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前言后语(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光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王光明先生辑录写过的序跋博士论文评语、国家和教育部课题评语等。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序,包括“《张枣诗歌研究》序等”共计48篇;第二辑是后记,共计21篇;第三辑是论文点评、课题审批评语及会议论文讲评。本书除常见的序跋外,辑录论文评语、课题评语等,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可作为博士研究生及课题申报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王光明,1955年生。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原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1999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散文诗的世界》《灵魂的探险》《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面向新诗的问题》《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市场时代的文学》《闽地星辰——当代福建作家论集》《现代汉诗论集》等论著及随笔集《边上言说》等。
目录
第一辑 序言
面向广阔的生活
谢冕和他的诗歌批评
《美国散文撷英》序
跨越激情的骚动
悲壮的“突围”
地下斗争的壮丽画卷
让人“读”到自己的书
太阳雨的沐浴
悲凉壮烈的抗战史诗
面对世界与自我的深渊
森林睫毛下的凝望
心灵生命化的散文传统
游入大海的鱼
寻求现代经验的艺术整合
“让诗歌为你定位”
散文的“根”
从批评到学术
“一棵从乡间移植来的树”
近年中国诗歌:过渡时期的延续
2004年的诗:印象与评说
必要的参照
寄语《鸿蒙》
寄语《翅膀》
《语言与文学的策略》编选说明
《2008中国诗歌年选》前言
爱情诗研究的起点
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转变
关怀与辨认我们的时代
《穿越心灵》序
《南方北方》序
《早期新诗的合法性研究》序
《阅读新视角》序
《空心人》序
《阮章竞评传》序
《缥缈的浮生》序
《醉花僧》序
《武平客家山歌选集》序
《记忆的容颜》序
《经验、体式与诗的变奏》序
《现代中国文学考察笔记》序
《曲折的展开》序
《散文诗文体学研究》序
《中国当代书法形态研究》序
《“盖娅”审美》序
“诗灵”护佑的诗人
永远的汀州
《歌谣与中国新诗》序
《张枣诗歌研究》序
《名人在汀州》序
《梁野东风》序
第二辑 后记
《六十年散文诗选》编后
《散文诗的世界》初版后记
《灵魂的探险》后记
《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后记
《面向新诗的问题》后记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后记
《2004中国诗歌年选》后记
《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后记
《2007中国诗歌年选》后记
《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后记
《市场时代的文学》后记
我与1980年代诗歌
《边上言说》后记
《闽地星辰》后记
《中国诗歌通史·现代卷》后记
《艰难的指向》(修订版)后记
《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后记
《如何现代 怎样新诗》后记
《写在诗歌以外》后记
《中国新诗总论1979-1990》后记
第三辑 评阅
本科生作品评点
题材的征服
成长的领悟——评余绚的作品
博士论文评阅
《新诗诗论对传统态度述析》
《“九十年代诗歌”研究》
《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
《知青题材小说研究》
《梁启超、王国维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
《文革后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90年代诗论研究》
《“主旋律”小说研究》
《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
《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权威期刊与特殊年代的文学生产》
《现代中学语文课程与文学教育的发展》
《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
《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
《堕落生命的世俗拯救》
《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机制中的文学选择》
《第四种批评》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文协与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赵树理小说与民间文艺资源》
《文革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文学中享虐现象之考察》
《“革命加恋爱”文学现象研究》
《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
《“星丛”诗学的建构》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诗学》
《性别视野下的文学语言》
《现代性世俗化》
《20世纪末大陆及港台的同志书写与男性建构研究》
《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争鸣研究(1978-1989)》
《小说“游走”情节研究》
《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
课题成果评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初评)
《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
《巴金对域外文化的接受》
《现代诗学的人性论转向》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解读延安》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潮》
《选择与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复评)
《疆域与维度》
《穆旦诗编年汇编》
《唱和诗词研究》
《元代诗论辑存校释》(上)
会议论文讲评
朱耀伟:《“香港散文”与本土认同》
黄维樑:《散文与结构》
龚鹏程:《吃喝拉撒睡:散文的后现代性》
霍秀全:《论朱自清的小品散文理论》
余丽文:《书写旅行与城市形象》
叶瑞莲:《大叙事与建国散文(1949-1956)》
后记
导语
本书无论以“序言”的方式谈论别人写的书,还是以“后记”的形式交代自己写书、编书的意图与心迹,或者以“评语”的方式点评一部作品的价值,“正文”边上的横批竖写也是一种书评的形式,却比一般的书评可亲可爱。不一定比正规的书评更有眼光,而是因为序跋作者不仅读过这本书,也了解写书的人,知人论文,比较值得信任,文章也比较生动有趣。
后记
这也是“边上”文字的汇集,如同随笔集《边上言说
》(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的兄弟。不同的是,《边上
言说》说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感想,人生历程中一些记
忆;而这本《前言后语》,全是写在书前书后的感触和交
代,包括那些博士论文与课题成果的评阅,谈论的都是读
过或写过的书。
无论以“序言”的方式谈论别人写的书,还是以“后
记”的形式交代自己写书、编书的意图与心迹,或者以“
评语”的方式点评一部作品的价值,“正文”边上的横批
竖写也是一种书评的形式,却比一般的书评可亲可爱。不
一定比正规的书评更有眼光,而是因为序跋作者不仅读过
这本书,也了解写书的人,知人论文,比较值得信任,文
章也比较生动有趣。这或许是我们去书店或得到一部新书
,首先翻阅序跋的原因。阅读一部新书也与认识一个新的
地方相似,需要导游的热情和指点。
但是作为一个嗜书的读者,虽然我也有读书先读序跋
的习惯,却没有作序题跋的爱好。以前在福建任教时曾听
到人抱怨向我“求序”不易,北京工作之后,非自己指导
的学生论文,就大多能推则推。现在从头检点写过的序跋
和评语,尽管收入其中的远非全部,还是惊讶自己为这么
多新书做过导游。这除了说明自己爱读书外,或许只能证
明我对庄严、刻板的学术论文写作的敬畏,对生动自由的
批评风格潜意识里的向往。面对这本以序跋为主的结集,
我愿意坦呈一点私人感受是,写作序跋时,确实享受了从
事学术论文写作所没有的自由和轻松:这时我们不用顾及
材料的发现,分析的深入,逻辑的严密,能够自由出入于
学理与人情之间,文本与现实之间,常笔与闲笔之间,文
学批评与散文文体之间。
感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先生和余岱宗教授的
提议,虽然《前言后语》最终没有成为他们导引的泱泱闽
水之一掬,但没有他们的那次聚会和提议,我不会想到能
将自己写的序跋评语集合成书。
书稿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主要是为了个人
与该社的友谊留个见证:我敬重这家出版社的社长谢寿光
先生,他不仅是业内享有盛名的学术出版家,在短短十几
年间把一家少为人知的出版社,打造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学
术出版社;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个知名学者,在社会学、学
术出版研究领域有不少成果,2018年曾作为学部委员候选
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推荐。更重要的,他是
我的乡亲,一直关心我们那偏远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都欠
发达的故乡,竭尽所能,为梁山书院捐了不少书,也帮助
武平县出版了一些历史文化著作,增进了人们对我故乡的
了解。
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到北京工作后,我才与寿光
见面,但我们客家人是很重乡情的,又彼此早有所闻,自
然一见如故。他介绍我认识了他们人文分社的社长宋月华
女士,从此便与他们社有了较多的交往与合作。他们很用
心地编辑出版过我们的“人文学术论坛演讲录”系列、教
师论文集、会议论文集和“读诗会”汇编等,都产生过影
响。非常高兴能借《前言后语》出版的机会,纪念我们的
友谊并向他们及责任编辑表示感谢!
王光明
2019年7月10日于上海红房子
精彩页
面向广阔的生活
——张惟《雁行集》代序
《雁行集》,也许不会有更恰当的意象和词汇能替代这个集子的命名。远飞的大雁,把它的剪影和啼鸣留在长空,我们的作者,把他在这个时代经历过的生活、思想、情感写进了他的散文。
与其说张惟酷爱创作,毋宁说他酷爱生活。这不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他也不光创作散文,然而这里所选的十几篇作品,都是他漫长生活道路上“走到哪,感受到哪,写到哪”的有感而发之作。他在追求广阔生活的同时,追求着他的艺术花朵,他伴随着时代生活的步伐和他自己的脚印,观察着、感受着、思考着,向我们展开他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反映在这本集子中的生活世界不是单一的,它的题材涉及军事和农垦,现实与历史。这里有首都的灯火、塞北的冰霜、江南的松涛和帆影。作者是一只北去南归的飞雁,到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当这只雁从汀江岸边扇起翅膀飞向北京的时候,他还是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那时候,我们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军队已由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入保卫和平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生活。由于张惟这时已经有了数年的部队生活经验,熟悉战友的思想感情,又有了一定的艺术准备,他心中萌生了用笔来反映我军官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忘我投入新生活的精神面貌这样一种创作愿望。于是,他写下了《卢沟桥畔》,接着又写了《统帅部深夜的灯火》,等等。从一个生活侧面,描写了普通士兵和副总参谋长的形象,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军民关系和我军壮大发展的历程。
北京是令人留恋的地方,在祖国首都工作无疑是一种幸福。然而当我们还在注视着他描绘的统帅部灯火的时候,张惟的背包已经搁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了。他写信告诉我们:“这儿的天气虽然冷一些,但我们的心却更热了。生活里有缓流和激流,我们是涌向激流中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更丰富更闪耀的生活啊!”(《初上北大荒》)香山的红叶、天安门的华灯绿树、北海的湖影波光,都留不住50年代血性青年追求“真正的生活”的心。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和当时的青年隔着一堵时间的墙,不过这堵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和爱戴自己的前辈。那种单纯的心境是可爱的,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热血豪情永远令我们钦敬。我们应该像当年一样投入生活激流,为祖国的大船扬起前进的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谢作者,他给我们留下了和共和国一道迈步前进的创业者痴情于艰苦生活、豪迈乐观的“50年代精神”,描绘了在由刺刀见红的战场到建设基地战略转移过程中,新生活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和人物群像。
事实上,张惟不仅在《初上北大荒》《长征的战士》中为我们留下了这种精神,而且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20世纪5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这在散文中的“我”中得到了显现。“我”中当然有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是作者自己。他有某种程度的典型性。这个“我”,向往广阔的生活天地,带着50年代特有的单纯、乐观和那么一点罗曼蒂克的激情,投入生活的激流(《初上北大荒》),在闪耀着党的光辉、洋溢革命友谊的集体生活中,感受到一种深远的幸福,决心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的事业。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美好的信仰和憧憬使他很少考虑自己个人的幸福。他甚至不相信前面会有不幸和灾难。但灾难毕竟来了,而且是一场长长的深重的灾难。祖国、人民的灾难和个人经历的坎坷,使他忧心如焚(《梦秋白》等)。而后是光明又一次战胜了黑暗,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使他看到了希望,信念重新升起,他决心投身到实现祖国四化的时代洪流中去(《从汀江扯起风帆》《用血昭示的信念》等)。我们把散见于各篇中有联系的“我”集中起来,显然看出这个“我”具有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经历。可贵的当然还在于,经过一段坎坷的路程之后,尽管这个“我”也有不幸和伤痕,却从未消沉过,他现在既扬弃了过去的单纯感,又保持了当年的豪迈和乐观。
张惟对生活比较敏感,注意从全局出发反映他的所见所闻,作品中涌流着时代生活的脉搏。这本集子的作品,格调比较高昂,情绪比较乐观,充满豪迈气概,实属“歌德”之作。但公正地说,绝大多数作品是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流行一时的政治概念出发,感情是真挚的,没有廉价的粉饰和浮夸。甚至还可以说,在广阔的生活面前和不算短的创作历程中,作者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
《卢沟桥畔》是他的处女作,叙写参加过“七七”卢沟桥抗战,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身为解放军中校的耿明,重游旧战场的情景。张惟没有简单地让他笔下的人物沉湎于对往事的追忆,或停留在新旧两种军队的平面对比上,而是透过人物的特殊经历,展开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他把耿明这次卢沟桥的旧地重游,安排在兵种展览会的布置之后,又将这位有20年戎马生涯的中校置身于一群生龙活虎的青年官兵之中,使得耿明的思绪在今昔之间穿梭往来:一方面,思索着在旧军队,士兵虽有一股抗日怒火,在民族危亡面前斗志高昂,却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