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序
缘起
孔版春秋?
三传
始终
经史
成书
二 鲁息姑
元年
番外:何以君子
二年
三年
四年
番外:何以诗经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回声:摄政称公是自找
麻烦?
三 鲁允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番外:何以姓氏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附录
人物别名表
参考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说春秋之惊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明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目录 一 自序 缘起 孔版春秋? 三传 始终 经史 成书 二 鲁息姑 元年 番外:何以君子 二年 三年 四年 番外:何以诗经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回声:摄政称公是自找 麻烦? 三 鲁允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番外:何以姓氏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附录 人物别名表 参考文献 精彩页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经》开篇六个字,“元年春,王正月”,虽然只有六个字,但我们要分成五点来讲。 第一点,我们先要讲讲“正月”。 有人可能要说,正月有什么可讲的?正月不就是农历一月,正月初一不就是春节吗?放到现在当然是这样,但是在春秋时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相传古代有所谓“三正”,“三正”其实就是三个正月,夏代的正月叫作夏正,商代的正月叫作商正,周代的正月叫作周正。这么多个正月其实都是历法的问题。 历法从大面上来说,有太阳历和太阴历之分,太阳历就是通过观测太阳来确定时间,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就是太阳历;太阴历则是通过观测月亮来确定时间,我们现在的农历就是太阴历①。 但是宇宙跟人类开了一个大玩笑。所有历法都是以天作为单位的,偏偏一年的精确时间是365天零5小时多一点儿,所以任何历法,不管是太阳历还是太阴历,一年下来都会有误差。我们现在的公历每年是365天,一年就误差了5小时多,4年下来就误差将近1天的时间。所以公历每隔4年就要设一个闰日,来弥补这些误差,这个闰日也就是2月29号了。 误差的问题放到太阴历里面就复杂多了。比如农历1年是360天,每年误差5天零5个小时多,几年下来就可能误差1个月。即使补一个闰月还是有误差,所以日积月累,日期和时间就对不上了。我们看日历以为是在过3月,实际上已经是5月了。 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找了一天作为校验这一年时间的“定海神针”,这就是冬至。因为冬至是最容易通过观测来确定的日子。 冬至是太阳直射地面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对于北半球来说就是一年中自天最短的一天。古人使用土圭来测量太阳的影子,越靠近冬至,太阳的影子就越长,而经过冬至之后,影子就会变短,所以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日了。 确定了冬至,一年中的每一天也就确定了,所以古人将冬至所在的月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用天干地支的地支称呼它为子月,冬至月后的第一个月称为丑月,冬至月后的第二月称为寅月,以此类推。 冬至虽然很容易观测到,但是以当时天文学的水平,想要预测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夏王朝就设置了一个正月,它们把寅月也就是冬至月后的第二月设置成正月。那么理论上说,冬至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因为误差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十二月。所以每年十一月,夏王朝就会派专人观察日影的长度,如果在整个十一月中日影变短,那么就说明本年的冬至在十一月,十二月就开始备年货,正月就开始过年了。如果走完十一月日影仍然没有变短,就说明本年的冬至是在十二月,夏王朝就会在十二月后面加一个闰十二月,过完闰十二月之后才是正月。 这在《左传》中被称为[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左传·文公元年》),意思就是说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在冬至后面设置一个正月,每年到最后发现有误差的情况,就把这些零头归属在一个闰月里面,也就是闰十二月,或者也叫十三月。 到了商代,商王朝把正月向前提了一个月。也就是以冬至月后的第一个月:丑月作为正月。到了周代,周王朝又把正月向前提一个月,把冬至月,也就是子月作为正月。到了秦代,再向前提一个月,把冬至月的前一个月,也就是亥月作为正月。 这些王朝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在正月这个问题上较真儿,显得有点儿孩子气,但实际上确定正月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代表它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对天象的把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不能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有个词叫作正朔。正就是正月,也就是每一年以哪一个月来开年。朔就是每一个月以哪一天来开月。正朔实际上就是历法的意思。当一个地方政权要归属中央政权的时候就会说,我遵守你的正朔。表面上看是地方政权遵守中央政权的历法,实际上是地方政权承认中央政权对于天象的权威。 话虽然这么说,但毕竟古人的天文水平有限,他们不停地向前提正月,最后的结果是经常出错。比如《春秋》里面就经常有历法算错的情况,本来以为是在过正月,实际上过的是十二月。 到了汉代,汉初继承的是秦代以来以亥月作为正月的做法,但人们已经不堪忍受历法上的错误,所以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重新以寅月也就是冬至月后的第二个月作为正月,这也就是今天农历的前身了。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正月的事情,想说明的是,《春秋》里面的『正月j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正月,它是周历的正月,也就是作为冬至月的子月。所以当我们看到正月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把它减掉两个月,换算成今天农历的话,就是农历十一月。 第二点,我们要说说“王”。 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分别是夏、商、周,后世称为三代,也称作三王。但实际上夏、商称帝,只有周称王。周代之后,秦汉以下皆称皇帝。所以中国历史上以王作为最高领袖的朝代就只有周代了。 在我们的印象里,王好像比帝低一个层次,一个皇帝下面有几个王是很正常的,但一个王底下有几个皇帝的情况从来 导语 《一说春秋》基于《春秋经》及《左传》,并以《公羊传》、《谷梁传》、《史记》和《国语》作为主要补充,配合其他三十五种书籍撰写而成。与普通的白话本不同,《一说春秋》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对《春秋》这段历史有初步了解,并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判断。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文本与音频的结合。在音频版上线广受关注的情况下(节目播放2303.6万次,10.3万人订阅,粉丝人数为13万人,同时有1.5万人关注微信公众号),作者受听众之邀撰写了《一说春秋》这本书。同时,利用自己计算机程序编写的专长,开发了一款软件用来整理《春秋》所牵涉到的地理位置(地图)、人物关系、物品、成语、经典引用等内容,目前通过该软件可以针对每一年生成该年所包含的地理位置的地图,所有涉及人物的关系图,还有人物在不同经典中称呼的索引表。在软件的帮助下,《一说春秋》这本书内容丰富,史料扎实,行文通俗易读,最终达到辅助读者进入春秋世界的目的。 序言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时期,上承夏、商与西周 ,下启战国与秦、汉。春秋的开始和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 有关,这位美女叫作褒姒。 当时中国大地的统治者是西周第十二任天王,叫作姬 宫涅。姬宫涅非常宠信褒姒。褒姒不爱笑,姬宫涅为了让 她开心,就点燃烽火。天下诸侯以为王室受到攻击,匆匆 来援,他们狼狈的样子被褒姒看到,褒姒笑了。此后姬宫 涅又多次点燃烽火,就为博美人一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烽火戏诸侯②的故事。 当然,故事讲到这里,还只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 ”的桥段而已。可是褒姒希望做王后,要立她的儿子伯服 做太子,姬宫涅就废掉原来的王后,还要杀掉原太子姬宜 臼,这个事儿就闹大了。 姬宜臼的母亲是申国人,姬宜臼为了逃避追杀跑回申 国。申侯听说事情原委后非常愤怒,但是他知道,以申国 的力量不足以挑战王室。于是,申侯联合周王朝的外敌犬 戎攻打京师。姬宫涅点燃烽火召天下诸侯来援,可是大家 都以为他在开玩笑,谁也没有来。结果京师被攻破,姬宫 涅被杀,褒姒不知所踪。 接着,姬宜臼继承王位,可是他身负弑父的嫌疑,无 法在京师立足,就将都城向东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 洛阳。由此周王朝被分成两部分,东迁之前被称为西周, 东迁之后被称为东周,而春秋时代也就由此开始了。 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凡是在今天西安一代定都的王 朝,比如说西汉、唐都是非常强悍的王朝,而在洛阳定都 的王朝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的建树。西周定都在镐京, 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东迁到洛阳之后,王室的京畿大 幅缩水,实力大减,加上姬宜臼名不正言不顺,本来受到 王室压制的诸侯纷纷活跃起来,群雄逐鹿,霸主层出不穷 。王室的权威也不断衰落,一直到姬宜臼东迁367年以后, 赵、魏、韩三家分晋,他们以行动证明,只要有实力,根 本不用在乎王室怎么想,战国时代也就拉开了帷幕。 那么,也就是王室开始衰落但还有一定权威的时代, 就是春秋时代了。 春秋之所以称为春秋,是因为有一本叫作《春秋》的 书。这本书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史,放在今天,就相当于 山东曲阜一带的地方志。《春秋》以鲁国的视角记录了鲁 国12位国君两百四五十年的历史。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他们的国史,比如说,晋国的国 史叫作《乘》,楚国的国史叫作《梼杌》(音“桃物”)。 这些书在汉代就没有人见过,大概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 候都给烧掉了。晋国的国史有一部分零零碎碎地流传下来 ,但已经完全失去本来的面貌,有人把它汇编成册,另起 了一个名字,叫作《竹书纪年》。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只 有鲁国的《春秋》,唯一的地方志就变成了中国史,而它 所在的时代也就由它来命名。 我要说的春秋,就是《春秋》这本书。 内容推荐 《一说春秋之惊蛰》为《一说春秋》丛书的第一本,主要讲述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701年之间的春秋历史故事。本丛书以《春秋》为基础,以《史记》和《国语》作为主要补充,同时,参考其他三十余部相关书籍撰写而成。与其他《春秋》白话本不同,《一说春秋》丛书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补充了历法、礼法、制度、人物关系等背景信息,将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联,并在大量史料基础上形成观点及判断,以方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说春秋”最初为音频节目,经过重新整理、修正、补充,最终形成目前的《一说春秋》丛书。本书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频节目的二维码,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