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贵山之阳城事过往(寻访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凤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深入到贵阳的街头巷尾,通过点点滴滴的寻访与记录,寻觅那些已经消失或快要消失的古井、古桥、古迹、老庭院、老城墙,并结合鲜活、生动的照片,唤醒人们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有血有肉的贵阳城,让人们知道、了解曾经的贵阳也如此丰满。 作者简介 白凤,1987年生于贵州平坝,2010年大学毕业后在贵州都市报供职至今。2012年开始关注贵阳历史文化,走访老街巷寻找古遗迹,在贵州都市报以专版形式持续刊登“贵阳记忆”系列内容,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新闻lT作者的不同写法,呼吁关注老城遗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其中不少内容获得国内都市报晚报优秀新闻奖。 本书不同于地方志学术性的考究写法,更重视“寻找”和“呼吁”,联系“当下”和“曾经”,挖掘实体遗迹背后的精神意义,希望以年轻文艺又不失严肃沉静的笔触,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家乡,重拾贵阳记忆,重塑贵阳城市人文形象。 目录 版权信息 拯救记忆 对抗遗忘 第一部分 古建筑 虎峰别墅 气质依然 白沙巷 先生祠 旧时毛公馆 今日破杂院 王伯群故居 静立万东桥 圆通街23号 曾经的军阀私宅 第二部分 古井 四方井 方方正正人心本正 玉元井 闹市古井今犹在 扁井百腊 以井命名 一品龙井 荡然无存 黔灵山上 白象檀泉月亮井 圣泉百盈奇出无终穷 第三部分 古桥 宫詹桥 诗人故里 沧桑老桥 龙洞桥 长龙那头是大明 普渡桥 陡峡峭壁架彩虹 谁敌诸君当年功 沈官桥 明代走来 至今“服役” 太慈桥 欲把桥名寻野老 凄凉空说建文年 乌当桥 南明河上 五百年风雨 永安桥 川黔古驿道上 笑看风云两百年 羽高桥 高架桥下 落寞羽高桥 第四部分 河 松溪河 九十九泉 流淌至今 贯城河 消失的玉带 市西河 水磨河记忆 第五部分 老街巷 北横巷 五十年了还是一个样 梦草园 贵阳最早的“公园” 贵山街 彼时书香 汉湘街 三板桥 咸丰年间走到今 洪安巷 澡堂记忆 华光巷 闹市深处 寂寞华光 江西巷 废墟之上 迁徙记忆 南岳巷 老牌坊 旧时光 马家巷 南明首辅 生怀瑶死怀草 省府路 石板老街的前世今生 石岭街 不向繁华乱鞠躬 弯弓街 六座碑记忆 夏状元街 状元身上 时代缩影 先知巷 夹缝中的“跳板” 小河巷 “大隐隐于市” 永乐路 正本书院 竹筒街 老电影院 铁局巷 曾经官钱局 第六部分 名人古迹 刘春霖 夹缝中的刘氏支祠 名人录上的刘春霖 尹道真 鲜为人知的“文化拓荒人” 郑绍臣 棠荫记郑公 柳栽今尚在 高廷瑶 高氏廷瑶 折狱高手 平刚 不凡的“剪辫第一人” 刘淑贞 六百年前 卷裙走马七千里 戴安澜 访戴安澜衣冠冢 忆民族之雄 刘韫良 “点金”名胜 华家父子 大觉精舍文通书局 王家烈 “末代贵州王”的晚年 第一部分:末代“贵州王” 第二部分:“平凡老人”王家烈的晚年 李端棻 慧眼识才 桃李芬芳 谢六逸 “贵州督军”的“墨线” 成山唐氏 老宅残碑 背后风云 顾成 镇远侯 建贵阳 周奎 周奎严家训 一门五进士 周渔璜 桐埜书屋 康熙字典 第七部分 摩崖石刻 龙盘虎踞 半壁留云 花溪公园里的碑铭记忆 高坡石门处,风雨五百年 图云关 战马萧萧功未成 无人相识“是春谷” 见龙洞 山崖龙门 洞中见龙 第八部分 零碎记忆 雅关沧桑六百年 古迹不再 只留船石 风台踏草处 尚能问俗否? 鹿冲关 地母洞 惜字塔立 字库的百年风雨 五百年协天宫 两百年老乡场 序言 拯救记忆对抗遗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是内疚的。 在2012年前,但凡有人问我,你们贵州出过什么牛人 ,你们贵阳有些什么历史故事,我是一概答不上来的,支 支吾吾,不知所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所生活的这 个城市,知道的确实太少了。想起令人汗颜。 2012年起,我开始关注贵阳的老街巷,然后慢慢对这 个城市的过往产生兴趣。 当时因为采访对象住在瑞花巷,我和几位朋友一路从 次南门大道上,弯弯拐拐进入了这个老巷子。眼前巷道狭 窄,房屋破败,半米宽的黑暗过道,蜘蛛网电线下老式房 屋,站在天井抬头一看,天空被几栋高楼大厦划分成块, 几步之外大道川流不息,这里却仿若另一个世界。 被这种城市角落式的生活状态所感染,我写了贵阳老 街巷第一篇。当时定位的瑞花巷,关键词是慢生活、旧时 光,对于这里曾经的历史故事,未涉皮手。 接下来,我去了小河巷。这里是贵阳的中心城区,不 远处就是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却有三处老式院门仍然 保留着清朝时期的样子,据说曾经住着一些名门望族,还 有些精彩的家族故事。而“小河”二字,就是指代小巷前 的贯城河,这条已经被封盖多年从实体空间上已然消失的 河流,在明清时代从北往南,将贵阳城切分为二,像极了 阴阳切分线。 接着是黑羊巷,这个从唐代就有的地名,如今指代着 几家钉子户,仅剩的一个土坎坎,像孤岛一样存在。 …… 老巷道中残留的旧墙砖,仅剩的石柱墩,还有那些抓 寻不得的老故事,曾经标明这个城市从何处来,然而却都 被遗忘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 在一次次现场叹息“可惜”后,我决定,在拆迁的车 轮还未碾压前,探寻这些城市的老城遗迹,记录下它们最 后的模样,回忆起它们曾经的辉煌。 走访,寻找,是这项工作最基本的步骤,也因为每一 处都是实地走访,还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拿着事先查询好的资料,按图索骥,有一种探秘的快 感;完全没有确切资料,全凭模棱两可的说法,就愣头青 式乱碰乱撞,然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让 这个过程有了另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为找一处遗迹兜兜转 转最终有缘人带路才找对路,让寻找的过程多了几分故事 性。 先是走访老街巷,然后寻找摩崖石刻、老水井、老桥 、名人古迹,我用探寻到的现状,和通过采访专家得到的 历史资料,今日情形和曾经过往结合起来,对比起来,一 边讲述一边呼吁。 还有一些发现,是在预料外的惊喜,甚至还将一些遗 漏碎片给补齐了:贵阳人知道的黔灵山上的“虎”和东山 上“龙”,出自曾经的贵州提督赵德昌,而我却意外发现 相宝山上一处崖壁上刻着的“黔阳半壁”也是他留下的; 乌当区商业街上立着的塑像、贵阳三大家族之“高家谷子 ”的高廷瑶,在不远处的梅兰山上有一处普通的坟…… 亲自寻找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寻找过程每次有不一样 的感受。而找到之后,看着这些历史遗迹,感受都是一样 的:遗憾,难过。 曾经护卫贵阳城大门的雅关,留下太多赞颂诗篇,如 今却只有一个破杂院; 慧眼识才的李端棻,发掘提拔了梁启超,大力支持维 新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桃李满天下,他的安息之地却 成了后人解决大小便的地方; 曾经哺育了贵阳老城的贯城河,被封盖不见天日,留 下“洗马河”“水磨河”记忆的市西河,如今也是污染严 重,藏污纳垢之所; 还有那些残缺的石碑,被民居掩盖的牌坊,已经枯竭 的老水井,已经被遗弃的老桥,已经被山林遮挡的摩崖, 已经走到绝路的老街巷…… 一边感慨:老贵阳原来有那么多历史大人物,有那么 精彩的故事;一边又忍不住叹息:城市发展的车轮太无情 ,遗忘已成主要剧情。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关于贵阳记忆我写了一百多篇, 除了本书收录的内容,还有一些发表在《贵州都市报》上 。探寻的脚步,也还在进行中。 当我把这些故事一篇篇发表出来的时候,在报端在微 信公号,都有大量读者给我发回他们的感想,老一点的读 者给我点赞,谢谢我去注意这些城市角落,顺便提出他们 的建议;年轻一代感慨:贵阳原来这么历史浓厚,可惜我 们知道得太少!鼓励我继续往下走访,往下写。 最开心的是,有一波年轻读者也渐渐对贵阳历史有了 兴趣,他们按照我写出来的探寻线路,也自己去寻找去亲 临,还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传播。我还带着“贵州都市 报小记者团”,分三期走访了贯城河遗迹,在和一些培训 学校合作的活动中,我也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说贵阳 历史,孩子们对城市过往很感兴趣:原来天天都在走过的 街道有那么多好玩的故事! 最欣慰的是,写过的那些古迹似乎也得到了重视,“ 非文保”变成“文保”,“市级文保”变成了“省级文保 ”,破旧的也正在修缮中。 在写作中,我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去看城市过往 ,我尝试有别于老前辈们修地方志的写法,用年轻读者更 易于接受的语言来写,提供一种全新的可以探寻城市过往 的方法和线路。 本书内容来自于曾经的报纸内容,基本叙事顺序按: 找到遗迹、地名、或是纪念碑,引出历史记录,诉说历史 故事。但比报纸多了一些我个人看历史的内容,比强调客 观的新闻报道多了一些主观情绪。如有观点不一致,请理 解,如能引起讨论让更多人关注城市过往,那就更好了。 另,受限于当时报纸版面和采写条件的有限,也受制 于本人阅历尚浅知识有限,或许本书部分内容不够严肃和 完整,一些有争议的历史细节处理不够专业,请指正!这 本小书不完美,远没有到让我满意的地步,我只想以年轻 人的脚步去一一寻找,用年轻人的视角回看城市过往,以 年轻人的口吻来诉说这里的历史故事。 虽然书中所写的很多地方已被拆迁改造,但是还是期 待9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代,能够通过这本书,激发你们探 寻城市过往的兴趣,一起重新看待这个城市,重新捡起那 些丢失的过往。 如果借由本书,你们能够对贵阳历史多少有些兴趣, 能够在有人问起时你多少说出个一二来,那我也就心满意 足了。 既然,城市过往,皆非云烟; 那就,拯救记忆,对抗遗忘。 最后感谢在我采访、报道、成书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所 有人,感谢我的搭档吴东俊老师,陪我走访还愿意提供本 书所需图片;感谢周诗若老师,热情提供历史资料,还以 八十二岁高龄带我去高坡寻摩崖;感谢张羽飞!感谢在寻 找路上帮助过我的有缘人,感谢为本书出版辛劳工作的编 辑杨礼,感谢所有在报道、出版过程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朋 友们! 2017年9月25日 导语 本书不同于以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的角度。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85后女记者,通过自己的不断行走,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强调在场和现场感,然后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同时能够解答:究竟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老贵阳的历史和记忆到底意味着什么? 精彩页 虎峰别墅 气质依然 尽管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在贵阳现存“民国”建筑中,虎峰别墅还能算得上“正当壮年”。 中山东路,老东门旁边,向小十字方向稍行几步,从一个斜坡上去,经大门行入,虎峰别墅映入眼帘。 三层的西式建筑,四面皆有回廊,外沿均是圆弧拱券,以灰白为主色调;外墙和柱子上均不见浮雕,线条干净简洁,正面屋顶有俩天窗。几何立体感,细节处的圆弧,交接处、收尾处,屋顶四角,也都简单大气。尽管隐身在周围的高层建筑里,三层的虎峰别墅一点都不“露怯”,其建筑风格的独特,比之周边的一些现代建筑,显得颇为“冷静自信”,厚重和凝练。 在别墅不远处,有一石碑,上书“虎峰别墅”四个大字,碑上内容表明这里在1998年9月12日就已经被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单独一栋,周边并没有相互关联的其他附属楼,虎峰别墅却没有显得“孤单”,这栋建筑在某些程度上白成一格,自我功能强大。 走近虎峰别墅,在不少细节处能够看到建筑的自我维系,包容能力强大。主体房子是建在石基上的,方形石基比楼体略宽,向外有延伸的部分依然可见;在别墅后院,石基的旁边,还有早些时候的排水系统残留。 进入别墅内部,木制楼梯的底端也有大块石头垫起,已经磨成光滑表面;在蜿蜒上升的楼梯边上也能看出设计者的“功能学”思想:楼梯间的小窗和小门,二三楼之间的转角处,紧靠地板的位置,甚至特意留下一扇半圆小窗,光线从外直接引入屋子内部,白天上下楼梯时,不需开灯。 三层均是同一布置,回廊相当宽,拱券面积也不小,各个房间采光均有照顾,而空气也有效对换,走在回廊上,只感视线开阔,空气清新。 一家房开公司在此办公。一到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功用,别墅里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一位员工说,公司搬进来办公,被要求不能动别墅一分一毫,外部的整体风格、内部的墙面地板,全部都严格尊重别墅原有风貌。 尽管在一些细节位置依然显现这栋别墅的年成:门槛位置有磨损,颜色已掉;圆弧窗棂褪色,顶端吊灯略显旧;楼梯顶端有一灯座,雕刻西方天使的模样,已落,但整体上,这里依然可以算是贵阳保存得最好的民国建筑:扶手底端浮雕线条流畅,木料扎实;屋子角上直角依然凌厉,各扇大门、窗子也依然保持着难得质感。 虎峰别墅和万东桥上的王伯群故居,中华北路的毛公馆、周西成会宾楼一起,被外界称为贵阳的“民国四大建筑”。如今,周西成会宾楼已经被拆除,剩下的三处,虎峰别墅也是保存原貌最好的。 保存完好,自然背后有不一样的历史故事。王家烈作为桐梓系统治贵州最后的“贵州王”,在混乱的历史环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恩怨,也做出了不一样的个人选择。 而他自己在历史中印出的每一步脚印,都直接影响到了虎峰别墅今日的样貌。 (详见《“末代贵州王”的晚年》) 白沙巷先生祠 从中山东路与护国路的交接路口,往护国路方向行几十米,往右边缺口进入,不远处就能在墙壁上看到蓝色路牌:白沙巷。 巷内大段老式砖墙。黑色砖块,有年代感的排列方式,底部位置则是大石块的基石,老砖墙中间的旧式小窗,处处透着时代感。在中间一段老墙上长满青苔和杂草,俨然已是立体植被景观。 白沙巷不长,缓慢步行也就十分钟以内的路程。巷子也不宽,电瓶车会车也要放慢速度。走在巷子中,蜘蛛网一样的电线纵横交错,穿着睡衣的行人,站在路边三三两两聚头聊天,老城街坊里的生活气息十足。 这里至今保存着一些老式住宅的样子。在白沙巷3号破败的房屋,大门位置全是肮脏的生活污水,往里看去是个大杂院,黑暗潮湿,红砖斑驳,杂草丛生。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