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活着恋爱夜不能寐/非洲人文经典译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南非)辛迪薇·马戈那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此书是辛迪薇·马戈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7个故事组成,按内容分成“打工女人”和“其他故事”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打工女人”中,马戈那刻画了一组为白人女性打工的黑人侍女的群像,并以人物独白的方式讲述了她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出来做帮佣的各种经历,以及她们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与对雇主的万般忍耐。尽管这些女性精明能干又不乏智慧,但不幸的是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部分的主题较之第一部分更加沉重阴郁,主要描写了南非黑人女性尤其是年轻黑人女性惨绝人寰的生活。她们往往与老男人结婚,怀孕生子后,孩子却被强行带走,最后变得精神失常。尽管书中的主人公个个生活艰辛,命途多舛,但马戈那并没有在书中散布悲观主义情绪;相反,她在书中所写激发了人们继续生存的斗志。 目录 第一部分 打工妇女 出走 阿提妮 史黛拉 希拉 索菲 弗吉尼亚 乔伊斯 莉莲 阿提妮的回想 第二部分 其他故事 逃离 一周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 诺思莎 露露 复活节周日那天我去了 内特雷格 玛德珞莫 两个女孩一座城 既然通行证已取消 译后记 序言 非洲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有灿烂 的口头文明,又不乏杰出的书面文学,是非洲不同群体的 集体欲望与自我想象的凝结。非洲是个多民族地区,每个 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仅西非的主要语言就多达100多种, 各地土语尚未包括在内。其中绝大多数语言没有形成书面 形式,非洲口头文学通过民众和职业演唱艺人“格里奥” 世代相传,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 间故事、历史传说等,直到今天依然保持活力。学界一般 认为非洲现代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六十年代 臻于成熟,七八十年代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迎来了非洲 文学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欧洲语言(英语、法语 、葡萄牙语等)与非洲本土语言(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 豪萨语、阿非利卡语、奔巴语、修纳语、默里纳语、克里 奥尔语等)文学并存,有的作家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用欧 洲语言写作是为了让世界听到非洲的声音,用本土语言写 作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非洲本土文化。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创 作,非洲的知识分子奋笔疾书,向世界读者展现属于非洲 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与斗争。研究非洲文学,就是去认 识非洲人民的生活历程、生命体验、情感结构,认识西方 文化的镜像投射,认识第三世界文学、东方文学等世界经 验的个体表述。 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图书出版业推出各区域、各语 种“最伟大的100本书”,如美国现代文库曾推出“20世纪 最伟大的100部英语作品”,但是其中仅3部为非裔美国人 所创作,且没有一位来自非洲本土。即便是获得20世纪诺 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也榜上无名。在过去百年中,非洲 作家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不同主 题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 版,但世界对于非洲文学的独创性及其作品仍是认知寥寥 ,遑论予其应有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在出生于肯尼亚、 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全球文化研究所所长的阿 里.马兹瑞(Ali Mazrui)教授的推动下,评选“20世纪非 洲百部经典’’的计划顺势而出。津巴布韦国际书展与非 洲出版网络、泛非书商联盟、泛非作家联盟合作,由来自 13个非洲国家的16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1521部 提名作品中精选出“百部”经典,于2002年在加纳公布了 最终名单。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由非洲人自己 评选出来的非洲经典作品名单。 细读这一“百部”名单,我们发现其中译成中文的作 品只有20余部,其中6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著,11部 在20世纪80年代(含)之前出版。许多在非洲极具影响力的 作家不为中国读者所知,其作品没有中文译本,也没有相 关研究成果。相对欧美文学、东亚文学,甚至南美文学, 非洲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传播远远不足。 非洲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历史可追溯至晚清,但直到20 世纪50年代才真正起步。这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政 治方面的原因。非洲虽然拥有悠久的口头文学历史,但书 面文学直到殖民文化普及才得以大量面世。书面文学起步 晚,成熟自然也晚,在我国的译介则更晚。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非洲国家逐渐摆脱殖民枷锁,中非国家建交 与领导人互访等外交往来带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洲 文学翻译热潮。当时译人的大部分作品是揭露殖民者罪恶 的反殖民小说或者诗歌,这和我国当时的意识形态宣传需 求紧密相关。70年代出现了一段沉寂。自80年代起,非洲 数位作家获诺贝尔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国际文学奖, 此后,非洲英语文学、埃及文学逐渐成为非洲文学译介的 重心。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关注 非洲文学的自身表现力,关注非洲作家如何表达非洲人民 在文化身份、种族隔离、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的 诉求。非洲文学研究渐有增长,但非洲文学译介却始终不 温不火,甚至出现近30年问仅有2部非洲法语文学中译本的 奇特现象。此外,我国的非洲文学译介所涉及的语种也不 均衡。英语、阿拉伯语文学的译介多于法语、葡语文学, 受非洲土语人才缺乏的局限,我国鲜有非洲本土语言创作 的作品译本。因此,尽管非洲文学进入中国已有数十年, 读者对其仍较为陌生,“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在我国的 知名度也远不及拉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 不了解非洲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非洲文化,无法深 入开展中非文化交流。2015年初,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策划了“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译介工程,并计划经由 翻译工作,深入解读文本,开辟“非洲文学研究”这一新 的学科发展方向。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学院很快成立了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学术组”,协同我校非洲研究院,联 合国内其他高校与研究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着手设计非 洲人文经典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方案。学院决定首先组织力 量围绕“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撰写作家作品综述集,同 时,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办非洲文学研究论坛,引导学术组 成员开展非洲经典研读,为译介与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2016年5月,由我院鲍秀文教授、汪琳博士主编的近 33万字的《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出版。这是30余位 学者近一年协同攻关的集体智慧结晶,集中介绍了14个非 洲国家的30位作家,涉及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哲学等领域。同年5月,学院主办了以“从传统到未来: 在文学世界里认识非洲”为主题的“2016全国非洲文学研 究高端论坛”,60余名中外代表参会。在本次会议上,我 们成立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文学研究中心”——这也是 国内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非洲文学研究的研究机构。中心 成员包括校内外对非洲文学研究有浓厚兴趣且在该领域发 表过文章或出版过译作的40余位教师,聘任国内外10位专 家为学术顾问,旨在开展走在前沿的非洲文学研究,建设 非洲文学译介与研究智库,推进国内非洲文学研究模式创 新与学科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从百部经典名单中剔除已经出版过中 译本的、用非洲生僻语言编写的,以及目前很难找到原文 本的作品,计划精选40余部作品进行翻译,涉及英语、法 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与斯瓦希里语等多个语种,将翻 译任务落实给校内外学者。然而,译介工程一开始就遇到 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仅在购买原作版权这一环节中,就 遇到各种挑战。我们在联系版权所属的出版社、版权代理 或作者本人时,有的无法联系到版权方,有的由于战乱、 移居、死后继承等原因导致版权归属不明,还有的作品遭 到版权方拒绝或索要高价。挑战迭出,使该译介工程似乎 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抱着“20世纪非洲百 部经典值得译介给中国读者”的信念,坚持不懈,多方寻 找渠道联系版权,向对方表达我们向中国读者介绍非洲文 学和文化的真诚愿望。渐渐地,我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看似 不可能闯过的难关,签下一份又一份版权合同,打赢了版 权联系攻坚战。然而当团队成员着手翻译时,着实感受到 了第二场攻坚战之艰难。不同于大家相对较为熟悉的欧美 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对非洲文学迄今仍相当陌生,给翻译 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正式翻译之前,每位译者都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部分译者还远赴非洲相关国家实地调研。我 们充分发挥学校的非洲研究优势,与原著作者所在国家的 学者、留学生,或研究该国的非洲问题专家合作,不放过 任何一个疑惑。译介团队成员在交流时曾戏称,自己在翻 译时几乎可以将作品内容想象成电影情节在脑海里播放。 尽管所费心血不知几何,但我们清楚翻译从来都不可能尽 善尽美,译文如有差错或不当之处,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 者匡正,以求真务实,共同进步。 在中非合作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人文领域的相互理解 也变得越来越迫切,需要双方学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 深层次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在中国文化走向非洲的过程 中,也将非洲经典作品引介给中国读者。丛书的出版得到 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长江学者、院长 刘鸿武教授是国内非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对本项目的 设计、推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王珩书记也持续 关心工作的进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 院院长谭惠娟教授在本项目设计之初就给出了宝贵的指导 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院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的出版是我们在非洲文学文化 研究的学术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随着我们对非洲人文经 典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的深入,今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 与读者见面。谨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中国读者了解非洲文 化、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洪 明 2017年12月于金华 导语 本书为“非洲经典译丛”中的一本。全书由18个故事组成,按内容分成“工作中的妇女”和“其他故事”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的妇女”中,作者刻画了一组为白人女性打工的黑人侍女的形象,并以人物独白的方式讲述了她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出来做帮佣的各种经历,以及她们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与对雇主的万般忍耐。尽管这些女性精明能干,也不乏智慧,但不幸地是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南非黑人尤其是年轻黑人女性悲惨的生活。尽管书中的主人公个个生活艰辛,命途多舛,但作者却没有在书中散布悲观主义的情绪;相反,她激发了人们继续生存的意志和毅力。 书评(媒体评论) 《活着,恋爱,夜不能寐》证实了她为黑人女性 代言的能力,敏锐的笔触时常幽默风趣却又令人痛心 难过。马戈那如此犀利地再现了南非底层女性的悲惨 生活,以致人们几乎认为所讲述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英国《时尚》杂志 辛迪薇·马戈那的《活着,恋爱,夜不能寐》撕 开了悬挂在南非黑人女性生活、恋爱和失落之上的种 族隔离的帷幕,力度之猛烈让人震惊并发人深省…… 面对非人性化的种族隔离,意志和精神最终取得胜利 ,这令人对书爱不释手。马戈那给我们带来了可爱的 人物和让人探究的故事,他们真实可信而且令人难忘 。 一—《黑人书评季刊》 精彩页 夜阑时分,正是美梦胶住双眼,各路善灵恶鬼出没空中之际。云雨刚歇的情侣,碰触之间,欲火重燃。被上帝选中的灵魂,如释重负,告别躯体,驾鹤归去。一问圆形小泥屋内,一个妇女两眼圆睁,躺在铺了草垫的地板上。 她累了,身心俱疲。这种疲倦一股脑儿地袭来让人无法入睡,她被迫重温了过去一天的生活。真是可怕的一天,她再也不想回忆。可是不管如何抵抗,这一天的情形还是浮现于脑海,反反复复纠缠着她,让她想睡睡不着,想忘忘不了。 闭上双眼,她又看到了全部的情景。走投无路了,除非…… 昨日,一如既往,她在听到鸟儿第一声歌唱后起床。天尚未破晓,一天的生活业已开始。她蹑手蹑脚地离开垫子,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婴儿,然后惴惴不安地走向储存食物的纸箱。还好,今早还有足够的玉米面做粥,如果熬得薄一点,兴许还能留点到明天。不过,也不尽然。 起床后,她没有给孩子喂奶。乳汁在减少,还是白天再吃为好。拿起火柴,她到屋外去生火,小屋边上的木头就是燃料。等孩子们醒来,二三脚锅已煮上了东西,早餐已备好。 很快孩子们就吃饱喝足,小的在愉快地玩耍,大的帮忙做一点家务。喂过婴儿,把她背在身上,女人就出发到附近的草原捡牛粪,那里有牛群在吃草。 她把裙子撩得老高,露出光秃秃的膝盖,再把装有牛粪的盆子放在身边,着手干活。先从盆里舀一两勺牛粪,把它们敲在地板上,然后左手撑地,右手缓缓地把牛粪均匀涂抹在地上。动作和人们用刀把花生酱涂在面包片上,或是泥水匠用铲子把水泥糊到砖头上如出一辙。手经过的地方留下了长长的纹样,地板顿时被抹上了新鲜的牛粪绿。她一次抹一点,直至整个地板都被涂上了绿色。暖暖的爱意经由手指蔓延开来,混合着牛粪、水和眼泪,穿过指间,伴着清香,到达鼻孔。 接下来她去河边提水。空空的水桶在身边摇晃,一路歌唱;风吹过,呼呼作响。回来时,她把桶顶在头上,灌满了河水的水桶,不再晃荡。背上的婴儿也一声不吭,安静无语;她刚吃过奶,丝毫觉察不到母亲的焦虑。乳汁正在干涸,母亲担心婴儿的生命将难以为继。 两杯玉米面,两只枯竭的乳房,一只不再下蛋的老母鸡,一间空空如也连生火用的干牛粪都没有的茅舍,还有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提水的路上,女人脑子里净是这些东西,一整天都挥之不去。 现在,她躺着,异常清醒,相同的思绪偷走了她的睡眠和忘性,夺走了夜间少有的独属自己的安宁。 可以去森林里摘些野莓,但在秋天这个季节,野莓并不多。可以到草原上拔些牛羊吃剩的野菠菜,或是挖些草根,但是你必须抢得过巫医。她一天到晚都在琢磨如何让自己摆脱困境。夜已深,可这个恼人的问题还在折磨着她,令她无法闭眼休息。 昏黄的灯光,忽明忽灭,照不到屋子的另一侧。因为白天抹过牛粪,光秃秃的地板闪闪发亮。一个破旧的罐子立在地板上,很久以前,里面装满了果酱、炼乳或其他食品。现在,一块浸过煤油的脏布插在罐盖的孔洞里,正是这么个装置发出了微弱的光,它试图勇敢地划破黑暗,却终是徒劳。 这个女人不到三十岁,和她的五个孩子一起住在这间小屋里。她早早就结了婚,那时候女孩的命运大多如此。她丈夫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矿上打工,一年十一个月都待在那儿。每次他一回家,她就怀孕。假如她把所有的孩子都生下来,假如没有婴儿中途夭折,孩子的数量将会是现在的两倍。 在这个无月之夜,她的思绪异常活跃,脑子一直在思考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让她心惊胆战,又让她感觉轻盈如新孵化小鸡的绒羽。 如果我离家出走,谁来照顾孩子呢?女人思忖着:谁给他们做饭?要是孩子生病了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答案尚未找到,其他问题已迫不及待地挤进脑子:如果我留下来和他们在一起,那我们吃什么?他们当中如果有人真生了病,我又能怎么办?如果我不走,我们会如何? 她的丈夫,只要去了约翰内斯堡的金矿,就把妻子抛到九霄云外。这个女人花了好些年才明白这一点。虽然她对他仍存爱意,但依然难以接受他不能像村里其他男人一样养家糊口的事实。他无法供养妻儿,甚至也没有赡养母亲。这点倒是令她稍感安慰,因为他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他的母亲。事实上,有人会说,他对母亲的爱已超乎常情。 那晚,女人的理智告诉她:“他只有躺在你身边和你做爱时才是你丈夫。” ……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