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器之旅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日)赤木明登//赤木智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读过柳宗悦先生的文章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懂。
为了“用”而做出来的东西是美的,这点我明白。那么,
从为“用”而做出的无数东西之中选择出“好”,选择的
标准又是什么呢?比方说,当时有很多从朝鲜半岛运到日
本的白瓷罐,都是为了同种用途而制作的,形状也一样,
一千个瓷罐全部摆开,从手工制作的微妙不确定中,柳先
生明确选择出了一个“非它不可”的瓷罐。他眼光确实无
误,这点连我也明白,但是我为什么能明白呢?我想,所
谓“美”,也许和“用”无关,也就是说并非有意而为,
而是在自然发生的不确定中偶然出现。
将两个瓷罐并列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一看,左边的瓷
罐比右边的美。你看,罐身肩部的线条稍微靠下一点点,
那边的白稍微泛青,等等。通过具体比较,确实能明白左
边的更好,但是,究竟是什么在为这种美做担保呢?我无
法用抽象化的语言具体表达出来。
假设支撑这种美的秩序确实存在,那么,这种秩序和
“用即美”不会产生龃龉吗?在“用”之外,还存在其他
美的标准吗?如果存在,那标准究竟是什么?我这一辈子
都用在思考这些事情上了,没办法。
我想,在美的中心确实存在着什么。但究竟是什么,
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想放弃这种直觉。用语言可以渐渐
接近它吧。为了接近,我一直做漆;为了接近,我一直在
走路;为了接近,我一直在旅行。我一边工作,一边走路
,一边旅行,我的语言围绕着看不见的中心转个不停。用
我的眼睛看到、用我的手触摸到、用人类的语言捕捉到它
的一天,究竟能不能到来呢?转啊、转啊、转啊、转啊,
围绕着它,我像卫星一样转个不停。
吉本隆明先生曾说过,东洋宗教的目的,在于消解自
然与人的差异。我想,最终,有些东西能把人与自然之间
的断裂重新连在一起,其中就有诗、有器、有料理吧。也
就是说,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存在着诗、器、料理
,等等。我想,媒介找到了衔接路径的瞬间,美,便出现
了。以上,是我这次在旅途中偶然想到的。
谨以此书献给旅途上相识的众多朋友、此次陪同我们
的两位友人,以及始终在身边给我支持的夫人,以示感谢
。我仍在路途中。
以上,写于上海。
赤木明登
2017年3月25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想要的东西在哪里?
第二章 寻器之旅
仓敷 邂逅民艺的小街
鸟取·松江 从民艺到生活工艺
能登 始之事
金泽 遭遇既旧且新之物
高松 享受生活工艺祭
高知 被舒服的香气包围着
郡山·会津 传统产地的新生活工艺
新潟 设计流通模式
高崎·川越 朝向二十一世纪的民艺
寻访书店
旅行旅宿
这次旅行买到的东西
后记
精彩页
“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旧东西”
“我喜欢东西,我恋物”
明登
智子
——赤木家的餐具非常多,多到可以出书,比如新潮社出版的《赤木家的食器柜》。下面请说说这些餐具是怎么来的,两位对餐具的喜好又是怎么形成的吧。
明登:我从小学时就喜欢旧东西,喜欢去家附近的旧货店玩。那会儿我还是小孩子,当然没钱买,但我会捡,倒也捡了不少……(笑)我出生的20世纪60年代,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期,是个各家各户着手把手工餐具置换成工业制品的时代。黄色、粉红或嫩绿的鲜艳水彩色餐具一举占领了各家餐桌。之前大家一直在用的印判。或青花类餐具一下显得老气横秋了。慢慢地,各家开始扔东西。我小时候,会不时看到垃圾站堆着小山一样高的旧盘子,既心疼又可惜,一看见有人扔就会偷偷捡回来。这大概就是我收集餐具的开始吧。
智子:我在东京出生、长大,父亲是公务员,个性有点怪。现在回想一下,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东西,不只是餐具,对很多东西都有贪恋,我喜欢收集各种物件,喜欢摆开细看。最早是喜欢贴画之类的小玩意儿,连自己做的泥丸子都摆在房间里。(笑)在我看来,那些都是帅气、可爱的东西,哪怕在别人看来乱七八糟。我还喜欢破破旧旧的东西,也捡了不少……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简直堪称形迹可疑。(笑)
——看来不约而同啊。两位的共通点是“捡东西”?
智子:对!(笑)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一个破破烂烂的铝壶,说是在垃圾站看到,知道我喜欢就替我捡回来了。那个瞬间啊,怎么说呢,我觉得自己真的被“理解”啦。
——所以后来你就去了艺廊工作。
智子:我上学时,喜欢逛旧货店和古着店,有时也去二手和古董市集。我上的虽然不是艺术类大学,但因为喜欢逛旧货店,所以决定以后去艺廊工作。
“找不到合心的餐具”
“我想介绍一些扎实可靠的盘子”
明登
智子
明登:我和智子初识时,智子在一家陶器艺廊工作,我是客人。在那之前,我用的餐具都是从老家拿过来的印判或青花,和智子相识后,才开始用现代陶器。
智子:在80年代早期,说起现代陶艺,最热门的,是类似工艺摆设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新陶艺”。就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了本书中提到的井烟胜江。井烟这个人呐,最开始做的东西就基本都是餐盘,和工艺摆设不沾边。她特别有力量,我好喜欢她。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新来的客人赤木君也喜欢井畑,买了井畑的茶杯。那会儿我就想:
“哎,这个客人真不错。”(笑)明登:70年代、80年代那会儿,工艺摆设类的艺术陶器正当全盛。当时我在《家庭画报》杂志当编辑,有一次参加了料理名人上野万梨子的摄影项目,她在拍摄时找不到合适的餐具。比如漆器,当时缺少形状好看又没有纹样的简洁素淡风格。
后来我去轮岛学漆,初衷并非做出这种类型,只是单纯想当个匠人。后来学成独立,才开始思考自己该做什么类型的器物、什么类型是当下必需但缺失的。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那次摄影项目对我的影响。我想做形状优美、简洁,没有装饰花纹的东西,这个想法成了我工作的起点。
智子:那时我在艺廊工作,越来越觉得,我该挑选并介绍给客人的,并不是装置、摆设之类的现代艺术,而应该是踏实可靠的好餐具。观察周围,在我看来,当时制作这类餐具的人非常少。现在想来,自己当时挺狂妄的。(笑)
在有这种想法时,我结了婚,去了轮岛。所以,那是我“餐具观”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过渡期,我想自己挑选东西,选那些地道、扎实的东西介绍出去。
——之后,是长达六年的学漆时光。
P2-7
导语
12座尚未被大众熟知的日本城市中,蕴藏着日本民间工艺的神髓。身为匠人的赤木明登与妻子辗转在日本中西部这些远离大都市的小城中,一边体味各地特色一边寻找传承了优质工艺又可以用于生活的器物。用散文和照片构成了一条由工艺名家定制的旅行之路。每座城市还有特别收录“导游”部分,完整呈现赤木夫妇推荐店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络方式。
赤木明登身为创作者对民艺的流变异常敏感。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场地的工艺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还保持着传统的风味,保留着日本蕞古老的的民艺馆;有的则开始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有的则走得更远,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可能。在两人的思考中,我们近乎平行地观看了民间工艺在今天得以生存的三种可能。
序言
诗之哀愁和器之喜悦 赤木明登
至今为止,我还从未对人讲过下面的话:我在中学时
代曾经想当涛人。当时,我反复阅读蔌原朔太郎、中原中
也、立原道造、宫泽贤治的诗,将它们背诵入心。经常一
边走在田野和街道上,一边随口诵读这些诗句。我也自己
写诗,经常给现代诗杂志投稿,不过从未被录用过,只能
说才气不够。我经常咏诵着拙诗,独自徜徉在森林里,颤
抖着梦想自己会和那些诗人一样早逝。那时我最怕待在人
多的地方,所以经常独来独往。其实孤单一人的状态我也
不喜欢,毕竟太寂寞。但我还是选择了孤单,就在不知不
觉间任由时光流逝,变成了现在这个本非我愿的“大叔”
。同时,我掌心曾经有过的“星”,不知在何时,从“诗
”变成了“器”。
从大正到昭和,日本的诗作大多都咏诵哀愁。这究竟
是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或许‘‘存在本身即悲哀”。我
背负着这种“哀”活到现在,至今也看不透它究竟是什么
。诗虽哀,器,却是幸福的。当然了,器之所以幸福,也
是因为背后藏着“哀”。一定是这样,我想,再没有别的
解释。但话说回来,“哀”究竟又是怎么转化为“幸福”
的呢?
对我来说,诗和器是同~种东西。诗不同于日常语言
,是种特别的存在。日常用语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诗
更抒情,言传沟通功能则在其次。诗在试图用更单纯的词
句紧紧扼住复杂难言的世界。一把抓紧了,再猛地掷出去
,用激情渲染出大千。哎,好了,好了,我根本不懂什么
是诗,信口开河罢了。
“器”即器皿,人们一般会觉得,器是有着明确用途
的生活工具,我做器物已经快三十年了,越做越觉得并非
如此。器最初被做出来,应该和诗一样,是为了一把紧紧
抓住这个世界的奥妙与不可思议。比如被称为“世界最早
素陶”的绳文土器’,我越看它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正确。
绳文中期的火焰型土器,无论谁看,都不会觉得它有实用
功能,但那些土器上,确实残留着烹饪的痕迹。我觉得,
生活工具的实用功能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超越
实用性的某种东西,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所
谓“这个世界”,并非我们身体外部的客观环境,而是我
们现在身处其中、又终究要离开的地方,是我们抗拒、思
考、继而转身去承受的东西。能涵盖这两项定义的,便是
“自然”。自我所经历的“非存在一存在一非存在”这一
变化,在器之上,呈现出更本质的表达。我想,从这种意
义上,器,可以说是以自然的姿态,映照出了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器从诗性出发,在用的过程中获得了功能,才
变成了工具。
自然的“本质”,是变化。如果器映照出了这个本质
,那么,制作器皿的真谛,也本应在于“临摹和观照”吧

我还认为,我们的日常言语,也是从诗性出发的,途
中获得了表达的功能,才变成了沟通工具。所以,语言的
地基里,一定有诗。
柳宗悦先生“用即美”的理论很难捕捉,这是因为,
将“用”和“美”联结在一起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机制,至
今还不明晰。在我看来,如果不关注“用”的地基里的“
诗性”,就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民艺。正因为器中有诗,
所以,人才能从中获得慰藉。
我绝非在批判民艺。我只是在想,柳先生创建的民艺
已历经百年,若想把其精神传递至二十二世纪,我们需要
站在民艺的基础之上携手,为其累积、增添新东西。这篇
前言写得有点太抽象,不太好懂,是不是?我正准备来一
场“寻器之旅”,如果我在路上邂逅更多的人,看到更多
具体的物之后,能一点一点把不好懂的地方梳理开,就再
好不过了。
内容推荐
漆艺家赤木明登与太太智子女士一起,带领读者在日本各地,寻找真正好用的生活器皿。在仓敷邂逅民艺的小街、在鸟取·松江发现从民艺到生活工艺的脉络、在能登回归初始之地、在金泽遭遇古意新物、在高松寻找生活工艺祭的乐趣、在高知被舒适香气包围、在郡山·会津的原产地构思出的新的生活工艺、在新泻探寻设计流通的渠道、在高崎·川越重新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