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885-1967),著名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美文之王”。
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影响深远,风行海内外。其随笔散文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胡适赞叹“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倾心翻译的《枕草子》,尽显原作的灵性与机趣,是公认的经典译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都是可怜的人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作人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著名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美文之王”。 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影响深远,风行海内外。其随笔散文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胡适赞叹“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倾心翻译的《枕草子》,尽显原作的灵性与机趣,是公认的经典译本。 书评(媒体评论) 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其文 “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金庸 那是对怜的人们呀。一生都为了别人的事情烦恼 过日……为什么不再愉快地有趣地度世呢?我真想把自 己的宽闲的性情分赠他们一点哩。——长与善郎 ……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 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 我都是可怀。——永井荷风 后记 “周作人生活美学系列图书”包括周作人先生《我这 有限的一生》《日常生活颂歌》《都是可怜的人间》三本 著作以及《枕草子》《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两本译作。 此次出版,我们参照了目前流行的各种版本,查漏补缺, 校正讹误。重新厘出“人生”“生活”兼及周作人“旁观 其他”的杂文主题,并重新拟定前述书名,这一套书只是 从文学角度来阅读周作人,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场。请知悉 。 本书《都是可怜的人间》编辑过程中,由于作者生活 所处年代,在标点、句式的用法上难免与现在的规范有所 不同,为保持原著风貌,本版均未作改动。另外,各书中 一些常用词汇亦与现在的写法不同,如“雅片”即为“鸦 片”,“出板”即为“出版”,“希奇”即为“稀奇”, “哑吧”即为“哑巴”,“计画”即为“计划”,“供献 ”即为“贡献”,“发见”即为“发现”,“元来”即为 “原来”,“澈底”即为“彻底”,“豫告”即为“预告 ”,“徼幸”即为“侥幸”,“模胡”即为“模糊”,等 等。并且,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的”“地”“得”不 分与“做”“作”混用现象也是平常的。请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根据文意加以辨别区分。 本书中的一些译名也与现在一般通用的有所不同,如 “亚列士多德”今译为“亚里士多德”,“梭格拉底”今 译为“苏格拉底”,鲁迅的《朝华夕拾》今译为《朝花夕 拾》等,本次出版也未作改动。 编书如扫落叶,难免有错讹疏漏,盼指正。 目录 总序 周作人的“日常” 董炳月 本书代序 采访周作人 第一部分:幸得生而为人 自己所能做的 梦想之一 俞理初的诙谐 中年 我们的敌人 哑巴礼赞 小孩的委屈 死之默想 笠翁与兼好法师 第二部分:于是唯有烦闷 畏天悯人 夏夜梦 西山小品 两个鬼 教训之无用 无谓之感慨 中国的思想问题 关于宽容 医师礼赞 心中 关于失恋 关于孟母 关于英雄崇拜 祖先崇拜 第三部分: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 若子的病 若子的死 死法 志摩纪念 关于范爱农 武者先生和我 怀废名 玄同纪念 记杜逢辰君的事 半农纪念 第四部分: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 谈儒家 《苦茶随笔》小引 贵族的与平民的 爱的创作 论骂人 女人骂街 论妒妇 论泄气 三天 卖药 半春 模糊 情理 辩解 宣传 常识 责任 精彩页 自己所能做的是什么?这句话首先应当问,可是不大容易回答。饭是人人能吃的,但是像我这一顿只吃一碗的,恐怕这就很难承认自己是能吧。以此类推,许多事都尚待理会,一时未便画供。这里所说的自然只限于文事,平常有时还思量过,或者较为容易说,虽然这能也无非是主观的,只是想能而已。清初梁清远著《雕匠杂录》卷八有一则云: 余尝言,士人至今日凡作诗作文俱不能出古人范围,即有所见,自谓创获,而不知已为古人所已言矣。惟随时记事,或考论前人言行得失,有益干世道人心者,笔之于册,如《辍耕录》《鹤林玉露》之类,庶不至虚其所学,然人又多以说家杂家目之。嗟乎,果有益于世道人心,印说家杂家何不可也。又卷十二云: 余尝论文章无裨于世道人心即卷如牛腰何益,且今人文理粗通少知运笔者即各成文集数卷,究之只堪覆瓿耳,孰过而问焉。若人自成一说家如杂抄随笔之类,或纪一时之异闻,或抒一己之独见,小而技艺之精,大而政治之要,罔不叙述,令观者发其聪明,广其闻见,岂不足传世翼教乎哉? 不佞是杂家而非说家,对于梁君的意见很是赞同,却亦有差--异的地方。我不喜掌故,故不叙政治,不信鬼怪,故不纪异闻,不作史论,故不评古人行为得失。余下来的一件事便是涉猎前人言论,加以辨别,披沙拣金,磨杵成针,虽劳而无功,于世道人心却当有益,亦是值得做的工作。中国民族的思想传统本来并不算坏,他没有宗教的狂信与权威,道儒法三家只是爱智者之分派,他们的意思我们也都很能了解。道家是消极的彻底,他们世故很深,觉得世事无可为,人生多忧患,便退下来愿以不才终天年,法家则积极的彻底,治天下不难,只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可达到统一的目的。儒家是站在这中间的,陶渊明《饮酒》诗中云,“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这弥缝二字实在说得极好,别无褒贬的意味,却把孔氏之儒的精神全表白出来了。佛教是外来的,其宗教部分如轮回观念以及玄学部分我都不懂,但其小乘的戒律之精严,菩萨的誓愿之弘大,加到中国思想里来,很有一种补剂的功用。不过后来出了流弊,儒家成了士大夫,专想升官发财,逢君虐民,道家合于方士,去弄烧丹拜斗等勾当,再一转变而道士与和尚均以法事为业,儒生亦信奉《太上感应篇》矣。这样一来,几乎成了一篇糊涂账,后世的许多罪恶差不多都由此支持下来,除了抽雅片这件事在外。这些杂糅的东西JJ~部分纪录在书本子上,大部分都保留在各人的脑袋瓜儿里以及社会百般事物上面,我们对他不能有什么有效的处置,至少也--总当想法侦察他一番,分别加以批判。希腊古哲有言日,要知道你自己。我们凡人虽于爱智之道无能为役,但既幸得生而为人,于此一事总不可不勉耳。 这是一件难事情,我怎么敢来动手呢?当初原是不敢,也就是那么逼成的,好像是“八道行成”里的大子,各处彷徨之后往往走到牛角里去。三十年前不佞好谈文学,仿佛是很懂得文学似的,此外关于有好许多事也都要乱谈,及今思之,腋下汗出。后乃悔悟,详加检讨,凡所不能自信的事不敢再谈,实行孔子不知为不知的教训,文学铺之类遂关门了,但是别的店呢?孔子又云,知之为知之。到底还有什么是知的呢?没有固然也并不妨,不过一样一样的减掉之后,就是这样的减完了,这在我们凡人大约是不很容易做到的,所以结果总如碟子里留着的末一个点心,让他多少要多留一会儿。我们不能干脆的画一个鸡蛋,满意而去,所以在关了铺门的路旁仍不免要去摆d',摊,算是还有点货色,还在做生意。文学是专门学问,实是不知道,自己所觉得略略知道的只有普通知识,即是中学程度的国文,历史,生理和博物,此外还有数十年中从书本和经历得来的一点知识。这些实在凌乱得很,不新不旧,也新也旧,用一句土话来说,这种知识是叫做“三脚猫”的。三脚猫原是不成气候的东西,在我这里却又正有用处。猫都是四条腿的,有三脚的倒反而希奇了,有如刘海氏的三脚蟾,便有描进画里去的资格了。全旧的只知道过去,将来的人当然是全新的,对于旧的过去或者全然不顾,或者听了一点就大悦,半新半旧的三脚猫却有他的便利,有点像革命运动时代的老新党,他比革命成功后的青年有时更要急进,对于旧势力旧思想很不宽假,因为他更知道这里边的辛苦。我因此觉得也不敢自菲薄,自己相信关于这些事情不无一目之长,愿意尽我的力量,有所供献于社会。我不懂文学,但知道文章的好坏,不懂哲学玄学,但知道思想的健全与否。我谈文章,系根据自己写及读国文所得的经验,以文情并茂为贵。谈思想,系根据生物学、文化人类学、道德史、性的心理等的知识,考察儒释道法各家的意思,参酌而定,以情理并合为上。我的理想只是中庸,这似乎是平凡的东西,然而并不一定容易遇见,所以总觉得可称扬的太少,一面固似抱残守缺,一面又像偏喜诃佛骂祖,诚不得已也。不佞盖是少信的人,在现今信仰的时代有点不大抓得住时代,未免不很合式,但因此也正是必要的,语日,良药苦口 导语 周作人说“幸得生而为人”,又说“许多的人看清楚了事实却又不能抛弃理想,于是唯有烦闷 ”,然而尽管有所失望,但他依然认为“自知不是容易事,但也还想努力”。 《都是可怜的人间》中所选的《自己所能做的》《梦想之一》《教训之无用》《无谓之感慨》等文章。人生在世,皆可怜。周作人是一个“怀有理想的悲观主义者”,但他依然坚信“若要做事,只有坚忍勤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 序言 周作人乃鲁迅之弟,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曾就读于 南京水师学堂,后被作为建筑学研修生派来日本留学。明 治三十八年到东京,改变目的转入法政大学,后来从事文 学研究。明治四十四年因辛亥××回国,在浙江担任视学 一年,执教绍兴中学四年,大正六年入北京大学国史编纂 处,不久被聘为同校教授,并一度担任燕京大学教授。后 来在北京大学设立外国文学科,讲授日本文学,致力于中 国新文学建设的指导,以至于今。有《域外小说集》(外国 文学读本)、《过去的生命》(诗集)、《看云集》(随笔集) 等著作。大正八年曾经来东京,这次是相隔十六年的访日 。 问:您这次是为什么来日本? 答:我在北京大学外国文学科(英、德、法、日文学) 讲授日本文学,很久没来日本了,这次是利用暑假来搜集 资料。 问:日本文学的课程是怎样划分的? 答:从现代日语回溯到《万叶集》。…《万叶集》每 周两课时,一年讲完,所以只能讲个大概。讲授这门课的 是这次一起来日本的徐祖正先生。 问:《万叶集》与苗族的山歌等等好像有类似之处。 您怎么看? 答:是吗?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不过,《万叶集》与 《诗经》倒是有类似之处。在率真地表达感情这方面,古 人的共通点很多吧。 . 问:据说日语中的“汉音”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先生 对此有何高见? 答:有人说日语中保留着许多唐代的发音,对于唐音 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学习日语最初两年会觉得很容易,但 越是深入就越难。法语、德语倒是让人觉得简单。 问:中国有没有和谣曲、能乐类似的东西? 答:昆曲很相似,但昆曲是近代的东西。 问:昆曲里也有佛教的厌世思想吗? 答:昆曲是虽然也有《思凡》《白蛇传》等吸收了佛 教思想的作品,但大部分还是有所不同。这或许是因为受 到了道教的现世思想的浸染。 问:现代日语的教材是哪些作品? 答:基本是明治文学。大部分尚未被译成汉语。例如 幸田露伴、夏目漱石、高滨虚子、田山花袋、志贺直哉、 佐藤春大、长冢节等等。长冢节先生的《土》等作品很受 学生欢迎。 问:被翻译成中文的一般是什么样的作品? 答:最初武者小路实笃先生…的作品颇受欢迎。那是 因为五四运动时期有很多人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产生共 鸣。文学理论方面,当时也是托尔斯泰的文学理论受重视 。岛崎藤村、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等人的 作品也有翻译。菊池宽的作品被翻译过去的都是通俗小说 ,其中包括《再与我接个吻吧》等等。现在左派正在大量 翻译普罗文学,例如林房雄、小林多喜二、藤森成吉、德 永直等人的作品。 问:尾崎红叶、泉镜花、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 您觉得这类作家的作品怎么样? 答:不受欢迎。 问:我觉得纯粹日本风格的东西在中国并不受欢迎, 中国欢迎的是外国化了的日本。是这样吗? 译者附记 1934年暑假,周作人携妻羽太信子往东京。7月1 1日 离开北京到天津,乘大阪商船长城丸出发,14日上午到门 司,15日到东京,停留约一个半月,8月28日离东京,30日 自门司乘船离开日本回国。此间的日记中关于井上红梅的 记载有两处:7月28日项下: “下午井上红梅君来访”: 8月4日项下:“上午改造社铃木来入浴同耀辰往访阪西君 午返井上红梅又来未见下午一时同信子耀辰往浅草观音一 参”。显然,上面这篇访谈是7月28日二人见面的结果。一 周后“又来未见”,可见周作人对井上红梅并不那么热情 。 井上红梅,生卒年未详,一说为明治十四至昭和二十 四年 (1881—1949)。大正二年(1913)到上海漫游,著有《 支那风俗》三卷,被称为“支那通”。昭和十一至十二年 (1936—1937)参加改造社七卷本《大鲁迅全集》的翻译工 作。在《改造》《文艺》等杂志上发表过介绍中国社会与 文化的文字。 上面这篇访谈发表之后,黄源先生立即作了节译,译 文收入陶明志所编《周作人论》。笔者查阅了日文原文后 ,发现黄源先生译出的部分只相当于原文的三分之一,所 以这里将全文译出,以供国内学者参考。为照顾译文风格 的统一,这里将黄源先生译过的部分作了重译。文中周作 入对于日语及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左翼作家等的认识与评 价,均值得注意。(1998年夏记于东京) 内容推荐 在这部作品中,精选了周作人谈人生,谈国民,谈自己等各种剖析人生、国民和自我的文章,旨在让读者看到一个更透彻的周作人和周作人笔下的世界和世人。本书收录了《论妒妇》《论泄气》《死之默想》《死法》《唁词》《闲话四则》等文章,周作人说“人世的快乐自然是很可贪恋的”“沉默是一切的最好的表示”“但是懦弱的人,你能做什么事呢”,他骨子里有一种消极,但敢于彻底地剖析,坦荡地展示,就像日本作家太宰治那样,把自己以及自己所看到的他人、他事都一一呈现出来,交给读者去审视,去品评,去领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