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母亲(英汉对照)/英语大书虫世界经典名译典藏书系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苏)高尔基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描写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 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 1925-1936年期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目录 《母亲(英汉对照)/英语大书虫世界经典名译典藏书系》无目录 序言 《母亲》一书的作者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 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 基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11岁即开 始自谋生活,在全国各地流浪,饱尝人世的辛酸,19世纪 90年代初与革命者接近,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以一个浪 漫主义作者的形象出现在俄国文坛。《福马-高尔杰耶夫》 (1899)和《三人》(1900)是他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在他 的《海燕之歌》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及其追求光明的献 身精神。《母亲》这部小说,于1906年发表,被称为世界 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在十月革命前夕 ,高尔基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在人间》, 第三部《我的大学》是在1913—1924年间完成的。其作品 还有《小市民》(1901)、《敌人》(1906)、《阿尔达莫诺 夫家的事业》(1924—1925),以及未完成的巨著《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1925)等。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 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时代的新纪元。这部小说通过 青年工人巴威尔和母亲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 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丰满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 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 进程。列宁对这部书的现实意义有很高的评价。它第一次 深刻反映了工人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客观地描写了 工人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与生存环境。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工人区 ,工人们还没有觉醒,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老钳工符拉 索夫由于精神极度苦闷而经常酗酒、打架,后来在悲愤、 绝望中死去。他的儿子巴威尔由于读了“禁书”而由最初 的“生活闷得要死”而变得态度谦和、积极上进起来,母 亲一到周末,便会听到巴威尔组织的革命者们所谈的“社 会主义问题”,内心虽然害怕,但却让人倍感亲切。由于 巴威尔和其他人办起了报纸,印发传单,宪兵便搜查了巴 威尔家,母亲为此而经受了考验,虽然宪兵抓走了霍霍尔 ,但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对此根本无所畏惧,并组织工人 进行抗议,却由于没有发动群众而失败了。巴威尔为此也 被捕入狱。为了营救巴威尔,母亲自己去工厂散发传单。 巴威尔出狱后,又因组织“五一”游行而被宪兵抓走,母 亲从此便高举旗帜,率领群众继续斗争。在许多革命者被 捕后,母亲便主动承担革命重任,深入城乡,组织群众, 宣传革命。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临危不惧,在法庭上慷慨 陈词,宣传真理。同志们把这些演讲印成传单由母亲出去 散发,后来她在车站被捕,但她却坚信革命斗争到最后, 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本书中,高尔基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进行大量的 心理描写与人物的语言变化来刻画人物。母亲的觉醒就是 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的。小说中还通过母亲的感受来展示 重大事件与人物形象,不仅表现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还使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作 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描写了 他们的感情世界,如母亲对儿子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巴威 尔与莎馨卡的爱情、革命者间的友爱,都很真挚感人。 《母亲》体现了作者的社会主义美学观。 导语 《母亲》是高尔基的名篇之一,标志着高尔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本小说取材于高尔基的家乡,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塑造了尼洛夫娜这位有血有肉的、不断觉醒的母亲形象。儿子受到工人拥戴时,母亲欣喜;儿子被警察带走时,母亲忧愁;儿子追求真理时,母亲追随。母爱使尼洛夫娜的一切行为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她也改变了自己屈辱的人生,逐渐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感人至深的爱意,是这部小说卓尔不凡的艺术功力。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 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 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莎士比亚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多读些经典名著,能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 的光明。希望每个捧着“英语大书虫世界经典名译典 藏书系”阅读的学子都能在不自觉中扬起嘴角,享受 这些美丽文字带来的快乐。 ——译者 李硕 精彩页 第一章 每天,在工人区上空充满油腻的污浊的空气中,当工厂的汽笛震颤着呜叫起来的时候,那些还没有在睡梦中使筋骨得以恢复的人们被惊醒了,一个个阴沉着脸,像受了惊吓的蟑螂似的,从那些矮小破旧的灰白色小屋子里走出来。 在寒冷的黑暗中,他们沿着没有铺砌的街道,走向工厂里那些高大的鸟笼般的石头房子,工厂那几十只油腻的四方形的眼睛照亮着道路,那些房子摆出冷漠的自负的样子等着他们。脚底下扑打着泥巴,他们不时跟说梦话一样嘶哑地喊上一声,粗俗的咒骂声传向空中,同时,另一种声音就朝着他们迎面扑来,那是机器沉重的轰鸣声与蒸气的咝咝声。高高的黑色烟囱,就像一根特别粗大的手杖,在工人区的上空阴沉而肃然地耸立着。 黄昏的时候,夕阳懒洋洋地照在各家的窗户玻璃上。工厂从它那石头般的肚子里面,把这些人扔了出来,就跟扔掉那些没有用的矿渣似的。而他们,脸被熏得漆黑,那饥饿的牙齿闪着光,走在大街上。这个时候,他们的说话声才有了点儿生气,甚至是兴高采烈,因为又干完了一天的活儿,晚饭和休息正在家等着他们。 整整一天的时间都让工厂给占去了,而那些机器则将它所需要的力量全都从工人们的身上榨取了出来。一整天的时间就这样不见了,没留一点儿痕迹,而人们却向他们的坟墓又走近了一步。不过,想着眼下的休息与那雾气腾腾的小酒馆里的快乐,他就觉得很满足了。 在星期日或者节假日,他们就一直睡到十点钟,然后,那些体面的、成了家的人们,就穿上最好的衣服去做弥撒。一路上,他们责骂着年轻人对宗教的漠不关心。做完弥撒之后,他们就回到家,吃了馅儿饼,便又接着睡觉,一直睡到天黑。 成年的辛苦劳作,搞得他们都没有了胃口,为了能吃下去饭,他们就拼命地喝酒,用伏特加那强烈的灼热来刺激他们的食欲。 到了晚上,他们就沿着大街四处逛荡。自己有套鞋的,就算地面干干的,也穿上套鞋。自己有雨伞的,哪怕是大晴天,也拿着雨伞。 他们一遇到朋友,就在那儿谈论工厂、机器和他们的工头儿,他们从来不想也从来不说跟工作无关的事情。在这单调而枯燥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些蠢味无知的观点也会偶尔闪一下光。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就开始骂老婆,还经常打她们。 年轻人就到酒馆去,或者到他们的朋友家去玩儿,他们在那儿拉手风琴,唱一些下流的歌曲,说些脏话,跳跳舞,再喝点儿酒。疲乏的人很容易就会喝醉,喝醉之后,心里就充满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怒火,马上就沸腾起来,就去找发泄的机会。一旦抓住了这种机会,即使只是为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也会跟野兽一样凶狠地扭打在一块。经常都打得头破血流,有时还会把人打残,甚至打出人命。 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最多的是潜在的仇恨,这种感情,跟那没法恢复的筋骨上的疲劳一样,都是那样的由来已久。人们一出生就从他们父亲那儿继承了这种灵魂的疾病,它就像黑影一样伴随他们,一直到进入坟墓。是它让他们干出很多惹人厌烦却又毫无意义的残忍的事情。 星期天年轻人直到深夜才回家,他们穿着被扯烂的衣服,身上沾满泥巴与灰土,眼圈儿也青了,鼻子也流血了,有时就幸灾乐祸地夸耀自己对同伴的殴打,有时则因为被侮辱而阴沉着脸、恼怒不已或者是痛哭流涕,有时,他们喝醉了酒,不省人事而又可怜巴巴的,很令人厌恶。 父母们经常发现,他们的儿子在路边围墙的阴影下,或者是哪个酒馆的地板上躺着,他们四肢张开,醉得跟死了一样。父母们马上破口大骂,照着他们那被伏特加灌软了的身体,狠狠地揍上一顿,然后,就将他们拉回家去,马马虎虎将他们弄到床上就行,因为第二天早上,当汽笛声像黑暗的洪水一样在黎明中传过来的时候,还要将他们喊醒。 虽然他们那样残忍地打骂他们的儿子,不过老年人认为,年轻人酗酒与打架是合情合理的事,因为这些父亲们在年轻的时候,也同样地酗过酒、打过架,也被他们的父母殴打过。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它平缓得像一条混浊的河流一样,年复一年,流向远方。所有的东西都被思想中那根深蒂固的习惯束缚到了一块儿,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 有时候,有些陌生人到这城郊的工人区来生活。 一开始,就因为他们是新来者,所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后来,听他们说到他们过去工作的地方,大家表面上还会有点儿感兴趣。可过了不久,那些新奇的事物不见了,于是大家习惯了他们,也就不再注意他们了。从这些新来者的话里面,他们弄清楚了,工人的生活在每个地方都一样。要是这是真的,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过有些新来者讲一些在工人区从未听说过的新闻,没有人跟他们辩论,只是半信半疑地听着。他们所说的那些话,惹恼了一部分人,而另一部分人则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安,而剩下的那些人,则被一丝模糊的希望的影子,弄得很烦躁。而这只会让生活变得更复杂,为了赶走这些东西,他们就喝下比平时更多的烈酒。 要是发现一个新来者身上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东西,工人区的人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