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章 冲龄践祚 1542年一1548年 第二章 少小在法国 1548年一1559年 第三章 孀居的王后和在位的女王 1560年7月一1561年8月 第四章 回到苏格兰 1561年8月 第五章 巨石滚动 1561年一1563年 第六章 政治新娘拍卖行中的热闹 1563年一1565年 第七章 再嫁 1565年 第八章 霍利鲁德的险恶之夜 1566年3月9日 第九章 忠诚的叛徒 1566年3月一6月 第十章 难以穿越的密林 1566年7月一圣诞节 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 1566年、1567年 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 1567年1月22日一同年2月9日 第十三章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1567年2月一4月 第十四章 走投无路 1567年4月一6月 第十五章 废黜 1567年夏 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 1567年夏一1568年夏 第十七章 流亡女王的套索 1568年5月16日一6月28日 第十八章 套索收紧 1568年7月一1569年1月 第十九章 幽居 1569年一1584年 第二十章 最后一圈 1584年一1585年 第二十一章 走向结局 1585年9月一1586年8月 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矛盾心理 1586年8月一1587年2月 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1587年2月8日 独幕喜剧 1587年一1603年
精彩页 诞生不到一星期的玛丽·斯图亚特成了苏格兰的女王。她生命之初,便显露了她一生的本初规律——往往太早,还不会喜悦,她就接受了上天的慷慨的赐予。1542年12月的一个阴霾的日子,她生在林利豪堡。当时,她的父亲詹姆斯五世躺在邻近的福克兰德,正处在弥留之际。国王今年三十一岁,却已被生活压倒,在权势和斗争中心力交瘁。他是一位真正勇敢的人和骑士,生性热爱生活,极其崇尚艺术,_卜分喜欢女人,深受百姓拥戴。他不时微服出访,参加乡间的节庆,同农民一道跳舞、开玩笑;他写的歌谣长久流传在他的社稷之邦。但他出身于一个倒霉的家族,是一个倒霉的继承人,生活在一个难以驾驭的国家,又适逢一个混乱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气势汹汹而厚颜无耻的邻居亨利八世怂恿他在国内实行宗教改革,詹姆斯五世却始终忠于天主教。苏格兰的贵族一贯要把这位乐天而平和的国王拖进战争和内乱。他们趁机利用了亨利八世和詹姆斯五世的不和。詹姆斯死前四年——在他向玛丽·德·吉斯求婚期间——就已经看得很清楚,面对那些穷凶极恶、一意孤行的氏族,如果迎合不了他们的心意,那么,当个国王是非常的窝囊。“夫人,”他以令人感动的真诚写道,“我才二十七岁,但是生活已经让我深感沉重,同我的王冠一样。……我幼失怙恃,落入野心勃勃的贵族手中。势力强盛的道格拉斯家族挟持着我,我对这个姓氏至今深恶痛绝,一想起就痛恨不已。恩加斯伯爵阿奇博尔德,他的弟弟乔治,和他们全体被放逐的族人无休无止地挑唆英国国王同我作对。那位国王在我的国家里无孔不人,到处搞见不得人的许愿或用黄金收买,没有一个贵族不曾受到他的勾引。我时时刻刻顾虑我的安全;同样,我时时刻刻顾虑我的旨意被人玩忽,公正的法律被人蹂躏。这一切,都叫我忧心忡忡。夫人,我期待着你的支持和忠告。我虽然没有任何经费,只有法国国王的帮助和我的腰缠万贯的僧侣们区区几文的施舍,却仍想翻新我的城堡,修葺要塞,建造舰船。但是我的男爵们把一个想真正当家做主的国王看成冤家对头。我担心,尽管有法国国王的友谊和他的军队的支援,尽管百姓对我忠心耿耿,我仍无法迫使男爵们就范。我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在我的国家匡扶正义与和平。我认为我会成功,只要我的贵族们没有强大的外援。英国国王不断在我们之间搬弄是非。他强加给我的国家的异教,毁了各个阶层直至僧侣和平民百姓。我和我的列祖列宗自古以来依靠的唯一力量是市民和教会。我暗自问:他们还会长久做我的支柱吗?” 这真是一封卡珊德拉。的信。不祥的预言一一应验。还有其他许多更加严重的灾难落到国王头上。玛丽·德·吉斯给他生的两个儿子都死于襁褓之中;詹姆斯五世正值盛年,却还没有后嗣能够继承那一年年叫他越来越吃不消的王冠。最后,桀骜不驯的男爵们把他拖进一场战争,同强大的英国开战,然后在节骨眼上又叛离了他。在索尔韦海湾,苏格兰不仅吃了苦头,并且尝到了失败的耻辱的滋味。被氏族首领们抛弃的军队几乎没有抵抗,怯懦地望风溃逃;而国王这位勇敢的骑士,在这痛心的时刻,并没有同异族的敌人交锋,而是在同他的死神搏斗。他在腻味的生活和无聊的斗争中耗尽了精力,在福克兰德卧床不起,挨受着热病的煎熬。 1542年12月9日是个阴沉沉的冬日,窗外弥漫着浓重的雾,一个使者在福克兰德堡的大门外敲门。他是来给垂死的、痛苦不堪的国王报信:他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女继承人。但是,詹姆斯五世空荡荡的灵魂中已经容纳不了欢乐和希望。为什么不生个儿子,生个男继承人呢?……死在眼前,他处处见到不幸、破灭和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的王位由女人而得,也由女人失去。”他无可奈何地说。这句抑郁的谶言是他的最后一句话。他翻身向里,再也没有应声。几天后他被安葬。于是,玛丽·斯图亚特还没有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便成了女王。 然而,出生在斯图亚特家族,并且又是苏格兰女王,这就意味着要遭受双重的诅咒。斯图亚特家族中没有一个人能够顺遂而长久地坐稳过王位。两位国王——詹姆斯一世和詹姆斯三世被弑,另外两位——詹姆斯二世和詹姆斯四世则战死在沙场;而他们的两个后裔——这个还不知世事的女婴和她的嫡孙下场则更惨,竟在断头台上引颈受戮。这个阿特柔斯家族。 P1-3 导语 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像她那样让人创作出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300多年来,她不断地吸引着作家和学者,总是以永久的魅力让他们去再现她的形象:也许没有哪个女人在作家笔下有那么大的差别,有时说她是杀人犯,有时说她是殉难者,有时说她是愚蠢的阴谋家,有时说她是圣洁的人。斯蒂芬·茨威格对真假莫辨甚至完全相反的历史材料,不带派性偏见,客观取舍,深入人物内心,并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重现了一个女人、女王、断头女王的动荡波澜的一生。 序言 如果说,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事情用不着细细思量 ,那么,谜却能激发创造性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扑朔迷 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待我们不断更新我们对历史的 理解阐释。历史问题有时具有谜一般的无穷无尽的魅力, 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例子。在历 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引出了如此之多的著述 ——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三百多年来,她没完没了 地拨动作家的心弦,吸引学者的兴趣。她的形象至今仍然 以不减当年的力量揪住我们的心,时时要求着推陈出新的 再现。因为,一切混沌理所当然地追求明晰,一切黑暗向 往光明。 玛丽·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有许多人致力于表现及 解释;但种种努力,纷繁而矛盾百出:有人说她是杀人凶 手,有人说她是女中英烈,有人说她是笨拙的阴谋家,有 人说她是圣洁的无辜者,似乎未必有另一个女人会在众人 的笔下表现出如此的不同。但是,说来奇怪,她的各副面 貌之所以如此大相径庭,并不是因为留传至今的材料贫乏 ,却是因为材料浩瀚得让人茫然失措。保存下来的文件、 记录、证书、书信和笔记数以千计——可不是一年半载, 而是三百多年了,一批又一批的审判官,洋溢着一浪又一 浪的热情,宣判她有罪或无罪。但,我们研究史料愈是认 真,就愈加发愁:各种历史证据居然根本不足为凭(艺术创 造当然也是如此)。任何一件文献,尽管它的悠久历史经过 周密的考证,尽管它是货真价实的归档材料,却保证不了 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时几位史家 的记载中,却有南辕北辙的出入。此种情形在玛丽·斯图 亚特一例中似乎尤为显著。在这里,每有谴责,必有辩解 ;每有一个“是”,必有一个“不”同它颉颃,两者各有 文件为证。真理和谎言共生,事实和虚构并存,难解难分 ,以致实际上每种观点都可以做到言之有据。如果你想证 明玛丽·斯图亚特预闻了谋杀亲夫,有几十份证词可以供 你使用。如果你想支持对立面,证词也不成问题。她的任 何一幅肖像都有现成的颜料。流传至今的材料既是如此芜 杂,倘若再掺入政治偏见或者民族主义,那就更成了彻底 的蓄意歪曲。人处在争论生存还是毁灭的两个阵营、两种 思想、两种世界观之间,都抗拒不了诱惑,非得参加这一 边或者那一边,确认此是而彼非,或诋毁此而赞美彼。这 是人的天性。倘若像这桩公案,列位著作家多半各有归属 ,分别属于交锋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种世界观,那 么,他们的片面性是势所必然。总之,新教的著述者把一 切罪过都诿之于玛丽·斯图亚特,而天主教徒却归罪于伊 丽莎白;英格兰人除了少数例外,都把玛丽描绘成杀人犯 ,而苏格兰人则把她说成是受害者,一身清白而横遭卑鄙 的诽谤。关于“首饰箱信件”,争论更多。一些人赌咒发 誓说它真,另一些人指天誓日说它假。一句话,在这件事 上,连鸡虫得失的事情都带有派性的色彩。所以,一个既 非英格兰人又非苏格兰人的作家,超然于这种血缘关系和 利害关系,或许能够比较客观而无成见地评说一番;一个 有热烈的兴趣而无派性偏见的艺术家,或许更能够理解这 出悲剧。 即便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断言他所知道的玛丽·斯图 亚特生平种种行状都是不容置疑的真情,那也是过于大胆 ,叫人不能原谅。其实,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是某种最大限 度的可能性,甚而至于他以他的全部智力和良知认为客观 的观点,也难免带着几分主观性。史料成了一本糊涂账, 他只能从糊涂账中去探究真相。当时诸人的叙述如此抵牾 扦格,故而他对于这桩公案,在每一细枝末节上都不得不 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不管他的选择是多 么小心谨慎,在某些情况下,最最老实的做法莫如在他的 裁断后面打上个问号,承认玛丽·斯图亚特这一或那一事 迹至今茫无头绪,无可钩稽,大概永无大白于天下的一日 。 因此,作者向诸位奉献这部试作时,抱定宗旨决不采 信刑讯及其他威吓和暴力手段逼供而得的证词:实事求是 的人决不会指望和依靠屈打成招的口供,把它当作可信的 材料。间谍和使臣(这两者在当年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同 样如此,经过极其过细的选择才偶见于本书。本书作者对 每一份报告都采取存疑的态度。倘若本书作者认为那些十 四行诗以及大部分的“首饰箱信件”真实可靠,那是他把 种种情状再三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参照了内在性格方 面的因素。凡是文献中有两种相反说法的,本书作者对每 种说法都要追溯它的来源和政治动机;如果必须选择其中 之一,总是酌量这种或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玛丽· 斯图亚特的性格。这是本书作者的根本准则。 因为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不是个谜,它的矛 盾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发展上,内在的本质却是完整的,从 头至尾都是鲜明的。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给人印象极 深、能进发出强烈的喜怒哀乐而又为时极短的少数女性, 属于那种光辉灿烂而昙花一现的女性,不是那种逐渐凋谢 而是仿佛只在一种激情的熔炉中一次燃尽的女性。二十三 岁以前,她的感情始终像水波不兴的溪流;而往后——从 二十五岁开始,她的感情也并未汹涌澎湃。唯有那短短的 两年,风暴骤起——原本平淡无奇的命运成了一出古典悲 剧,一出伟大而又气势磅礴的悲剧,类似《奥瑞斯忒亚》 。。唯有那两年,玛丽·斯图亚特作为一个真正的悲剧人 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两年的狂飙使她超越了自己,在不 可遏制的冲动中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因此而永垂不 朽。她的激情扼杀了她心中一切人性的东西,而她的名字 之所以至今仍活在诗歌和争论中,却又只能归功于她的激 情。 内心生活异常浓缩,全部都是绝无仅有的瞬间爆发, 这决定了玛丽·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 的任务是再现这条大起大落的曲线,并且表现出它的独此 一家的个性。所以,她一生的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近二 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与她悲惨的激情 喷薄而出的两年时间相等。作者如此剪裁,但愿诸位不以 为恣肆。入的一生中,内心时间和外部时间在一定条件下 才会吻合。对于心灵,唯有感受的充实方能作为计时的尺 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冰的日历,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 内心计算逝去的时光。在感情的陶醉中,怡然地挣脱了束 缚,受到命运的福佑,人能够在一瞬间淋漓尽致地领略人 生;尔后,弃绝了激情,又沦入一片空白,苦熬着永无尽 头的岁月,伴着憧憧幻影,陷入荒漠般的空虚。正因为如 此,在往日的生活中只有那些紧张激动的瞬间才留下了痕 迹;正因为如此,生活唯有浓缩成瞬间,唯有通过瞬间, 才能够真实地被描述出来。一个人,唯有焕发出精神力量 ,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 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
内容推荐 玛丽·斯图亚特的一生饱受争议。出生6天便继承了苏格兰王位,16岁时获得法国王后、苏格兰女王、英格兰女王三顶王冠,荣耀至极。19岁亲政苏格兰,后因苏格兰宗教矛盾的激化以及涉嫌参与谋杀亲夫而引起苏格兰贵族的反对。25岁遭废翩逃往英格兰,却被其表亲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囚禁。在长达近20年的囚禁后,被判处死刑,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被推上断头台的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