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等待优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炎 |
出版社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中前四辑为散文、随笔,均刊发在《都市晨报》上;第五辑为家书,写在十多年前,这里首次刊出;第六辑为写在三四十年前的习作,忝为学术随笔。本书中的几十篇小文,写在不同时间段,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大多是闲暇时光中的自娱自乐,正如古人所说:“偶有文章娱小我”。 作者简介 王炎,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做过工人,教师,公务员。出版过《与教育同行》、《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间》(与女儿合作)等著作。 目录 温馨伴我30年(代前言) 第一辑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怀人篇 母亲的两句话 母亲经营的饭菜 师恩难忘 弥足珍贵的宽容 难忘的小学老师 潇潇情意宛如歌 我们的同学刘方 梦里依稀觅十年 夜半歌声飞炉前 初为人师苦乐记 第二辑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杂谈篇 向前是历史 咱就在这里 文明进行时 养生年代 旅游时尚 微信空间 微信的言与行 认识咱自己 别太当真 何事惊慌 第三辑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记事篇 当您老了 等待优雅 美国的冬天 那年高考 祈盼团圆 四十年的坚守 生物链的启示 宿舍趣闻录 一生情谊 中文不老 第四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篇 成长的困惑 孩子自身是关键 “艺”多也压身 无言的老师 轮流家教须一致 择校的困惑 留学的选择 专业与学校孰为先 孩子“注意”了吗 作文的前提是阅读 第五辑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家书篇 与潇书一:写在前面的话 与潇书二:我们家庭的概况 与潇书三:我们家庭状况分析 与潇书四:关于社会与生活 与潇书五:关于二姑一家 与潇书六:关于学业和未来发展 与潇书七:关于拟出版的散文集 与潇书八:走吧,女儿(附) 第六辑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教研篇 说《诗经·伐檀》中的“廛”“亿”“困 “撰”字新注商榷 释“存想 《史记》和“舒愤懑 谈《孔雀东南飞》中叠字的修辞特征 “高者挂冒长林梢”异解 “去来”别解 “卒”义辨 反义合成词构成辨析 道是“无理”却有情 后记 序言 30年前的今天(1979年),当命运安排我们这90多个 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报到的时候,我们 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怎样的 开始。因为那时,我们有太多的理想、梦想,甚至幻想; 有太多的知识、书籍、学问方面的差距亟须弥补;有太多 的个性和与众不同需要张扬……但那一年、那一天确确实 实是带给我们几十年温馨的源泉,是我们这些人友情、亲 情建立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起点。 30年后的现在,当历史成为一个过程,一切努力、一 切工作即将尘埃落定之时,30年间的相识、相知的温馨, 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组成。并且,这种同 学间渐次沉淀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已 不断转化升华为“不思量,自难忘”的亲情,成为我们内 心最柔软的一部分。 30年后的未来,当命运再一次把我们拉回到命运的起 点,我们将无可避免地面对尴尬与孤独,面对寂寞而漫长 的岁月,但我们内心依然会充满着温馨和感动。感谢30年 前那些改变历史进程,从而改变我们人生命运的历史巨擘 们;感激上苍让我有幸结识这么多才华横溢、善解人意的 同学;感恩30多年中各位同学点点滴滴的理解、帮助和呵 护,你们无微不至的亲情,将使我有勇气、有信心面向未 来,尽情享受生活赐予的种种快乐。 “相识30年”的温馨让人铭记,而工作30年的历程, 同样让人难忘。从1983年大学毕业重新参加工作,到2013 年退下来休息,也刚好30年。细细想来,自己这30年的工 作经历,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涉及广。从大的时间 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在学校、教育部门工作了10年;在市 政府办公室工作10年;在市统计局工作10年。二是跨度大 。从教书到教育管理;从政府行政工作到综合统计部门; 从文科毕业从事教育文化工作,转行到理科的统计工作。 三是经历多。30年间,阅人无数,经历多多。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有涉及社会整体的,也有无数个人的,增长 了见识,丰富了人生。四是收获丰。首先,无论在哪个单 位或部门,都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同 时结识了一大批好朋友,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有良师益 友也有工作中的同事,至今往来不断。其次,无论从事什 么工作,都得到了太多的关心帮助、理解支持。有家人有 朋友,有领导有同事;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仗义执言的 有默默奉献的,至今记忆犹新。 用温馨伴我30年,不仅表达同学相识的幸福感,以及 工作带来的满满获得感,而且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国传统 文化“三”者为多的习俗,想借此表达温馨陪伴了自己一 生!回首平凡的生命历程,可以平心静气地说非常知足, 也可以说无怨无悔。要说的只有感谢和感恩,那些宽容, 那些帮助,那些温馨,那些感动,将会铭记在心,并将时 时温暖着我,激励着我…… 导语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思所想的集结。前四辑为散文、随笔,均刊发在《都市晨报》上;第五辑为家书,写在十多年前,这里首次刊出;第六辑为写在三四十年前的习作、学术随笔。作者将这一本书作为为自己多年人生的总结,也为希望广大读者茶余饭后读之能有所感悟。 后记 有人问一位诗人,“诗不能当饭吃,写诗有何用?”诗 人说,“诗填不满饥饿的肚肠,面包同样也喂养不了饥饿 的灵魂。”在这个物质不再缺乏的年代,何为有用,何为 无用?恐怕很难说得太清楚。不过,能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无 用之事里自得其乐也是一种享受和境界。本书中的几十篇 小文,写在不同时间段,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大多是闲暇时光中的自娱自乐,正如古人所说:“偶有 文章娱小我”。如果它们还有点用,还有点光亮,还能给 人一点温暖,那足以令人欣慰。 本书中前四辑为散文、随笔,均刊发在《都市晨报》 上;第五辑为家书,写在十多年前,这里首次刊出;第六 辑为写在三四十年前的习作,忝为学术随笔。借此机会, 我要感谢女儿潇潇,在工作极度繁忙的关键时期,仍关注 本书并资助出版;感谢《都市晨报》副刊部和滕小笠女士 的大力支持;感谢老同学罗时嘉和矿大出版社侯明先生为 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还要谢谢家人一 直以来的理解支持;谢谢各位老同学一路不懈的陪伴;谢 谢各位同事、朋友一以贯之的关心帮助。 今年,是我步入大学四十周年,特以此作为纪念。 2019年2月 精彩页 可能是曾经教过几年书,从事过一段教育工作的缘故吧,每当同学相聚,同事相见,朋友相会,总是被问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今天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迅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说实在的,面对不同的家庭和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孩子,这还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它却促使我思考了很久,想起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曾经讲过的两句话。 那还是1964年的秋天,在经过识别颜色和从五十倒数至一的“入学考试”后,我成为了祠堂巷小学(现鼓楼小学)的一名新生。那时学校离我家很近,9月1日开学第一天,母亲送我到学校报到。一路上我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迎着阳光默默地走着。快到校门口时,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进去吧,好好学习,将来要去上大学。我抬起头似懂非懂地看着母亲,她的眼神亲切而坚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大学”这个名词,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大学”,从此铭刻在心中。就是这句话使我在之后的岁月中,虽然经历了十年“文革”的痛苦折磨,经受了高中毕业必须“上山下乡”的折腾,艰难体验了挣钱糊口的临时工生涯,但无论境遇如何悲苦,自己内心渴望读书、继续求学的目标从未泯灭。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自己在历经两年多与好友没日没夜的恶补后,又受到了1977、1978两年因未下放而不许报考的无情限制;在文化课成绩考试过关后,又面临着让人提心吊胆的政审、体检等等。自1964年算起,直到十五年后的1979年,我才通过第一次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步人大学校门。 母亲的第二句话是在“文革”中说的。当时由于家庭人口多,家境一般,加上兄弟姊妹大多生长在困难时期,体质较差,我和妹妹先后患上了肺结核病。为了尽快治好病,每天放学我都要和妹妹到母亲所在的医院去打青霉素。有一天,在打完针和母亲一起下班的路上,她摸着我的头说:你身体不好,将来不要学抽烟。看着母亲认真而严肃的表情,我默默地点了点头。从那之后的几十年间,无论是公开场合的迎来送往,还是私下亲朋好友的聚会,面对太多太多的相邀相劝,面对无数困惑与不解的眼神,我也始终未加入到吸烟的大军中。我知道,至今没抽过一次烟,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在我心里这却是母亲的信任和自己的承诺。 母亲是职业女性,一生辛劳为生活奔波,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谈不上完美,甚至有些过于传统。但有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小事不唠叨,大事不放松;宁愿钱吃亏,别叫人吃亏。不论工作生活、学习健康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以至于除了母亲给我说过的两句话外,在我的印象里她再也没有对我进行过什么专门的“教育”,提过什么具体的要求。甚至在我小学二年级随母亲去牌楼市场买菜时,弄丢全家人一周的二元菜金;上小学四年级时,丢失了第一次使用的一元一支的钢笔;成人后,做出人生的困难抉择时,母亲都没有指责、劝说过什么。再看当下,每家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期望、学校的攀比、社会的竞争系于一身,使得许多家长时时处在焦虑之中,于是对孩子讲得太多,教得太多,要求得太多,而孩子们只能是身心疲惫,无所适从。实际上,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以至将来的成才与否,真的与父母说的多少没有太多的关系。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