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正午故事,界面新闻子品牌,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一个原创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我们希望能避开热点和新闻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 本期《正午》打破传统的文体分类,用故事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财富和成功。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就是这些尝试的例证。 作者简介 正午故事,前身是“界面·长篇”,创建于2014年9月,隶属于界面新闻旗下,是互联网上的非虚构原创平台。 正午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希望能避开热点和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这些暗藏于时代浮层之下的故事,将交给一群拥有才华和激情的作者去叙述和记录,并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有些是文字,可长可短,有些是影像和美术、音频或其他多媒体。我们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流传下去。 目录 自我 2017,我采访了十一个记者 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 我参加了一场名校相亲会 鸡饭情深 我在养老院陪护母亲的七天日记 十八个都柏林人和他们的乔伊斯 春秋 顺德鸟叔二十年的苦与乐 穿云箭上的手工耿 我总恐惧自己不够深刻:记者手记 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 吴宇清的决定 看守所里的精神病人 海外买房记 乞丐的歌单 跨越阶级和人接触:记者手记 天山摇摆客图卷 下花园没有花园 传奇 真假玉猪龙 王海与十个征婚的女人 凶犯追缉二十二年 明暗之间:记者手记 我们 被遗忘的女子图鉴
序言 书中的一页金子 文_郭玉洁 到这一期,是正午系列的第七本了。虽不是一年一轮 ,但是“七”这个数字,也足以让人叹息。文化生产,最 怕自我重复,创造力和锐气消磨,势不能穿透纸背,浪费 你我的时间——一些读者已经如此批评了。 回想正午第一期出版的时候,采用了轻型纸,据说当 时中国还少见,但我们都很喜欢,它解放了现代人荒于练 习的手臂,在和手机的竞逐中,使纸质阅读变得比较轻易 。第一期,也是同事们的厚积之作,许多文章体现了对所 谓“非虚构写作”的思考。像纸一样,它是“轻”的,不 同于常见的媒体写作,要写得轻盈,角度更巧,行文更快 ,更好看。轻,也意味着在现实层面之上微微漂浮,漂浮 中却离人的心灵更近一步。同时,它当然是重的。毫不犹 豫地撞击现实(尤其是那些未被书写的现实),进入混沌 无名的生活,在混沌中,雕塑出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 金子一样的生活的内核。 轻如飞鸟,重如金,这种轻与重的结合,成为我们最 理想的文风。得承认,这很难。鸟的飞行靠翅膀的高速振 荡,雕塑中需要灵巧的手指。轻与重,经常失衡,更常被 误解。这和写作技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写作 ,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 常有人问,你们的文章里为什么要出现第一人称“我 ”?——这违背了新闻写作“中立、客观”的原则。可是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通常困于室内, 每天最大的运动量来自手指,通常年轻,通常生活苍白, 阅历来自书和影像,最大的痛苦是失恋。而写作对象(他 们)是谁?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有时火车、飞机可达 ,有时是无法跨越的金钱、地位。我们无法假装这些距离 不存在。 如果说写作的左右两端,一端是去除自我的客观写作 ,一端是自我沉溺(所谓盯着自己的肚脐眼),而我们的 写作处于中间,是一场从自我通往他人的旅行,旅程来回 往复,在迷惑中折返,鼓足勇气再出发,在误解中深入, 省思,最终意识到我们共处在一个大的、歧途丛生的世界 中。虽是歧途,在那些交叉点上,藏着你我共通的秘密。 这并非我们的创举。在漫长的文学传统中,我们只是 不小心的追随者。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多少都是社恐患者 ,记者这个行业最大的福利就在于:强迫你去理解他人。 而文学提醒你,别忘了自己。 在第七期,我们打破了原来的文体分类,试图再现这 样的旅程。从写作者“自我”的故事出发,走向他人,呈 现日常生活的“春秋”,都市的“传奇”。书写了他人故 事之后,几位记者写了手记,丈量自我和报道对象之间的 距离。其中一篇《乞丐的歌单》及手记,在我看来,也是 本书中最有趣的文章,它表明了这一旅程有多困难,几乎 就是另一次穿墙而过,但它又是多么重要,多么有魅力。 它的魅力就在于未完成的、开放的状态。保持试探,保持 对话,人与人之间是有可能相互理解的,虽然艰难,但那 是可能的。墙倒塌的时刻,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这一次,让我们回到“生活”。在它沉重的内核中, 有爱、恨、苦难、孤独、荒谬……也有勇气、坚韧。那就 是书中的一页金子。
导语 《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 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凶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 书评(媒体评论) 谁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别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选择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亲密关系中相互的理解、妥 协和爱,会让另一方活得有尊严。 ——罗洁琪 写犯罪故事像把生活的另一面翻开,让我看到阳 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而我身处其中,在 或暗或明之间,不知何时也会被这晦暗吞噬。我能做 的,就是把它们写下来,既是记录,也是对峙。 ——李纯 她说,我心中一直有个理想,这个理想支撑我从 小到大、到老——我真的追求一个没有饥饿、没有贫 困、没有不平等的人间。 ——郭玉洁
精彩页 2017年,我因偶遇了一场沙尘暴,莫名其妙地成了网红。有很多记者采访我,我接受了其中11位。因为人都是互相尊重的,他们采访了我,我也采访了他们。 这11个记者中,老家在四五线城镇的七个,其中女性三名,男性四名。剩下的,来自发达农村的一个,来自发展中农村的三个。农村出身的女性一个,男性三个。和名人蔡崇达在《皮囊》中写的一样:中国的媒体是小镇青年撑起来的。 就好像食物链一样,大城市人不干的活,小城镇青年干。小城镇青年不干的活,农民工全干。这几个记者,都是新新青年,年龄小。最大的30岁,最小的24岁。 这11个青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四位来自农村的记者。因为我和他们出身相同,我们在一起时,说的话多。 先从第一位来自发达农村的记者谈起。我叫他刘兴,他30岁,来自一家民营媒体。他从本省排名第一的大学毕业,从业快十年了。刘兴对我说,他特别能吃苦,也很会赚钱,已经在一线城市买房了。有一次,去一个新闻事件现场,现场已被武警严防死守了,进不了一个人了。但他需要新闻图片。他背上摄影器材,从一楼的下水管道爬到七楼的楼顶,拍到了图片。 他为了取得我的信任,先和我聊了会儿傅山的书法、屈原的诗。《楚辞》《诗经》……把我震得脑子嗡嗡响,才切人正题采访。 第二位记者,我叫他韩山吧。他来自发展中的农村,也就是贫困的农村。他脸长得胖,手也长得像包子,圆鼓鼓的。他毕业于全国排名第一的大学,在国营媒体上班,是文字记者。 他很聪明,用了我不会拒绝的方法,约到了我。 我们在黄昏见了面。那条街上没有咖啡店,我们想找个饭店坐下来谈谈,可每个饭店里的声音都比菜场嘈杂。最后,我们坐在一家写着“正在装修”的店铺门口的台阶上,开始了采访。 可是,我发现,他对采访并不热衷,只是呆呆地望着天上缓缓升起的下弦月。有一搭,无一搭地和我说话。 他说他心情一直不好。他上大学时,父亲以他为荣。逢人就说,儿子考上了全国第一的大学。可他大学毕业后,挣的工资也不高,他父亲现在也不喜欢他了。 他不需要和我见面,就能写好报道。可他们杂志社规定,要发稿必须要见到采访对象。所以,他才想了办法和我见一面。 我说:“你爸爸这人不咋样,太势利了。”他生气地瞪了我一眼。我知道,我说错话了。他爸爸不好,只能由他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想向韩山道歉,可年龄大了,又拉不下脸说抱歉了。 于是,我陪他看了看天上的下弦月。和他一起发了一阵感慨,说在北京买个房子,就好比登月一样难。 然后,就挥手再见了。 第三位来自农村的记者,是唯一的女孩,也是贫困农村的。小女孩是从本省排第一的大学毕业的。她很聪明,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当她望着你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无所遁形。她长得和少年的我一样。 我平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脑子里给自己设置一个“静音”模式。因为,我个子矮,只有一米五。人家都比我个子高,目光平视过去,根本看不见我。我就像穿了神仙发的隐身衣。因为是隐身的,便不能出声。所以,我为自己设置“静音”模式。 这次,面对这个也不怎么说话的记者女孩,我看到了少年的我。我决定补偿少年的我,我的少年天天在过苦日子。 于是,我把脑子里的“静音”模式,转换成“万言千词”模式。我对这个叫李兰的女记者说了五六个小时的话。说得词源倒流,滔滔连篇。全是侃侃忠言。我一直对着李兰记者说到“口干舌燥,词源枯竭”的状态。 我积极配合了李兰记者的工作。 这四个出身农村的记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安。他也是出身寒门,从本省排第一的大学毕业,在民营媒体上班。 他长得像闰土。朴实中带着傻气。他是做视频的,今年28岁,已结婚了。 我说,你真不容易呀,农村出身的孩子们说媳妇多难呀! 他说:“对呀!”他媳妇太好了,没要求买房,也没要车,就和他结婚了。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