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我宁可盼望看到一只山羊对农业有积极影响,也 不想看到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詹姆斯·洛夫洛克《盖亚》 一场革命就能控制住人口并对生产进行监管?这 样的话我无疑希望能有一场革命。 ——奥尔德斯·赫胥黎《旋律的配合》 他抬头看看太阳,挥动挥动拳头:“红色的老破 车,早晚我们会把你也抓在手里。” ——H.G.威尔斯《捕捉太阳》 古埃及人认为,走在路上遇到一群蜜蜂将是好运 气。真不知道他们觉得坏运气是什么样。 ——威尔·柯皮《众人衰亡史》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曾以为我将会用真实征服世 界,指挥一支庞大得连亚历山大大帝都想象不出的军 队。 ——理查德·卢埃林《翡翠谷》 目录 CHAPTER 1 一切都是碳的问题 第一章 在我们插手之前的气候 冰河期 冰川作用 气温的变化 关于过去的细节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 大讨论 碳与化学 碳与其他因素 第一个试验 第二个试验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第三章 冰与食物 冰与海平面 其他设想 关于海洋冰 人类对CO2有何贡献 来做个清算 永久冻土的融化 海洋的酸化 得与失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题外篇 无法回头的点 CHAPTER 2 该做些什么 第四章 阻止洪流进入 碳的功效和增长 皮尔克与《京都议定书》 经济规模削减 经济低碳化 经济的自我毁灭 核能源 天然气 碳捕集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第五章 激光融合与海水雾化 历史的进程 摩西和应许之地 普林斯顿实验室与等离子体 气候工程 镜子 硫酸气溶胶 船舶与雾化海水 其他该做的好事 太阳能 渗透能 海洋和生物炭 水资源的利用 领土的管理 雨林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题外篇 爱德华勋爵 CHAPTER 3 怀疑论者与科学 第六章 热与冷 全球变暖 欧洲与草原 格陵兰与北极 非洲 亚洲 太平洋海盆 澳大拉西亚 美洲 过渡期:1300—1400 全球变冷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第七章 曲棍球棒的故事 一个基于历史的气候重建 曼恩与“曲棍球棒” 兰姆与黄少鹏 代用指标是什么 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尾声 对人类的美好愿望 附录1 词汇表 附录2 推荐读物 附录3 参考文献 附录4 图表来源 精彩页 第一章 在我们插手之前的气候 提问: ·哪些自然因素导致了气温变化? ·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气候剧变的危险吗?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某些重要行为是否导致大气碳排放,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答案是模糊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实在很难说清,究竟是只有碳排放造成了这些影响,还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因素也促成了气候变化。以史为鉴,研究自然界其他可能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最佳方式是查看它们在过去,也就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地球发展史中的表现。说不定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类对气候所能做的干涉呢! 气候史的相关出版物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不同的词汇,而这些词汇之间又并无太大关系,如气候史上曾有一段时期是“冰河期(era glaciale)”,而发生在1400—1850年间的寒冷时期,则被称为“小冰河期(Piccola era glaciale)”。实际上那不过是相对温暖的时期内一段短暂的气温变化,甚至连气候学家们使用这个表达方式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章程。有人用“冰河期”指代极地冰川蔓延覆盖了大部分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时期;也有人把每一个有冰川的时期都叫“冰河期”,与此同时使用“大冰河期”来指代冰川到处推进的那段时期。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种表述方式,不过无论如何,我在书中会选择一个不给读者造成疑问的术语。 冰河期 大约5500万年前,还不存在极地冰盖。那时西班牙北部及美国中部一带都是热带地区,极地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覆盖,有点像现在的美洲西北部或新西兰地区。在那之后地球开始逐渐变冷,到了大约3000万年前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寒冰封锁。 缺少极地冰帽的情况是罕见的。最普遍的看法是板块构造的移动导致了这一现象,板块移动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大陆分布,决定着是否有大陆来支撑极地的冰川。板块构造移动还影响了碳从地球内部向地表排放的速率,以及大气层吸收热量的规模。不过在正常情况下,极地冰盖已然成为不变的存在,它们持续存在了大约3000万年,因为我们现在见到的冰盖就是3000多万年前形成的。有人声称,根据事物发展的正常进程,极地冰盖有可能将很快终结。这是不折不扣的蠢话,因为极地冰盖期能持续大约3亿年,而板块构造的移动非常缓慢,在接下来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几乎都不可能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 冰川作用 冰河期有盛有衰,在这期间,极地冰盖或四处推进或后撤。维尔姆冰期(Le glaciaziofli Wurm,在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在2万多年前达到了冰期极盛期,并从1.2万年前开始衰退。 关于冰河期周期性的出现,米兰科维奇提出了三点原因: 第一,由于木星与土星吸引力的影响,地球轨道的形状在几乎呈圆形到略呈椭圆形之间变化,这一点年复一年造成了地日距离的变化。 第二,在地球沿着轨道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的转轴倾角也在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化。 P3-5 导语 著名学者弗林的气候变化研究专著,关于气候变化的全部真相,一晚上全部了解! 阅读无门槛,小白和科普大V都不能错过的年度科普书! 意大利权威报刊《晚邮报》《24小时日报》《印刷报》《共和报》“科学”副刊推荐读物。 不是一本关于气候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入门小书,人人都能轻松阅读。 序言 达成有关气候的协议意味着我们要明白三件事: 第一,我们应该明白,关于气候变化,大气中的碳排 放量是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我们能讨论的只有碳排放量会 导致什么后果以及什么程度的后果。 第二,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规谈判(如《京都议定书》 关于限制碳排放的谈判等)只能带来跑题和混乱,因此, 我们需要审阅那些能够给我们更多时间控制住温度的建议 ,并利用这段可控的时间段设法找到真正清洁的能源。 第三,怀疑论者应该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们的论点更 应该获得认可,而不是被忽视。他们不但理应得到温和的 对待,而且还有可能让我们找到双方立场的交点。 当我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是出于承担个人责任的 需要而做的。我曾经被相互矛盾的一些言论所支配——未 来有时看似噩梦有时又风平浪静,以至于我不知道应该安 之若素还是惊恐不安,这让人无法忍受。最让人泄气的是 我曾经毫无头绪,不知该从哪儿着手,我感觉被“环境” 主题范畴内数量庞大的材料和信息所淹没。最终,我总算 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完成了本书。读完本书只需要 三四个钟头的时间,即使你们像我一样忧心气候变化,也 不要把本书抬高到奉若圣经的地步,只要认真思考衡量我 所写的那些内容即可。无论如何,我认为本书能够帮助你 们决定从哪儿着手,也能帮你们筛选出最关键的问题和最 中肯的讯息。 在我看来,关于气候问题争吵不休的两大阵营恰恰表 明了一种拒绝的态度。对未来充满警觉的战友们让我做好 了面对怀疑论者的准备,后者坚称我们只需继续专心干自 己的事,放任天气听天由命即可。不过不久前我发现,最 有忧患意识的那群人中有不少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错觉:肯 定有某种希望成功说服各个国家同意减少各自的碳排放量 。第一群人无视科学告诉我们的事实,而第二群人无视另 一部分事实,即来自政治和经济的不可避免的推动。这些 人真心相信只要是正确的理论,世界各国的首脑们就会不 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实践它。 从长远来看,清洁能源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然而要想 依靠这一解决方案来彻底阻止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可逆转 的问题还为时尚早。比如,在未来20多年,也许10多年的 时间里,我觉得格陵兰地区和西部南极洲的冰川将会开始 迅速融化,而海平面也会随之升高。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 ,我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在清洁能源缓解我们的危机 之前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 我们怎么才能够控制温度的迅速上升呢?只有一个能 够加以严肃思考的建议,那就是用泵把海水泡沫泵到天空 去让云朵变得更白,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抵达地球的太阳能 反射回宇宙。看到这里恐怕有读者会觉得作者大概是看了 太多科幻小说,想合上书走人了,但现在危机是如此迫在 眉睫,最聪明的那些头脑们都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思考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拨款200万美元用于海水泡沫的研 究。然而即便能得到一些喘息时间,我们还是迫切需要必 要的清洁能源,而其中看起来最有希望的就是重氢的核聚 变反应。 本书按如下顺序讨论了三个前提: 第一部分一切都是碳的问题 第一章简略回顾了一段相当漫长的气候变化史,并从 中找出(没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 影响。由此说明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因素也不大可能对 气候造成极端影响,目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第二章则探讨了大气层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可 能导致的所有结果。为了找出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必须从气候变化史中挑出一段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再没有 其他任何因素影响的时期。最近这80多万年刚好符合这一 条件,而这期间的变化预示了大气层中的碳含量有导致极 地冰盖融化的危险。 第三章会告诉大家极地冰川正在明显缩减,到2100年 海平面有可能会提升到令很多沿海城市都不得不完全废弃 的高度。农业用地的未来生产力将会有高有低,然而随着 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人口总数将突 破100亿,非洲这样的大陆以及印度这样的次大陆将面临严 重的饥荒威胁。 在题外篇部分,我会谈一下“无法回头的点”——一 个特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一旦超过了这个水平,气温 就会在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不停攀升,我们的任何努力 再无法阻止它的升高。 第二部分该做些什么 第四章将会告诉大家为什么《京都议定书》的谈判, 以及全球主要国家可能会单独采取的行动路线都是毫无意 义的。因为没有任何国家打算把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置于 险地。为此最现实的那些气象学专家们预计,大约在2050 年我们就将会跨过“无法回头的点”。在这一章中我们还 会讨论一下不少人都深信不疑的前景,即科学技术肯定能 拯救我们。如果石油、煤炭及天然气资源耗尽,经济发展 很有可能无法幸存,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不过果真如此 ,那这也只能发生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无法回头 的点”之后,那么经济崩溃也只会加剧我们的痛苦。 第五 内容推荐 著名学者詹姆斯·R.弗林在本书中从经济、社会的角度对全球气候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解决气候危机已经刻不容缓!弗林的讯息非常简单直接:“获得时间”和“全面寻找清洁能源”,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气候工程必须把地球温度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危险系数最小的方法是史蒂芬-沙特尔的建议,使用海羊喷雾来“白化云”,以反射太阳的能量。这可以使不可挽回的气候灾难推迟到本世纪末,并给我们时间来实现氢气融合。那个时候,完全的清洁能源就有希望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