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都南京/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段智钧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战国初期南京筑城至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通过整理浩瀚的历史文献资料,本书勾勒出了2500多年来南京古城建设的轮廓,并从城阙宫室、梵刹伽蓝、府第行邸、郊丘坛壝、苑囿园林、帝王陵寝、市井坊里等侧面对历代重要建筑的建设沿革、规模形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大量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作者简介 段智钧,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理论、设计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录 引言 第壹章 十代名都——南京历代建都概况 第一节 建都条件 第二节 古都简史 第贰章 城阔宫室 第一节 六朝建康——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第二节 南唐国都——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三节 明代南京——治理艰勤重殷鉴,斜阳衰草系情多 第叁章 郊丘坛壝 第一节 南朝郊祀祭坛 第二节 明代初期坛壝 第肆章 帝王陵寝 第一节 南朝帝王陵 第二节 南唐二帝陵 第三节 明太祖孝陵 第伍章 梵刹伽蓝 第一节 建康弘法——六朝佛寺的勃兴 第二节 南都梵境——明代佛寺的繁盛 第三节 南京重要佛寺觅踪辨正 第陆章 府第行邸 第一节 天王府与两江总督府 第二节 江宁行宫与江宁织造府 第柒章 苑囿园林 第一节 六朝苑囿钩沉 第二节 宋代青溪九曲 第三节 明清园林丛话 第捌章 市楼繁华 第一节 六朝望族与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第二节 十里秦淮与夫子庙——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南京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代部分) 后记 序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 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 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 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 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 ,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 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 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 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 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 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 ‘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 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 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 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 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 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 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 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 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导语 本书主要基于尽可能广泛的直接史料的整理和挖掘,试图对南京古城在主要建都时期辉煌的城市建设成就以及相关建筑文化史迹进行一定探讨和总结。为了保持论述过程的直观性并给予广大爱好者更多的研讨空间,本书尽可能保持了历史文献的出处和所据。 后记 (一) 这本《古都南京》现在要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本关 于南京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读物,也是我这个普普通通的 建筑历史研究工作者关于中华古都的第二本研习之作。同 时,这亦是我第一次尝试用学术普及性的文字来与广大中 华传统城市建筑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 南京作为著名的十朝都会,是一座非常值得徜徉历史 、流连文化的美好城市。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古都烟水 间的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每一次游目畅怀都会让我们不 断深入领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无论莫愁 湖的夏荷,还是玄武湖的秋荻,每一位关注古都南京的人 士也都会有各自见仁见智的亲身感受。这都源自南京深厚 的历史积淀,繁盛的文化资源。即使我们仅从古代都城史 的视角加以考察,南京古都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相关史 料的丰富程度,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在诸多名家学者的一些专题研究成果面前,这本《古 都南京》显然不厚也不重,尤其对我这样很多次匆匆往来 南京的行者来说,也仅仅称得上是近几年来深入研读考察 的成果缀合。当然,我想应该还不仅如此,因为我与南京 是有缘的。 30年前,一张以中山陵为背景的全家合影,承载了我 幼时在南京的一段遥远回忆。 15年前,一位来自南京东南大学的建筑历史教授,让 我亲蒙顶级学术垂范。 10年前,我的硕士导师,也是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的 建筑历史教授,每每给我讲述在南京求学时丰厚的学术经 历,并且支持我对南京的城市建筑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调 研。 5年前,对南京城市建筑历史了如指掌的我的博士生导 师,指引我专门针对南京的一些历史建筑完成了第一次系 统的学术研究,而且还亲自带我详细考察南京等地的江南 古典园林。 而这本《古都南京》成就了我至此时此刻与南京的最 大缘分。为了普及古代都城城市建筑历史知识,结合华润 雪花拓展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意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从 2009年的年中就开展了中华古都五书系列的实际策划,我 有幸被选定承担了《古都南京》的写作。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对南京有一点研究基础。例如 之前我曾在博士导师王贵祥先生的带领下,配合两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主持的南京金陵红楼梦文化博 物苑设计进行过一些具体研究,对南京一些历史地段的建 置沿革比较熟悉。又如我在对北朝主要都城的一些研究过 程中,自然与南朝建康进行比照,因而对一些有关历史文 献比较熟悉。 另一方面,应该是对我学术努力程度的肯定和信任。 近几年来我在进行《古都南京》写作的同时,结合导师提 供的关于传统建筑、古典园林等研究机会,以及我的博士 论文对明代城市的关注等,知识结构相应愈加契合,也显 示了中华古都五书系列总体策划老师的高屋建瓴。 本书的写作主要基于尽可能广泛的直接史料的整理和 挖掘,试图对南京古城在主要建都时期辉煌的城市建设成 就以及相关建筑文化史迹进行一定探讨和总结。为了保持 论述过程的直观性并给予广大爱好者更多的研讨空间,我 尽可能保持了历史文献的出处和所据,这也许算得上是本 书的特点之一罢。 尽管我已经有十年的科研学术写作的经历,但是对学 术普及写作却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凭 着自己用心阅读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时所生发的那一股激情 ,那一份热爱来书写。如果这些可以感染一些读者,对我 来说就算是最大的成功和快慰了。 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写作过程难免疏漏,恳请有关专 家学者和关注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帮助 。 (二) 这本《古都南京》问世所经历的这三个寒来暑往,有 很多的人、很多的事让我感动。 感谢恩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先生多年来的 悉心传授和培养。这些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先生组织的系 列建筑历史研究课题,先生师门下的定期学术讨论也对我 也大有裨益。这些幸运经历让我有可能全身心开展对建筑 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钻研。就本书而言,无论 全文框架,还是主体方向;无论写作方法,还是写作内容 ,先生都给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精心指点,不断鼓励 ,并坚定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信任。时至今日,我还时常 为一些个人琐事占用先生的宝贵时间,于心不忍又感激不 尽。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先生在本书写作中 定期给予当面指导和建议。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妲、吕舟、贾珺、刘 畅、廖慧农等师长的长期教诲指点。 感谢本套中华古都五书系列的另外四位作者,清华大 学建筑学院王贵祥、贺从容、李路珂、王南老师,在几年 来的共同写作中,将大量工作都做在了我的前面,是我最 亲切的学习榜样;无论是直接引领和勉励,还是无数次专 门讨论协作时分享的智慧之光,都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垚老师的长期支持。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鹤老师、陈宇琳博士在南京 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有关设计研究过程中的 精彩页 一、金陵王气 正史记载古都南京有“金陵王气”的提法,始见于《魏书·李平传》:“金陵王气兆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除却有风水研究者将此当做汉魏时己开“理气”堪舆之法的证据外,其中至少也表明对帝都金陵之“地利”的关注由来己久,且影响深远。(图1.1) 关于金陵有“王气”的故事,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楚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39一前329年)的年代,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中载《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日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明人王樵在《阅内城记》中也提到:“金陵,在春秋时本吴地,越勾践灭吴筑城于长干里,俗呼越台,楚置金陵邑于石头,金陵有城邑自此始,秦始皇以望气者之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 具体来说,南京城因“金陵”而有名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地接金坛,其山产金,于是因山立号”;而流传更广的一种说法则是由于楚威王和秦始皇时发现其地有“王气”或“天子气”,故采取埋金凿山等手段以求镇厌之而得名,则金陵因“王气”而来。(图1.2) 到了宋代,人们还曾于南京城附近发现有一秦代碑碣,“题为埋金碑,其文日: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同时,这也引发了一些对“金陵王气”的怀疑。 凿地破除函谷帝,埋金厌胜郢中王。 兴亡总不关君事,五百年前枉断肠。 (宋·曾极《金陵》) 首先,按照当时人的理解,埋金宝于此,非但不能干扰其中的“地气”,实际上“宝剑在地,~,a-~-t--,光怪烛天,其下有宝”,反倒“益其气”。由此可见,很可能楚、秦都忌恨金陵地有王气,立碑于此是为了利用老百姓对金宝的向往,愚弄人们自发地满山遍野去凿山图金以泄金陵地气。 其次,但凭区区人力破除王气是自不量力的,所谓地气,乃是“山融川结天地之气为之”,楚、秦的做法被认为是自欺欺人。一些古代先哲已经认识到,圣贤帝王应当修德行施仁政而“以理御气”,否则,上述刻意为之的伎俩均于事无补,而且迟早灭亡。有好事者还曾依据秦始皇时“望气者”给出的500年金陵“兴天子气”的传说,推算得出后来东晋元帝南渡长江建都金陵,恰恰是在此事490余年后,并以此来印证楚、秦凿断“金陵王气”之举并不成功。 事实上,“金陵王气”在更早以前就曾受到过质疑。如唐代崔涂《东晋》诗就叹之日:“秦国金陵王气全,一龙正道始东迁。兴亡竞不关人事,虚倚长淮五百年”,也就是说,将社稷兴亡寄托在“王气”之上而不关注人民生计的帝王是错误的。 另外,关于“金陵王气”是否存在,在宋代还有人持相反的观点,如陆游就以其所判风水吉凶的角度言道:“秦凿淮本欲破金陵王气,然庚水反为吉,天下事信非人力所能胜也。”他认为楚、秦欲破除金陵的王气却适得其反。 有关“金陵王气”的争议穿越两千余年的时空,一直延续到明清,如明人周晖在《金陵琐事》卷一之“形势”中就说:“郑淡泉谓,金陵形势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去而不留,非帝王都也。亦无状元、宰相者,因世禄之官太多,亦被他夺去风水。余极喜其论。及万历己丑乙未,连中状元,乃知书生之言不足深信。”此处试图反驳的仍然是一些人认为南京不宜为都的说法。(图1.3) 尽管历史上关于“金陵王气”的见解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在千百年间逐渐大致分化为三个领域。 第一,地理“形胜”,即关于“金陵王气”的最常见观点。 在唐代,李商隐的《南朝》诗明确道出“金陵王气”是因地势之险,“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到宋代,人们已将南京城历代“形胜”之认识加以整理,并逐渐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策论体系:“非山川融结,气何所指哉”。 诸葛亮日:“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丹阳记日:“石头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李纲日:“天下形势,关中为上,建康次之,宜以长安为西都,建康为东都。”卫肤敏日:“建康定是帝都,外连江淮,内控湖海,为东南要会之地。”刘珏日:“金陵天险,前据大江,可以固 。一张浚日:“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陈亮日:“旧日台城在钟阜之侧,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安,西城石头以为重,带元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是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江默日:“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蔽遮,自淮而西,以寿庐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孰得以襟带,表里之形合,则东南之守不孤。” 又有宋人李焘所撰《六朝通鉴博议》卷一之“吴论”的“徙治建业”条提到了三国孙吴建都之由来:“十七年九月,初张铉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昭烈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权于是作石头城,徙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他还对六朝建康都城是为“江南根本”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自古都邑本无定势,争形势之便而据其冲,为根本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