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人物寻踪(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夏晓虹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已退休),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法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4)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上海片影》、《燕园学文录》、《珍藏生命》、《晚清报刊、性别与文化转型——夏晓虹选集》、《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晚清白话文与启蒙读物》、《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编校《梁启超文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金天翩、吕薯城、秋瑾、何震卷》、《林舒家书》等,合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大旧事》、《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等。 后记 这本小书,并非完成于一时。准确地说,此书记录了 笔者自1992年以来的几次游踪,所历之地兼及国内与国外 ,而其写作也跨越了十个年头。能够将这些散乱的叙述集 合在一起的唯一理由,便是“主题专一”。读者不难发现 ,全书各篇都在努力寻找晚清人物的历史踪迹。 这样的结果既是有意为之,也可说是无意得之。因为 无论身在何方,“晚清”总是最令我兴奋的话题。有机会 追随研究对象漂洋过海,旅行异域,细心辨认那些遗落在 海外的先贤足迹,每当此时,原本漠不相关的他国立时便 与我有了某种缘分,变得亲切、熟悉起来。以致由此形成 了一种思维定式:一景一物当前,我必定先要回想,那些 杰出的晚清人物是如何描述、评价的。然后才在他们确立 的坐标上,进行今昔对比。也就是说,我与一般的游客不 同,不是直接就亲眼所见比较古今中外,而是以“晚清” 为中介,透过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样得到的世界图景 也许过于理性,或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在我总 觉其乐无穷。 古人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者最高的人生 境界,原是强调“行路”有益于“读书”(治学)。以前不 明此义,只知埋首文献,觉得除非像顾炎武那样,立志写 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或者《肇域志》一类经世致用的史 地著作,才需要借助这种“走读”方式。否则,走路即旅 游,读书即研究,分而治之,并不会影响史学论述的可靠 性,还会使游览更轻松愉快。而“不古不今”的晚清研究 从根本上纠正了我的偏见。试想,时间过去还不到一个世 纪,故居犹存,山川未改,甚至梁启超那一代人当年面对 的诸多问题,今日仍然困扰着我们。你自然希望通过“触 摸历史”,还原场景,体贴晚清人的复杂情感与深微理路 ,将一度中断的思考接续起来。 初次走向世界的晚清人所获得的惊喜,在他们的著述 中有极为形象、直观地展现。可惜,在通常的情况下,那 种新鲜感与冲击力已不可复现,因为电视的普及钝化了我 们的感觉。很多时候,我是经由晚清人的眼光与感受,恢 复知觉,使世界在我面前重新生动起来。我把这也看作历 史寻踪附带来的特别好处。 因为各篇写于不同的年份,编成一书时,起初为了追 求整体合一的效果,曾试图抹掉篇末的完稿时间,同时在 行文中提示出游日期,以明究竟。但各文写作时的情境不 同,很难泯灭痕迹,强求统一。最后还是决定任其自然, 以保留当初的口气与心境。也许,这么一来,全书因此显 得不够完整,这一点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2002年7月21日于京北西三旗 目录 小引/陈平原 扶桑:追寻历史的踪迹(关东篇) 体验“一衣带水 梁启超·明治小说 王韬·黄遵宪·明治诗文 不忍池·上野山·西乡隆盛铜像 孙中山·章太炎·同盟会 大限重信·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 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同学校 扶桑:追寻历史的踪迹(关西篇) 环翠楼·明治村·牛肉店 德富文库·梁启超·罗振玉 碧光园·王国维·永观堂 时代祭 美国:大洋彼岸的历史遗存 梁启超·奠基石·自由钟 李鸿章·杂碎馆·格兰特 须磨:寻找康梁故居追记 仓促上路 舞子的孙中山纪念馆 不见梅花的须磨寺 千守町一丁目的故居 误认长懒为双涛 长懒园余话 [附录] 赋长懒园十五章(康有为) 须磨游存彩夏日即事六首(康有为) 香山:梁启超墓园的故事 梁启超墓与母亲树 先行安葬的李端慈夫人 墓园的购建经过 提前到来的梁启超葬礼 墓园的兴衰与逝者的命运 [附录] 亡妻李夫人葬毕告墓文(梁启超) 祭先师梁启超文(吴其昌) 同里:曾经有过的荣光 从常熟到吴江 退思园的功能 革命教育的芽羹 绿玉青瑶馆里的后人 [附录 明华女学章程 澳洲:寻找梁启超文踪 缘起 墨尔本 悉尼 北京 布里斯班 [附录 赠梁任公先生回国七绝四首(吴济川) 和吴济川赠行即用其韵(梁启超) 留别澳洲诸同志六首(梁启超) 箱根:跟着梁启超,夜宿环翠楼 前往环翠楼 爱赏美景的中日政治家 康有为在环翠楼 梁启超与环翠楼 告别环翠楼 后记 补记 精彩页 体验“一衣带水” 1992年,我得到一个机会访问东瀛。听说10月是日本赏秋景最好的季节,于是向东道主表示希望安排在此时,竞得如愿以偿。 坐在日航宽大的机舱里,看到下方悬浮的白云疾速后移,预计四小时后便可抵达东京成田机场,对于所谓“一衣带水”“一苇可航”这样的形容,算是有了亲身体会。遥想在交通尚不便利的一百多年前,黄遵宪已有与现代人相同的感觉,“仅隔一衣带水,击标相闻,朝发可以夕至”,仍不免慨叹其时中国人对日本情形之暗味,“如隔十重云雾”(《日本国志·自叙》);则我这位姗姗来迟的探访者,想要追寻明治时期中国文人学者在日本的历史踪影,现代技术手段于弥合空间距离的同时,是否也可以帮助我跨越这百年的时间鸿沟呢? 我的主要接待者、东京大学文学部的藤井省三教授,已事先为我预订了校内山上会馆的房间。第二天发现,我住宿的窗口正对着大片新建的现代化体育场,而旅馆的另一侧,隐藏在树丛中的,便是根据夏目漱石发表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的同名小说命名的三四郎池。我在昨晚夜幕的包围下,已不知不觉潜入这一方联结两个时代的中介地,或许是个好兆头。 梁启超·明治小说 在东京大学最先访问的便是明治新闻文库。上午与藤井教授见面时,他告诉我这个文库很有意思,值得看看。“当然”,他同时补充说,“你的访问时间很短,恐怕无法查找很多资料。”我们都相信来日方长,对东大的藏书调查于是采取了走马观花式。明治新闻文库很清静,大约因为只有专门的研究者才会寻到此处。进门的桌子上放有藏书目录,厚厚的几大册。这种专题收藏本来对于我很有用,只是借阅须经图书馆员代为检出,不太适合我快速浏览的需要,只好弃而他就。 总合图书馆的藏书虽不够专门,却具有自行入库取书的方便。没有时间在书架间流连漫步,一人书库,预先作过准备的东大博士生清水贤一郎便带领我直奔主题。一排排挤满书架的明治小说,正是我在北京作“梁启超与日本明治小说”研究时无缘得见的原版书。分装数函的《佳人奇遇》,精装一册的《经国美谈》,大大小小各种开本的小说,展现了明治时期流行读物的诸般品貌。一个世纪以前,康有为编篆《日本书目志》时,就是借助这些托行商日本的同乡购回的通俗小说及图书目录,才得以完成“小说门”一千零五十八种的大规模著录。其敏锐与专注真令人惊叹。 经过清水君的提示,翻开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上曾连续译载的《佳人奇遇》与《经国美谈》原书,果然有新发现。在国内作研究时使用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改造社版)或《日本近代文学大系》(角川书店版),其中选录的政治小说已删去或添加假名改写了当时十分流行的眉批,只原样保留了回末总评。 P1-3 导语 《晚清人物寻踪(精)》记录了笔者自1992年以来的几次游踪,所历之地兼及国内与国外,而其写作也跨越了十个年头。能够将这些散乱的叙述集合在一起的唯一理由,便是“主题专一”。读者不难发现,全书各篇都在努力寻找晚清人物的历史踪迹。 序言 十四年前,我为夏君的第一本小书《诗界十记》写序 ,提及其热爱旅游的癖好,其中有这么一段略带调侃的话 :“唯一未能免俗的是喜欢翻翻名胜辞典,走一处圈一处 ,好端端一部辞典涂得花花绿绿的。”书出版后,拙序大 受赞扬,友人中颇有希望一睹那“涂得花花绿绿”的名胜 辞典者,害得夏君不断辩解,称那是早已放弃的“不良习 惯”。夏君之所以放弃此习惯,其实并非省察到此行为有 何“不良”,而是有感于文物部门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 使得“名胜古迹”迅速增加,远非区区辞典所能涵盖。随 着学识的日渐丰厚与眼界的日渐开阔,夏君不再满足于各 类辞典的简要介绍。开始时,夏君还很认真,每次旅游归 来,亲笔订正辞典上不太准确的解说;后来发现改不胜改 ,干脆束之高阁,不屑一顾。 时光流逝,岁月不居,如今已饶有阅历的夏君,“热 爱旅游”的癖好依旧,只是将早年涂抹辞典的行为,变成 了不时撰写些我很喜欢的“学术游记”。 “学术游记”这词,是我杜撰出来的,为的是便于解 说夏君那些不太空灵、因而偏离“文学”的游记。夏君出 游,赏玩山水,但更欣赏带有人文气息的历史遗迹;喜爱 国外的,但更喜欢国内的名胜景观—尤其涉及晚清史事者 。除了早年从事过关于《诗经》、杜甫的研究,最近十几 年,夏君的学术兴趣,始终集中在晚清社会与文化,尤其 是梁启超。这就难怪其趣味盎然的“寻踪”,会以“晚清 人物”为主题。说实话,我也喜欢“寻幽”与“访古”。 因此,每回与夏君结伴同行,双方都很愉快。同样有强烈 的好奇心,又同样以文字为业,每回出游途中,都相约要 写点东西。可事后证明,好多当初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新 发现”,均属少见多怪,早有“崔颍题诗在上头”。加上 旅游归来,坠入杂乱的日常生活,忙于教学等本职工作, 那些旅途上的奇思妙想,很快便被抛到九霄云外。 相比之下,夏君比我强多了,不满足于“东张西望” ,而是始终扣紧晚清,当时写下的笔记,日后鬼使神差,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途。单从文字上看,夏君的游 览很潇洒,顺手拈来,纵横古今,似乎记忆力特好。其实 ,那是持之以恒关注的结果,或者干脆就是有备而来,书 包里藏着相关资料。如此“拆穿西洋镜”,并无贬抑夏君 文章的意思,而是想突出其游记的特色—既有人文景观的 “寻踪”,也包含某些学术上的“发现”。 七年前,也是挥汗成雨的三伏天,夏君为我的《阅读 日本》撰写五千言长序,叙述“周游日本”的共同经历。 这回夏君出版《晚清人物寻踪》,轮到我来为其“小引” 。记得夏君那篇长序是这样开篇的:“读书人真是不可救 药,‘周游日本’最终变成了‘阅读日本’,而且读后有 感,写成文字,结集成书,这确是平原君一贯的作风。” 当初标榜游览时一无牵挂、“乐不思其他”的夏君,这回 出版比“阅读”还要严肃的“考据”之作,让我大为开心 ,起码日后偷偷写作游记时,不用再“自惭形秽”了。 2002年7月17日于京北西三旗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作者寻找晚清人物历史踪迹的学术随笔,列入“夏晓虹著作系列”丛书。此次再版经作者修订并补充了一篇文章及若干插图。作者通过记录自己自1992年以来的几次国内外游踪,以“晚清”为中介,细心辨认那些遗落在海外的先贤足迹,并与杰出的晚清人物当时的描述、评价结合起来比较古今中外,透过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体贴晚清人的复杂情感与深微理路,“触摸历史”,还原场景,融合了专家的学识与文人的趣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