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桃儿杏儿(精)/林希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希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谨以本书纪念那些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美丽女性。
本人有点家学的老底,又知道点家里的老事,又怀恋家里的老气氛,把那些老事、老人、老情、老理写出来,为含辛的人述怨,为饮恨的人伸张。
如是,也算尽到了我作为一个破落子弟的本分。
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得主。20世纪30年代生于天津,祖辈在天津办洋务开洋行,父亲在一家外国公司供职,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195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曾做过教师、杂志编辑,后为天津作协专业作家,并于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
1955年,因受“胡风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随后堕入生活底层,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养家糊口,长达25年之久。1980年获平反,重新开始写作,推出了《蛐蛐四爷》《丑末寅初》《高买》《相士无非子》等小说代表作,其中,《小的儿》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天津闲人》被改编成电影并入选北京国际电影节。
目录
《桃儿杏儿(精)/林希自选集》无目录
序言
桃儿和杏儿的故事,出在侯家大院,而老天津卫的侯
家大院,又坐落在有名的府佑大街上;所以,未说桃儿和
杏儿的故事之前,第一先要说说侯家大院的情形,第二还
要说说府佑大街的来历。
侯家大院,顾名思义,自然就是我们侯姓人家住的大
院子了。在我们的上辈,几辈子人也不知道分家,从一位
开山老祖自立门户开始,他下边所有的儿子全住在一个大
院子里,一个儿子娶了媳妇儿。自己就有了一道院,他再
生下儿子来,他的儿子再娶媳妇儿,就在他的那道院里再
分出一个跨院来。如此,一道院连着一道院,到了最后,
侯家大院就成了一个大迷宫,房连房,院套院,而且各房
各院还有各房各院的名号,什么南院如何如何,北院又如
何如何,二爷院里如何如何,五爷院里又如何如何,简直
就成了黑话。
侯家大院再大,对外,一律称之为侯家大院,里面的
各房各院,只是一个支系,有自主权,没有外交权,长门
长子,就是这个大院的全权代表。我爷爷在他们那一辈上
排行第三,可是他上面的两个哥哥都没立住,所以我爷爷
就是侯家大院的最高领导,是侯家大院里的权威,我爷爷
说的话,就是法律。
为什么我爷爷就这么横?经济是基础。我们侯家大院
的财权,掌握在我爷爷的手里。我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
的曾祖父,只活到62岁就去世了,他当年在日本三井洋行
做中国掌柜,留下了不知道多少财产,笼统地全在一个大
账房里管着。各房各院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就是不许把
钱支出去自立门户。到后来,我爷爷到美国的美孚油行上
任做大写,也就是当总账,类如后来的总会计师,管理着
美孚油行天津分行的经济大权,我们老侯家的家底儿,就
更厚了。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到日后会有一天没有钱花,谁
也没有想过把大账房账下的钱支一点到自己的名下来。自
己管钱多麻烦呀,几时用钱对账房一说,立即就把事情办
了,这不比自己掌握钱财要方便多了吗?
当然,天津卫不只是我们一户人家姓侯,我们这个侯
家大院和别的侯家大院有什么区别呢?有的,我们这个侯
家大院是天津卫最大的侯家大院,别的侯家大院和我们比
起来,只能说是侯家小院。而且我们这个侯家大院还有另
外的标志,我们这处侯家大院,人们还称之为善人坊六块
匾侯家。怎么就是善人坊六块匾侯家了呢?因为我们侯家
大院正门外有一道善人牌坊,那是我曾祖父在世时,天津
卫七十二沽黎民为表彰我们家行善举而恭立的。过了善人
牌坊,就能看见我们家的大门了,红漆铜钉的大门门楹上
,挂着六块匾。
这六块匾,有来历。第一块匾,据说是我们老祖宗从
江南北迁时带过来的,那是一块功名匾,类如后来的“功
臣之家”。第二块匾,叫“千顷匾”,其实我们家的家业
没有那么大,而且我们在乡下也没有田产。没有田产怎么
也挂了千顷匾了呢?象征。也就是说,我们家的钱财,可
以买上良田千顷。那个时候,良田一亩是大洋二元,良田
一顷,是大洋二千元,相当于后来我写的一部中篇小说。
而千顷良田,也就是相当于二百万元。小意思了,现如今
好歹一个款爷,手里也有个几百万的,那时候把千顷匾看
得如此高不可攀,小家子气了。第三块匾,叫“诗书传家
”,不值钱了,凡是够份儿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这么
一块匾。这块匾的用处,就在于在读书人家和老百姓人家
之间画出一道鸿沟,表示这户人家属于知识分子之列。第
四块匾,叫“正名”,是一种儒门子弟的标志。第五块匾
,叫“一人有庆”,取义于“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的典
故,是说我们家行善举,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第六块匾,
叫“佑我黎民”,拍马屁的一块匾,因为我们家吃洋饭,
怕我们家仰仗洋人势力横行乡里,所以先给我们家戴上一
顶高帽,保佑着点邻里乡亲,别做那种没德行的事。
这六块匾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它还从几个
方面给我们这户人家做了界定。这种界定就是:有钱、人
多、读书、行善、不做缺德事。
我生也晚。到我记事的时候,这六块匾早从前边大门
门楹上摘下来,扔到后院的过道里去了。我记得这种匾很
重,要想移个地方,要好多人才能移得动,移到一处新地
方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动它了。我们小哥儿们就在上面胡
写乱画,小弟兄们之间打了架,大家就在那上面写带有侮
辱性的淘气文字,譬如“×××是小狗”“×××不是好
人”之类,以表示彼此间的咬牙切齿。
说过了侯家大院的情形,还要说说府佑大街的来历。
“文化大革命”交代“罪行”的时候,我曾经向革命
群众交代过,府佑大街为什么叫府佑大街?就是因为这条
大街中间的那个大宅院,是原来直隶总督的总督府,相当
于现在的河北省省政府大院。那时候,直隶府设在天津,
人们把直隶总督府所在的这条大街,称为府署街,而府佑
大街就是总督府右边的这条大街。但是,对于我的交代,
革命群众很不满意,他们不仅说我狡猾,还说我放屁,幸
亏那时候我脾气好,若是换了现在,我非得和他们打起来
不可。
那么。为什么这条大街就叫作府佑大街了呢?据革命
群众内查外调之后回来说,这条大街之所以叫作府佑大街
,就是因为在这条大街的中间,有我们侯姓人家的一处大
宅院,那时候我们侯姓人家是天津卫的一霸,于是人们就
把我们老侯家右边的这条大街,叫作府佑大街。
府佑大街上的侯家大院里,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至
今,连真事带假事,我已经写出了几百万字的小说,好歹
也从编辑部、出版社鼓捣出了一点儿钱。用这点钱,我把
房子换了一下,虽然还是在贫民区,可是屋子比过去宽敞
了,电脑也有地方放了,写作时也听不到老伴烧菜炝锅的
声音了。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我们家的一
位亲戚,花好多钱买了一只画眉,在家里调教了一年多。
有一天,我们家的这位亲戚觉得可以把他养的这只画眉拿
出去和别人养的画眉比试比试了,于是,打点整齐,到了
时候,他提着画眉笼子,就走到遛鸟儿的地方来了。把鸟
笼子往树枝上一挂,他的画眉立即就“哨”了起来,从春
燕南来,到洞箫清月,整整“哨”了大半天时间,这只画
眉“哨”得养鸟的爷们儿全都听傻了。“服!”异口同声
,众人一齐称赞这只画眉是神鸟。
可是,就在这只画眉把它看家的本领全“哨”过一轮
之后,这时,众人又听见“嚓——嚓——”两声鸣唱,画
眉鸟在结束它的表演之前,又“哨”了一套怪调。
“这是什么路数?”养鸟的爷们儿自然要问。
“不知道。”我们家的这位爷回答不上来了。
就在大家听不出来这是哪一套“活”的时候,人圈里
走出来一位爷。这位爷养了一辈子的鸟,什么“活”全听
见过。他走到人圈当中对众人说:“这是炝锅时葱花爆锅
的声音。不用问,你一定是把鸟笼子挂在厨房近处了,日
久天长,厨房里炝锅时爆葱花的声音,它也就学会了。你
瞧,这只鸟的嘴,臭了。”
不容分说,我们家这位亲戚拉开鸟笼的门,就把这只
臭嘴画眉放跑了。
所以,君子远庖厨,我把电脑放在远离厨房的地方。
就是怕我写的小说里,有炝锅时爆葱花儿的声音。
一笑。如是,我就开始说故事了。
导语
这是天津著名的作家林希先生的“津味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底层社会众生相,来表现各类人物、市井百态,剖析天津人的特性,让读者充分了解天津这座城市的细节,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人性的升华和艺术的感染。本小说以侯家女性角度,来写家族历史,反映大时代下家庭的变迁和小人物的命运。正如莫言写出了高密,贾平凹写出了商州,迟子建写出了额尔古纳河,池莉写出了汉正街,林希先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天津和天津人。本书具有非常高的出版价值。
精彩页
每到下午3点,准时不误,卖芭蓝花的小贩胳膊上挎着一只棕褐色的提盒,走进胡同里来。他把提盒往谁家的高台阶上一放,然后把一条白毛巾往肩膀上一搭,一只手拢住嘴巴,一只手叉在腰间,挺直胸背,放开喉咙,他就吆喝了一声:“芭蓝花儿——买呀——”这声音一唱三转,悠扬深远,听得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吆喝声在满胡同里回荡出来,又回荡出去,把一条长长的胡同搅得神魂摇荡,这时,无论是多安分的女子,也不会不为这一声吆喝动心,忍不住地就要出来买上一朵芭蓝花。
芭蓝花,我也不知道它于植物学上是属于哪科哪目哪种,至今我也没有看见过这种芭蓝花是开在什么样的根械上。我就是看见过一朵一朵的芭蓝花,每一朵约有一寸长,肥肥的,和女孩子的小手指一样,嫩白的颜色,看着像是百合瓣儿,紧紧地拢着,给人一种素朴大方的感觉。这种花极香,一朵花可以维持三四天的香味,一般的女孩子,买那种两朵花一束的芭蓝花,插在鬓边,走到哪里,人还没有到,香味就飘过来了。虽然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根本就没有一点性意识,可是那时候我也极容易被这种花的香味陶醉,到后来上了小学,下学回家做功课的时候,只要一嗅到这种花香,我就一定要把算题算错,我小学时的算术不及格,现在追究起来,就是这个原因。
穿街走巷卖芭蓝花的小贩,全都是40岁上下的男人,年轻的男人卖芭蓝花,女人不会和一个年轻的粗男人打交道,女人卖芭蓝花,好的、香的、嫩的,她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了,人们也不会出来买她的剩货,只有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出来卖芭蓝花,才会有人出来买,生意也做得红火。
就是这样,走出家门来买芭蓝花的女子,也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类如我们侯家大院这样的大户,是不会有人出来买花儿的。那么,侯家大院里上上下下戴的芭蓝花又是从哪里买来的呢?侯家大院里的芭蓝花,是有人按时送到府里来的。
给侯家大院每天按时送芭蓝花的人,自然不会是那种粗男人了,他们怎么会有资格进入侯家大院呢?往侯家大院里送芭蓝花的人,是一个老婆子,这位婆婆姓冯,大家都叫她是冯婆子。而天津人说那种疯疯癫癫的女子是疯女人,冯婆子的“冯”和“疯”同音,府里的人们就管这位冯婆子叫疯婆子。正院里一说疯婆子来了,各房各院的人们,就纷纷地出来找冯婆子挑花儿来了。
怎么就说是“挑”花儿呢?因为往侯家大院送花儿,要按季节算钱,一年三大节,五月端午,八月中秋,春节,疯婆子来结三次账。据我母亲后来对我们说,疯婆子每一季从我们家结算走的钱,少说也要在上百元左右,那时候两元钱一袋白面,这也就是说,我们家一季用的芭蓝花,就可以买五十袋白面,这样的人家该是多大的开销,人们也就不难想象了。
买花的事小,花钱的事更小,这里面要说的是,疯婆子到侯家大院里送花,见到了大世面,她在外面述说关于侯家大院的一切,简直就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可是神乎其神了。 据疯婆子在外面对人们说,她头一次进侯家大院送花,就出了大笑话。
那天早晨,疯婆子的提盒里放好了四十束芭蓝花,她知道侯家大院里的女人多,而且按人的不同身价,她还做好了花束,两朵一束的上好芭蓝花,是给老太太戴的,四朵一束上好的芭蓝花,是给大少奶奶戴的,还有一束点缀着一朵小红花的花束,是给我芸姑妈戴的。那时候芸姑妈还没有出嫁,正在家里养病,疯婆子知道芸姑妈有小脾气,就把顶尖儿的好花儿特意给她留了出来。此外,你一束、我一束,连做粗活的婆子们,她都想到了,正好四十束,一束也不少。
老管家吴三代把疯婆子领到正院门口,立在二门之外,吴三代喊了一声:“送花的婆婆来了。”然后,他就回身走回前院去了。
疯婆子自然不必等人出来迎接,迈过高高的门槛,她走进了正院。绕过回廊,走过方砖间的碎石小路,她才看见正房的房门,这时就见从房里走出来了一对女孩儿,这两个女孩儿,一样的长相,一样的年纪,一样的穿戴,看着就像是一对孪生的姐妹一样。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