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城市 文化和报纸的权葳性研究,深度解读和剖析了三者之 间的复杂关系。 ——《时代周刊》 这一时期的美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工业化和城市 化飞速发展,报纸作为媒体,不仅见证了社会的变迁 ,还积极参与其中,为推动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芝加哥论坛报》 “大都会”的形成、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区 域化经济的兴起等一系列改变,都在向我们昭示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给美国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变化。 ——《华盛顿邮报》 在论证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上,本书的研究 无疑是独到而深刻的,它重塑了我们对媒体力量的认 知。 ——《新闻报》
后记 截至20世纪20年代,多年的新闻试验和创新造就了制 作精良的都市报纸,它们已俨然成为城市政治、文化和经 济生活的核心。报纸像血液一样在城市的血管中流动。每 天,报童们都会在街角叫卖;工人在有轨电车的站台上将 报纸搬下来,再由邮递员将其送达城市与郊区的千家万户 。然后,读者坐在餐厅、上下班的列车上、办公桌或餐桌 前,开启他们的读报时间。 在某种程度上,都市报纸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在20世纪 20年代达到巅峰。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家和学者发现,88% 到95~/0的美国人会定期读报。报纸的传播范围比杂志更 广,普及程度也远高于书籍,因此报纸成为这些美国人手 中最受欢迎的读物。这种阅读习惯也跨越了阶层和民族的 界限:1923年芝加哥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其研究对象中, 91%的未完成初中教育的美国本地人以及100%的移民都有 读报的习惯。女性读者的数量在20世纪早期稳步上升,到 20世纪20年代,阅读日报的男女人数大致相当。美国报刊 的人均消费在1929年达到62磅的历史新高。 然而,因为20世纪20年代报纸的发展平稳而安逸,所 以编辑和记者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精力充沛、富于创造 力。他们依旧按照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模式——19世纪末报 纸发展出现动荡,联合报业模式随之出现,都市报纸的发 展趋于稳定——继续发展。 世纪之交过后兴起于东方城市的报纸合并势头贯穿于 两次世界大战的几十年间,小而杂乱的城市小报逐渐缩减 至每个城市只有几家大型日报。《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水牛通讯快递报》《芝加哥先驱检察官报》等这些小报 都已成为历史,城市中现存的报刊名称述说着报纸的合并 过往。由于报纸连锁店和合作伙伴的出现,美国新闻的种 类也有所减少。1919年《芝加哥论坛报》将其业务扩展到 纽约市场,《纽约每日新闻》也借用了《芝加哥论坛报》 的新闻资料,《费城公共记录报》更是与《纽约晚报》彼 此共享所有权。尽管读报的人数持续上升,但可供读者选 择的报纸数量却大幅降低。1920年到1953年之间,拥有一 份以上日报的城市从552个减少到87个。 一系列新建的标志性新闻大厦奠定并稳固了报纸在美 国城市中的支柱地位。世纪之交,《纽约世界报》和《旧 金山检察官报》等一批具有雄心壮志和创新精神的报纸, 都建起了高耸华丽却与城市格格不入的高大建筑。其他报 纸则满足于自己与城市风格相得益彰的实用性建筑。这些 建筑中的大多数聚集在新闻区,比如纽约的公园街、旧金 山的报纸角或者费城的栗树街。这些建筑的聚集加剧了各 报社之间的竞争,因为每家报纸都绞尽脑汁想要发布最引 人注目的新闻标题;也促进了同行之问的信息交流,因为 记者们通常下班后都聚集在同一家俱乐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社纷纷迁址,探索城镇新地段。 找到新的落脚点后,它们的总部大楼坐地而起,傲视群楼 ,成为城市天际线上最为醒目的建筑轮廓。《费城调查者 报》的大楼就坐落在藤街以北地势较低的地区,顶部装饰 着时钟和金色穹顶,在阳光的照射下璀璨夺目。《纽约每 日新闻》的大厦共有36层高,四周簇拥着84盏泛光灯,每 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整座建筑在纽约市的夜空下显得 更加熠熠生辉。 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发起的新总部大楼的国际 设计大赛,最终为它赢得了一幢36层高、顶部带有飞拱的 高楼。新闻大厦落成后,报社会将每天的报纸发行量投射 到楼身一侧的大屏幕上,这是报社在用他们的建筑细节来 向人们讲述所发行的报纸的历史与成就。1924年,在《密 尔沃基新闻报》的建筑上,一条顶部的装饰带记载着人类 的通讯发展史:古埃及人在纸莎草纸上写字、德国的古登 堡印出小册子、机械师们开着一台霍式轮转印刷机等。《 芝加哥论坛报》在其大厅的石壁上刻下了从托马斯-杰斐逊 、米尔顿到圣经福音书上倡导新闻自由的名言。《芝加哥 每日新闻》在它大厅的天花板上也镶嵌上一幅壁画,画出 了庞大的机器和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工人的英勇形象。报纸 华丽而严肃的建筑风格反映出一种崭新的自我意识和严谨 努力的企业形象。…… 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把城市报纸的内容理想化。报纸 编辑有权决定数百万读者应该知道的事情,这一点既有好 处也很危险。可能出于无知,或是出于策略的原因,编辑 可能省略重要的事件,而贬低了其他人。他们的决定为商 业类或两性话题的报道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也对美国文化 和经济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影响。当编辑在他们的文章中加 入本地、国内和国际新闻时,其实是在迫使读者有意识地 接受这些新闻,并为读者创造一个公众知识的基线水平。 联合新闻集团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创造出的共同词汇,以 及由20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体报道所构建起的对美国海外行 动的公众认知,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过去,报纸经受了媒体环境和读者阅读口味的巨大变 化,并经常以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变 化。报纸没有把自己的读者拱手让给杂志,而是开始出版 自己的杂志。当他们担心会失去那些 目录 序言 商业化的新媒体领域 见证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 第一章 公共对话与商业运作的wan美结合 工业变革引发的传播效应 大众角色的颠覆 文化城市的塑造 商业影响力的较量 第二章 都市时代和消费者社会 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 产品与服务:从阶级分明到阶层融合 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服务于大众市场的媒体 塑造现代男女的灵魂 第三章 时代赋予的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的蜕变 见证城市的发展历程 进步时代下的城市改革 开放的社区 城市的品牌 第四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兴起 独特的经济互动模式:郊区连接城区 小城居民的“都市化” 向外延伸的经济触手 第五章 辛迪加推动下的quan球化 密尔沃基的全新定位 报纸的全国化 移民人口的“美国化” 悄然而至的辛迪加模式 寻求平衡:构建新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 后记 注释
精彩页 第一章公共对话与商业运作的完美结合 1901年,英国最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威廉·托马斯。斯特德宣称:“很显然,在报业领域的表现美国要比它同时代的英国同行更出色。”他解释道,“创业初期,不论在新闻、广告,还是在纸张和印刷品方面,美国都拥有更多资源,因此美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忙到比其他任何人都缺乏时间认认真真看本书。然而就算是忙到这种程度,他们也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每天早晚多订份报纸上,而不愿花时间去读圣经。到了周日,如果发现自家门口少了一份卷得像家庭圣经似的报纸,还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新闻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新闻机构也应运而生。斯特德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美国新闻的大标题方案大加赞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的“重磅标题”,大标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让读者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快速搜集信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通篇浏览。他还说,标题还能让新闻内容“更具诱惑力”。“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就像店主在商店橱窗的位置摆放商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做好新闻,不但要讲究如何写好文章,更要在如何利用恰当的标题凸显内容方面狠下功夫。对于一则新闻来说,其核心价值不在于这篇文章是谁写的,而在于如何让该文章变得更加吸引人。” 斯特德认为,在世纪之交,一种新型新闻报刊经营模式在美国各个城市蓬勃发展。印刷速度加快,让批量印刷圣经读本成为现实,由于广告收入的缘故,这些圣经读本的价格也很实惠。对出版商而言,出售报刊不花一分钱,还能收获丰厚的利润,这还是头一回。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城市日报等报刊的价格随之下降,同时印刷量得以增加,发行量也不断扩大,报刊行业影响力也随之渗透到美国千千万万读者的生活之中。可以说,这是美国报刊行业转向大众传媒的过程。 为了满足民众对报刊的大量需求,出版商们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如扩大公司规模,建造新厂房,大量招募新员工以及购买大型印刷器械等。报纸,作为机构,同时也是商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其盈利性、高效性以及庞大的规模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追捧。随着报刊行业的发展,报纸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实际需求,也让“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忙得更是不可开交。城市中的信息越发泛滥,报纸上充斥着各种爆炸性新闻和引人注目的图片,大街上到处都能听到报童吵嚷的叫卖声,还要随时准备面对报刊记者刁钻强硬的采访。 斯特德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词语“商店橱窗”来比喻报纸,因为当时的报纸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商业化。报纸上的文章本身就是可以消费的商品,每一篇都在竞相争抢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当编辑们费尽心思拉拢当地商家并精心制作广告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利用广告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与消费者有关的话题上,这时的报纸就更像橱窗商品了。到了世纪之交,出版商们甚至会把自己的读者受众当作商品加以出售。他们会吹嘘自己读者的数量、财富以及读者的消费习惯等,然后将读者的需求一并出售给广告商。 对世纪之交兴起的新报刊,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但这种新型报刊取得的成功毋庸置疑。快捷、暴利、高效以及内容丰富的报纸已经成为美国城市步入新时代的标杆。这个行业还将公共对话与商业运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完美到甚至连读者都无法将两者截然分开。工业变革引发的传播效应 早在1880年,买一份日报要花两美分,而且只有四页纸,里面塞满了各种信息。当时打印题目用的都是小号字体,内容用的字号更小,分类广告的字体最小,很多时候索性直接省去小标题,腾出最宽的版面留给“最新消息”或者“本地消息”等大标题。只要一有空间,不论在哪个角落,都会往里加内容,如一则奇闻轶事,一组数据或是一则广告等。P17-19 导语 一本超好读的美国转折史,见证1880年—1930年美国城市化变革。 全新视角解读美国经济与城市化的兴起,清晰再现美国城市蜕变的真实图景。 这是媒体力量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场,也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前最后的繁荣。 入选耶鲁大学百位教授推荐阅读书单。 《时代周刊》《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周刊》等知名媒体五星推荐。 序言 1911年2月,美国56个不同城市的报纸上出现了大量 内容相同的广告,上面写着: 我们需要您的观点,请您回答以下问题: 1.你会定期阅读哪些当地报刊? 2.报刊上的社论会如何影响你的观点? 3.通常情况下,阅读新闻栏目时你会相信其中的内容 吗? 4.你最看重哪一类特写或专题? 5.如果可以,你会提出怎样的批评? 6.哪种当地报刊会给你所在社区带来正面影响?哪种 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是当年《科利尔周刊》杂志针对报刊读者进行的 一项国民调查,旨在了解一年来出版行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如果所投稿件能从这56个不同城市的所有回信中脱颖而 出,成为最佳文章,投稿人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金。到截 止日期前的三个月内,该周刊共收到来自美国各地共一万 余封回信。 《科利尔周刊》一开始询问人们会定期阅读哪种报刊 ,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美国城市和家庭都会订阅各种各样 的日报。埃格蒙特·H_阿伦斯在给周刊的回信中写道:“ 这就是真正的美国人,阿尔伯克基人们离不开新闻,新闻 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城市中的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报纸, 很多人早报晚报都会读。”。当然,也有读者抱怨,尽管 有两份(有时甚至是四份到七份)报纸可以选择,他们还是 找不到能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无独有偶,也有人似乎对 这种选择很是痴迷,来自堪萨斯城的柯蒂斯·C.布朗就在 自己的回信中说他偶尔会读一读《华尔街日报》和《邮报 》,经常读的是《星星报》和《纽约时报》。20世纪早期 的报纸上刊登了越来越多新的栏目、广告和专题,读者可 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 尽管《科利尔周刊》举办的活动收到了一万余封回信 ,但大家的观点却基本一致。读者一方面相信报纸上刊登 的新闻报道,一方面又坚持认为这些报道并没有对他们造 成什么影响。他们既鄙视那些从旧金山和纽约报纸上传播 到他们家乡的哗众取宠又耸人听闻的报道,又对这些报纸 所作的调查表示赞赏。他们还清楚地发现从所选择的报纸 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来自匹兹堡的爱德华·布罗 德里克晚上一份《时代公报》,早上一份《纪事电讯报》 ,他说:“因为在我们订阅的七份报纸当中,唯有这两份 ,有一种智者的味道。” 报纸对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亲密的陪伴,也是他们 的助手。马乔利·范·霍恩是《纽约新闻报》的读者,她 喜欢该报周日版上迷人的“布林克利女孩”——这些女孩 子的图片成为20世纪一二十年代很多女性追求时尚的风向 标。她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奈尔·布林克利女士在 报纸上投放的这些图片都经过了一番精心的制作,我还把 很多漂亮的图片裱起来挂在我房间的墙壁上,它们看起来 精美极了。还有费尔·法克斯小姐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 有了这些建议和帮助,情侣们更是掌握了赢得爱情的法宝 。” 长时间待在办公室、家庭和社区的读者认为,报纸让 他们与城市乃至全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广泛。范·霍 恩小姐白天工作,晚上才有时间读报,她这样写道:“如 果不读晚报,我都不知道大城市里发生了什么。”’还有 梅·V.戈弗雷女士,她因身患肺结核,不得不待在家里, 与外界隔绝。但她说,正是有了《纽约时报》才让她与世 界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记者威尔·欧文认为,读者在阅 读新闻时,就像是融入了全球信息网络,成为这个更庞大 系统中的一部分,并能时刻保持鲜活的头脑。1911年,在 《科利尔周刊》的一篇关于报刊调查的文章中,他这样说 道:“我们需要报纸,我们渴望报纸,报纸作为现代世界 的神经将人类大脑的思想和冲动传递到它身上的每一寸肌 肤。” …… 一个城市的报刊发展史不能和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 的发展分开。报纸在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变化,城市的变化 也在不断推进报纸的改革。如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 城市扩张和工业化的时间大致相同。南部和西部的城市发 展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有所不同:南方城市 吸引的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较少,而大多数西部城市并 没有发展密集的城市核心。这些差异使得一些东部地区报 纸的发展似乎与其他地区毫无关联,但南方和西方的报刊 编辑们仍然从他们的东部同行那里借鉴了很多。 世纪之交的报纸混乱无序,杂乱无章,并且内容相互 矛盾。因为编辑们想要编辑出能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文章, 一份简单的报纸既可能包含如何勤俭持家的文章,也可能 包含奢侈品的广告;既有可怕的谋杀环节,也有暖心的英 雄故事;既有某个充满文化好奇心的外来移民社区,也有 在幽默专栏中透漏出的种族成见。用广告撑起来的“特色 ”新闻去补贴“硬”新闻,这两种类型的素材可能完全风 马牛不相及,但这种既矛盾又互补的新闻手段却显得相当 重要。 1880年到1930年,美国人见证了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 ,他们通过读报持续关注和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变 化。通过读报,他们了解到拥入美国城市的移民大军逐渐 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并且正在改变整个美国;通过读报, 他们了解到一种新的进步政治,试图控制资本主义的过度 行为,同时正在管控移民政治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通过 报纸他们还知道了到1920年,美国大部分人口已经从农村 地区迁移到了城市。他们还在报纸上读到美国踏人世界舞 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当古巴和菲律宾的帝国主义前哨 ,后来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横加干涉。 但是,报纸并不仅限于在文中告诉美国人这些变化, 它们更是参与其中,并想方设法让它们的读者也加入进来 。如果人们日复一日习惯性地阅读报纸上各种各样的文章 ,那么几十年后,各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都会发生变化 。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印刷术及造纸技术扩大了纸媒的影响力,媒体开始左右人们的生活;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社会阶层悄悄发生了变化;移民文化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城市的蓬勃发展成为美国繁荣发展的缩影,并默默地影响着美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