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疗)/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赫伯特·A.罗森费尔德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 精神病的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
第二部分:成功和不成功的治疗——分析师的因素
第二章 分析治疗中具有治疗与反治疗效果的因素
第三章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沟通失败
第三部分:自恋对分析工作的影响
第四章 自恋全能人格结构:以慢性焦虑病症为例
第五章 自恋病人与负向治疗反应
第六章 毁灭式自恋与死本能
第七章 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僵局
第四部分:投射性认同对于分析工作的影响
第八章 临床实务中的投射性认同
第九章 边缘型精神病人的投射性认同及涵容问题
第十章 涵容投射性认同时的其他困难
第十一章 投射性认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态移情
第十二章 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时的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难题
第五部分:结语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改变
附录 历史回顾——精神分析对精神病状态的治疗
参考文献
精彩页
第一章 精神病的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
我对那些严重的精神病人、病态自恋病人,以及对心理治疗没反应或有负面反应的病人特别感兴趣。本书取材于我20年来的临床病例,以及被我督导的分析师及心理治疗师的临床病例。我想呈现自己发展出来的对于这类病人想法理念的纲要。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试图描述分析师使病人变好或变坏的关键因素。在第三部分,我尝试略述为了使分析师具有治疗功能,正确地理解所谓的自恋(narcissism)以及正确面对自恋所造成的问题的重要性。在第四部分,我将讨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的不同面向,以及其复杂的运作方式会如何促进或伤害治疗关系。
我深信分析式心理治疗对于严重精神病人相当有影响力,不管是正向或是负向的影响。本书中所讨论的有些个案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我相信这并非因为这些病人无法使用心理治疗,而是因为病人和分析师之间发展出了“僵局”,且困境无法被跨越,这一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在分析师和精神病人之间。我相信这种僵局的产生,常常与分析师对病人所传递的信息的反应有关,分析师若能仔细聆听病人所传达的信息,则可以避免这种僵局。我深信精神病人在诊疗室中的言语及行为,常常指向他和分析师之间的关系。因此分析师必须洗耳恭听病人所想传递的信息,并尝试理解病人借由移情试图表达的意义。为了让读者理解我的论点的背景,本章将先简介我的思路及治疗技巧的发展,以及我的临床经验是如何促进其发展的。
理论发展初期
我对心理医学的兴趣始于在德国读医学时,当时我的医学论文主题是“儿童时期多重缺席的影响”。在我读医学期间(1933-1934),德国纳粹政权不允许非印欧(亚利安)语系的医生接触病人,因此我没有机会针对情绪障碍的儿童或成人做进一步研究。来到英国时,我本来想在从事几年一般医学之后,再追随我所感兴趣的心理学;但是1936年秋天,当通过医学执照考试之后,我却别无选择地成了心理分析师。当时英国政府只允许有经验的外国医生,特别是专业医生,在英国执业。因此像其他外国医生一样,我在拿到执照之后必须立刻离开英国。但是仔细研究后,我发现当时英国的心理分析师一职仍有空缺,而且我发现Tavistock临床中心有一个为期2年的心理分析师训练课程,于是立刻申请前往就读。
在等待Tavistock临床中心开学的9个月期间,我幸运地在牛津附近的一家精神医院以及后来搬到伦敦的莫斯理(Maudsley)医院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牛津附近的那家精神医院里,我得照顾350名病人,这是医院总人口的一半。当时只有3位医生,要照顾700名病人,有一位院长主导整个医院及行政事务,另有一位资深的医生。我的同侪,那位资深的医生,在精神医院有多年经验,告诉我医院里没什么事可做。除了偶而见见一两名新入院的病人之外,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巡房。通常我只需在早上工作1.5小时,其余时间则是空闲的。事实上病人在医院里除了接受身体照顾外,没有其他任何的治疗。 因此我开始从新入院的病人中,筛选一些可能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我选择了一位被诊断为僵直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做为治疗对象。他每4周会出现1次持续一周的严重的僵直发作(catatonic excitement)。这位名叫埃德加(Edgar)的病人已经住院一年多了,医院的职员都抱怨他不合作、不做事,偶而还会有攻击行为,但是他似乎对我挺友善的。我请教院长,是否同意让我为这位病人做简单的心理治疗,同时也问及若病人病情有所改变,他是否同意这是心理治疗的效果。当时在英国,只有非常少的医生相信心理治疗对精神病人会有疗效,所以任何进步都被称为缓解期(remission)。我虽然未怀疑缓解期的普遍性,但我相信自发性的缓解现象跟外在因素介入(如心理治疗)所导致的改变有明显差异,这一想法假设精神分裂症可能起病于心理因素。但是显然在当时,除了葛莱斯医生(R.D.Gillespie)和其他一两位医生外,还有我当时尚未认识的斯卡特医生(Clifford Scott),这一假设并不被英国的精神科医生所接受。不管怎样,院长同意这位病人显然是位慢性精神病患者,因此若症状有所改变,理应归因于我所提供的心理治疗。
当访谈这位病人时,他告诉我,每过几周他就得在每天睡前承受电疗之苦,这使他感到非常困扰。后来我了解到,他所描述的电疗,其实是他自认被一种机器困扰的妄想,塔斯克(Tausk,1919)描述过这一现象。这位病人问了我许多问题,并对我非常友善。我向他解释,他所说的困扰中关于其身体感官的大都与性有关,他很认真地聆听我的解释。对于性,他几乎是天真无知的。经过我的解释,他不再那么害怕性的感觉,并更能接受它们的存在了。他很感激我的帮助,并问我他能为我做些什么。我提议他可以在病房中合作一点以减轻大家的负担,他也都照做了。从此之后,他不再有周期性的发作,我也只是偶尔跟他见面而已。我在一两个月后离开了医院,当时他仍未出院。6个月之后我重返医院,向院长问及该病人的近况,以及
导语
分析师必须洗耳恭听病人所想传递的信息,并尝试理解病人借由移情试图表达的意义。
本书以鲜活的案例,有力地呈现精神分析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效果。作者由临床案例解释在诊疗室中的“治疗”及“反治疗”因素,并以案例周详而细致地描绘如何借由了解自恋状态及投射认同,避免治疗僵局的发生。
序言
近年来,精神分析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使得客体关系
已然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发源于英国的客体关系精
神分析,在众多流派中最为重视人际关系的背景,对于同
样热衷人际关系的中国人而言,想必最能贴近其心智经验
。由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开创的这一学派
,率先关注尚未掌握语言能力的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沟通
方式。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于间接、含蓄的表达,话语中常
常包含言外之意,表达的形式也重于言语所直接传达的内
容,这相较于西方人表达上的直言不讳,更像是前言语期
母婴之间的沟通方式。
继弗洛伊德发现人类的动力潜意识(dynamic
unconscious)之后,克莱茵与她的追随者们,勇于探索
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将一些远离我们日常经验的心智运作
模式呈现给世人。这样的内容难免令初学者感到费劲,也
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给人留下一种印象:这类深度心
理学著作晦涩难懂,几乎无法译成流畅的中文。记得大约
在十年前,我还是一名航天专业的工科学生,偶然在图书
馆翻到精神分析的书籍,便受到深深的吸引。一些读不太
懂的文字,却总有几句触动你的心弦,于是便有了想要继
续深入下去的愿望。随着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日益浓厚,我
决定收拾行囊,远赴英国,学习纯正的客体关系精神分析
。海外学习的经验让我发现,并非所有的精神分析书籍都
是难读的,甚至一些英文原版的入门读物,非常通俗易懂
,比相应的中文译著要好读得多。2013年的某个午后,我
在伦敦Tavistock中心的图书馆偶然看到繁体中文版的《俄
狄浦斯情结新解》一书,译文流畅、精准,顿时领略到中
文阐述精神分析思想的美,也打破了“精神分析书籍难以
译成流畅的中文”的印象。
再后来,读到同一系列中《内在生命》(Inside
Lives)《谈话治疗》(Talking Cure)等著作,更加确
信精神分析思想可以通过生动、贴切的中文表达。2000年
林玉华教授从英国受训回来后,便开始致力于精神分析的
推广,其中包括引进一系列Tavistock中心出版的经典著作
,前文提及的几本好书便属于这一系列。2015年在北京遇
见“万千心理”的编辑阎兰,我极力把这套丛书推荐给她
。于是,在阎兰编辑的努力下,其中几本的简体中文版便
陆续得以问世。
安东尼·贝特曼(Anthony Bateman)等人的《当代
精神分析导论——理论与实务》(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一书,将带领读者一览当代几个主要流派,略述精神分
析跨世纪以来的争议所衍生出来的几大学派在理论与实务
上所强调的重点,包括古典精神分析、克莱茵学派、独立
学派、.当代弗洛伊德学派、人际学派、科胡特学派、拉康
学派及自我心理学(林玉华,2002)。
《临床克莱茵》(Clinical Klein)一书首次从临床
与历史的视角对克莱茵学派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克
莱茵学派的概念来源于临床治疗的工作,鲍勃·欣谢尔伍
德(Bob Hinshelwood)精心地挑选克莱茵所做的个案,
介绍克莱茵如何架构其诠释,如何由病人的谈话中探测病
人的心智内涵与历程,及如何借此了解病人所传达的潜意
识(林玉华,2002)。
英国的Tavistock中心成立于1920年,被认为是世界
级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训练重镇之一,以克莱茵学派
为主。大卫·泰勒(David Taylor)所主编的《谈话治疗
》一书,收集Tavistock中心的临床研究与个案讨论,论证
Tavistock模式对于心智世界的了解,如,心智是如何形成
的?在各成长阶段中,心智如何运作?“心”如何具有理
性所不知的理性?谈话如何有治疗效果等(林玉华,2002
)。
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是Tavistock中心
的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她所撰写的《内在生命——精神
分析与人格发展》(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从精神分析角度阐
述人的发展历程。她由临床实例及文献,巨细无遗地描绘
由婴儿到老年的成长过程中,促进及妨碍心智及情绪成长
的因素。沃德尔根据多年从事精神分析的经验,以当代精
神分析的克莱茵思路为主轴,深入浅出地描绘人格的发展
过程(林玉华,2002)。
俄狄浦斯情结可说是精神分析最主要的概念之一。弗
洛伊德之后,俄狄浦斯的概念经过几番修饰,约翰·史坦
纳(John Steiner)所编辑的《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The Oedipus Complex Today: Clinical
Implications)收集了克莱茵及3位克莱茵学派主要代表
人物——布里顿(Britton)、费德曼(Feldman)和欧夏
尼西(O'Shaughnessy)对于俄狄浦斯的解释。克莱茵以
她的个案,10岁的李察及2岁9个月的丽塔为例,描绘俄狄
浦斯情结如何通过游戏呈现。其他3位作者则以他们自己的
案例,描述当代精神分析对于俄狄浦斯的了解如何由克莱
茵的主要概念衍生而来(林玉华,2002)。
1948年,艾斯特·比克(Esther Bick)在Tavistock
中心开始以“婴儿观察”作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养成训练
课程之一。1960年伦敦的精神分析学院(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跟进,“婴儿观察”成为受训精神分
析师的必修课程之一。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加拿大、美国
、南美、非洲、澳洲及亚洲的许多精神分析训练学院,也
将此作为精神分析训练的先修课程。《婴儿观察》
(Closely Observed Infants)一书的作者们,皆为
Tavistock的教师,他们以案例描述精神分析师或心理治疗
师,如何通过观察婴儿学习早期的情绪发展及其内在世界
的形成过程,了解婴儿与家人最原始的情绪互动,并观察
自己在观察婴儿与家人互动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林玉华,
2002)。
赫伯特·罗森菲尔德(Herbert Rosenfeld)在《僵
局与诠释》(Inpasse and Interpretation)一书中,以
鲜活的案例,有力地呈现精神分析对于精神病的治疗效果
。他由临床案例解释在诊疗室中的“治疗”及“反治疗”
因素,并以案例周详而细致地描绘如何借由了解自恋状态
及投射认同,避免治疗僵局的发生。作者认为,能与病人
最病态的部分接触,是治疗成功的要素(林玉华,2002)

《理解创伤》(Understanding Trauma)一书描绘创
伤事件对于幸存者情绪及生活的影响,常常是持久而不被
觉知的。作者们以理论及临床案例,描绘如何从精神分析
的角度,了解创伤事件对于每位当事者的意义,及帮助当
事者寻回生活的意义的治疗过程。本书介绍多种不同的干
预方式,如短期个体咨询、团体治疗及个体分析等(林玉
华,2002)。
林玉华教授建议将简体中文版系列命名为“英国精神
分析系列丛书”,有意避开“客体关系”这一术语,是因
为流传到美国的客体关系与英国本土的客体关系已经大为
不同。正在流向中国,碰触到中国文化的英国精神分析,
又将呈现什么样的面貌?
精神分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析师需要在长
年累月的个人分析(精神分析的频率一般为每周四五次)
与督导学习中慢慢积淀。翻译精神分析著作亦是如此,需
要建立在对原著有一定体悟的基础上。放眼当今中国,在
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精神分析似乎也成了一种快速
生活,即,快速出书、快速认证、快速见效、快速赚钱…
…这似乎违背了精神分析追求慢生活的本质与精髓。对此
,客体关系视角的理解可以是:当人们没有遇到足够好的
客体时,难以维持在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相应地,象征形成(symbol formation)的能力也会不
足,即,人与人的关系连接无法较多地依靠互相了解、看
见与被看见的形式来维系[比昂(Bion)的K连接(K
link)],而不得不过度仰赖具体、有形或不变的事物,
如:共同拥有的孩子与房产;学历、学位、职称等外在的
名头;金钱、礼物等可以互换的现实利益。
伦敦学习的经历,让我有幸结识林玉华、樊雪梅、魏
秀年等前辈,她们对于精神分析的热爱与天赋,对于学习
方法与分析设置的坚守,着实令我感动。她们作为主要译
者参与了这套“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的翻译,参与翻
译的还有许多专业资质和语言功底兼具的译者,在此不一
一列出。最后,我衷心希望“万千心理”出版的这套经典
丛书的简体中文版,可以让广大读者近距离感受英国精神
分析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杨方峰
2017.1
内容推荐
本书以有力的临床案例作为实证,通过精神分析视角对精神疾病加以诠释,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来治疗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在提出精神分析中的治疗及反治疗因素之后,为了不使治疗走入僵局,作者强调了自恋及投射-认同在其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形成了其理论架构及治疗技巧。
作者以自己治疗过的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其对于“用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病患”的不懈努力。他认为即使是最为严重的精神病人,也是能进行沟通的,是能够被分析、被理解的。作者对于这点的坚持贯穿全书,他认为能够与病人最病态的部分接触,是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31