“乡的愁 ”这个书名就很是灼人,让我情不自禁地踏人了余光中先 生的那首传世名作《乡愁》的意境之中。 《乡的愁》布局了5个小篇章。分别为“古镇文脉”“ 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文 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大多为地方报刊曾登载,现结集 成书。整部书稿中,除了“屐痕山水”篇是作者亲历的几 篇游记散文外,其余写的全是本土的陈年旧事、历史人文 、乡昧乡情。他犹如一位白发老翁,在村子口的老槐树下 悠闲地坐在斑驳的石鼓凳上,一手捏着竹竿做的旱烟管, 一手摇着旧蒲扇,给一群孩子讲着古老的故事。从晟舍古 镇到织里老街,从东迁故县到五湖书院,尽是古镇厚重的 文化底蕴;自明代文豪凌漾初到当代名医毛先生,都是有 情节有细节的动人故事。 2016年冬,太湖溇港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了湖州市沉甸甸、金灿灿的一张名片。“水韵溇港” 篇中,《溇港文化之古桥》《溇港文化之民间习俗》《溇 港文化之寺庙与地方神灵》系列文章,有专家阅后惊叹这 是独一无二的溇港文化。而在《浓了又淡——织里乡村的 人文记忆》这篇随笔中,清水兜村昔日的“换糖换捻线” ,云村村的“打鸟打野猫”,秧宅村的“卖黄莲头”,东 湾兜村的“编草囤织渔网”,秦家港村的“竹丝笤帚饭烧 篡”,还有郑港村的“醃制香大头菜”,这些已经消失了 的特色产业和乡村历史,重新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可是我们曾经的乡村,是我们前辈的生活呵! 老徐对故土的历史文化求索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年来 ,尽管已年老体弱,且肺部动了手术,但他坦然面对生活 。他行走了太湖南岸的大多村庄,寻觅了许多古桥、老宅 、寺庙,走访了村子里的许多老人,还查阅了许多地方史 志,才能写出关于溇港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也成为多个 行政村文化礼堂和义皋“崇义馆”的文字资料。从某种意 义上说,老徐是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拾荒者”。作 为在织里老街工作和生活了20年的他,老街是他人生中刻 骨铭心的记忆,从十几年前的散文《织里老街记》,到 2016年发表在晚报上的《魂牵梦绕的织里老街》《再话织 里老街》等纪实文章,写出了老街的前世今生,寄托了老 街人的感情和对老街新生的期盼,赢得了老街人的支持与 共鸣。文章中给政府提出的老街改造和古迹保护的建议, 已被纳入规划或作为参考意见。 读了《乡的愁》,我非常感慨,并产生了一些关于人 文的想法。我觉得该书中多篇文章可以编入将来的《镇志 镇史》,比如《东迁故县》《人文旧馆》《岁月沧桑话轧 村》《晟织公路纪事》等。这些文章还可以编写成本镇的 乡土教材。因此,非常感激老徐为撰写此书付出心血,非 常感谢老徐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化记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018年,是 作者的70寿诞,我们谨祝徐老先生身体健康、笔耘不辍。 预祝《乡的愁》成功出版发行。 捡拾散落在太湖南岸的乡愁,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 人的责任。 是为序。 2018年8月 (本序作者系中共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 书记) 导语 《乡的愁》布局了5个小篇章。分别为“古镇文脉”“萦梦老街”“水韵溇港”“乡愁处处”“屐痕山水”,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近10年,大多为地方报刊曾登载,现结集成书。整部书稿中,除了“屐痕山水”篇是作者亲历的几篇游记散文外,其余写的全是本土的陈年旧事、历史人文、乡昧乡情。他犹如一位白发老翁,在村子口的老槐树下悠闲地坐在斑驳的石鼓凳上,一手捏着竹竿做的旱烟管,一手摇着旧蒲扇,给一群孩子讲着古老的故事。从晟舍古镇到织里老街,从东迁故县到五湖书院,尽是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自明代文豪凌漾初到当代名医毛先生,都是有情节有细节的动人故事。 精彩页 晟舍古镇 中国童装之都织里,地处南太湖之滨。晟舍古镇是其南大门。 有人说织里是块文化沙漠,也有人说织里文化底蕴深厚。孰是孰非,让我们沿着晟舍古镇,去寻找它的历史印迹,寻找它悠长的文脉吧。 今织里镇的辖地晟舍,在历史上是一个人文渊源深厚的古镇。在明朝正德至崇祯的150年间,闵、凌两族先后有五人担任刑部、礼部、兵部、吏部尚书。明清两朝,巴掌大的地方有31人考中进士,70多人考取举人。晟舍在明朝后期又是全国的雕版印刷中心,凌、闵两族独创的多色雕版套印曾经在中国印刷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书香蔚兴、人文荟萃”,更是让晟舍古镇享誉海内。五尚书与诸多官场文人都有著作传世,而凌漾初的一部“二拍”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近年被列为我国“十大古典名著”之一。 唐代以前,晟舍这块土地上人烟稀少,到处是淤田沼泽,长满野草和芦荻,满目荒芜。传说唐代名将李晟曾驻兵于此,故被称为“晟舍”,唐朝以后这里的人烟才渐渐增多起来。金兵侵犯中原,宋室南渡,闵氏从北方迁来。明朝中期,马、凌家属从练市迁来居住,人气开始旺盛。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晟舍已经成了市镇,被称为“湖州城东第一镇”。清代属乌程县常乐乡第二十九都。民国元年至十七年(1912—1928)称晟舍里,属苕东镇管辖。民国二十四年后(1935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置晟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后属晟舍镇、云村乡管辖。1958年并入太湖人民公社,属云村管理区。1961年建立晟舍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晟舍乡,晟舍村为公社和历届乡政府驻地。1993年9月撤乡并镇,晟舍乡并入织里镇。 古晟舍镇距湖州城东30里,面积东西横向11里,南北纵横12里。境内南北分为八庄,按乌程县顺庄法排列,是123庄至130庄。古镇地处南太湖平原水乡,河港如脉连绵,荡漾如珠散落。镇南紧傍荻塘运河,镇中有条市河晟溪,碧绿的河水由南而北穿镇而过,从而将古镇分为东西两大区域。镇域内有盘珠漾、万千漾、头巾漾、澄鉴漾(即陈家滩漾)等水漾,全镇大小河港湾兜水漾共70多条(处)。民居几乎“家家临水,处处瞰波”。 明代以来,古镇境内官宦府第连绵,文人宅居相望。有连片的酒肆、茶楼、商铺、镇区条条衢港相通,不少亭台楼阁峙立其间。从龙门桥到莲花兜,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石路。市河西岸有闵氏孝子居住过的晓珠巷。南小港北岸曾有五名道员居住过,因而得名“五道前”。更有许多与官宦人文有关联的地名,如祠堂前、资政坊、南墙门、狮子巷等。 旧时,晟舍境内古寺古庙随处可见。据清同治《晟舍镇志》记载,有寺、观、庵、堂、庙、阁等29处,另有凌、闵两族的宗祠多处。除了千年古刹利济禅寺外,还有观音堂、三官殿、文昌阁、总管堂、土地庙和张仙殿等。 名胜古迹在当年的晟舍,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地。北小港有元代隐士闵天福筑造于私家别墅内的“聚芳亭”,文人骚客慕名相聚,饮酒娱欢,吟诗赋文。有明代刑部尚书闵珪的赐第达尊堂,礼部尚书闵如霖的大宗伯第,兵部尚书闵梦得的式宏堂,还有达官文人修筑的东皋草堂、贯一精舍、东琴书斋、桐荫轩等居所和读书处。而铁店桥畔的社坛四周桃李成趣,荷花相映。南塍的风景波光粼粼,颇有西湖风光的韵味。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