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策藜笔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建群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建群,山东烟台人。学者,国学家。旧学根植,博洽该识无荒馁。精擅辞章古文国故,邃于文博书画、杂项等鉴定、擘析一应。工诗弈长铁笔。敷畅岐黄,早年悬壶执业。
非三教中人,然终不免濡染。狃于传习,侔古人注释、阐解要籍数种;有小说散文等各式文学作品,散见于海内外报刊。研考著作称通擅。
撰著《袁枚散文选精注绎》《庄子所以》《围棋常用术语·格言图解》《陈建群医案》等十余部。
现为云南省收藏家协会顾问、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后记
此拙《策藜笔丛》所收文章,循古例,主要为散文形
制。2014年年底结集。大约少小自1961年起,即自拟题作
文,搦管断续迄已五十余年。“少作”自不敢示人,得有
自知:因年龄限制,少阅历,乏知缺识,“省得甚么”。
无晋代王弼般天才;就古文论,有未忍弃,视不为慊然硶
陋者,为忆念计,酌录数则。
余退休前,执报刊文艺编辑业(早年曾做过中医),
写作为业余。今百病缠身,有亲朋师友建议,就不才日素
所思所学所蓄部分文字结一集“沉淀”,或有裨益于时及
后代,不然太可惜。拙文编定,因我甘自淘汰,仍手工写
作,不懂电脑微机,为便出版,那手稿得请专业人员输入
“幽盘”——幽富之盘。出纸样校改,编稿时未觉,忽对
自己所搞文有了“发见”。
余一向认为,人自一出世,其今后之体魄、性格、禀
赋、智力(包括所谓“情商”),都已先天既定;后天之
成长,只是一个增损裒益,或日见其进而臻成熟,或日趋
委顿而步退婴之过程。不才十分幸运,出生于战争年代末
梢,——也曾由小姨母抱了藏于桌下躲避白天而降的炸弹
;很快天下“太平”,再未经对自身——他人未敢论——
之惨烈、流血、死亡(“文革”另论)。可能缘于与生俱
来,善良、敏感、悲天悯人(?),不自觉中,自幼于那
一草一木、一啄一饮,喻合万物,视之似皆具生命。数十
年来,文章表述竟几乎一以贯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品度艺术。粗略言之,即为“主题”。
蒿日对限,黄钟毁弃之后,“辞不足不可以成文”(
韩愈:《答尉迟生书》),知人知文知品度,今人大多不
能。而于社会金字塔中自身定位,多有不由自己、不自知
处。却也有明察明知明智人。譬如清代,有人厌恶地捏了
鼻子去考得“秀才”功名,即“绝意仕途”,为的是秀才
见县官再不必下跪。人生确有不得已处。
这里,谨向胡平社长、刘大伟社长、赵石定社长、张
平慧总编辑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18年3月干不争簃
目录
随遇行停
看那芳草
不言之蹊
车向延安行
沧桑说
“如如不动”
珍贵榧木盘
樟树的联想
窗下一片苦丁香
遥祝那片沙棘林
剑麻印象
“人何以堪”
“前朝货币”
另类悲哀
无知·无畏及其他
抗浪鱼的故事
雄险小三峡
游柳侯祠浮想
有感范仲淹
漫议诸葛古隆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纳西舞乐之乡”听乐记
泼水节在橄榄坝
石林随笔
响山怪坡
西山“龙门”记
怒江峡谷“澡塘会”
拉祜族的跳笙
曼勐人——一位边防军官讲的故事
撒尼人的歌
溪水流不尽
令人落泪
糖葫芦
上学
弹壳
忆旧蟋蟀谈
寻觅少年时
“黎韦文章写得好”
懦者难有功
读脸
行医与习文
台地·数轴
——目下自拟态
“幸运”说
来自大自然的诗人
——访藏族诗人饶阶巴桑
有缘“山海丹”
阅读
珍版藏书
书籍可慰心
惜书
读《石缝》
得苴却砚材小记
淘得扶桑旧棋书
矿晶奇石
《炊烟飘香彩云南》掌门人导语
园林絮语
猫事
流萤集
功在本源
中甸小记
自评诗
控弦赋
古琴赋名并铭
游螺峰山赋
游金殿记
游西山记
铭二首
赞一首
铭椭圆澄泥砚
题澄泥砚
自撰印文
绘豕石记
有石累人记
春声赋
江东坡月记
吊屈子文
蛤蟆赋
劫感录
斥鸡文
牛哀
俾长女橄榄
有知珠椟者
封大碱备忘
杜鹃谑赞(有序)
告梁上君子文
非瑞兆
本溪水洞
一发
“垭口”小记
不争簃
呵冱瀹艺
独到之“静”
浮滑无艺术
《隐几诗话》自序
《平居诗稿》序
《幸逐流年》序
《云南收藏》发刊词
孩子的歌
茅盾先生之功底
作家·文人
怪胎
文人品格笃实为高
第五代诗炮制妙法揆要
《写给橄榄和阿弟的童话》后记
《蟋蟀法官》后记
凝固中的律动之美
丹青气韵日日新
结尾留余味
无从谈起的开篇
小议民间曲调
关于新诗的断想
新诗要学习
允许进步
绝望的鱼
许浑诗
风格认识温庭筠
坐隐可谈
大妙为弈
概说围棋
传说·现实
积极“玩物”
围棋与自然法则
棋理格言与人生
鲲鹏将图南
未能免俗
棋道之得
围棋的本质
《围棋常用术语·格言图解》前言
棋事小忆
棋石及其他
袁枚其人与他的围棋诗文
温庭筠诗有关围棋摘句
友情刊石
纯文人的刚正呐喊——《黄瑞云寓言》初识
一部解读电视艺术的好书——《电视写作学新论》简评
色彩瑰丽的交响诗——《北极村梦歌》读后
智慧的结晶——《徐国静哲思录》
一任云帆过白鸥——《论书绝句》二十首印象
砚雕赏鉴谈
生命的延续——李桂珍根艺雕塑作品展观后
跋涉,一步一个脚印——记云南电视台导演张黎青
翰墨丹青韵无极——云南省新闻界首届书画展观感
铁烙丹青——记杜建和他的烙铁画
“天然”的睿智之作——读叶澎新作《南海群猴》
《云南根艺》前言
《刘浪画作》前言
水,自雪山流来——饶阶巴桑诗集《鹰翎》读后
跋涉者之歌——喜读《石烛》
结篇碎韵
贝壳
篱下蓟
仙人掌的希望
驿柳
边地小镇
给大峡谷
后记
精彩页
看那芳草
苏东坡先生词《蝶恋花》中有名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自少小时读过,便如镂骨铭心似的,再也不能忘却。岂止不能忘却,且年纪愈长,蹀躞生涯,能与这名句相依相偎相慰藉的情和景,每可感到触及,像剥笋叶一般,那递次境界,反而愈加分明;乃至品味了亲切的惆怅之后,总有那么些许的忧伤……
作为一种生物,在地球上繁衍,抛却那功利和成见,大约任何草都可目为“芳草”。你看,只要还有点儿土壤、阳光、空气、水,它便自身能够复制自己,成长壮大,鲜活而有了那生命……这就足够了。芳草的成长是这样的随意,推及其他的生物,譬如那人,看来也有其相通的一面。我的父母都是海边的人。我也出生在海边。然而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远离了大海。现今,我只能站在高原上,遥想那大海;躺在枕上,遥听那大海……有时就会问自己:你,一个故乡在海边的人,是为了什么来到这里的?想到后代也都要变为高原人了,怅然而又有一丝忧伤。当然,高原也没有什么不好,高原甚至还流布出华夏的灿烂文化。可是……转念又一想,谁知道他们往后会不会从高原再返回海边呢?看来不必太担忧。每当这时,心中就浮起了那“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人认为是在“伤春”,感叹“迟暮”。不必作如是观。谢了芳草,来年复萌,替替代代,枯荣有时,时侵时退,那芳草就有了故土。风播物携,世界多像一口涡动着水的大锅,那内容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相互胶结,离析,渗透……不由得还会产生一点儿“变异”。
华夏大地也过于广博了。那筷子,中原“生存文化”的代表物。海边的打鱼人吃完饭,将一双筷子顺势往桌上一推一掼,让其利索自在,为的是行船不要搁浅,图个吉利。西南的山民们则是先吃完饭的人,将筷子端然置于碗口正中,口里恭谨地对其他人念道:“你家慢请……”为的是图个安稳。这般地讲礼仪,总有个缘由。原来,他们的祖上明代来自南京,是戍边的官兵,解甲归田,几百年过去,逐渐从平坝来到山上,成了“少数民族”。然而毕竟是在华夏的大锅里。姑且也作一户一族的“芳草”吧,新陈代谢,岁月如梭,内地的纺织、冶铁、刳木、建筑等技术,也都似萋萋延展的地线草,扎深了根,屏围了边地,绿了山头,绿了天际。
“天涯芳草”,千古流传,贴切,情真,有着沧桑历尽后绚烂之极的大朴素。若不经意,自身多了些生发渲染,有时就会产生幻觉;淡入生活中的真实一看,原来就是如此。
这里是你的故乡,你居住过多年,对那巷闾稔熟到了像饮水一样。然而你离开了,数十年过去,时光的长河淘洗,再不回头。今天你再伫立街头,没有人再认识你,孤零零的像一棵树。过往的青年——当年他(她)们还未出生——如果还有人能注意到你这半老头子,定把你视作陌生的不速之客。要去缅怀追抚的,若还得见,已算幸运;更多的时候却是一切都已荡然无存,只有闭了目,那消逝的物与人才又历历显现,那一切只能留在记忆中了,你不也会感到有些怅然且忧伤么?黔西南文联有位张老先生,最近到敝地昆明寻觅故踪。所幸当年他的老师——一位进步青年——赁租过的陋巷旧屋还在。主人已换了许多回。当年他们曾在此读《三国演义》《士敏土》《教育诗》,唱《大雷雨》……今日这“陈旧得令人落泪”的小阁楼木墙内,贴满了裸女的玉照,一屋子的陆离光怪。于是老先生发出了“……把断裂了四十六年的历史续上了,悲耶?喜耶?”的感慨。
芳草里扎根扎得最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甘草大概算扎根很深的一种吧。在宁夏北接乌素沙漠的盐池县一带,风沙飞走,贫瘠干旱,偏偏那甘草在这里安了家。一丝一株的甘草,托着厚绿的叶,扬着绛色的花,有着十足的轻松与美丽,似乎并不介意自身处的环境是否恶劣。我曾试图用一般的方法掘出一株甘草,但总未能成功。它那根太深,长到一两丈。它只有深深地扎根下去,才能汲取到那更深的故乡的水。
人可以像一棵树,也可以像一株草。芳草比树多。站立住了,哪怕在秋风中颤瑟,在冬雪中蛰伏,也能做个和煦的梦:太阳总会眷顾,春风还会吹拂。
多少多少芳草的梦呵!
在瑞丽,踏着星光,我同《中国初中生报》的记者徐国静走访了坐落在山中的当地民族中学。翻开地图,瑞丽在祖国的西南尖端,红土高原,一个小点;再看东北,黑山白水,海伦县,另一个尖端小点。两地相距也有“十万八千里”了。一个年轻姑娘,为了边疆少数民族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告别了双亲,在现代交通的条件下,汽车一火车一汽车地颠簸了半个多月,来到这里,为了那遍地芳草。在芒市街头,烈日当顶,一位年过花甲、头发斑白的离休老干部,满面汗珠,正站在一间摆着各种根雕作品的门市前,手中拿了一块飞机草(胜红蓟)根,向围着他的赶街山民介绍。他原来是飞行员,东北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文革”中得罪了林彪一伙,一赌气,来到这最边远的地方落了脚。在他手中,一切树根:杜鹃、刺桐、龙柏……都能加工成艺术品。他不是
导语
《策藜笔丛》所收文章,循古例,主要为散文形制,还有现代散文诗。本书“主题”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品度艺术。
在书中,作者体现出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怀和“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诗意心境。
内容推荐
该书稿一部散文集,作者曾是报纸编辑、围棋爱好者,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退休之后所写的随笔,内容为各地游记、读书笔记、人物回忆、品评艺术、围棋心得等。文字朴实、自然、深情,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也体现出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怀和“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诗意心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