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的国家”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 本丛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国内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 本丛书每册约10万字,插图约80幅,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具有表述准确、尊重历史、极具可读性等特点。 本书对中国疆域的变迁与形成以及13亿中国人的来源——民族与人口进行了扼要而深入的叙述,文笔流畅简洁,书中并配有插图。 作者简介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批文科博士。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碎石集》、《长城的价值》等专著数十部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中国疆域,祖国母亲的胸怀 中国疆域,世界特有的地位 一、中国疆域的类型 正式行政区 特殊行政区 军事驻防区、屯垦区 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 实际统治区 名义与实质——“称臣纳贡”与羁縻政区 二、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先秦时期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三、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不完全的中兴: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四、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从三国至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从“八王之乱”到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和南方的退缩 五、从大一统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扩展: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六、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时期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七、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朝的建立 八、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与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九、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入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最贪婪的掠夺者—沙皇俄国 十、推动中国疆域形成与稳定的因素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13亿中国人的来历——人口与民族 一、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二、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 三、人口增长的特点 增长缓慢 “大起大落” 发展的阶段性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四、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战争 政治制度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五、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类型 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北方牧业或非华夏族的内徙与西迁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六、迁移和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 汉族的壮大 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导语 “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作者以平易而亲切的语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诸如疆域与民族、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发明、精神与观念、风俗与信仰、礼乐与制度等,对其形成、发展、变迁等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在向读者讲授准确的知识的同时,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令人着迷的风姿,以此引发读者重新思考、了解或深入探究整个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兴趣与情感。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可以是在校学生、一般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青少年追溯与领悟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 本书为葛剑雄撰《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 精彩页 中国疆域,祖国母亲的胸怀 中国,13亿中国人的母亲!是您无比宽阔的胸怀,哺育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当我们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后,逐渐结成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政治实体,建立起早期的国家。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已证实,在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已经统治了黄河中下游大片土地。历经商、周,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的朝代名称各异,它们的疆域也时有盈缩,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扩大,更加稳定,终于在18世纪中叶的清朝形成中国的极盛疆域,奠定了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基础。 至迟在3 000年前,出现了“中国”这个名称。起初,中国只是指众多国中接近都城的那些国,即商、周的中心地区及重要的诸侯国。秦、汉时代,已逐渐扩大到指朝廷直接管辖的区域,或华夏诸族(汉族的前身)聚居的地区。历代中原王朝无不以中国自居,边疆或少数民族的政权,甚至藩属国也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为荣。明、清时,中国已成为朝代或国家的代名词。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国家的名称和国号的简称,今天也是我们国家的名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我们讲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就是指在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政治实体、早期国家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后,相互延续的各个朝代的疆域的变化,因此也包括那些先后加入中国的、中原王朝以外的或非华夏(汉族)政权或地区在内。简单地说,即如何从一个个范围不大的城、邦、国发展到一度拥有1 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清中期)的国家。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片土地。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就一定要了解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史的进程中的场所——中国的疆域及其演变的过程。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进程。在现代国际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时,疆域的大小和巩固程度集中体现了一个政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达的水平和国力的盛衰。像清朝前期,由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又执行了现实的民族政策,在18世纪中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中国的疆域臻于极盛。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次次丧失了局部领土。这当然是外部帝国主义入侵的结果,但也是中国国力衰弱、政权腐败的具体表现。 只有了解中国今天全部领土的来历,包括如何逐步形成和稳定的历史,以及近代如何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历史,才能增强我们珍惜国土的爱国热情,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中国及其疆域在世界史上却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翻开世界史,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比中国更悠久。在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之前,也就是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埃及人在公元前4241年就有了历法,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前3299年形成城邦,第一乌尔王朝于公元前3000年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处出现,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两河流域两邦间的疆界争执并树立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680年)开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国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550年的前后。我们说的“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指从黄帝时代以来的一个约数,并不是正好有5 000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国家,也不见第一乌尔王朝的踪影。埃及作为国家的名字虽然还存在,但今天的埃及人并不是当年法老的后代。从公元前1680年开始,喜克索人、利比亚人、库施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先后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原来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众多的外来人中,就连从公元前3000年起就长期使用的埃及语也早已成为消亡的语言。不仅埃及,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印度、罗马等也无不如此。而中国在约公元前21世纪已经建立夏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尽管也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是以汉族(华夏诸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不仅始终存在,而且其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18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的极盛疆域。 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