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民族话语”的主题论文,分析了现行的“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提出中华文明传统具有非无神论的世俗性,这是中华文明与当代其他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主要区别,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伦理和群体认同结构。同时试图说明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为什么不可能产生于中国的土壤,以及西方“民族”概念引入中国后造成的话语困境。 作者简介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颢、人口、千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alin Contemporary Tibet(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目录 上编 民族话语的历史演进 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 如何认识“跨境民族” 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传统文化承载者的世纪变迁 中国应加强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 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 下编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 汉语的功能转型、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 汉语学习与中国少数族群的现代化 少数族群精英如何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圆梦中华”,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民族平等和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区 培养掌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和研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人才 关于藏区和新疆加强双语教育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思考 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