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一、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 第一章 漫说上下三千年 夏商周的教育学制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秦汉时代的学官与学术 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与学阀 北朝的文化与教育 隋唐开科取士的考试制度 唐宋时代考试策论 唐末五代到两宋 两宋的守文弱主 宋代的书院 宋代理学家们开了孔家店 两宋的儒林和文学 明清的四书和八股文 明清理学的道德禁锢 明清文化的演变 文艺复兴时的明朝 清代文化教育的剧变 第二章 新旧文化交替的代沟 民初三十年的文化教育 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形势和人文 万众一心团结难 大计持平筹策难 人文荟萃的川蜀 二、漫谈教育 第一堂 开场白 千字文的学问 立德立功立言 家教与母教 教育先要知性情 先天禀赋后天影响 第二堂 教育要注重文学 化民成俗的师道 什么是意志精神 第三堂 办教育的人们 教导孩子感恩 品德问题 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 师才难得 旧教育的教法 三、对学生家长研修班讲话 第一堂 乱世出圣人 十六字心法 孔子一生的修养 大学提出的方法 第二堂 社会文化变乱的时代 让孩子能自立 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 学佛应以佛为师 四、对学生家长讲话 第一天 请注意两本书 三纲——明德 亲民 至善 八目——八个方向 格物 知定 第二天 生死问题 认清名称含义 谁能掌握自己的生死 修行初步——诚意 正心 知止 保持文化的女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 达摩与格物之道 第三天 生于忧患的我们 生于安乐的你们 打坐念佛为什么 有义语无义语 富兰克林十三条 咒语 打坐切忌 五、对学校新生家长讲话 第一堂 适才适性人贵自立 聪明难糊涂亦难 平安是福 第二堂 办教育要牺牲自己 孩子自有选择 真正的教育精神 第三堂 古代考试制度 现代学店式的教育 结合新旧教育的实验 己立立人 自利利他 六、对学校教师讲话 第一讲 人生以什么为目的 学者效也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古代教育的目标 教育是人性的问题 罚或不罚 打与不打 第二讲 再谈人性问题 再说性善性恶 人之大欲何处来 讲七情 七、对学校教师第二次讲话 “学成文武艺”的目的 教育无用论 实验学校的宗旨 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一个孩子的来信 注意腰的力量
导语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亲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内容发人深省。其后,他随缘讲课,内容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或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与前文合为一体,南师亲自定名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以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万载,文化渊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世界瞬息万变,炎黄子孙又该何去何从? 本书为南怀瑾于廿一世纪初应各方邀请之讲课记录,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凸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