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布鲁克林有棵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贝蒂·史密斯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作者简介 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目录 《布鲁克林有棵树》无目录 序言 《布鲁克林有棵树》与《安琪拉的灰烬》属于同类小 说——是“成长小说”,也可称为“家小说”。它写了弗 兰西一家子的故事。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 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 这个词是一颗巨大的钻石。 若从文学史的第一章看起,你会轻而易举地得到一个 结论:文学就是为做感动文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后 来文学改弦易辙,不再做这个文章了,只一门心思地想着 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爱思想胜于爱美、爱情感,已成 潮流。尽管,没有任何人向我们证明过思想的价值就一定 比美和情感的价值更重大,但文学差不多都朝着这个方向 去了。本来有着许多纬度的文学,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一 个纬度:思想——除了思想还是思想。作家们一个比着一 个地追求深沉和深刻,唯恐自己不是一个身在巅峰的思想 家或大哲。“恋思癖”,是新世纪的流行病。 《布鲁克林有棵树》似乎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着感 动的文章。作者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思想是重要 的,还有许多和思想同等重要的东西,比如美,比如情感 。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让人为之心动的叙述和描写:孩子 们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们的感情,还有那位个性独特 的茜茜姨妈与孩子们以及与孩子们的父母们的感情,都不 时无声但却很有力地撞击着人心的柔软之处。 像其他许多小说一样,这种感动并不一味地显示在完 美无缺的、心怀悲悯的人那里,也会出现在那些似乎有缺 陷的、冷漠的、没有责任感的人那里,而这种峰回路转时 的感动,却格外地使人心灵的暖流环绕不息。在这个坐落 于布鲁克林的平常家庭里,父亲显然不及母亲伟大。父亲 甚至还是一个醉鬼。但,到作品的后面,这个父亲却又是 光彩照人的,他让活着的人深感歉意,并为他的行为而感 动。弗兰西在父亲去世六个月之后的毕业典礼上,却收到 了父亲生前托茜茜姨妈送来的鲜花和卡片。那卡片上写着 :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读到此处,无论 是弗兰西还是我们,心都会微微颤动。 让情感得以升华,其实是文学的一贯价值,这份价值 丝毫也不亚于什么深刻的思想。 《布鲁克林有棵树》很像是一首歌。 这是一部有旋律的小说。好的小说,其构思与一个曲 子的构思大同小异。没有旋律的歌是最糟糕的歌。对于时 下许多歌曲,我是很不以为然的。那些歌很糟糕,而糟糕 就糟糕在没有旋律。一句是一句,说是一首曲子,其实是 支离破碎的。我很难理解,这些曲子是怎样被那些“粉丝 ”们记住的。我知道,好的歌总有一个旋律,这个旋律是 圆形的,是转动的,它似有似无,有时飘飘而逝,但却总 在这个曲子的天空下回旋。我们在荡出,回归,再荡出, 再回归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中感到了一种美丽的眩晕。我们 看到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完整构思。也正是这个飘荡的旋律 ,让我们记住了这个曲子。我不懂音乐,但这并不妨碍我 去欣赏音乐和评价音乐,因为音乐是与人的心灵相通的, 是与人的血液流淌的节奏相和谐的。我只知道,这些年的 歌,凡我喜欢的,它都流传了下来,凡我不喜欢的歌,都 没有流传下来。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旋律的有无和旋 律优美的有无。《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个句子,这个句 子变成了段子,这些段子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 部小说。觉得它很像一首歌,有音乐的感觉,还因为这部 小说总在歌唱。爸爸的歌唱、爸爸和孩子们的歌唱、孩子 们的歌唱、孩子的独唱。这部小说唱了一首又一首歌。我 是一个喜欢在小说中嵌入童谣和民歌的人,因此看《布鲁 克林有棵树》有一种亲近感,觉得它很投我的口味。 《布鲁克林有棵树》显然是一部老式小说。 在现代主义泛滥的今天,“老式”越来越是个迷人的 字眼。人们发现,“现代”因为过于花样翻新,过于迷恋 非常态的情景、人物与物象,已经很让人厌烦了。阅读者 甚至起了疑心:这样的文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道义感吗 ?美感吗?情感吗?抑或是其他什么重要的、宝贵的东西 ?那些让人费解的“意义”由于过于形而上(几近玄学) ,使阅读成了受罪、受苦、受难的过程。那些背后的、底 部的、黑暗深处的“哲理”是要通过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 们加以暗示和明示后,才得以显示的。主题显灵,是这种 阅读中的一个痛苦的企盼。由于艰深和玄奥,“现代”养 育了一大批阅读的牧师,这些人负有解释和阐释权,阅读 是在他们的复杂的指导下而得以进行的。从前朴素的、明 朗的阅读,现在越来越具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此阅读,与 其说是在阅读,还不如说是在考验人的耐心和智力。阅读 的快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才获得的,大多数“俗人”都半 途而废了。除去耗费我们的心血,“现代”给一般阅读者 的直接感受是冷酷的、压抑的、沉闷的、无望的、绝望的 、向下的、堕落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皇帝的新衣”现 场效应中脱出时,一个简单的念头在升起:如果没有这些 文字,世界是不是会更美好一些?这个发问,对于“现代 ”几乎是致命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讲的就是那样一个正常的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就是小说历史上最常见的方式,主题也是无 需用脑袋撞墙然后才能有所悟的,更不用去聆听阅读牧师 们的布道了。看了,你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会平添一 份坚韧。你是向上的,你会听到你一路向前时耳畔响起的 生动的风声。它是属于阅读大众的,而不只是属于阅读精 英的。它不是畅销书的路数,却绝对可以有畅销书的天下 ——一望无际的天下。它不是靠故事的离奇,而是靠故事 的质量;不是靠主题的新颖,而是靠主题的份量;不是靠 人物的怪诞,而是靠人物的真实和富有。阅读这样的小说 ,不必装模作样,不必煞有介事,读,就是了,平等的, 平常的,平易的,而读完之后又是受益匪浅的。 所有这些,都是从前老式小说的基本品质。 最近装修房子,几乎天天去装修市场和家具市场。看 来看去,还是觉得古典风格的和田园风格的家具可靠和经 看。总觉得它们的骨架和肌理之中藏着岁月,藏着难以言 说的美感。那份庄重,那份质地的背后,是千年历史的影 子。那些现代家具,倒也新颖别致,并且能一下子揪住你 的目光。但,看久了,总有点生疑:它们可以长久吗?过 于风格化,可能反而会容易过时。最后,统统选择了古典 的、田园的。当然,我也知道,这些古典的、田园的家具 ,其实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现代”为“古典 ”和“田园”注入了生命的一些新鲜元素,这大概就是“ 现代”的意义了。 别忘了这部作品的名字与这部作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部好作品必定有一个好的名字。极端一点讲,看了名字 ,你也就能知道这部作品是不建一部好作品了。 2009年6月1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导语 20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分散居住着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生活五彩斑斓。在这里,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诺兰,一个爱尔兰—德国裔的小女孩,慢慢成长起来。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清贫的家庭。父亲性情温柔,多才多艺,深爱着女儿,却没有养家的能力。母亲性格坚强,精明现实,勤俭持家,却将大部分的爱倾注在弗兰西的弟弟身上。父母在社会底层的苦苦挣扎,让弗兰西从小就认识到了每一分钱的重要性,并和弟弟以稚弱的肩膀为这个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所保持的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影响着弗兰西,让她在生活中始终抱有坚强、向上的生存意愿和奋斗的精神,并从书本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几经周折,最终得以进入大学的校门。虽然要离开熟悉的故乡,但从小长到大生活其间的布鲁克林已经扎根在心里,永不会忘记。 本书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曹文轩教授作序推荐。 后记 2008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山姆大叔开始束紧裤腰 带过日子。由于这些原因,一些描述艰难时代的旧时经典 ,又重新热门起来,例如斯坦贝克的作品《愤怒的葡萄》 。次贷危机中不少美国人面l临自己的房屋被银行没收的风 险,看到《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丢失房屋的场景,想必 百感交集。如今,很多美国人开始收集折扣券省钱。感恩 节后的大减价,甚至造成一些商场的踩踏伤亡事故。美国 电台、电视台开始播出如何用一块钱活一天之类的节目。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繁荣,萧条说来就来。这种时候,大 家一边寻找出路,一边寻找意义,寻找独自和解的方法。 也可能因为这一原因,描写艰难时代的成长小说《布 鲁克林有棵树》在出版五十多年后,于2008年被美国公共 广播电台推荐。作为一部成长小说(coming-of-age novels),它还曾当选为亚马逊网站评出的最佳青少年图 书之一。在好图书网站(Goodreads.com),这部1943年 初次出版的小说仍不断受人关注。截至本文写作时(2008 年12月3日),有16955人给予评分,评论多达2528条。 此书1943年初版便大受欢迎,长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连好莱坞和百老汇也搭起“顺风车”。1945年,著名导 演卡赞(Elia Kazan)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电影随后获奥 斯卡奖。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267场。如今,在我 所在的美国小城,小说的海报和《推销员之死》、《瓦尔 登湖》等书一起,挂在附近巴诺(Barnes&Noble)书店的 墙上。它还是这边图书馆的暑期推荐读物之一。无疑,它 已经成为一部现代经典。 这部小说影响了很多作家。《大海的深处》的作者杰 奎琳·米查德(Jacquelyn Mitchard)就曾生动描述了她 与此书多年的感情:“几年前,在我生日那天,挚友兼代 理人简·盖佛曼给我寄来了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之后, 我顿时热泪盈眶。里面装着我最喜欢的书《布鲁克林有棵 树》的第一版,而且还有作者贝蒂·史密斯(Betty Smith)写给自己代理人的题字,书里还夹着作者的亲笔信 ,信件保存完好,丝毫不见六十年来风雨洗刷的痕迹。目 睹此情此景,连围坐在餐桌旁的孩子们都不禁眼眶湿润了 。他们知道我心中对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作者和书中的女 主人公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关于城市 贝蒂·史密斯(1896—1972)生于布鲁克林,是德国 移民后裔,童年家境贫寒。她没有上完高中,但是后来和 小说主人公弗兰西斯·诺兰一样,在大学修课,后终生从 事写作。她虽然写过其他作品,也有其他作品被改编为电 影,但是她的名字,始终和《布鲁克林有棵树》联系在一 起。 小说中的布鲁克林位于纽约,这里分片居住着来自各 国的移民:犹太人和爱尔兰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个 社区生活五彩斑斓:犹太老头当街卖老咸菜;德国人和爱 尔兰人圣诞夜在对歌较劲;意大利乐手和歌女在街头卖唱 ……作品对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生活给出了百科全书似的介 绍。有些介绍,我们今日看来仍会会心一笑。比如德美交 战期间,德国酸菜不准叫“德国酸菜”了,变成了“自由 菜”。不久前,美法两国因为伊拉克问题上的观点分歧, 也曾有人建议将薯条(英文French fries)改 称“freedom fries”。 小说把二十世纪初的布鲁克林,写成了一部风土人情 长卷,将一个原本普通的地域,再造为一道人文景观。贝 蒂·史密斯笔下的布鲁克林,就如同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 布尔、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因此 ,文学批评家艾尔弗瑞德·卡增(Alfred Kazin)写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布鲁克林的完 美写照。”卡增写道:“布鲁克林是一个所在,是纽约城 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区之一。 可是布鲁克林本身,‘布鲁克林’这字眼,却又在纷杂的 美国体验中凸显出来,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它集朴素、 简陋、庸常和可爱于一身。在无数人心目当中,‘布鲁克 林’这个词本身和难忘的早期家庭体验联系在一起,渐渐 成为一种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贫困,象征着邻里生活 ,象征着青春本身。同样,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 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梦想。”读罢此书,我很难想象我还 能对周遭事物熟视无睹地走过布鲁克林,或是我们居住的 其他城市。确实,一本好书会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深刻地 改变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 关于尊严 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女孩弗兰西,她还有个弟弟叫尼雷 。姐弟俩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布鲁克林的一个赤贫人家。妈 妈是清洁工,靠给人打扫卫生换取免费住房。爸爸约翰尼 是一个打散工的歌唱侍者(singing waiter),好酒,好 幻想,能歌善舞,迷倒姑娘一大片,唯独缺乏挣钱养家的 本领。两个孩子于是也就常常挨饿。他一辈子穷困却也总 不潦倒,总是把快乐播撒给所有人。小说中的凯蒂,在丈 夫过世、家里几乎上顿不接下顿之时,酒吧老板故意“还 钱”给她,她坚辞不受,不受嗟来之食。这个清洁女工人 穷志不短,她的作为,一定会让蝇营狗苟的势利者汗颜。 书评(媒体评论) 我想,在我成长过程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就 是《布鲁克林有棵树》了。 ——奥普拉·温弗瑞 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 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童年与家庭关 系的动人故事。 ——《纽约时报》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让人洞悉个体如何能 变得更坚强、坚定、睿智的书。最重要的,它谈及人 要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也就成了一篇关于爱、信任 与磨难的文章。正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平生第一次 认识到,尽管磨难是一次艰难的考验,但它确实是个 人所能体验的最积极的人生影响因素之一。 ——美国读者 精彩页 宁静这个词用于纽约布鲁克林恰如其分。尤其是在1912年的夏天。沉静这个词大概更好些,只是对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不大合适。大草原的可爱,雪兰多的悦耳,用于布鲁克林都不合适。只能用宁静这个词,特别是夏日的一个星期六下午。 下午的斜阳照在弗兰西·诺兰家爬满苔藓的院子里,把破旧的木篱笆晒得暖暖的。看着斜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弗兰西心头涌出一种美好的感觉来。这样的感觉,她回忆起一首诗歌时也有过。这诗她在学校里背诵过,是这样的: 这里是原始森林 松树和铁杉,低语阵阵 苔藓如须,翠绿满身 黄昏中伫立,依稀朦胧 如一个个德鲁伊老僧 弗兰西院子里的树既不是松树,也不是铁杉。树上的绿色枝条从树干向四周发散,枝条上长满了尖尖的叶子,整棵树看起来如同无数撑开的绿伞。有人称之为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这树长在四周围满木篱的空场子里,或是从无人留意的垃圾堆里钻出来;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它长得很茂盛,而且只在居民区长。 星期天下午,你去散散步,走到一个不错的居民区,挺高档的居民区。你会从通往人家院子的铁门中看见这样一棵小树,这时候你就知道,布鲁克林这一带会变成居民区了。树懂。树会打前站。到了后来,渐渐会有些贫穷的外国人跑过来,把破旧的褐砂石房子修理成平房。他们把羽毛褥垫从窗户里推出来晒。天堂树长得郁郁葱葱。这种树就这习性。它喜欢穷人。 弗兰西院子里长的就是这种树。在她的三楼太平梯附近,树上的小“伞”一个个蜷曲过来。一个坐在太平梯上的十一岁女孩会觉得自己住在树上。夏天的每个星期六下午,弗兰西都是这么想象的。 啊,布鲁克林的星期六多么美好。啊,到处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星期六照样能领薪水。星期六是个周末假日,却又不要守星期天那些清规戒律。人们有钱出去买东西。他们这一天会好好吃上一顿饭,喝醉,约会,做爱,熬夜,唱歌,放音乐,打架,跳舞,因为次日会有自由自在的一天,可以睡个懒觉,至少可以睡到晚场的弥撒。 星期天,大部分人会挤着去参加十一点钟的弥撒。怎么说呢,也有一些人,很少一些,会去参加六点钟的那一场。人们夸他们赶得早,其实他们不配这样的夸奖,因为他们本来是在外头呆得太久,回到家的时候,都是早晨了。他们于是去这场弥撒,应付过去,把罪给洗了,然后回家安安心心睡一天大觉。 弗兰西的星期六,是从去垃圾回收站开始的。和其他布鲁克林小孩一样,她和弟弟尼雷会在外头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藏在地下室的箱子里,上着锁,或是藏在床底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弗兰西会慢慢走,边走边看排水沟,希望找到烟盒的锡纸,或是口香糖的包装纸。回头她会将这些放在一个小罐子的盖子里头熔化。垃圾站不收没有熔化的锡球,因为很多孩子会将铁垫圈放在中间抵重量。有时候,尼雷会找到一个苏打水壶。弗兰西会帮他把壶嘴弄下来,熔化出其中的铅来。垃圾站的人怕苏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烦,不敢回收完整的壶嘴。壶嘴是好货。化掉后,能卖五分钱。 弗兰西和尼雷每天晚上都到地下室,把升降机架子上当日收的破烂全倒出来。弗兰西和尼雷的妈妈是清洁工,所以两个孩子享有这项特权,能下到地下室去。他们会把架子上的纸张、布头和能回收的瓶子全都拿走。纸张不值什么钱,十磅才能卖一分钱。布头一磅两分钱,铁是一磅四分钱。铜是好货,一磅能卖一毛钱。有时候,弗兰西会撞上大运,找到废弃的煮衣锅锅底。她会用开罐器将它掰下来,折起,捶打,再折,再捶打。 星期六早晨九点一过,孩子们就从大街小巷钻出来,纷纷涌到主干道曼哈顿大道上。他们沿着曼哈顿大道,慢慢走到斯科尔斯街。有的孩子把破烂直接拿在手上。有的拖着木头做的肥皂包装盒,盒子下头装有很稳当的木头轮子。还有几个推着童车,里面装得满满的。 弗兰西和尼雷两个人把破烂装进一只麻袋里,一人拎一只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啥顿大道,路过茂吉街、滕·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后来到斯科尔斯街。这都是些丑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条偏街陋巷里都会有衣衫褴褛的小孩子钻出来,汇入破烂大军,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们去的路上,会遇到空手而归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已经把破烂卖掉,钱也都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了。现在,他们大摇大摆走回来,还嘲笑起其他小孩来。 “捡破烂的!捡破烂的!” 听到这种骂声,弗兰西的脸立刻就涨红了。她知道这些骂人的人自己也捡破烂,可是这也无济于事。其实过一会儿弟弟也会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空着手,大摇大摆走回来,同样嘲笑着后来的人,可是这也安慰不了她。她就是害臊得慌。 卡尼在一个摇摇欲坠的马棚里,经营起垃圾回收的生意来。转过街角,弗兰西就看到那两扇大门被钩子钩住,友善地敞开着;那个样子平淡的指针式磅秤的指针晃了一下,弗兰西想象那是欢迎的手势。她看到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